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专业化及其建设

教师专业化及其建设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状态”意义上讲,它反映着一个国家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或水平,如学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社会地位等。对教师来说,首先要有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教育动机,并能保持强烈而持久的状态,也就是说,教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固然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但说到底是教师主动进取、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的过程。教师专业思想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观问题。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及其建设

一、要把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首先要对职业、专业、专业化有所界定。一般来说,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它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可分为普通职业和专门职业两种。专业(profession)一词最早是由拉丁语演化而来的,原始的意思是“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与之相对应的是行业(trade),包含着中世纪手工行会所保留的对其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控制,只能传授给本门派的神秘色彩。由此可见,专业并不是随意的,它含有一种对专门知识和技能进行“控制”的意思,而且具有“只传授给本门派”的垄断色彩。现代学者认为,一种职业要成为专业性的职业,必须具备相应的标准或特征。根据美国学者科温与香港学者曾荣光制订的专业指标,一门职业要成为一门专业至少应具备以下特征: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具有专门知识与技能;具有专业自治或自主权;有专业守则;有专业团体;获得社会高度信任和满意;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接受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包括在职培训;能从事研究活动。从理论意义上讲,教师职业具备“专业”的基本标准或特征,“教师”应该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专业。

我们认为,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社会分工中逐步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和医生、律师一样,有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养和训练,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水准等保障机制,并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状态”意义上讲,它反映着一个国家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或水平,如学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社会地位等。从“运动”意义上讲,“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追赶先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发展完善过程,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由此意义上讲,它是无止境的。推进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在于突出学校教育工作的专业特点,使教师这种职业由随意性向规范化转变,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成为其他职业劳动者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借此提高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进而创造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教师专业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涉及到专业动机的巩固、专业知识的扩展、专业技能的提高、专业精神和专业思想的形成与更新等。

1.专业动机是推动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内部动力动机,是行动的内部动力

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事业、对工作的态度和热忱。对教师来说,首先要有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教育动机,并能保持强烈而持久的状态,也就是说,教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固然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但说到底是教师主动进取、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由于教师职业尚未成为社会上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很难从教师职业中获得丰厚的报酬和优裕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我们的整个教师队伍是一支职业动力不足、专业动机不强的队伍。林崇德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对中国教育事业构成了最大的威胁,增强教师的专业动机,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个重要课题。诚然,动机源于需求的满足,在物质生活需要尚难以满足的条件下,很难要求一个人形成高层次的动机。

然而,我们也确实看到,在相同的物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中,许多教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急社会之所急,想社会之所想,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勤奋进取,追求卓越,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终于有所建树,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型教师。这启示我们,在教师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应从科教兴国、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确保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标准。同时,也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专业动机水平,鼓励教师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从而形成强烈而持久的专业动机。

2.专业知识的扩展、专业能力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从中选取最精华的部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应看到,社会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不论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即使自己业务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还是要勤奋学习,扩展、更新知识。教师必须关注、掌握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以保证自己为学生储备的“一桶水”是新鲜而富有营养的“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教育、教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因素,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马卡连柯说得好:“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这一边。相反,不论你多么亲切,你的话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精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你以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另外,专业能力与专业动机的巩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专业能力强,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在改革和创新中大显身手,硕果累累,从中享受到成功和创造的喜悦,才会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才会安心教育工作。

3.科学、先进的专业思想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专业思想是指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是存在于每一个教育者或其他人头脑中的对教育的认识或看法,其表现形式就是各种教育观点,诸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方法规、质量观、德育观、课程观、教师观等。教师专业思想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观问题。

专业思想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现象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感知与判断,而这种感知与判断又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态度的确立和教育教学行为的选择。针对不同的学生,就必然采取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表现出诸如热爱、关心或厌恶、嫌弃等截然不同的情感。教师(包括家长)之间的教育观念有科学、先进与陈旧、落后之分,但不存在有、无之别。也就是说,人人都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只不过存在“系统、科学、先进”程度上的差别。形成科学、先进的专业思想,必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把握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导向。教育理论是在教育实践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系统而严密的教育思想。了解教育理论的研究动态、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可以保证教师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教育政策法规体现了国家政府的教育意图,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具有直接的导向和指引作用。因此,教师要想保持教育观念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还必须关注、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的最新规定。

4.专业精神是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本方式

专业精神是一个包容性很强而又很难严格界定的概念,对教师来说,最为重要的专业精神一是学习精神;二是探究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中指出:“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在知识信息急剧增长、陈旧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里,在“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普遍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的形势下,教师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使自己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必须具有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专业精神。可以说,世上三百六十行,教师职业是最具学习性、研究性特点的职业之一。这种专业精神,是终身教育思想在教师身上的具体反映,是教师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有效方式。

二、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教师职前教育

用素质教育观来指导职前教育改革,夯实以专业知识、从师技能为主的素质基础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质是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而这种专业化素质主要是在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以及亲身参加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尽管中国教师培养已采取开放型模式,但师范院校仍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要阵地。因此,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乃是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基本策略之一。

1.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培养目标。目前,中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春潮涌动之势席卷全国,它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结构、教学能力与教育情意等专业化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此,师范院校应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在改革目标上要强化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求学生在形成广阔文化知识背景的同时,重视基础学科和学科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知识结构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其二,在教育价值取向上,要改正以知识数量的多寡、考试分数的高低评判学生优劣的弊端,由单纯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变为注重能力、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三,在教育侧重点上,要重视人文教育,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人格特征奠定基础;其四,在教学方式上,要强调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以宽文化、厚基础、高学术、强师范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提倡宽文化、厚基础,是由于在中小学普遍开设综合课程的情况下,知识面狭窄的教师不仅难以适应开设综合课程的需要,而且难以启迪学生,难以开发学生的思维,甚至还会不自觉地成为束缚学生的绳索。要使学生宽文化、厚基础,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通识教育课程要有足够的数量,要多品种,小型化,可以辅之以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和公共选修课,也可以制订大学生必读书目,拟订导读计划,规定学生必须修读一定的学分。要克服学科专业界线分明的弊端,实行文理交叉、文文渗透、理理结合的课程模式,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辅修专业,使学生建立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结构。

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及其建设实践告诉我们,“教书匠”越来越不适应时代要求,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高师教育必须在“高学术”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师范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如何加强“师范性”,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师范院校的老问题。最近,教育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进行“4+2”改革试点,即本科生用四年时间学完学科专业的课程,志愿当教师者再用二年时间接受教育理论学习和训练,取得教育硕士学位。这是加强师范教育、和国际接轨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在中国中小学教师日趋饱和、教师培养已采取开放式的形势下,应逐步扩大“4+2”试点范围,使更多的经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教师流向中小学。对于暂不具备“4+2”试点条件的院校来说,应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在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的基础上,应增设:教育哲学——引导学生从深层次理解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中外教育史——拓宽学生的教育视野;教育心理学——了解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教育科研方法——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班主任工作——了解班主任工作规律,培养工作技能;教育管理学——掌握科学的管理理论及方法,这些课程可作为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开设,规定学生必须从中选修若干门课程,取得一定学分,方可毕业。

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强调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因此,师范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要在教学中大力推广、普及、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教育教学课件制作的能力,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

(二)强化终身教育观,抓好职后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研究教师成长的规律,把握教师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科学构建职后培训的课程体系。从教师成长历程来看,一个新教师一般经过35年的教学实践,逐渐走向成熟,成为独当一面的经验型教师。此后,教师走向分化;有些教师满足现状,主观上不再努力追求,其教学便进入“高原期”,二十年的教学经历,犹如一次教学的二十次简单重复;而那些勤奋进取的教师大约再经过35年的努力,成为骨干教师,其中部分骨干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职后培训与职前培养如何实现有效地衔接,培训内容相互补充而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职后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特别强调针对性。对于新手教师来说,他们特别急需的是积累经验,迅速提高教学技能,新手教师的培训内容要根据这一需要而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政策法规”是必须学习的。因为前者虽在职前教育阶段学习过,但大多侧重于理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课件制作能力较差,很难适应教学需要。作为教师,必须掌握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而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系统地学习过。此外,组织新手教师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他们的快速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任何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胜任型教师,这是在教育领域站稳脚跟、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要求,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从胜任型走向骨干型教师,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志存高远、不懈追求。从教师业化建设角度来讲,培训内容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所教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加深,应侧重于了解掌握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而不是对专业知识的一般性加深,即学习过去没有学过的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如本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二是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优秀教师的成长经验表明,要成为教学能手,成为骨干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教育理论支撑,必须熟识教育教学规律。在职前培养阶段,他们虽然学过教育科学的相关课程,但一般都作为公共课对待,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教育理论掌握的深度和宽度,不足以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况且教育理论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因而学习教育理论就成为职后培训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