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逻辑框架和教学方法

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逻辑框架和教学方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结合我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和教材为例,要帮助学生学好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并通过考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2004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教材的逻辑体系作了较大的调整。第二篇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三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实质和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课程的逻辑框架和教学方法
——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为例

刘寒刚[1]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摘 要:政治经济学理论不能脱离实践、脱离人民,它绝不借助晦涩难懂的符号和玄妙艰深的论断来与社会大众隔绝,也绝不借此手段来抬高自己的学术身价和理论门槛而哗众取宠、邀功请赏。为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清教材的逻辑主线和问题过渡的关联性,以加强学生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要求学生对知识点做好图式串联的读书笔记,罗列问题,分清主次,反复诵读;论述问题时按照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或运用)的三部曲予以回答。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整体;主次;三部曲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全面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的关系及其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它不仅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而且研究了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这门课程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和基本矛盾,懂得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及其历史的必然趋势,了解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新特点及其国际经济关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选择及其基本内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一门为各种经济类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它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和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对其他经济科学都具有指导性作用和意义,而且它也是一门具有世界观意义的科学。学好这门学科将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作为一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政治经济学。从我本人的经验来看,学好这门学科并通过考试并不难。因为只要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把它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就能获得无限的创造生机,也能使我们获得对人类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深刻把握。政治经济学理论并不是脱离实践、脱离人民的理论,它绝不借助晦涩难懂的符号和玄妙艰深的论断来与社会大众隔绝,它也绝不借此手段来抬高自己的学术身价和理论门槛而哗众取宠、邀功请赏。相反,它正是贴近生活、深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的,它正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物质力量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政治经济学课程是一门通俗的与大众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学科,并没有什么神秘感。

但是,要学好政治经济学也并非易事。因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彻底的”理论和“抓住事物的根本”的理论,它不仅具有理论的逻辑严密性,而且具有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本质和规律的理论洞察力;它不仅作为一门既存的科学理论而成为人类文明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生长、不断赋予它许多新的创造性的内容。

具体来说,结合我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和教材为例,要帮助学生学好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并通过考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系统复习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科学,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知识整体,我们不能把它分割来学、部分地学,而必须全面系统地复习。科学是严谨的,它是一个系统,我们不应当使其整体沉沦于局部。正如我国已故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所说: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厚而薄、由薄而厚的过程。所谓由厚而薄的过程,就是要抓住书的纲目,纲举而目张。我建议同学们可以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归纳成若干的问题,用图式把它们串起来,然后内化为自己心灵的东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所谓由薄而厚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头脑中掌握的知识体系,再在考场上、演讲会上、实践中发散出去,形成文章、讲话和行动的逻辑。我们只有这样去形成知识,才能既系统,又灵活;既有逻辑的严密性,又有实践的创造性。

2004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教材的逻辑体系作了较大的调整。2它总共包括五部分: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这五篇内容是一个严密的整体。

在第一篇中,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二是着重静态地分析了经济制度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或经济体制);三是着重从动态的角度表述了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内容。这些内容分别构成授课提纲的第一、第二、第三讲。其中,第二讲分析了人类的五种经济制度和三种经济体制。特别是三种经济体制(也称为三种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时间经济。我们今天生活在商品经济时代,首先要了解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出版)中的前半部分探讨了商品及其内部的矛盾、货币原理和价值规律。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所以我们还要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我把教材的第二章第四节、第四章和第五章合并起来放在我的第二讲中讲了。第二篇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三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实质和经济规律。教材的第六、第七、第八章是根据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所获得的理论成果整理而成的。教材的第九章的第一、第二节和第十章的第一节则是根据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7年出版)研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所获得的理论成果整理而成的。教材的第九章的第三节、第十章的第二、第三、第四节和第十一章则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当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所作的现实分析和理论总结。在这一部分中,突出了对经济的全球化和经济的一体化问题的阐述和研究。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起始形态和典型形态,马克思的《资本论》对此予以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后半部分中,马克思通过劳动力、资本、剩余价值、工资和资本积累这些范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现象,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这些内容构成了授课提纲的第四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五个“新”现象。这五个“新”现象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表现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工资;发展和前途是资本积累;上述现象赖以成立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二卷,则是从运动的角度分析了资本的形态。其中,分别从单个资本和整个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了资本的运动。对单个资本的运动,马克思又分别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加以阐述。从空间角度分析单个资本运动的内容形成了资本的循环理论;从时间角度分析单个资本运动的内容形成了资本的周转理论;而对整个社会资本运动进行分析的内容形成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如果资本运动不畅,就会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上述四部分内容,便形成了第五讲:资本的流通过程。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三卷,则分析了剩余价值的转化和分配问题。其中,马克思对剩余价值转化的研究,形成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对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的研究,则形成了马克思的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理论。这就是第六讲所要探讨的内容。所以说,《资本论》的确是经济学说史上一座气势恢宏的逻辑大厦,是人类对经济问题研究的一部“逻辑学”著作。

第三、第四、第五篇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最新总结,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问题上的最新表达。迄今为止,它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教科书在第三篇中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首先,我们必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的问题,并要回顾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历史经验。这便是我授课提纲的第十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其次,我们必须解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问题,这就必然引出对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问题的阐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其他经济制度的最根本特点。这是第十一、第十二讲所要解决的问题。教科书第四篇的内容则探讨了我国经济运行的体制问题,这便形成了第十三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至此,人们还要问: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呢?回答是这样的:世界上最稳定的平面结构是三角形结构,同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构也是如下这样一个大三角形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构图

我们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形成了我授课提纲的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讲的内容。鉴于当代政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经济职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我们又从第十六讲即“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延伸出了第十七讲的内容: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最后,我们大家都知道,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行为,而且还涉及到产业结构、人口、社会、环境等综合性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可能是与世隔绝的经济,它必然融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之中。这样,我们就引出了第五篇的内容。第五篇是着重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则形成为我授课提纲的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讲的内容。其中,在经济增长方面增加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在经济发展方面增加了二元经济结构、经济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总的说来,新教材的逻辑主线有三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或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我发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喜欢脱离整体而孤立地设置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等,这往往导致学生不知道该知识点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位置;这样东碰一下,西弄一枪,学生是不能获得牢固的整体知识的。毛泽东曾经告诫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3]所以在我的教学中特别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问题过渡的关联性,以帮助学生加强“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为此,我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教材的逻辑体系进行了深入的严格的处理,以便达到整体性、彻底性的要求。以下就是我关于《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授课提纲。

(二)准确把握

我首先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做好读书笔记,做好上面所说的知识点的图式串联工作。但是这些知识点的图式串联工作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必须主次分明、全面覆盖,做到知识的准确性和表述的科学性的要求。然后,我们可以把书本放在一边,专心复习这一读书笔记。在复习的过程中,我要求同学们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要在丢开读书笔记以后,仍然能复述出这些内容。同时,同学们还要在考场上(或者生活实践中)仔细审题,看看这道问题是在我们知识系统中(即读书笔记中)的哪个位置,两相对应,然后作答。这种学习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以前传授知识时,往往喜欢事无巨细,弄得学生疲于奔命,不得要领。须知,教师的使命主要有三:一是传播知识,开拓学习的视野;二是揭示学科体系和整体框架,启发学生思维;三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在短时期内掌握主要的知识。这些年来,我们在第二、第三个方面做得很不够,关于第二个方面我们上面已经谈过,第三个方面更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给予学生的知识必须要有主次,基于这点考虑,我专门编写了一本小册子,已经纳入小册子中的内容,都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为了准确地把握这些知识,我还要求同学们清晨手捧小册子在校园里背诵、朗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层次清楚

我要求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应当逻辑清楚、层次鲜明。俗话说,文如其人,同样,做文也同做人做事一样。做人应当是非分明,要有原则,写文章、回答问题也应当有个逻辑性、层次性。17世纪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一个观念是不是好的,可以从两方面衡量,一是要看它是不是和事实相符合,另一个是看它是不是清楚明白,观念与观念之间是否矛盾。4我们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时也应当先围绕主题,回答问题中存在着哪些主要概念及其实质;然后谈这些概念之间存在哪些关系、矛盾和主要构成要素,以及这些关系的各构成要素中哪一个是属于主要方面或决定方面;最后是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解决该问题的认识。这是回答问题的三步曲,符合人类关于基本知识的三个构成要求,即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列宁说:“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基本原理(即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基本方法(或运用)。5当然,我们不是说要墨守一个机械的模式,而是说逻辑性、层次性一定要鲜明。这既符合为人为学的规律,也可以节省教师阅卷的劳动。

2000年4月,全国自考办对本课程的考试进行了重大改革,在内容上突出了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在形式上减少了单选题和多选题的分量,增加了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分量。我认为,这是一项符合素质教育发展方向的改革,它有助于考查考生对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逻辑性、灵活性的把握运用程度。所以,我在的教学中也从适应题型改革的要求出发,主要是通过围绕问题来展开复习和指导,而没有设置选择题和填空题。我认为,只要我们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精神,不论哪种题型的变化我们都能适应。

要真正学好一门学科决非易事。上述学习过程还仅仅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还有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认识的无限发展的过程以及改造客观世界的无数艰巨而灿烂的人生画卷在等待着我们去书写。“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同学们只要按照上述所提出的要求,系统复习,准确把握,层次清楚,就一定能收获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桶金的。而且这种学习方法不仅适用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我看对其他课程也有普通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2]卫兴华,顾学荣.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毛泽东.实践论[M].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M].十六—十八世纪西方各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5]列宁.哲学笔记[M].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注释】

[1]刘寒刚,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外公共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