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中小学管理真真切切的“实践论”

农村中小学管理真真切切的“实践论”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学校管理改革实践论》一书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由近二百位甘肃农村中小学校长编写的农村学校管理论著。《农村学校管理改革实践论》一书是在“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培训模式下,在2011年全省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学习基础上编撰的。《农村学校管理改革实践论》突出反映了结合农村学校自身的特点,确定走向校本的办学理念。农村学校管理应该树立“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前言 农村中小学管理真真切切的“实践论

景 民 张兆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国家从理顺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入手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农村中小学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管理变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家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管理与改革也呈现出了新的态势。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学校管理改革的方向,有利于我们把握农村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有效地进行农村学校管理的创新,也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农村学校管理改革实践论》一书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由近二百位甘肃农村中小学校长编写的农村学校管理论著。本书虽是以学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理论体系以专题分编,但其每一篇又都是一所学校在某一方面的实践记叙。它聚集了每位农村学校校长对学校发展的认识思想,是学校教育教学实验的研究,是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学校改革实践中的创新体验。

《农村学校管理改革实践论》一书是在“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培训模式下,在2011年全省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学习基础上编撰的。它是先有各个案例,而后校长们共同建构了专题体系。因此,本书对学校管理内容的构架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构架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即它是先有了各学校最关注、最有特色,对本学校发展最有影响的案例、总结和认识。二是它的构架体系表现出农村学校管理内容体系的变化。展现了当前农村中小学做了什么,想做什么,关心什么,希望什么。这也恰恰说明随着近年来国家推行“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和经费投入从基层政府为主到各级政府参与的转变。近年来,中央政府直接参与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资源配置,省级政府统筹解决办学问题,“以县为主”实施管理农村义务教育,解决了农村教育办学面临的难题,办学的责任真正被纳入政府的责任范围。国家对农村学校由原来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投入转变。国家推行教师准入制度,农村学校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负责发放,由原来的乡村管理到县级统一管理的转变。本书中可以看出,校长们对学校管理的考虑也发生了变化,不像以前一提学校发展和管理就是加大投入,经费短缺,拖欠工资,提高待遇,提高“三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等等。农村学校校长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办学思路,更多关心的是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中的人文管理、学生成长及当前农村出现的校园安全、寄宿制管理、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

《农村学校管理改革实践论》突出反映了结合农村学校自身的特点,确定走向校本的办学理念。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广为推行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它是针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得过多过死,使一些本该由学校掌管的权力却被牢牢控制在上级教育行政机构手里而进行的一项改革。而我国近年来为加大农村教育的发展,强调了政府办教育的责任,也突出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外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却制约了农村学校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如课程管理、人员任用等。这种倾向已影响了农村学校自主办学,阻碍了农村学校自主发展,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本书中许多校长倡导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农村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教育。

书中许多校长提出要从学校特色出发,确定办学的理念。每一所农村学校总有自己的校情,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农村学校就要从各校的校情和特点出发,选择和确定办学理念和策略,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改革与发展之路。如果不从把握学校自身实际和特点出发,就无法面对学校现实和未来做出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行为选择,就难以科学地设计和确定学校发展蓝图和发展策略。如有的学校针对传统课程的弊端,研究和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既根据国家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和方案,考虑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又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课程体系正是在对学校和学生实际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的,从本校实际出发来决策和规划学校的发展。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所指出:教育中“消除城乡差别并不是要使它们的教学过程完全一样,也不是使教学内容完全一样。不论是农村的情况(经济、语言、习惯、价值),还是农村各种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都是多样性的。国家规定的共同学习科目与具有地方特点的科目相结合,能够提高课程的相关性和吸引农村的学习者。同样,适应当地社区需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法,并利用现有的资源能够加强学习过程。地方的实际情况还要求学校的课程表、上课时间和教学语言具有灵活性。”(于富增、王力译:《教育与农村发展——政策与经验》,10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本书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上更多提出了农村学校要实施人本管理。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农村学校管理应该树立“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农村学校管理中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可信度和认同度,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而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实施人本管理的另一要点是树立“学生为本”的学校管理思想。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要顺应其成长发展的规律性。我们直面的是一群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是独立发展、自我发展的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错误是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把学生的未来视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让现在的孩子可持续发展,健康成长。要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既要强调师生平等,也要注重生生平等,班内学生应该没有绝对的“好”与“差”。

许多校长提出关注人本的同时,要积淀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本管理模式的保障体系。它注重对学校文化、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信奉“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等。学校管理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对于增强学校的内聚力、向心力持久力,保证农村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建立起农村学校的管理文化,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就只能低层次徘徊。因此,在本书的农村学校改革实践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投入的认识也有了变化。农村学校真正存在着的投入不足是领导投入不足、教师投入不足、学生投入不足。以前学校领导的投入更多是为学校跑经费、跑老师、跑学生、跑政策,现在农村学校的发展更要求校长全身心地投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对学校校长的修养提出更高要求。以前对教师的投入主要是数量、学科、学历的配套和提高,而现在的教师投入则是创设各种培训机会和平台,使教师在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前对学生的投入主要是提高入学率,减少辍学率,使农村儿童有学上;而现在对学生的投入更多关注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本书中许多校长在总结本学校改革实践的同时,提出校本管理要求校长做“真正的校长”、“整个的校长”。校本管理以校为本,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在学校事业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学校领导没有全身心投入,就难以实现学校管理。只有全身心投入,重新认识和把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自身规律,探索和研究现代学校教育的新特点,做一名自觉的头脑清醒的学校管理者,才可能去钻研探索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探索学校教育规律和办学特色,校本管理的理念才能得以贯彻落实。可见,农村学校校长的敬业奉献精神和态度是农村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面推开,农村学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本书中也看到许多农村学校的校长,专心研究学校发展的目标、模式和策略的同时,身先士卒,引导教师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指导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和成长,亲自参与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走进课堂,参与听课评课,反思研讨,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出努力。

随着农村经济转型,大量农民工进城,而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微小学校和教学点的并撤,国家投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以及农村校园安全又是当前农村中小学管理的重要方面。学校除要进行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外,还要进行生活设施建设;本来就繁忙的农村学校教师除教学外,还要承担照顾学生的生活。留守儿童虽然没有入学机会的问题,但是由于其监护人在外地务工,委托监护人又不能胜任教育的责任,这就要求农村学校还要承担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实质是监护人责任的外溢。本书中许多校长谈了他们的做法,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苦衷,他们的希望。

《农村学校管理改革实践论》收录了192个案例报告,来自甘肃省的82个县市区,可以说代表了甘肃广大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农村学校管理改革实践论》通篇并没有刻意建构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思想,但它却是我们农村中小学管理的真真切切,可为我们参考、学习、借鉴的“实践论”。

(景民系甘肃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原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张兆勤系甘肃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