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展示—突破”培训的理论依据

“展示—突破”培训的理论依据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展示—突破”形式往往对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很有成效。一般教师的个人需要与人生追求,可能因为“高原现象”等干扰和滞留,或止于“教坛新秀”,或止于“教学名师”,这时候要设法疏导、点拨与引领。“高峰体验”的情感和现象,作为教师同仁与培训院校须设法滞留及利用,尽量使之延长,发挥应有效益。一般说来,这就是“教坛新秀”与“教学名师”对“教书”与“育人”的理解的不同。

第一节 “展示—突破”培训的理论依据

“展示—突破”形式往往对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很有成效。这种形式或途径之所以有显效,有赖于它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或者说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它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师成长学等方面有较强的理论支撑。

一、从哲学角度看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即“实践→认识”的一般认知特点。而人们的不断实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逐渐地由全面而深入。这就是实践论与认识论所昭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特点及其规律,在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也得到确切无疑地印证。刚出校门的专科或本科毕业生加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后,在学科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印证了大学期间学过的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然而要确切而深刻地理解教书育人的这两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还需在学科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中反复实践,不断体会,才能逐渐领悟教育教学的一些规律的丰富内涵。

尤其在一般教师发展到“教坛新秀”这时期内,在学科教学课堂展示或班会活动研讨展示的过程中,用心更多,体会更深,自己往往在教学或班主任这两个方面认识提高快,而且有深度并有所突破。当他们由“教坛新秀”发展到“教学名师”这时期内,在展示学科课堂教学探讨课的过程中,或展示班级活动研讨课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在备课或设计教学时,加深了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又产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因而能突破自身原有的认识和做法,使展示出的教育教学课堂或活动过程中,有独特的见解和新颖的设计,既突破了原先的自我,又突破常人一般的设计思路和施教理念,展示出教学名师的应有风采。

总之,在“一般教师”→“教坛新秀”→“教学名师”的两次重要的实践与认识、展示与突破的层递级提升的历程中,使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在较多较长的学科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或相对以往来说,理解得更到位,认识得更深入了。这样的理解与认识,基于他们的学科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践的体会与领悟,基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与经验,并且在学科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展示出来,突破自己。

二、从心理学理论来说

在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是经历两次重大而关键的时期。一是25~30岁左右,即工作三五年至七八年之间的青年教师;二是35~40岁左右,即工作十余年至二十年之间的中青年教师。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这个时候的青年教师比较在意归属社会的需要,即归属于学校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此外还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肯定及赞赏的评价。而这个时候的中青年教师,比较看重外部尊重,希望自己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同时更在意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求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处于第一次重大而关键时期的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其成长与发展的空间一般仍在任职学校里,他们正在由“一般教师”向“教坛新秀”发展与成长;处于第二次重大而关键时期的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他们正在由“教坛新秀”向“教学名师”发展与成长。他们成长与发展的空间一般不局限于任职学校,而是县里、市里以及省里了。在学校里,不同的教师个体其个人需要与人生追求是不一样的。一般教师的个人需要与人生追求,可能因为“高原现象”等干扰和滞留,或止于“教坛新秀”,或止于“教学名师”,这时候要设法疏导、点拨与引领。而极少部分“教学名师”的眼光可能已经锁定“特级教师”这一目标了。一旦实现,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

农村中小学中青年优秀教师在几次重大而关键的时期心想事成,自我实现时,往往会产生出一种“高峰体验”的情感。[2]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他或他们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人魂魄的感觉。

这一现象,往往在优秀教师获得成功,修成正果时,或滔滔不绝地与学生交流而听不到下课铃声,或洋洋洒洒地挥笔千言万语而停不下来而得到佐证。“高峰体验”的情感和现象,作为教师同仁与培训院校须设法滞留及利用,尽量使之延长,发挥应有效益。

三、从教育学学科来说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不光是教给学生各学科的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形成各学科的技能,还得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书育人。教育的本质即是育人。中小学教师担负着育人的责任,而育人又是通过教书来实现的。当大学毕业分配到各中小学去任教的新教师,如是分配在城区学校,可能还有个中年或老年教师带着你;如分配到农村中小学,可能一去就独当一面了。刚开始的几年是艰难的,任务重,经验少,学生淘气,家长盯着。实践积累经验,经验需要积蓄。三五年后有志于教学者、教学有心者,可能有机会展示自己,且在课堂教学展示成功,成为校级及以上教坛新秀。这时,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大多为把课上好,学生听得懂,评价好些,较关注“教书”这一方面。教学展示中相对一般教师来说,大多为教学设计精巧,教学方法新颖而突破自我,获得成功。

之后经历过高原期,由教坛新秀成长与发展为“教学名师”时,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不仅仅是“教书”了,相当分量放在“育人”上了。因而,在教学展示中的教学设计较为实用,教学方法常为巧妙,巧妙地把“育人”渗透、寄寓在“教书”中了。一般说来,这就是“教坛新秀”与“教学名师”对“教书”与“育人”的理解的不同。这个不同,体现了这两个层次的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得多与少,教学感悟积蓄得深与浅,也体现了这两个层次的教师对教书育人的理解,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有无真正到位。这些对我们认识与把握“教坛新秀”与“一般教师”之间的主要区别,以及“教学名师”与“教坛新秀”之间的主要区别给予了有益的启示。

四、从教师成长规律(理论)来说

一个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期是大学毕业后的3~5年,在这新手教师至称职教师的3~5年的时间里,教学能力的发展情况决定了他一生的教学效果。美国教育学会发表的《谁是优良的教师》一书也表明了同样的观点:教师服务成绩评定的趋势是曲折前进的。在教学的头几年,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教学效果显著上升;当教了五六年以后,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程序,进步的速度就不像以往那样快。这个过程时间长而且进展缓慢,甚至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3]如不学习进修,即使再教二十年,也不会有多大的进步,到后来就会出现衰退的现象。

为了使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最初的五六年里得到迅速发展,拉长第二高峰期的持续时间,必须克服“高原”现象对农村中小学称职教师向优秀教师发展的制约,使农村中小学称职教师较快而扎实地形成并具备优秀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能力。这样一来,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即教师培训自然而然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教育部早已作出中小学教师五年一轮的周期性全员培训,此外,各级教育部门还对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作出规划并付诸实施。在对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中,我们感觉并认识到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能较快地提升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还能较快地发现优秀教师的人选在突破自我、成长与发展中的素质与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