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馈与引导技能的理论视野

反馈与引导技能的理论视野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金纳将行为划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行为,并认为人类多数行为是操作条件反射,而且是通过强化建立起来的。凡能影响行为后果的刺激物均称为“强化物”,如奖酬、表彰、处罚等。“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说明,教师以隐性的方式提供反馈,理解和接受学生的思想表达,并引导学生反思、澄清、深化自己的思想表达,能促使学生愿意扩展他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这种“非指导性”其实是教学指导形式的深化和艺术化。

二、反馈与引导技能的理论视野

(一)强化理论[1]

强化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其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过程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一切来自体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后来其他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强化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强化理论。其中,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对强化理论研究最为全面而深入。斯金纳将行为划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行为,并认为人类多数行为是操作条件反射,而且是通过强化建立起来的。他认为,强化现象是人类行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所谓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行为是否重复。凡能影响行为后果的刺激物均称为“强化物”,如奖酬、表彰、处罚等。人们可利用强化物来控制人的行为,以求得行为的改造。如果刺激物对某人有利,他的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如果刺激物对他不利,则他的行为就可能减弱甚至消失。强化又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指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其中惩罚就是负强化的一种典型方式。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某种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从本质上讲,自然消退或衰减也是负强化的一种。

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重大影响,它是塑造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学中强化指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强化物向学生传递对其特定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信息,以达到增强或减弱其行为发生概率的目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强化为学生行为提供的信息,让学生知道行为是否适当,能否被群体接纳,从而认识自己,适应环境,不断积累个体经验。②强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提供的信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学习方式得到肯定,激起更高的学习愿望,增强良好学习行为发生概率;同样,适当的缺点和不足的评价反馈,让学生明白差距,受到鞭策,减弱不良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③强化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不同的强化总是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奖励、表扬等肯定性评价能引起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而惩罚、批评等否定性评价则会引起学生不愉快的体验。通过强化促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加深了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④强化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强化。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强化时,也将该行为的评价标准传递给学生,学生逐渐掌握对行为的评价体系,并内化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正强化是通过精神或物质奖励,鼓励那些符合课堂教学目的的学生行为;负强化和自然消退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除课堂问题行为,矫正学生的不良举动,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这三种类型的强化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行为强化的体系,并成为一种制约或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特殊环境因素,可以起到对学生课堂行为予以导向、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的目的。

强化理论说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及时的积极反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源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的心理咨询理论。所谓“非指导性”(nondirective),并不是不要指导,而是一种“不明示”的指导,即其指导更多地具有“不明示、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根据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经验而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主要包含以下活动方式[2]:①明确帮助情境。教师激发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学生在交谈中反映出对某个问题的困惑,从而确定学生想要求助的问题。②探索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与问题有关的想法、情感,学生在交谈中不断澄清模糊或相互矛盾的观点,形成对问题的积极探索。③发展洞察力。教师通过珍视、接纳、引申学生对问题的看法,适时而灵活地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使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发展,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④规划和决策。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制订初步学习计划,并积极地准备付诸实施,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选择性。⑤整合。学生汇报并评价已实施的计划,教师引导并支持学生进一步完善计划、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以保持学习过程连续不断。“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讨论,是对学生的理解加以反映、澄清、接受和证明,目的在于形成一种气氛,让学生愿意展开他们正在表达的观念。在这里,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探索,并进行自我评价。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说明,教师以隐性的方式提供反馈,理解和接受学生的思想表达,并引导学生反思、澄清、深化自己的思想表达,能促使学生愿意扩展他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这种“非指导性”其实是教学指导形式的深化和艺术化。

(三)启发式教学理论

启发式教学也是反馈与引导的理论基础,其具体论述详见第四章“提问技能”的理论视野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