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活动技能的理论视野

组织活动技能的理论视野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活动理论最早源于前苏联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学派。1975年,列昂节夫的《活动·意识·个性》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活动理论完整框架的形成。在这些构成因素中,主体、客体和目的是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活动由行为构成,行为由具体操作实现。需要、动机与活动相关,目的与行为相关,而条件与实际操作相关。活动的多种要素、多重关系和多种过程,决定了活动的多种功能。

二、组织活动技能的理论视野

(一)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最早源于前苏联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学派。1922年鲁宾斯坦在《创造性自主活动的原则》一文中,首次将属于哲学范畴的“活动”概念引入心理学,指出“活动”不仅仅是外显的行为,实际上它与意识有着必然的联系。之后,维果斯基、列昂节夫等人对此展开了研究,并在心理学相关学科的应用方面获得很大成功。1975年,列昂节夫的《活动·意识·个性》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活动理论完整框架的形成。

所谓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自己的内部转变和转化,并且还有自己的发展系统。首先,活动包括两个基本的过程:一是主体对环境的作用,二是环境对主体的反作用。主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既认识和改造着环境,又认识和改造着自身。主体要与客体发生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中介。这个中介就是活动。其次,活动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多重转换关系的层级性系统。在这些构成因素中,主体、客体和目的是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活动由行为构成,行为由具体操作实现。需要、动机与活动相关,目的与行为相关,而条件与实际操作相关。活动系统中包含着多重关系:一是主体与客体关系,二是主体与其他主体关系,三是主体与自身的关系。活动系统中包含多种单向作用以及双向转换的过程。单向作用过程包括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双向转换过程包括外部活动的内化与内部活动的外化,活动与行为的相互转化,行为与操作的相互转化,需要、动机、目的、条件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转化等过程。活动的多种要素、多重关系和多种过程,决定了活动的多种功能。[1]

活动理论对学习有着独到的解释,认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积极建构的、认知性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意义的形成是参与一项活动的人们之间进行社会协商的过程,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和社会共享的理解过程不可分离的。可见,活动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活动是认识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是意识、个性形成的真正基础,人是通过活动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不断接受社会环境影响,积累经验,内化人类文化成果的结果,实现着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活动理论给教育的启迪是,学校教育要创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条件,帮助学生挖掘潜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交往活动中分享理解和知识,合作建构意义,即一方面是把自己的知识给同学们分享,另一方面在同学和老师的接受、赏识、补充、评议中获得进步,从而促使学生的智能和个性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是指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现学习的思想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ocrates)所提倡的“产婆术”,这是一种归谬式的发现学习。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卓越代表让·雅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提出顺应儿童的本性和通过自由探索身边环境来促进学习,这是一种经验式发现学习。19世纪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倡导并亲自试验“做中学”,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从活动出发,经由问题探究,达到综合的学科知识,这是一种活动式发现学习。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则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和周密论证,使之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从而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之一。

布鲁纳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发现学习法可以使学生扎实、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独创能力。发现学习具有如下特征:①强调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而不是一个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者。②强调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在科学发现中极为重要。③强调内在动机,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④强调信息的提取,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提取。布鲁纳还提出了运用发现学习法进行教学的一般程序:①提出问题,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心理状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把学生置于一定情境中使他们产生问题。②分析问题,教师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成若干需要回答的疑点,激起学生的探究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③设立假说,根据所要发现的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将所得的知识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组合,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假说或答案。④上升到概念,假设成立后,教师要协助学生收集、整理有助于得出结论的资料,并根据学习活动中的发现得出结论,使假说上升到概念或原理。⑤验证结论,对假设和答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检验、补充甚至修改,最后解决问题。[2]

发现学习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通过探索发现学习规律,并体验到发现的快乐。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良好的人格。这符合学校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对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发现学习的理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倚重演绎式讲授的方式,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发现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独创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