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力推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推进发展循环经济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循环经济这样一种创新性经济增长模式,是我们破除增长梦魇、保障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最终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自己早就难以满足日益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仅在2003年,就从海外进口了超过1亿吨的石油和成品油、1.4亿多吨铁矿石。

大力推进发展循环经济

叶永伟

(浙江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化工过程机械2003级博士研究生)

摘 要 循环经济这样一种创新性经济增长模式,是我们破除增长梦魇、保障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最终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与中国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浑然一体,它也是实现“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资源 可持续发展 生态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循环经济体系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由于它将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一、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2年在巴黎发表的全球环境综合报告表明,1992年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召开10年以来,全球环境状况仍在恶化,经济的发展对商品、服务需求的增长,正在抵消环境改善的努力。环境退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对世界造成了6080亿美元的损失,这相当于此前40年中损失的总和。当前的全球经济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工业为主体,忽视了基本的生态环境准则,扭曲的经济发展系统正朝着与生态环境支撑系统背道而驰的方向演化并渐趋衰落。人类社会谋求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全球经济模式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向生态型循环经济的重组与转型。国际上10多年前已经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到上个世纪末,在经济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为国家的法律、制度。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并提出了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自然资源短缺、环境质量恶化、自然灾害频发、资源与环境管理能力薄弱、科技储备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当我们为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激奋不已的时候,总有一个梦魇挥之不去,那就是对资源和环境的无情毁坏及其引发的对中国经济增长到底能够持续多久的深切忧虑。我们都明白“没有免费的午餐”,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我们为眼前的美餐付费过高而无法持续发展,就必须重新审视我们付出的代价的合理性。

在持续多年的高增长率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环境的高损害。一组最能直观反映我国维持增长代价的数字是: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竟高出2.4倍,2003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已占世界煤炭消耗总量的30%,但创造的GDP还不到世界总产值的4%,单位GDP的金属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自己早就难以满足日益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仅在2003年,就从海外进口了超过1亿吨的石油和成品油、1.4亿多吨铁矿石。据测算,目前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可采储量,其静态保障年限分别仅为40年和60年。如果考虑到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对于资源的全球竞争力与安全保障能力,以及高消耗水平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因素,很显然,中国的高增长是难以为继的。

只有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才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经济模式和技术支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环境污染与生态安全问题还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并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立足于我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准则和实现方式

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目标。循环经济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准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对制造商(生产者)而言,应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对消费群体(消费者)而言,应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准则。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制造商(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对消费群体(消费者)而言,应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

3.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倡导绿色工业,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型;加大《清洁生产法》的执法力度,将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纳入到相关的政策法规

4.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

5.加强循环经济试点和推广工作,利用现代化科技与绿色技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组织替代型产业,如:积极拓展以节能、增能、多能互补的能源综合开发工程;以资源回收利用为主体的垃圾资源化工程;以无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开发等农副产品加工利用及储存保鲜为主的生态经济工程等,以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