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新的教育改革模式

全新的教育改革模式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天才少年的培养,是采取保育主义还是用生活教育来培养,这是一个实验问题。这也是一项值得实验的改革。过去一谈教育改革,大多指学校,而把主宰教育的主管部门置于改革之外,这是不够全面的。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今日教育改革的根本。只有充分运用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还教育于民”,才有可能彻底进行教育改革。因此,我们的教育改革要构建国家、社会、人民群众三合一的改革模式,要根据现代生活来改革教育。

三、全新的教育改革模式、全新的教育改革理念

(一)慎之又慎

陶行知高度重视教育的实验研究,他说:“现今科学昌明,一草一木,一虫一菌之微,我们都知道要运用试验,以求真知。独把笼罩渗透人生一切之政治经济活动,竟挥于实验范围之外,诚属最大之憾事!”(Ⅱ,415)这是1928年陶先生的思想。但在旧中国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在今天的条件下有可能做到。教育是笼罩人生一切的活动,更要通过实验以探新理,指导实践。正因为教育系国家的命运,对人生影响的极端重要,便要慎之又慎,谨慎再谨慎。

(二)科学的发展观,全新的教育改革模式

从教育方面考虑,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的发展,所培养的人是否培养一人得一人之用,是否用尽其才,否则便与国家建设貌合神离了。构造和谐的社会,就须政治、经济、教育多方面的协调同步地发展。保证实现我们的目标的独一无二的方法便是实验。陶行知说:“政治社会活动,不是标举几个主张便算了事。理想能否实现,全靠方法。方法是一面实验,一面发现的东西,决不是凭空可以造得出来的。”(Ⅱ,416)我们要在实践中把握方法,要在改革的行动中求真知识。

我们有很多进行教育实验以改进教育的机会。例如:

1.高考独立命题后的“纠偏”、“减负”实验。

2.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院校,都应该从试点做起,即使升级以后,也仍处于“实验”阶段,要以实验精神对待。

不少升格以后的学校,出现许多问题,管理跟不上,教学水平上不去,学生来了不安心在校学习等等,都是由于我们的主管者,学校领导到教师缺乏实验精神所造成。这里的所有方法都不是书上能找到的,如果我们坚持“一面实验,一面发现”,那么许多问题便能及时解决。

3.天才少年的培养。天才少年是民族的精英,但是中途夭折者不少。在上世纪中叶,学者曾对1500个天才少年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成功者极少,而这少数人正是由于毅力过人,求知欲强烈和有良好的生活能力。对天才少年的培养,是采取保育主义还是用生活教育来培养,这是一个实验问题。

4.怎样提高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是一个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教育的研究,教育改革像是学校的事,教育主管部门只是下命令,发文件,检查工作,组织招生,日常事务等。因此,上下的想法往往不同,不十分融洽。事实上,由于教育事业的实验性很强,如能上下一致,与教师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则教育的发展将会如虎添翼,加速进步。这也是一项值得实验的改革。

我们今天的教育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始终不能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陶先生指出:“现在教育问题很多。从前人对于教育问题都是囫囵吞枣,犯了一个浮泛的毛病。各个人都会办教育,各个人都可作教育总长,都是教育专家。究竟教育问题是不是如此简单?还是无人不会呢?”(Ⅰ,520)这种浮泛的毛病,至今在中国还严重地存在,中国的“教育家”遍地都是。但是,中国发展到今天,教育改革之规模,改革之力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因此,这种浮泛的毛病是必须改掉的。过去一谈教育改革,大多指学校,而把主宰教育的主管部门置于改革之外,这是不够全面的。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今日教育改革的根本。不仅考虑教育内部上下,还要考虑制约教育发展的各种外部因素。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的是,我们要“还教育于民”,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教育,让他们来评价今日的教育,倾听他们的呼声和他们的建议。正如陶先生所倡导的,不能拜人民为师者,不能当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还教育于民”,才有可能彻底进行教育改革。就教育论教育改革往往是步履艰难的,最终不了了之,回到老路上去。因此,我们的教育改革要构建国家、社会、人民群众三合一的改革模式,要根据现代生活来改革教育。应该看到,今天是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又一次的生死搏斗,决不能姑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