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攻防体验法在高中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

攻防体验法在高中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攻防体验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太极拳教学方法。经过攻防体验练习,学生能很快区分并掌握这两个太极拳手法,从而缩短教学时间,加深记忆,提高教学质量。久而久之,才能逐步领悟到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所在,从而提高太极拳的教学质量,达到出神入化、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树立了良好的武术道德风尚。

攻防体验法在高中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

刘丽华

“太极拳”,自从有了这个统一的称谓至今不过数百年,但它的根连在华夏五千年文化的土壤中。其运动所依据的文化内涵和东方哲理是十分丰富和源远流长的。随着时光的推移,太极拳运动具有的体育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与完美的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武术为高中体育教学中必修课的实践内容之一,而太极拳为高三年级武术课的教学内容。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套路动作复杂细腻,拳法变幻无穷,每个动作都包含着方向、路线、劲力、方法、意气、神韵的变化,处处体现攻防特点和太极运动风格,动作要求做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以意导动、重心平稳、上下相随、紧密配合,难度是较大的。而青少年性格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攻防体验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太极拳教学方法。因为攻防技术是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太极拳属于武术运动的一个项目,所以它的动作同样充满了攻防技术的含义。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练太极拳时,只是摆架子,甚至连架子也摆得不准确,动作的劲力、定势的沉劲以及武术意识等均体现不出来。究其根源,都与学生不了解动作的攻防含义有关。因此,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动作之后,教师就应不失时机地向他们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教学中不仅要讲明动作的用法,而且要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些用法,使学生在脑海里对每个动作产生生动深刻的印象,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演练。具体做法是:在教师讲明某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后,师生或学生两人一组结成对子攻守互换,让他们亲身体验进攻和防守的两种感受,直观地体验攻守两方面劲力、节奏与神态等要求。例如,学生在做“搂膝拗步”时,往往前手只是从大腿上搂过,甚至没有搂的动作,后手未从耳侧前推,或定势时软塌无力,缺乏前推的劲力。这时教师除再次强调搂(防守动作)与推(进攻动作)的攻防含义外,可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做向对方腹部或膝部冲拳进攻,另一人做以前手搂格防开,随即后手经耳侧向前推击对方胸部,如此左右各做3~5遍,然后再互换角色练习。经过攻防体验练习后,学生可以很快理解与掌握这个动作。教学中不仅讲解了动作的规格、要领、攻防含义及其实用价值,同时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这就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习兴趣不断增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之迅速掌握套路动作,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再如,学生在做“野马分鬃”这一动作时,往往与“揽雀尾”动作中的“捧”的动作混淆不清,手型似靠非捧,介于两者之间。如果只是为学生摆正手型,那么他们还是体现不出应有的力度。此时教师就应边讲解、边出左步(以左分鬃为例)落在对方右腿后侧,卡住其退路,然后以右手抓握对方右手腕于右胯旁;随即左臂插到对方右臂腋下,同时左转腰以肩、臂力量模拟靠击之,让学生体验到被分靠后失去重心向侧后倾跌的感觉。再与“朋”的用法相比较,须讲明“分鬃”是以攻为主,力点在上臂与肩部,而“朋”法则以防为主,有时也能攻击对方,但臂自下而上朋出,迎击对方,力点均在前臂。然后学生两人一组分别体验“分鬃”与“朋”的攻防练习。经过攻防体验练习,学生能很快区分并掌握这两个太极拳手法,从而缩短教学时间,加深记忆,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攻防体验法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又可使学生明确动作的规格、用力方向和部位,以及劲力、节奏等,进而提高其武术的意识、韵味、气质和神采。在不断认识和领悟动作的攻防含义中,就能逐渐地把动作做得更准确、更有味道,用力更为合理,风格、特点也就更能体现出来了。久而久之,才能逐步领悟到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所在,从而提高太极拳的教学质量,达到出神入化、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树立了良好的武术道德风尚。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攻防体验法中,用力要适度,点到为止,切不可用重力或僵力对抗,要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总之,太极拳运动进入学校,进入竞赛,加强科研与对外传播,已风靡整个世界,如今太极拳运动正在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古老的东方体育的瑰宝正在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