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审美意识建构论

审美意识建构论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非常有趣的是,上述区域大都含有富集的镜像神经元群体,它们在主体的移情活动中均体现了高水平的兴奋性脑电反应。由此可见,镜像神经元系统是表征人类审美移情活动的神经对应物,进而成为我们阐释美感发生机制的大脑物质基础、心理信息载体和客观标志。
审美意识建构论_心脑奥秘

审美活动之所以属于充分自由的创造性活动,其根本原因即在于人的审美意识具有反映主、客体世界之发展规律与本质特征的真理性品格。进而言之,人类之所以能够借助审美活动实现本体时空的情知意自由,就在于主体创造了内在完满的“间体世界”,并借助“间体世界”所衍生的“镜像时空”来观照自我—对象—理想世界,从而能够获得主客一体化的虚拟性、本质性、理想性价值体验,继而借助经验与情感的审美嬗变、想象与判断的审美弛豫、移情换思的高峰体验和共鸣感悟等内在革命性事件来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和内在实现自我价值。

一、审美意识的发生机制

心理学认为,审美活动是个性主体与艺术文化发生身心互动的一种价值经验。它不但需要主体具备相应的理念认识,还需要主体将艺术情境转化为自己的具身经验,如此方能真切体会他人、群体和人类与自己的情知意之同一性特质和命运,进而借此充实自我、体验自我、肯定自我和实现自我。

(一)本体审美意识得以生成的感性机制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主体与对象世界(包括艺术世界、自然世界、科学世界和生命世界等)展开符号体验和虚拟的价值认知的精神实践方式。它需要主体将各种审美的感性形式转化为自己的具身经验,进而借助审美意识来提升与重构之,借此获得对对象与自我价值的内在发现、象征体验、充实完善与审美实现。

那么,个性主体借以体验艺术情境的感性基础又是什么?对此,拉亚德兰深刻地指出:“镜像神经元系统是人类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和经历的基础。”

他的研究小组发现,在同情、共情体验中,被试的额极皮层、前额叶腹中皮层、右侧下顶叶、前扣带回皮层、顶叶岛盖、前运动皮层和前脑岛等多个脑区都被激活了。非常有趣的是,上述区域大都含有富集的镜像神经元群体,它们在主体的移情活动中均体现了高水平的兴奋性脑电反应。由此可见,镜像神经元系统是表征人类审美移情活动的神经对应物,进而成为我们阐释美感发生机制的大脑物质基础、心理信息载体和客观标志。

笔者认为,主体在审美移情过程中首先需要将视觉性或听觉性对象的客观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本体(身体感觉—运动皮层)性虚拟运动状态,这主要依托后顶叶、扣带回后部和前运动皮层;其次激发了自己对本体性虚拟运动状态的具身感受与情态,这主要依托杏仁核、丘脑和眶额皮层;再次,主体依托前额叶背外侧正中区,对自己模拟对象状态的情感状态进行意识体验(或理念匹配、理想观照),同时依托前额叶的腹内侧正中区,对自己的情感和对象的意义进行价值判断,由此共同催化出三位一体的“情知意”之高峰体验,形成了所谓的“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灵感”,进而使自己有关艺术、科学、爱情、生产和行为等方面的创造性意象与决策蓝图得以厚积薄发!

(二)本体审美意识生成的知性图式

审美活动表面上是人对外物的感应,但实际上是人将外在的审美对象转化为内在的感觉表象,进而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本体状态,借此引发自我情思和价值意象的一种象征行为。可以说,美是生命意象的符号显现,美感是人对对象化形式的价值意象的符号性具身体验。

1.本体审美意识得以发生的知觉映射机制

个性主体所获得的审美经验,必得经由其脑内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转换,方能成为自己所虚拟经历的情感之旅,并由此获得移情体验。

譬如,个性主体在音乐体验中,既需要动用他的过往经验,还需要动用自己的审美期待以及以往的情感判断,以便据此完成自己对音乐和亲情的审美认知活动。这些审美判断活动都基于主体的审美知觉和情景想象。

总之,主体在形成自己的本体性审美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将对象性想象思维转化为本体性想象思维,以便借此形成指向自我的审美概象、符号体验及知性价值,进而据此抽析升华为理性范式的自我审美意象及本体审美意识。因此,审美与认知的关键过程即在于我们的心灵依照自己的情感理想而创造出虚拟的完美意象,进而按照理性规律去虚观默察、猜测度量这完美意象的内在玄机。

2.主体的审美想象所激活的特定脑区

一是主体整合直观对象(作品形象)、虚观对象和自我经验之过去、现在与未来情景时,需要视、听觉联合皮层的V4、V6区之“多感觉型神经元”的激活,还需要激活左右侧颞叶之局部联合皮层的“情感记忆”亚区和“面孔记忆”亚区。

二是主体进行审美想象时,需要激活其脑内的前运动区、前额叶新皮层的预期工作记忆区、目录工作记忆区、自传体记忆区,以便借此提取与重组特定的经验资源,展开多方位的、自由能动的道德想象活动。

三是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情感评价时,需要借助脑内的奖赏—惩罚系统(即扣带回前部—杏仁核—纹状体系统)来感受对象与自我的活动意义,依据它们对自己脑内的奖赏—惩罚系统之激活水平与反应性质来做出直觉性的情感评价。

具体来说,杏仁核外周部负责驱动兴奋性的情感反应,其中心部则负责驱动抑制性的消极情感反应;在扣带回前部,其上层结构负责驱动兴奋性的情感反应,其下层结构则负责驱动抑制性的情感活动;在纹状体,其前外侧部分主要执行恐惧、退缩、焦虑性情感反应,其后内侧部分主要执行愉快、幸福、激动等积极性情感反应。

同时需要指出,就左右脑而言,前者主要负责维系与调节积极的情感反应,后者则主要发动与调控执行消极的情感反应。对此,临床精神病学、情绪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已经提供了很多支持性的实证样例。

(三)本体审美意识生成的理性模式

无论是对道德、艺术还是科学世界的理性体验,都属于高级形态的主观意识体验。对于其中主体何以能够产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复杂的神经机制问题,目前国内尚未形成明确的研究证据。在此笔者结合对当代国外的相关文献的研究,介绍若干重要事实。

1.前额叶腹内侧正中区——情感共鸣与美感发生的高阶脑区

神经美学家塞拉—孔德认为,前额叶新皮层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增大体积,其成熟期甚至延长至人的青年早期(该区的心理成熟期则始于26岁),人类的艺术创造能力也随之同步增强。相反,这个区域的机能障碍将导致人对意义和情感内容的理解困难与体验无能,进而使其对所经历的事情或未来的状况做出支离破碎的冲动性判断。

他在实验中发现:当被试产生了美感体验时,其右侧腹内侧前额皮层(PDC)被激活,同时伴随着左侧前额叶之背外侧正中区的显著性抑制活动。这表明,主体产生美感、共鸣情态时,均体现为前额叶(所谓的理念—意识皮层)两大亚区高度协调的高峰脑电活动。

2.伴随共鸣与美感发生的泛脑高频同步振荡波

高频同步振荡波是人类大脑高阶功能的信息标志,也是表征创造性智慧活动的核心形式。例如,音乐家在进入音乐欣赏或演奏的高峰时刻,其外侧前额叶会出现40—50赫兹的高频同步振荡波,而在缺乏音乐经验的人则缺少大脑前额叶的这种高频同步振荡波。

笔者认为,由于前额叶存在着向低位皮层的下行投射纤维,因而这种高频同步振荡波的形成及下行扩散意味着:一是前额叶形成了全新的审美意象;二是它将这种理念信息送到低位皮层等处,旨在对感觉、记忆、情绪和想象活动进行定向调节。可见,这种特殊的脑电波能够表征审美主体的大脑高峰反应状态。

总之,前额叶的背外侧正中区主要负责借助神经活动来表征主体的美感状态和共鸣意识,而前额叶的腹内侧正中区则主要负责表征主体的道德情感体验与审美判断等充满理智感的认知活动。只有当审美主体的审美判断与审美体验高度匹配之时,才会导致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灵感的四位一体式厚积薄发、奔涌而出!

3.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结构的信息—功能同步化连锁反应

据泽基报道,人的美感经验会引发主体的大脑多个脑区和皮层下结构的高频低幅同步化脑电反应,其中包括前额叶新皮层的背外侧(审美情感体验系统)与腹内侧正中区(审美价值判断系统)、皮层下的杏仁核(情感动机系统)与海马区、旁边缘皮层的扣带回前部(中介奖赏体验系统)、前运动区(审美想象执行系统)、后顶叶和枕颞叶联合区(审美想象的具身感受系统)。其中,被试的眶额皮层、前运动区、视觉与听觉联合皮层、杏仁核与扣带回等区域首先被激活,继而引发了前额叶新皮层正中区的审美判断与价值体验。当被试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时,其左侧前额叶新皮层的背外侧正中区与杏仁核的外周部都出现了强烈的兴奋性正电位。而当其获得消极的情感体验时,其右侧前额叶新皮层的背外侧正中区与杏仁核的中心部则出现了显著的抑制性负电位。

更有趣的是,人的审美意识活动主要与前额叶新皮层的背外侧正中区之激活过程密切相关,而道德判断、宗教信仰体验等社会认知活动则与前额叶新皮层的腹内侧正中区之激活过程密切相关。

同时需要指出,审美情感实际上是悲欣交集的复合性情感体验,所以它会激起人的泛脑神经活动,其中涉及左右脑半球的众多亚区。

4.主事审美认知的高阶脑区及信息创新功能

人的审美意识系统发挥着解释主客观世界和规划内外行为的核心作用。具体而言,人的审美意识的本质对象既不是历时空的经验世界、形而下的现象世界、表象化的感性世界,也不是共时空的符号世界、形而中的知性世界、概象化的规则图式,而是超时空的理念世界、形而上的理性王国、意象化的规律世界。

(1)与审美认知活动相关的高阶脑区。神经科学家巴斯指出:“人类的意识是一个统一体,自我意识在其中发挥着导演作用,从而使个体、群体和人类的经验与知识,使过去、现在和有关将来的认识都能在个体心中得到象征性的呈现、重组、变形与理想化预演,由此生成了全新的意义和价值观。”

笔者认为,人的审美认知活动的高阶内容主要涉及大脑的前额叶新皮层,其主要作用在于借助已知信息推导未知情景,预见未来的新规律与新真理,借此发现真善美的新形式。荣格和克因斯在神经成像术实验中发现,人脑左侧前额叶的腹内侧正中区与道德情感有关的判断密切相关;右侧前额叶的腹内侧正中区与审美情感有关的判断密切相关。右侧前额叶的背外侧正中区主事审美情感的高峰体验,而左侧前额叶的背外侧正中区却主事人的道德情感之高峰体验。

上述事实表明,主体的意识系统不但负责对外源性感觉、知觉信息进行整合与重组,而且还负责对内源性乃至内外合一的综合性信息进行全息重构和完形加工。由此可见,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人类的意识功能及其神经标志。

(2)审美意识的信息创新功能。科赫指出:“我们的意识主要是用来重新组织心脑信息并创造新信息的一种奇妙装置。”笔者认为,也许意识系统的根本作用不在于“重新组织信息”,而在于“创造新信息”。简言之,意识系统充当了我们的“模型决策者”这个角色,即通过建构主客观世界的深层模型来供我们解释万物,设计自我,实现自我,造福社会。

进而言之,在审美活动中,我们能够通过建构本体性与对象性的审美意识而形成自己据以理解、欣赏、内化、转化、创造、完善并实现自我审美价值与对象审美价值的诸种素质与能力,进而据此引发自身的经验更新、情感刷新、思维创新、知识革新、观念创新和行为更新。

(3)间体世界与镜像时空的认知价值。人类审美意识所具有的心理表征体之核心形态即是“意象”形式,辅之以审美的概念性表象(概象)、身体性表象、物体性表象、符合性表象。其中,新的审美意象生成于主体的审美“镜像时空”,后者则衍生于主体的审美“间体世界”。

可以说,它们含纳了自然世界、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所体验过的历时空、共时空和超时空境象,表征了自然形态、艺术形式和主体心灵的形而下、形而中与形而上内容,贯通与整合了感性价值、知性价值与理性价值,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层联系,呈现了自然世界、艺术世界、生命世界和意识世界的动力特征、运变规则和演化规律。

审美主体所创造的“间体世界”具有双重映射功能。

其一是它与主体心灵之间展开的交互性情感映射,包括主体的对象化情感投射,还包括间体世界对主体心灵的“逆向映射”。

其二是审美的“镜像时空”还能象征性呈现主体的情感理想、自由想象的本质力量和合乎主客观规律的价值创造理念。

即是说,审美的思想中介体是一个“双面折射镜”,既能呈现对象(即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象、生命形象)的本质特征,也能反射主体自身的本质特征。因此可以说,作为审美主体的思想中介,“间体世界”所凸显的“镜像时空”具有摄取和折射主客观世界价值特征的奇妙功能。

①映射全息真理。“间体世界”含纳了主、客观世界的真理要素,从而有助于主体借此表征与探索万物奥妙,揭示天地人生规律,确立完善的发展模式。

②征现主、客体价值。“间体世界”昭示了主、客体的深层价值、存在意义和最高理想,从而有助于主体借此不断超越感性和知性阈限,逼近合情合理的完美境界。

③促进内外时空升级。“镜像时空”有助于人在主体、客体和间体世界之间展开交互性的信息吸收、价值摄取、特征映现、力量投射,促使主体从历时空走向共时空和超时空的价值王国,从形而下天地走向形而中和形而上的宏阔境界,从感性表象和知性概象走向理性化的意象新大陆。

④催生美感智慧。“间体世界”是孕育自我的母体,催化主体之全息意识的“奇异吸引子”,建构人格的蓝图和内外行为发展的向导。我们的美感爱心、道德感良心、理智感慧心皆源于斯,归于斯,我们的人格信念、情感理想、思想智慧和文明行为皆由此造化而成、内熟而外现!

换言之,主体审美意识的生成、发展和深化、升进历程,其实是我们借助外在之镜和内在之像不断对主客观世界做出发现、创构、体验、完善和内在实现的永恒之旅。其中,“间体世界”乃是个性意识的“灵魂”,“镜像时空”则是个性心灵自由弛豫的内在王国。

二、审美意识建构论

黑格尔深刻地揭示了审美中介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反思中介的变化,对象的真实本质才可能呈现于意识面前”;“艺术家善于在艺术作品里以这种样式完善自我,并使之获得完美的感性显现:在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即创造自我与对象)”。亦即是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化过程(例如创造“间体世界”、形成“镜像时空”),既能导致对象世界的审美变构与价值完善,也能引起主体本质力量的充实发展与理想化实现:形成审美意识、虚拟实现自我价值。

(一)建构指向自我情感的审美意识

人对自我情感的审美认知需要借助自我审美意识。自我审美意识包括情、知、意三个方面,即主体指向自我的审美情感意识、审美认知意识和审美行为意识;其功能包括自我体验、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具体来说,人对指向自我情感的审美意识建构过程包括其对自我情感的三级体验(意识体验、符号体验和形象体验)、特性分析、功能评价、理念定位和行为调节等系列内容,并需要对相关的心理表征形式进行认知转换。

第一,对感性层面的自我情感表象进行形态观照和对象化认知,借此形成自我审美的情感经验。譬如,自爱、自我赏识、自怜、自我形象等本体情感表现,不但是主体认知感性自我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主体培植自知品格、自信意识和自强精神的内在基础。这个过程具有历时空、形而下、感性化和具身象征性等认知特点。

第二,对知性层面的自我情感概象进行符号观照和对象化的属性与关系认知,借此形成自我审美的知性能力,据此充实自我情感的知识结构、语义内容、社会意义和本体价值。其中包括自我的移情能力、自我情感的审美品质和道德水平、情感想象能力、自我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和自我情感的直觉推理效能等丰富内容等。这个过程具有共时空、形而中、知性化和符号象征性等认知特点。

第三,对理性层面的自我情感意象进行理念观照和对象化价值认知,据此形成自我审美的理性参照系,其中包括主体情感世界的个性特征、形式范型、结构规则、运动模式、价值内容、表达规范、发展规律等陈述性内容,还包括主体的情感坐标、情感意识体验水平、情感理想、情感期待、情感调控策略等程序性内容。该过程具有超时空、形而上、理性化和规律象征性等认知特点。

(二)完善指向自我人格的审美意识

“人格意象”这个内在之镜和自我意识的具身代表,在主体重组经验、激发情感体验、实现自我认知、完善人格行为等方面具有奠定性和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人的自我调节与自我实现过程中,人格意象扮演了首席指挥官的头等重要的角色:其一,“人格意象”是主体实现自我的内在模板;其二,“人格意象”和自我意识决定了现实在个人心目中的存在方式;其三,人的经验能否进入意识,根本上取决于它们能否被自我的人格意象符号化;其四,“人格意象”是实现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理性坐标。

进而言之,自我审美意识是本体创新意识的核心基础,自我审美意象是创造性审美思维的镜像模板;同时,自我审美意识也是人的情感理想和人格意识得以成熟的高阶价值动力。其中,人对自我的审美体验、审美认知、审美预期和审美调节等活动,在人格重组与更新建构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格的重组基于个体对自我的符号认知与时空整合,由此抵达意象层面的理想化人格意识境界。

可以说,从自我的“情感表象”“认知概象”到“人格意象”,它们都是主体经过重组经验和知识,经过想象而产生的全新的、用以表征主体的情感妙趣—价值理想—本质力量的心理形式。它们既融合了主体的情感力量,又体现了对象的感性特征、知性规范和理性价值,因而能够使主客观世界的情感价值获得内在统一,并有助于主体不断提升人格坐标、深刻把握情感规律、持续完善情感理想和高阶优化情感行为。同时,主体所创造的自我情感意象也成为其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意识与元认知系统的核心内容及主导方式。

归根结底,大脑自上而下的映射模式成为塑造自我表象、生成自我概象和突现人格意象的核心机制。其中,“人格意象”的感性基础乃是个体的情感投射与共鸣,其大脑结构与功能机制则在于“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同时,上述的“情感镜像系统”又受到大脑的高频同步振荡波之强力统摄。

可见,自我体验、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实际上成为体验世界与他人、认知世界与他人、评价世界与他人的内在模板,它们对人的情感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三)升华指向自我情感意象的审美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最美丽最奥妙的情绪是神秘感。所有真知灼见都是由这种感觉赋予的!人若体验不到它们,便不能探奇钩玄,虽生犹死。人的热情和智慧,均来自于大自然那庄严美丽、深邃简洁的情绪感染和无穷启迪!

人类审美活动的根本奥秘,主要体现于主体、客体和间体世界的多重组合及其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而审美快乐的深层妙机,也在于主体的内在创造与对象化发现。其中,体验活动的最高产物和中心内涵乃是主体的“情感意象”。

人的理性情感或情感意识的心理表征方式以情感意象为主,主要体现为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直觉灵感、神妙感、敬畏感等等。

进而言之,人的情感意象生成与理性思维建构需要借助三种动力:

一是亲验性质的感性化源头动力。杜夫海纳指出:“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只有当各种能力的运用好似被升华了之时,它们才能自由协调,在我们身上产生美的体验。”

二是人格化的知性价值动力。里普斯认为,审美移情实际上是主体对自我价值、情感特征和人格理念的对象化映射方式。因而他概括说,美感就是主体“在一个感性对象中所感受到的自我价值”。

三是超验性质的理念化顶级动力。杜夫海纳指出:“作品的精神内容愈有深刻的真理,它就愈美。”论及审美理念与美感灵感的关系时,杜夫海纳又指出:“是什么东西给创造以灵感呢?是美的理想……因此,美是‘理想’的表现;理想并不是抽象的,它是在理想化了的对象中出现的透明理念。”

自我意识的审美建构包括三级过程:第一,对自我情思的审美体验,即情景体验—符号体验—意识体验;第二,对自我价值的审美认知;第三,对自我意识的内在预演—审美映射。正是由于具有自我审美意识,人类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合理控制和调节,进而不断臻于完善、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马克思指出:“我们的产品就会同时是一些镜子,对着我们光辉灿烂地放射着我们的本质。”可以说,人类正是借助艺术文化这个特殊对象来建造观照自我的智慧镜像,进而得以通过自我与镜像的价值映射来发现自我、体验自我、确证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