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好课堂开讲的审美场域建构研究

美好课堂开讲的审美场域建构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课堂教学的审美情境化正成为后现代课程教学的一种新范式。本文探讨课堂开讲审美场域的构建策略,在美好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具有互动性、交流性、情感性。并以研究与开发课程的二次创新课堂教学为例,阐明如何营造美好课堂。不可阻挡的趋势是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日益淡化,更容易感染上课堂学习审美疲劳综合征。本文仅从课堂开讲美学场域建设开展研究。应该说,完美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这种崇高的审美体验。

赵 昶

[摘 要] 课堂教学的审美情境化正成为后现代课程教学的一种新范式。本文探讨课堂开讲审美场域的构建策略,在美好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具有互动性、交流性、情感性。并以研究与开发课程的二次创新课堂教学为例,阐明如何营造美好课堂。最后提出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美好课堂;课堂开讲;审美场域

一、引言

现代课堂教学方式正遭遇到很多替代品的挑战,高水平的网上公开课,无形中树立起优秀课堂标杆;各种分散学生课堂注意力的诱惑也在不断涌现如玩手机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打破原来单一生态的学习环境。不可阻挡的趋势是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日益淡化,更容易感染上课堂学习审美疲劳综合征。

传统课堂教学属于一种唯理智性教育范式,它以传授知识、开发理性能力为唯一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过程与寻求审美愉悦的过程往往是被截然分离的,其带来的结果是“知识丰富但缺乏真正的感动之心和‘体谅’”,属于泰勒式传统课程范式。在权威消解后,一切创新涌现均成为可能。派纳从词源学着手对课程进行批判和概念重构,提出著名的“非跑道论”,即课程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和跑的经验,强调学习者对自我经验进行概念重构特性。课堂教学变革势在必行,在这场概念重构运动中,许多课程理论学者结合了现象学、诠释学、后结构主义、批判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等多种理论,将后现代哲学方法引入课程研究领域,提出多样的课程新概念和新主张。创设课堂审美教学是其中一个课程范式,远景在于让一个个心灵诗意地张开!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主张无论在目的手段、内容形式,还是在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要把受教育者的认知过程与其个体审美心理过程视作一个整体。孔子就提出乐学浑然一体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席勒提出“通过美把感性的人引向形式和思维,通过美使精神的人回到素材和感性世界”,“只有美的观念才使人成为整体”。陶行知更是深刻地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象,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美是人在欣赏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得到的一种心理体验。康德认为美与愉快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是人类对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肯定。这种体验能引发出愉悦、舒畅和幸福的心里感觉,并可升华为高品位的精神享受。由于美具有这一特殊功能和属性,教学活动中的美育,不仅可以使得学习对象变得亲切、生动,而且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联系性和完整性,是消除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倦怠感和压力感的一帖良药。恰如托尔斯泰论述教学的美学名言“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方式,才是正确的”。可见,美感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教育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依靠美育。如果说智育形成的知识只能为意志提供实用的、有限的目标,那么美育陶冶的感情却能为意志提供超越性的目标和更深厚的动力。

课堂教学的审美情境化就是指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艺术形式的外在美,将教学中的诸多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由此整个教学活动自为地成为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的审美活动。很自然,审美教学减轻学习负担,获得身心愉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思想、理论和操作模式。本文仅从课堂开讲美学场域建设开展研究。

二、课堂开讲审美教学构建策略

课堂教学中,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是这样一个客观过程:在教师引导下,教材知识体系的审美客体进入审美主体,从而产生新的审美客体——经过受教育者审美心理加工后再创造的审美客体。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活动主体有强烈的审美感受,能够形成审美愉悦、良好的心境和情绪。随着这种心境和情绪向外扩散,相互影响共同塑造课堂审美气氛,学生会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的思维也高度活跃,不断激发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为真理所震撼,会主动积极配合参与期间的教学活动,学习不再是一种从属于外部压力的苦事,而是充满吸引力和审美情趣的创造性劳动。正是由于教学各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各环节之间的流畅配合,营造出其张弛相间的节奏,完完全全赋予在场者的美的享受,从而让教学的全过程处于美的氛围中,使师生共同拥有美感体验,而学科本身的认识任务则在审美愉悦中高效地完成。

1.三个基本美学法则

无论就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多样统一、和谐奇异、情感转移都是应遵循的美学法则。首先,多样统一性。学生经历了最初的感性认识,经过理性思考,归一于理论框架之中过程,必然会产生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蕴藏的“神韵”有所领悟,获得一种美的感受。知识多样统一性呼唤出一个“课程审美眼”问题。其次,和谐奇异性。教学内容的有序性和波动性是这种审美特性的有力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体现了有序性,而教学重点和难点却反映了波动性。通过把难点、重点创设为问题情景,激起学生参与热情,沉浸在通过智力活动获得精神上满足的“超我”高级别欢乐之中。这种师生心理相容,教与学协调一致,节奏鲜明,无疑会使师生都感受到和谐奇异的审美愉悦。最后,情感转移。教师对情感转移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保持着饱满的情绪,稍有懈怠,学生就能够感触到。当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领悟到新的概念,或利用新方法得到新规律,或应用科学知识完备地解释了现象等。这是经历苦闷到战胜未知而欢乐的过程,它会使学生感受到难以抑制的喜悦、激动和全身心的陶醉。我们在运作管理实验中引入系统实验方案后,很多学生都有类似的心路历程和喜悦体验。应该说,完美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这种崇高的审美体验。

2.教材要素的有机剪裁和审美化组合

教学内容既是认知对象,又是审美对象。各科教材中凝聚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精深的科学内涵,这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和宏大的舞台,具有丰富的审美资源和美育价值。如科学美的简洁性,艺术美的想象性,社会美的现实性,形式美的独立性,自然美的亲和性等,都是教学内容中随时存在的美学因素。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和发掘,而且通过有机剪裁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审美活动。

教师将教学材料的组织尽可能审美化和艺术性组织处理,乃是使教学臻于美境的不二法门。英国著名美学史家鲍桑葵曾引述歌德的话:“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是美。”这就是说,当有意蕴的内容得到适当处理后,而不是有意识的和抽象的目的的时候,美就在不经意间会到来。教师审美化组织的有效技术有:通过精练方法使教学内容体现简洁美、表述美;网络系统化使教学内容体现形式美、和谐美;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处理,更为生动直观,充分体现视觉审美效应;通过归纳与概括来揭示出内在联系,使教学内容体现规律美。

因此,我们就必须明确确立起审美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所要讲授课堂知识的钻研,挖掘其中的美的因素,并选出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审美点或“审美眼”。在目标表述中,特别提示学生在审美方面应该执行的行为或应该达到的结果。如辅助性地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必要的审美知识,推荐阅读审美入门书,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育审美态度、审美情感等。只要善于发掘,教师既能开辟出有待探究的广阔领域,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文化视角,从而使课堂教学在情趣盎然的美好气氛中进行。

3.美好课堂“审美眼”的善用

“课眼”是指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基本概念、原理等。只有抓住了关键,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课眼”一般来说是整门课程,且贯彻于教学全过程的“课程眼”。但是考虑到“课眼”只是出于知识属性而给出的一种人为规定,不一定与学生认知接受过程自然相联结,那么“课眼”就无法担当“课堂审美眼”的角色。“审美眼”首要任务是完成一个场景切换的引导功能,让学生心灵诗意地张开迎接课程场域,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点的讲授。每次课堂场景中都需要动用自己的一双“审美眼”,时而明眸善睐,时而目光如炬,时而望眼欲穿,时而闭目养神,消化目不暇接的信息,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欣赏者与画中人融为一体,山水真性互相辉映。

4.美好课堂开讲的设计

美好课堂教学的开讲,在整体教学活动中起着衔接作用,起着开启学生心智之门、诱发学生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事关整堂课程的学习情绪。我们知道一堂富有成效的教学课,是在身心愉快中完成的。也只有这种课堂气氛才能使课堂“大放异彩”,才能牢牢地抓住大学生躁动的心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让其始终沉浸于教学场域的审美情趣中。而这种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不仅离不开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应用,而且课堂开讲设计功不可没。课堂开讲,是课堂中第一次信息流畅的起点,教师根据促发的信息点进行调控。好比是小说家匠心独具的开场白,也像是音乐家神采飞扬的第一个音符所追求的准确、悦耳。因此,在进行美好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课堂的开讲,以便达到一个先声夺人、“吸功大法”似的心理共鸣状态,从而为本次课堂教学的顺利创造审美条件。

恰当的开讲设计,一般会不着痕迹地交代课程内容的历史背景、知识难点和重点、相应的学习方法。因此,设计开讲时,对怎样开始,先讲什么,设什么疑问,搭什么桥如何过渡,如何使用教具,什么神情等都要考虑周密,组织精当,疏密相间。比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激发思维,不失时机地点拨,或板书,或演示,或讲解,或讨论,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与学习,在活泼中自觉锻炼和发展能力。对于提出异议的学生,多鼓励、多引导,会起到意想不到地带来轻松的课堂气氛,创设审美情境,达到教学目的。“我所致力的目标,是要探索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不是把知识‘填入’你们的脑袋,而是让你们自己设法向我‘夺取’知识,从与我的智力‘搏斗’中掌握知识,通过始终不渝的探索和对知识的孜孜不倦的渴求来获得知识”。

美好课堂的提出要求教师博览钻研,奉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吃透教材,把书读薄。教师丰足,学生才能有所得。

三、“二次创新”课堂开讲审美场营造案例

研究与开发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它是一门依据科学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研究在科技领域中发现、发展与发挥各种管理功能的规律性的知识体系的一门交叉性应用科学。二次创新基于引进、消化的技术变革模式,我国学者做了开拓型工作,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动态模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二次创新是整个技术进化中应然环节,通过二次创新领地抵达自主创新,二次创新的飞跃使命;二次创新又是在一个有范式明确的领地里开展,地位似乎很低,但是又具有很强丰富多彩的内容,完成二次创新应用的使命。因此,研究这个主题对于我们认识技术创新、了解和应用技术创新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

本次课堂开讲审美方式不仅遵循上述理论要素,还结合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体验性目标,进行课堂开讲设计,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三个层次水平体验。

1.感受水平

感受水平是指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实践,对对象建立一定的感性认识。体验目标的陈述可以是“观察某种事物,了解其主要的特征”“在与某种事物的接触中,形成个人的感受”等。

2.反应水平

反应水平是指在经历后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形成相应的反应。其目标表述可以是“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等。

3.领悟水平

领悟水平是指形成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稳定性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目标表述如:“养成某方面的行为习惯”“热爱某种事物”等。

二次创新课堂开讲设计是从学生发生在身边,看似熟悉但又陌生的话题开始。

丰田汽车起诉吉利汽车仿造发动机,为何不了了之?

雪佛兰起诉奇瑞公司QQ仿冒,为何又不了了之?

作为国产汽车“长子”一汽,引进了,自主研发了,市场换技术了,但目前为何沦落为替他人做嫁衣裳?

苹果的Phone5手机为何被冠以“山寨版”的雅号?“山寨版”真是低能的代名词吗,有积极意义吗?

当抛出这些问题时,并在课堂上运用网络百度,直接回放相应的文献和报道。

学生一般都有相应的背景知识,会七嘴八舌地从不同学科而且直观地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的注意力显然已经被吸引,引出了很多话题,他们的想法都具有一定道理,促发了对原来知识回顾,伴随着这种对前面知识的回顾,一切往事瞬间呈现眼前,勾起他们无限而有限的那种短暂定格美好回忆,浮现和酝酿成一种安全、温馨和满足感。但是作为教师重点在于把他们拉到技术课程的情景,用一种陌生的但更具解释能力的知识框架来试图为他们打开另外一双审美窗户——技术美。由于技术范式和其他课程范式有联系有区别,往往带来很强的冲击效果,使得学生获得一种新鲜感觉。顺势引导点出或提出二次创新课程的几个关键知识点和理论,扫除技术抽象性和枯燥性的误读,恢复技术本来可怜、可爱的清秀面容,让学生领略现象背后的那只无形手的魅力。整个讨论开篇,乃至收回到正题会花费15—20分钟时间。

技术解释范式的建立绝非一时之功,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学生往往会本能地用其他一些通用术语和概念来解释技术性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何其强烈,直到上完课了还有许多学生依然不自觉滞留在原来的非技术性话语中,而不得各种奥妙。因此,在二次创新课堂上,一定要蕴含和破除这个学生学习的惯性思维方式。

四、几个注意点

真正的美育标准,并不在于是否在教育中借用了艺术作为内容,而在于教育自身是否具有美的精神和形式,这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内容是否能传达出人类历史和智慧之美;教育操作方法是否符合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需求;教育结果和目的是否有助于培养具有美的心灵和行为的自由个性。

在审美化教学这种特殊的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活动是以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为基础的,而且随着情境的变化和相关因素的影响,以及主体审美态度、知觉、方式的不同,使得审美活动成为一种随机发生的、开放自由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是不能绝对地奉行备课设计,而要考虑到一些不能完全预设的情景出现,这本身符合技术创新的要旨,很多创新就在偶然性中被挖掘创造出来,如大家极为熟悉的便携贴。即审美化教学既要探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又要研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如何捕捉随机生成的教育因素“相机而教”,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因材施教”等问题。特别是过程之中师生的共同参与、亲身经历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对于提升师生双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已经领略到这些情景的发生和其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课堂需要意外和惊喜,唯有一份创新空间,课堂才具有流动的活力素,学生在场,教师尽心。

另外,还需要回避一个误读,认为审美场景建设对教师要求非常高,以至于完美无缺,那样的话又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其实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特点和弱项,弱项有时候的存在也无所谓,并且可以转化成一个教师本人的独特符号。老子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如果再采用分而化之的方法,在每次课堂设计中来规避和中和原来的弱点,就达到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课堂必定将时时散发出一种独具匠心的魅力。

有感于时代变迁、技术的快速发展。我由衷地感叹道“有一种美,叫教育;有一种悲,作为终身职业的教师死了!”这全是呼啸而至的信息技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巨大且有冲力的重磅炸弹。学生不能做“肯德基的传人”,被填塞“垃圾知识”快速长大但心智缺失,按照大前研一的说法,“只关心自己半径三米以内的事情”,我们更要为他们开辟一个个性空间,用他们自己的审美眼去通感精彩;教师也将被从三尺讲坛的知识霸权推翻掉,教师保留一个符号名分,一个静默。尼采已说“上帝死了”!我们都应成为自己的导师。

“当我细细看,呵,一棵荠花,开在篱墙边。”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Pinar W F,Reynolds W M,Slattery P,Taubman P M.Understanding Curriculum[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1995.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3]赵伶俐,等.审美化教学原理与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刘惠国.课堂教学的审美要求与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2):61-63.

[5]鲍桑葵.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李如密.教学内容审美化:课堂增魅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6(3):37-37.

[7]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M].朱佩荣,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陈建翔.有一种美,叫教育[M].成都:四川教学出版社,2006.

[10]范蔚.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审美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83-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