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学院可以承担起教师专业化教育的责任。最后,加强形成性评价策略。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支持教师民主地参与评价,注重教师的自评和互评,引导教师将自我发展的目标与评价目标相结合,帮助教师建立理想的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不断追求专业发展。建立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保证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关键。对教师的工作认定奖励是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教师专业化的策略,从国家角度讲,主要应从逐渐完善相关的政策;从教育系统本身来说,应不断完善相关的学校规章制度;从教师个体角度,应加强主观努力,提高整体素质。

(一)国家应确立教师教育一体化,构建形式多样的教师教育体系

教师专业化需要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趋势。一体化发展的实质是教师成长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一体化要求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全程规划、总体设计、通盘考虑。应体现在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培训中,体现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安排内容、课程设置、培养规格和评价方法等各个方面相互沟通,有机衔接之中。目前我们相当多的教师除了基础知识外,从教所需的教师专业教育和在职培训是一大薄弱点。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应该吸收国外教育的最新理念。

我们还要建立教师教育基地,构建教师教育体系。教育分为三个教育系统,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系统,以职业资格教育为主的行业教育系统和以文化生活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系统,这三个教育系统各有侧重,并承担各自不同的教育任务。尤其是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和以资格教育为主的行业教育要承担起教师专业化教育的责任

还要发挥综合型大学中教育学院的功能。教育学院可以承担起教师专业化教育的责任。还可适当延长师范院校的学习年限,加重师范院校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来提高培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可建立专业发展学校。教学实习经验对于教师教学经验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以中小学为基地建立专业发展学校,目的在于加强中小学与教师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使我们的教师队伍茁壮成长。

(二)提高和明确教师专业化标准,改善教师的专业培养环境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不外乎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方面。我们对教师的衡量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把握。专业知识是国家规定的教师学历标准和在专业方面的知识含量、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和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的实践应用知识、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智慧以及自我学习、不断反思和总结的意识与能力。专业精神包括道德标准和个性心理等,包括事业心、责任感、健康的心理、进取精神、良好的人生态度和创新意识等。教师的专业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决定教师行为的主要不是教师的业务素质或智能,而是教师的专业道德素养,它直接影响到教师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尤其是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这三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应该是我们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的基础。

(三)教师个人应确立终身教育理念,倡导终身学习

法国成人教育保罗·朗格朗,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要贯穿于人生的始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许多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联系我国实际,目前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策略:首先,加强校本教师教育策略。校本教师教育强调中小学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注重发挥中小学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强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通过大学教育工作者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在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使他们获得自我完善和有效的持续发展。其次,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策略。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反思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通过行动研究,可以使教学中的反思走向系统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加强形成性评价策略。教师评价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教师评价有两个目的:一是形成性目的,二是总结性目的,把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晋升和聘任的主要依据。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支持教师民主地参与评价,注重教师的自评和互评,引导教师将自我发展的目标与评价目标相结合,帮助教师建立理想的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不断追求专业发展。

(四)改革现有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以适应教育实践和社会对教师素质的需要

教师教育课程是向未来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良好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构建实际已成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今世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有两点:一是教育课程门类多且课时比例重,突出了师范职业性和专业性;二是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的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合实际,我国教师专业化的课程设置,首先,要考虑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的内容,体现和反映先进的教育内容和新的理念与教学方法。其次,要考虑专业课的学科体系和专业与教育类课程的比重,把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有机结合,适当扩大教育学课程门类的比重,重点是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最后,要考虑教师自身的实际特点。不同层次的教师在不同的职业阶段有不同的实际需要,为此课程设置要体现和重视不同级别和职称的教师不同的需求,应避免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脱节,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发展阶段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结构、比例等,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实效课程,解决一些各阶段各种不同需要的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完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建设根本是制度建设。建立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保证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一般而言,教师职业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职业的资格证制度、质量认证制度、奖惩制度及从业教师的基本管理制度等。

完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首先,要严把教师从业门槛。认真落实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它能引导教师主动提高专业水平,保证教师专业地位,使教师培养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国家对从事教育教学的人员,也有一个教师资格要求,即须取得国家认定的教师资格证书。就目前来看,取得国家认定的教师资格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其次,质量认证和奖励制度。对教师的工作认定奖励是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应该对教师进行不断的考核和评定,划分出不同的等级,按不同的角色职能、胜任工作能力等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并分别提出不同的教育或培训要求,给予不同的专业职称和不同级别的待遇。最后,完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的功能建设,确立规范、科学的教师资格认定程序,建立监控和申诉机制等,旨在建立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的保障措施,使之置于法律控制之下,确保教师资格认可和管理的严谨、透明和合理,实现教师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公开化。

总之,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在我国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征更加凸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受到普遍关注,教师的角色行为和生活质量也受到广泛关注。

思考与练习

1.谈谈对现代教师的职业价值与特点的认识。

2.现代教师专业化的任务和职业特点有哪些?

3.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职业,其产生与发展变化的历程可概括为哪几个阶段?

4.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认识。

5.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素养?反观自己还有哪些差距?

6.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和策略各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