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学教材内容的阅读方法

化学教材内容的阅读方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阅读是学习化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中学时代的阅读,应以课本为中心去阅读。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各科研究问题的方法。理解性阅读,是指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精读。最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表格,引导学生从这五种电解质的导电性强弱、化学键类型、在溶液中微粒存在的状态、有无电离平衡存在及电离方程式写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如学完“电解质”的概念后,阅读电解质的定义,指出这个单句中各成分所代表的意义。

化学教材内容的阅读方法

阅读是学习化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知识激增的今天,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是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发现、发明、创造的与日俱增,我们正在面对浩瀚如海的知识和信息。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的那样,光是浏览一下世界上一年内发表的化学论文和著作,一位化学家每周40小时就需要阅读40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问题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它能使一个人终身受益。

中学时代的阅读,应以课本为中心去阅读。因为课本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抓住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应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各科研究问题的方法。关于教材的阅读方法不少书都有介绍,国外流行的有“五步读书法”,下面针对化学教材谈谈本人是如何教学生阅读的。

一、预习性阅读

预习性阅读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诱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自学习惯,提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二是让学生先接受新知识的文字信息,在头脑中形成暂时的神经联系。三是在学习预习的基础上讲新课,有利于打破陈旧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为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创造条件。

1.全面读

教师的预习提纲引路,有计划有目的全面粗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了解新课的知识梗概,明确学习的重点和关键,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全面的印象。预习提纲有详有略。如果教材的难度较大或学生初学化学,预习提纲一般详细一些。这有利于学生由简到繁地抓住知识提纲,学会整理书本知识的本领。如果教材内容比较容易,预习提纲可从简。这有利于学生从面到点地抓住新课的重点知识和比较灵活地思考问题。预习提纲的格式也不尽相同。有要点说明式,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逐步思考问题,还有填空式、问答式和习题式等,要求学生在通读和分段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作书面解答,还有“疑难问题”,学生在上自学辅导课时,遇到看不懂、搞不清的问题,就按老师的要求,把它们填写在“疑难问题”栏内,交给老师,便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课的精讲答疑内容。

2.抓关键

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重点研究,特别是教材的重点和关键词语要认真琢磨。如对“定律”的阅读,要从字里行间弄通论点是什么,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证明?等等。

3.理思路

读书时要积极思考,能发现问题去阅读教材,阅读后要掩卷而思,进行系统回忆,理出一章一节教材的纲要,即知识线。如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该物质的热稳定性如何?

(2)该物质属于哪一类化合物,它具有哪些通性?

(3)该物质元素化合价的价态特点是什么,它的氧化性、还原性怎样?

(4)它还有其他哪些特性(学完“强弱电解质”概念后,又补充一点:该物质电离情况怎样)?以后,在预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铝和镁的知识时,就可按照过去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结构到性质、物性到化性、通性到特性、性质到制法、鉴别,去独立归纳新课的知识要点。这种阅读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思维的广阔性,使学得的知识更深刻、更全面。

二、理解性阅读

理解性阅读,是指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精读。这种阅读需要和有关的实验、讲解、讨论、练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多种信息(实验现象、图表、模型、语言、文字等)的交流过程中,开展积极的思维,实现信息的最优反馈和调控,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课堂上安排阅读的程序不是固定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下面略举数例。

1.初读——讲议——复读

对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先进行预习性初读,形成初步印象。然后听老师讲解或相互讨论,澄清模糊认识。最后对重点内容进行理解性复读,进一步消化和掌握这些理性知识。

2.实验——阅读——总结

这种教学形式,是在讲授新课之前,由教师做演示实验或学生做分组实验,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带着从实验中发现的问题阅读教材,阅读后开展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例如“强弱电解质”。首先,做浓度相同的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氨水的导电实验,认真观察和对比实验现象,产生相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为什么导电能力不同”的疑问。然后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教材,分析这些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表格,引导学生从这五种电解质的导电性强弱、化学键类型、在溶液中微粒存在的状态、有无电离平衡存在及电离方程式写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这样,就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顺利建立起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新概念,突破了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的教学难点。

3.问题——讨论——阅读

化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师根据新知识和旧知识的链接点或对立点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同一联想和矛盾联想,引起争论,造成信息的多重反馈。最后再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教材,统一认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复习性阅读

复习性阅读,有两方面作用:一是确认学生在重视、调节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知识或使知识系统化。二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作用,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

1.阅读——做作业

在学完新课之后,作少量紧扣本书基础知识的习题,既有利于强化记忆,克服遗忘,又能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如学完“电解质”的概念后,阅读电解质的定义,指出这个单句中各成分所代表的意义。在阅读的基础上,及时熟记电解质定义,并应用语法知识分析单句的结构,得出:状语(在水溶液里或溶化的状态下)表示电解质导电的条件;定语(能导电的)表示电解质属性(即概念的内涵);主语(化合物)表示电解质所属的物质范围(即概念的外延)。

2.阅读——搞好单元小结

在进行单元复习和期末总复习时,把前后教材联系起来阅读,能够逐渐认识知识体系,揭示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完每章知识后,设计和填写基础知识一览表、元素及其化合物衍生关系表、相近或相反概念对比表,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实践还说明,在总复习阶段,“纵讲纵读”(即按讲授顺序逐间逐节读)不如“纵讲横读”(即改变归纳知识的角度,打破章节顺序)的效果好。如在讲完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后,学生按照有机化学反应的十大类型(氧化、还原、取代、加成、聚合、缩聚、水解、消去、裂解)归类整理教材中出现的有机反应。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加强了记忆的灵活性。

3.阅读——加深拓宽知识

在复习性阅读后,还要质疑问难。这不仅能弥补平时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还能加深拓宽知识。例如,在阅读“碳的同素异形体”教材后,提出: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在高压、高温和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这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阅读“铜的化合物”一节时,根据教材中“+2价铜盐溶液跟适量的碱液起反应,就得到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这段话,提出:“对碱溶液的要求为什么要适量?若过量有什么不可以呢?”这些问题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脑思考提出来的,很有探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国兴主编,《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概要》

2.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编,《中学化学教学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