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学校管理案例

农村学校管理案例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一区域内校际之间的不平衡也导致优秀教师、学生流失严重,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学校管理任务艰巨。赵老师是学校的一位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强,对工作热心负责,是学校公认的一位青年新秀。但是,从人本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又需要审视制度给管理对象带来的“伤害”,制度的刚性和管理的人性之间难免会有冲突,就像上面的案例,制度的刚性却造成了尴尬的管理结果。学校管理制度一旦丧失了权威性,必将损害学校管理秩序。

农村学校管理案例

古浪县黄花滩中心小学 任兴旺

黄花滩中心小学地处古浪县城东北40公里处,是一个移民搬迁区。这里地域分布复杂,涵盖了山区、  黄灌区、井灌区,河灌区,基本上是古浪县的缩影,境内80%的生源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山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教师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师资流向极不平衡。多数中青年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指导,倾向于向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县城集中,部分老教师对自己定位仅仅是“发挥余热”,缺乏奉献精神和动力。同一区域内校际之间的不平衡也导致优秀教师、学生流失严重,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学校管理任务艰巨。

案例名称:关注老教师

案例类型:教师管理

案例:王老师,男,1957年出生,中师学历,平时工作认真踏实,从不迟到、早退。从教三十多年来,他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并兼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工作一丝不苟。他身体一直不好,但从来没向学校多请过一次病假;他视力弱,晚上看不清作业本上的字,只能家访,走进每一位学生家,在学生朗读中给学生指导、当面批改作业。天道酬勤,他所担任的学科,在全区质量检测中名列前茅。他是一位学生满意、家长放心、领导信赖的好老师。可是有一段时间,他向学校提出,要么请长假看病,要么调离本校到自己家乡任教。是什么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消极的思想呢?原来王老师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一双儿女大学毕业,都已到成家立业之际,家庭收入只靠他那微薄的工资和妻子耕种的八亩薄田,再加上他年过半百,职称晋升无着落,因此,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得知这一情况,我们及时采取行动,学校领导个人担保向银行贷款,解决了他经济上的困难,并许诺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争取优先为其解决职称问题。经过学校到位的思想工作和经济帮助,他终于放下了包袱,重新焕发了原来的工作热情。

分析:四十五岁以上年龄教师,家庭负担较重,孩子读高中、上大学、成家立业花费巨大,加上又有年迈的父母,经济收入不堪负重。看到别人买房、购车心里多少有点不平衡。论成就,除了学生那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无从谈起;论尊重,连合格的学历都没有,或多或少产生职业倦怠症。为此,我们要多关注教师的情感之惑、经济之困。多与他们从思想上沟通,从经济和物质上支持,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战线上的作用,让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得到充分的体现。

案例名称:制度的“刚性”与“人性

案例类型:学校管理

案例:按照上级管理部门要求,我校每年都要进行教师考评,对教师评分排队,划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并且按照档次来发放奖金。连续评为优秀的教师,晋升职称有望,而被划分为不合格档次的教师就属于末位淘汰的对象,要离职培训学习。因为这次考评关系教师的工作评价,还涉及工资、职称等许多切身利益,教师都很关注,也很看重这次考评结果,有些甚至托人情、找关系,千方百计地想跻身于优秀行列,更不愿意被划分为末位。学校领导在这个时候也很为难,既要克服学校以外因素的干扰,又要考虑考评的公正性,不能因为考评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学校制订了《教师考评办法》,制定了考核程序、考核条件,最后还提出了几个“一票否决”的硬性条件,诸如有旷工行为的不能被评为优秀,学期质量检测中成绩进入不到前三名者不能评优秀等等,这样下来,就可以大大减少评优的压力

赵老师是学校的一位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强,对工作热心负责,是学校公认的一位青年新秀。在学期中间,赵老师因从山区向川区搬家,请了十五天事假,按照考核办法,赵老师的这种情况属于“一票否决”,不能被评为优秀。郭老师虽然人到中年,但是很有朝气,教学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好评,教学成绩一直处于优秀之列,他担任学校的教导主任,对于学校的各种活动都能积极参与,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刚开学,在安排课程时,学校一个“刺头班”人人都不愿意带,他主动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并兼任班主任,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可是在年终质量检测中,他和第三名差了0.21分,名列第四,郭老师因为这个名次也被“一票否决”。考评结果出来以后,学校领导觉得张老师和郭老师没有被评为优秀有点可惜,如果没有这些“一票否决”的条件,这两位老师评为优秀是当之无愧的,教师们也觉得赵老师和郭老师有点“冤”,一年的辛苦工作却因为客观因素而被否定,赵老师和郭老师虽然在领导面前没有提什么意见,但是私下里还是觉得学校制度有些不近人情。

分析:制度是维系集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管理的基本手段。我们能够通过制度来管理集体,激励先进,督促后进,纠正错误,使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并且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因而制度化历来是学校管理的努力方向之一。但是,从人本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又需要审视制度给管理对象带来的“伤害”,制度的刚性和管理的人性之间难免会有冲突,就像上面的案例,制度的刚性却造成了尴尬的管理结果。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其他教师,还有亲历事件的教师本人,都认为这样的结果缺乏人文关怀,伤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可是一旦取消这些制度,尤其是取消考评制度当中的硬性条件,就会使考评走向无序化,掺杂更多的工作以外的因素,会造成更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如果考虑到郭老师和赵老师的工作表现,评定为优秀,就会损害制度的刚性,这是一个危险的先例。学校管理制度一旦丧失了权威性,必将损害学校管理秩序。

如何解决制度的刚性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呢?首先,是否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应该作为确立制度的首选目标。其次,制度的建立过程很重要,尤其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教师参与的制度制定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对制度认同和接受的起点。通过教师的民主参与,可使制度适应校情,可减少因为制度的执行而给教师带来的“伤害”。最后,要特别重视对制度刚性结果的补救措施,这种补救不是要推翻结果或者制度本身,而是要注意工作程序的透明化,使得大多数教师对于学校工作认同或者支持。通过个别谈话,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消除心理结症,注重对教师的多维评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其他地方获得成功性评价,这些又恰恰是人性化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