首页 理论教育 遇到问题应该咨询心理咨询师吗

遇到问题应该咨询心理咨询师吗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咨询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运用心理咨询的技巧。在心理咨询的进一步深入中,会谈也是主要的方式。即使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的咨询心理学家,也会感到会谈技术的潜力非常大,需要终生进行探索和总结。1.自由交谈 在心理咨询的最初阶段,自由交谈的形式有助于心理医生与来访者之间初步互相了解。这是心理咨询的进一步深入。心理咨询进入这一阶段后,谈话的内容就要围绕着规定的家庭作业而进行。
心理咨询的技巧_医学心理卫生学导读

心理咨询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运用心理咨询的技巧。这些技巧,不仅是通过心理咨询的正规训练而获得,更重要的是在咨询实践中反复摸索和总结。所谓在心理咨询中要防止咨询过程的一般化,也主要靠灵活运用心理咨询的技巧。

一、会谈的技巧

心理咨询中需要首先掌握的是方法,其最基本的技巧就是如何谈话。由于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谈话是一种专门技术,故称会谈法或晤谈法。心理医生在初次与来访者接触时,正是用这种方法去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料,并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在心理咨询的进一步深入中,会谈也是主要的方式。

由于谈话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所以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不久的专业人员,往往会觉得会谈非常简单。在咨询实践中受到多次挫折才会真正意识到,熟练的会谈技术是心理咨询中最难掌握的。即使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的咨询心理学家,也会感到会谈技术的潜力非常大,需要终生进行探索和总结。另外,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和修养不同,所以在会谈过程中还表现出个人风格的明显差异。

会谈,作为心理咨询中的一种专门技术,与一般交谈有本质的差别。首先,特定的情景规定了谈话的目标和范围。例如,一般心理咨询中的谈话,是针对来访者的,谈话的中心围绕咨询的问题,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挖掘自身的潜力;而在心理治疗中的谈话,是针对患者的,谈话的中心围绕着特定的心理疾患,目的是让患者接受心理治疗或综合治疗。其次,会谈的实施,无论在任何情景中都需要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不是死板的,必须使来访者不感到拘束、情绪上能放松、谈话自由而活泼,但其内容又必须围绕着咨询的问题。因此,整个谈话自始至终,谈话的内容和态度,心理医生与来访者之间的紧张度和彼此的反应,都必须随时给予控制。再次,会谈过程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即使是漫无边际的谈话,也离不开咨询目的,只不过在方式上显得更自然化而已。

(一)谈话的种类

由于心理咨询的服务项目和工作阶段有很多,因此,为了不同目的而进行谈话的种类也很多。一般而言,可分为摄入性谈话、咨询性谈话、治疗性谈话和危机性谈话等几类。

1.摄入性谈话(intalks) 摄入性谈话是针对有心理困扰的来访者,进行收集资料的第一次会谈。其内容包括:要求咨询的主要问题、本人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状况等,也包括了选用心理测验和解释测验结果的鉴别性谈话。摄入性谈话的技巧要求不太高,主要是使来访者消除心理屏障,能畅所欲言地倾诉自己的苦恼。一方面使心理医生能收集到较为全面的资料,另一方面也使来访者能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

2.咨询性谈话(counseling talks) 咨询性谈话的对象不是患了心理障碍的病人,而是一般人需要解决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子女教育培养、青春期问题、婚恋问题、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性困扰、生育心理问题等。通过咨询性谈话,来访者往往能得到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明确指导,以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这类谈话的技巧性较强。

3.治疗性谈话(therapy talks) 治疗性谈话是心理治疗的基本内容,其对象主要是存在着心理障碍、心理变态和行为异常的患者,在临床心理咨询中经常应用。治疗性谈话除了要遵循会谈法的基本原则和谈话技巧外,还要遵循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一般而言,需要单独或综合应用精神分析法、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等的治疗原则和技能。

4.危机性谈话(crisis interview) 危机性谈话是一种紧急而特殊的形式,主要针对来访者或患者发生意外时,如遭到强暴、企图自杀、突然的精神创伤、企图施行暴力行为等。危机性谈话除了要果断而明确外,还需及时采取一些紧急措施进行内、外环境的调节,使来访者能暂时平静下来。

(二)会谈的基本形式

在心理咨询中,尽管谈话要受到某些规定的限制,但它的形式和内容却没有什么标准的格式和程序。心理医生与来访者之间的交往,往往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谈话及交流。特别是在初次咨询时,谈话应该是相当轻松和自由的,因为不拘形式的谈话本身就是建立和谐关系的有利条件。

根据一般会谈规律的先后顺序,将几种主要的会谈形式介绍如下。

1.自由交谈 在心理咨询的最初阶段,自由交谈的形式有助于心理医生与来访者之间初步互相了解。这时谈话的内容不拘一格,十分广泛和自由,气氛也非常轻松。此时无论来访者有任何误解和情绪,心理医生绝不能加以限制,更不能进行争论。必须让来访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说明自己的情况。这时谈话所涉及的内容可能是毫无限制的。可以谈自己的爱好、个人的交往、社会现象和各种所见所闻,可以谈自己事业的成败、生活的经历,甚至一些不愿向别人倾吐的内心秘密等。这样的谈话就是真正的自由交谈。

心理咨询可以通过自由交谈了解来访者最感兴趣的事。只要一提起就滔滔不绝的话,很可能与来访者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某个长期失眠的来访者总是埋怨自己的丈夫不关心她,那很可能存在着夫妻关系不和谐。另一方面,尽管自由交谈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心理医生可以从中发现来访者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缺陷。比如,某个来访者打算离婚,在自由交谈中可能会发现他对法律知识的无知,或者发现他对性知识缺乏等。

2.限制性谈话 在自由交谈进行过一两次之后,紧接着就要开始限制性谈话,也称为规范性谈话。这是心理咨询的进一步深入。通过自由交谈,心理咨询对来访者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这时,要布置一些类似家庭作业性质的活动让来访者完成。例如,根据来访者对法律的无知,可以要求他找一下律师或读一些法律方面的书;根据来访者对自己子女教育的不当,可以请他读一些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书;还可以根据来访者的各种情况,请他看一场与谈话内容有关的电影,或建议他去参观和走访一些地方等。心理咨询进入这一阶段后,谈话的内容就要围绕着规定的家庭作业而进行。讨论的问题就开始围绕着来访者所存在的问题,如人与人之间关系、个人生活的有关问题等,对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应限制在会谈之外。

限制性谈话虽然在广度上受到限制,但在深度上得到了保证。如果在会谈中来访者对某些问题产生了兴趣并引起内心冲突,那就可以看到他能对所谈论的问题提出各种议论,思想十分活跃。此时,不少来访者都表现出一种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倾向的期望。如:“如果我是一个男人就好了,那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事”“假若当初我不和他结婚,就不会有现在的争吵和矛盾”“如果我们有一套房子,就不必和子女住在一起”等。在交谈中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这对于心理咨询的继续深入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疏导得当,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3.针对性谈话 在自由交谈和限制性谈话中,心理医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和足够的信息,若一旦发现已经接触到来访者的关键问题,就要立即把谈话的形式进一步改变,由限制谈话转为针对性谈话,也就是说把来访者的注意力集中和引导到他的关键问题上来。这种转化必须进行得很自然,不要使来访者感到很突然。

针对性谈话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专一的。这种谈话不再是就事论事,也不再是对一些事实和现象进行说明或描述,而必须深入地交谈体会和感受。也就是说,心理咨询要始终把握住来访者总的情绪反应以及目前所持的态度。

针对性谈话是一个高水平的咨询过程,所以要求心理医生应具备相应的才能和机动灵活的工作方法。此时,如果来访者对一些问题持有不恰当的态度和观点,心理医生必须设法进行纠正。但这时,采用断然反驳或否定的态度,显然是不利于咨询深入的。面临这种情况时,心理医生可按下列程序进行;①首先,假设来访者的观点是正确的;②对假设的正确观点进行分析,提出多种可能性的结果,再通过分析否定这些结果;③以建议的态度提出正确的观点;④对正确观点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⑤最后围绕上述两类结果进行讨论和辩论,让来访者自己接受正确的观点。针对性谈话要达到上述水平,心理医生除了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人际适应观点外,还应该有深刻的说服力。

(三)会谈的基本原则

会谈的方法和内容可以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或组合,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不能离开以下一些会谈的基本原则,这必须贯彻在心理咨询的始终。

1.会谈中听比说重要 会谈技术包括听和说两方面。在会谈中,特别在初次会谈中,听显得更重要。心理医生耐心细致地听来访者叙述自己的苦恼,本身就是对他的安慰和鼓励;只有很诚恳地去听,他才能讲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事实上,每个来访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正是这些心理困扰才使他们求助心理咨询。自愿前来的人以最大的勇气走进来,他们的心理挫折或不良情绪使他们无法处理某些问题,很想找人倾吐心中的困惑,并求得帮助,但又担心别人是否愿意接受自己的想法。另外有一些人是被迫来到心理咨询门诊的,如重性精神病患者、某些性变态等,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来到心理咨询门诊总是有一种受辱感。而儿童则往往不适应环境,怕见到陌生人,不愿进入诊室。无论是面对哪种类型的来访者,心理咨询时一定要耐心地听取他们愿意谈出来的任何事情。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医生一言不发,在初次会谈时,心理医生的自我介绍和谈一点与来访者无关的问题是必要的,这样可以缓解咨询气氛,进入会谈以后,心理医生咨询随时要表现出对来访者谈的问题感兴趣,注意听而且要听懂。这种熟练的倾听技术,就是打开来访者内心世界的钥匙。

认真倾听来访者叙述问题,对心理医生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通过倾听各种来访者的谈话,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社会生活知识。

2.非评判性态度 心理医生在和来访者谈话时,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当看着日落时,我们不会想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橘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心情观望而已。”对来访者的非评判性态度,就好比望着日落那样。这种态度是使来访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使来访者打消顾虑,从而把内心世界完全展示出来。

心理医生咨询时的这种非评判性态度,不仅体现在言语上,而且还要体现在表情和行为上。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诸如下列的话是不能讲的。例如:“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的做法是荒唐的”“这件事不符合原则”等。这种评判性的结论,就是在心理治疗中也不能随意说出,所以在初次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类话来,咨询的和谐气氛就会立即改变。

3.灵活运用会谈计划 制订会谈计划是为了使咨询的目的和方向更为明确。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要根据来访者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因为在初次会谈中,心理医生可能对来访者会产生某种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也可能贯穿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但从另一方面看,来访者在初次会谈时暴露出的一些情况,不一定完全反映了他的真实情况,可能有意无意地带有掩饰性。如果心理医生形成了心理定势,可能会影响咨询效果。因此在会谈计划拟定后,心理医生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在会谈中要有高度的洞察力,不要偏重于某些现象;其二,要根据情况灵活作出判断,以决定在什么时候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了解来访者的情感反应是适宜的,什么时候是不合适的;其三,当工作计划与来访者后来暴露出的情况发生严重冲突时,要随时调整计划,不要一味用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来访者身上,而且,这种调整又不能使来访者明显察觉。

4.区别情绪与行为 任何人在经历任何一件事或认识某种事物时,总有主观和客观上不一致的时候。在对某种事作出反应时,情绪状况和行为活动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有心理困扰的来访者,在这方面可能表现得更明显。因此,心理医生在咨询谈话中,对来访者的情绪和行为要加以区别。也就是说,既要了解他们的行为,也要了解他们的情绪。当来访者只有情绪反应而无行为异常时,咨询的重点是要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谈话的内容也要集中在情绪方面。当来访者的行为活动偏离常态时,咨询的重点要放在行为矫正上。当心理医生发现来访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与实际表现不一致时,应注意分清什么是主要的,必要时应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情况。

(四)控制会谈的技巧

在会谈中,既然要求多听少说和非评判性态度,但会谈并不是绝对自由的。会谈的目的决定了会谈必须在心理医生的控制下进行,包括会谈的方向、所涉及的问题和时间。控制会谈内容不但对心理医生重要,而且对来访者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来访者的信心。如果把会谈搞得漫无边际,那么来访者很快就会因为无所收获而厌烦。控制会谈的技巧很多,而且要求能够随时应变。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释义 当来访者所谈的一些内容不易被理解时,心理医生不要马上提问。这时,在征得来访者同意后,可重复一下他的话并做出解释,在解释完后,顺便提一下问题。这样会使来访者感到自然,感到心理医生的问题提得有道理,也许这正是来访者本来就要涉及的问题。

2.中断 当来访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障碍,而在某一问题上纠缠不休时,心理医生不能硬行迫使他停止谈话。这时,可以给他倒杯水,或请他取一样东西,或建议他换一个地方再继续谈,这样使来访者自然而然地中断其纠缠不休的问题。如果会谈时间有限,也可请他下一次再来。

3.情感反射 当来访者所谈内容离题太远时,可以有意识刺激一下他情绪敏感的问题,使他的谈话转向这类问题。但是,在初次会谈中对来访者的了解不全面时,或者来访者的情绪状态极不稳定时,不要采取这种方法,以免引起他的情绪爆发,一时难以控制。这种方法在心理治疗中用得较多,但也用得比较谨慎。

4.引导 引导是有经验的心理医生控制会谈最常用的技巧。引导并不是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是由原来的话题经过一段中介而引出新的话题。比如,当心理医生想了解某个来访者的一般社交关系,而她本人却喋喋不休地埋怨自己丈夫时,心理医生可以对社会上一般人际关系的冷漠发现一些感叹,一方面表示对她的同情,另一方面把她的思路引向更开阔的地方。随后再提出与她朋友同事的关系问题,进而让她谈谈朋友们对她的态度,这样就能引导出心理医生所要了解的内容。引导的另一个作用是使来访者自行发现并把自己的模糊概念或错误印象改正过来,这种方法多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采用。

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围绕着会谈的目的去控制谈话的方向。当会谈的目的不太明确时,往往心理医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控制谈话,而目的很明确时方法也会得心应手。

二、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心理咨询中的基本方法。在谈话中,无论是要了解来访者的各种情况还是想控制谈话的内容,都要使用提问的方法。但是,提问本身却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在心理咨询中,尽管提问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其结果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其一,提得恰如其分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促进咨询关系,增进交流,使来访者感到自己能得到理解。其二,提得不好的问题。这类问题可能使咨询关系紧张,不利于交流信息,甚至会使来访者觉得自己处在被审问的地位。其三,过多的或不恰当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会严重影响咨询工作的进展,也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心理咨询中的提问提得好与不好,很难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实际上,最常见的问题是提问过多而造成的。

(一)提问过多的弊端

提问过多是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毛病。一些咨询新手,只要一冷场,马上就向来访者提问。本来,来访者正是由于自己对一些问题产生了疑问,想求助于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应该是解答来访者的问题。可是,当心理医师不断提问时,就颠倒了咨询关系,使来访者失去主动暴露自己和自我探索的机会。

问题提得过多,必然有一些是不恰当的。过多的或不恰当的提问,可以产生很多消极作用,带来的后果如下:

1.产生依赖性 问题提得太多,往往使来访者在叙述自己的情况时出现依赖性,不问就不说话,或者很少说话,形成自我封闭。

2.责任的转移 在心理咨询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来访者自身,而不是心理医师。如果问题提得太多,解决问题的责任就会转移到心理医生身上,从而减少了来访者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3.养成自我探索 问题提得太多时,来访者就等待心理医生来发掘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从而限制了来访者发挥自身能力的活动。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过多的提问可以使心理医生的主观性增加,这种主观性很可能通过暗示作用影响来访者,使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按心理医生的意思回答问题,而掩盖了真实的情况。

5.产生防卫心理 过多或者不恰当的提问,可使来访者处于被审问的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特别是对那些提问性的问题,如“你为什么这样想呢?”“你不知道那是错误的吗?”“你怎么不去努力呢?”等。来访者的反应首先就是表白自己,或者干脆拒绝回答。这种防卫心理的产生,常使得咨询难以深入下去。

6.产生心理误导作用 俗话说言多必失,心理医生过多不假思索地提问或带有片面性的谈话,易使来访者产生心理误导而产生不良的心理效应。

7.影响对交谈的概括 如果提问过多,问题会显得零碎而分散,从而影响咨询会谈中必要的概括和说明。

(二)开放式与封闭式提问

提问过多的原因很多,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心理医生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和谈话内容缺乏根本理解,或者没有掌握语言交流技巧。此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各种封闭式提问变成开放式提问。所谓封闭式提问,是指心理医生事先对来访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的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验证假设的是或否。例如,在提出“你和同事相处得好吗?”这一问题时,心理医生在心理上肯定有一种固定的假设“他和同事处得可能不好”。而来访者除了回答“好”或“不好”之外,似乎没有其他什么可谈的。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心理医生事先没有固定的假设。以上述问题为例,可以改为:“你能谈谈和同事的关系吗?”这样,来访者就可能谈得很仔细,心理医生除了能详细了解他和同事的关系外,还可以从他处理同事关系中了解他的日常情绪、行为习惯、人格和价值观等。

开放式提问具有如下一些优点:①可以让来访者自由发挥,从而收集到许多生动的资料,甚至能得到意料之外的新发现。②能让来访者以喜欢的方式详细回答,并加以他自己的说明和议论,能充分反映来访者的个性心理特征。③在文字性提问中,可用于有多种答案的问题,包含的内容较广泛。

(三)如何提问

在心理咨询中,除了要注意掌握提问题的数量、频率和基本方法外,还应当对各类问题的性质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有所了解。根据各种问题的不同性质,可以把如何提问进行简单的归纳。

1.“为什么……”问题 这类问题往往对来访者有强烈的暗示性。因为一旦问到“为什么”,实际上是要求来访者说明理由,客观上暗示了来访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这类问题会导致来访者产生防卫心理。

2.选择性问题 这类问题往往限制了来访者的回答。比如,“你有什么体会,是厌恶还是紧张?”“上星期日你是离开家,还是在家里待着?”等。来访者只能对此进行选择性回答。这不但使心理医生的信息获得受到限制,而且妨碍了来访者的自我探索。改变这种问题的办法是去掉选择部分,如上面的问题可改为“你有什么体会?”“上星期日你做了些什么?”

3.多重问题 这类问题是指对一件事从几个方面同时提出问题,往往使来访者不知所措。例如,“你认为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怎样呢?”或者,“他的领导是怎样看这个问题的呢?你本人又是怎样认为呢?”对于这种连珠炮式的问题,来访者只能回答他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而漏掉很多信息。这种提问,往往是没有经验或缺乏正规训练的咨询人员所为,应注意尽量避免。

4.含糊不清的问题 没有经验的心理医师会故意使问题含糊不清,但这种情况有时也是难免的。因为有些词本身就含糊不清,有些专业术语并不是人人都理解。不过,提问含糊不清,会使来访者难以回答。所以,在提问题时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和意思不准确的词。犹如人们日常生活中讲惯了盐,而不必去使用氯化钠这个词一样。

5.抽象的问题 涉及正义、真理、幸福、社会认识等一类抽象概念的提问,往往使来访者难以回答。例如:“你只谈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可当今的教师水平和学校纪律又是个什么情况呢?”“你知道,一个人怎样才能发现真理呢?”这样的问题,常常使谈话陷入僵局。实际上,这类问题并不需要提问,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即使把谈话进行下去,也只会把所谈的内容引向空洞而抽象的评价,对咨询没有益处。因此这类问题没有必要提出。

6.责备性问题 这类问题是以反问的形式责备来访者。例如:“现在造成了这种局面,当初你干什么去了?”“这件事你凭什么能肯定?”这类问题对来访者会产生很大的威胁感,立即会引起强烈的心理防卫,对于促进交流没有任何好处,应该严加杜绝。

7.诱导性问题 这类提问会人为地增加某种回答的概率,对真实性产生偏误。例如,“你不吸烟,对吗?”“你最近没有生过病,对吗?”这些都是带有诱导性的提问,容易使无主见的来访者随着心理医生的意思回答。改变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去掉诱导成分,使提问变成中性。如“你吸烟吗?”“你最近患过病吗?”

8.敏感性问题 有些问题对来访者是非常敏感的,如婚前和婚外性生活、同性恋、吸毒等。而这些问题被认为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因此在问及这类问题时宜慎重,否则将因来访者的掩饰而造成资料偏误。因此,在对这方面提问可以适当诱导,适当用多重答案。例如,以了解手淫问题时,可以这样提问:“你多久手淫1次,是每周1次、每个月1次,还是每个月2次?”

9.解释性问题 这类问题实际上表达了咨询心理医生本人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例如:“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认为应该是……,你觉得这样对吗?”诚然,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解释是必要的,但应该注意解释的技巧。过多地提出解释性的问题,将妨碍来访者的自我探索作用,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剖析。特别是与来访者观点不一致时,心理医生更不应该以疑问的方式来反驳对方。

如何才能把问题提得更好、更恰当,这需要在咨询实践中反复训练。总的来说,在会谈的开始阶段,应该尽量少提问,若必须提问时,要注意运用开放式的提问,并且防止来访者产生心理防卫及妨碍对自身能力的挖掘。

三、解释、暗示与移情

(一)解释与引导

解释也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并不仅仅在于对来访者的种种问题进行剖析,更主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能力。解释并不是要求用某种正确的观点去进行大量的说明,因这种说明并不一定为来访者所接受。也就是说,用灌入式的方法对来访者进行解释,实际上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起着封闭作用,压抑了他们的心理潜能。

1.解释的原则

在解释中,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心理医生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观点:如果在解释中心理医生过分强调自己的观点,可能使来访者产生心理依赖,从而处于被动状态,不去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影响咨询效果。

(2)不要过分运用批判性态度:咨询心理医生在解释中过分地运用批判性态度,可能使来访者产生心理防卫,从而破坏了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得心理咨询难以深入下去。

(3)解释要有一定的程度:心理医生过分过多的解释,可能会使来访者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同时也妨碍他们的自我认识。对于比较敏感的来访者来说,解释过分反而加重了他们的猜疑。

(4)不要使来访者回避现实:心理医生的任何解释都应该正视现实,即使这些现实有可能给来访者带来痛苦。因为回避现实只能使来访者的心理症结封闭起来。

2.引导内容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解释的技巧在于和引导结合起来。只要引导得当,不但可以使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身的心理动力。在解释中发挥引导作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预期目标的引导:一般而言,来访者都想通过心理咨询很快解脱自己的苦恼,但由于心理问题种类繁多,产生的原因又很复杂,所以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效果,往往不太现实。然而,假若来访者看不到效果,又可能丧失对咨询的信心。因此,预期目标的引导是很重要的。在具体引导中,心理医生可以设计出一个远期目标和若干个近期目标,并把近期目标按实现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当来访者通过心理咨询实现一个近期目标时,就离远期目标近了一步。这样,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来访者的自信心。

(2)焦虑适应的引导:焦虑适应是来访者普遍存在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甚至会涉及生活的其他方面。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并不一定能认识到焦虑的意义,但却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消除焦虑,使心境处于平静状态。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焦虑反应的,只不过是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而已。适度的焦虑并不仅仅是带来心理压力,它也会成为生活的动力。因此,在心理咨询中,要引导来访者学会带着焦虑生活,发挥焦虑的积极作用,不要片面追求单纯的“满意”和“愉快”。

(3)自我价值认识的引导:许多心理困扰者往往苦于无处求助,不少心理障碍者在以往的求医行为中也往往收效甚微。当他们通过心理咨询而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时,多会对心理医生感激崇拜。这种心境,本来是有利于不断和谐咨询关系的,但如果过于依赖心理医生,将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不到认识,从而压抑了心理潜能。“心理咨询依赖症”的产生,是心理咨询的最大忌讳,它使得心理咨询最终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在咨询中除了心理医生要随时注意把自己放在配合者的地位外,还要不断对来访者进行自我价值认识的引导。只有使来访者体会并随时发挥他们的自我价值,心理咨询的效果才能不断提高。

(二)暗示作用

自从有医生的职业以来,暗示作用就常常体现在医疗过程中,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用。心理咨询中的暗示作用,是指心理医生以咨询技巧性的言语、表情或行为,给来访者以支持性诱导,以改变原有的病理心理和异常行为。暗示作用可分为言语暗示和非言语暗示两大类。

1.言语暗示 直接的言语暗示主要是心理医生在咨询过程中巧妙地应用一些保证性的言语,使这种保证又要显得很自然,使来访者不至于感到突然或做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些技术性言谈方法。一方面,带有保证性的言语暗示必须使用简短的语言,以便给来访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保证必须符合科学性,不能随意夸大,也不能出现前后自相矛盾。

间接的言语暗示主要通过借鉴,比喻或者似乎与咨询内容无直接关系的话题,来加强对来访者的心理支持。这种话题在形式和内容上并不一定针对来访者,但要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但要注意,心理医师的言语不慎也可能形成不良的暗示刺激,加重了来访者心理困扰和压力。只要认真掌握了会谈和提问的技巧,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非言语暗示 非言语暗示涉及的技巧较广泛,如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姿势与动作等。再把范围扩大一些,包括面容、身材、衣着、发型等,都有非言语暗示的作用。

目光接触是非言语暗示中最重要的一种。当来访者谈及痛苦时,咨询时心理医生的目光要表示出同情;当来访者失去信心时,心理医生的目光要表示鼓励;当来访者对一些问题羞于启齿而吞吞吐吐时,心理医生的目光要表示出理解。那些不耐烦、讥讽、冷漠、斥责的目光,是不应该在心理咨询中表示出来的。

面部表情可反映出愉快、惊讶、温和、厌恶、冷漠等。一般而言,在心理咨询中面部表情的表达,应与目光接触一致,面部表情要更多地体现积极、正性的态度。

姿势和动作所表达的含义较多,如态度、人际关系、无声语言等。在心理咨询中,带有否定意义的姿势与动作,如摇头、耸肩、摊手、左右摇摆等,一般不能应用。

(三)移情与反移情

在心理咨询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某些来访者渐渐不再注意自己的症状,也不关心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冲突,而开始对心理医生产生了特殊的兴趣。他们顺从心理医生的旨意,随时表现出感激之情,在他人面前对心理医生倍加赞赏,甚至关心到心理医生的衣食起居及家庭生活。这种现象在心理咨询中称为“移情”(transference)。表现为友好、爱慕并带有性爱成分的叫做正性移情;表现为拒绝、不满甚至把心理医生作为发泄对象的叫做负性移情。

一些心理医生在心理咨询中,往往对移情,特别是正性移情感到害怕,担心会带来一些违反道德规范的现象。实际上,来访者的这种移情反应与咨询关系的真实含义并不相当。根据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认为移情是再现病人儿童期的情感态度,把医生当作早年生活环境里和他有着重要关系的人,把曾经给予这些人的感情置换给医生。

有经验的心理学家认为,移情的出现对于提高咨询效果是大有好处的,这说明了来访者的心理症状能够离开心理原动力而向外投射,为下一步的咨询和治疗打下了基础。

心理医生在移情活动中所采用的技巧称为反移情。具体做法:将自己扮演为移情的对象,从中仔细分析来访者过去的情绪反应和人际关系,挖出其内心的隐私。然后使来访者认识到移情活动的内容是他早年生活的经验,而这些早年经历又对目前的问题有重大影响。这样,使来访者的心理症状逐渐得到解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