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对如何推动和发展循环经济亦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见解。零敲碎打的做法才有可能被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所替代。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流经济的简称,本质是生态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刘宝友

(浙江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 工业催化2003级博士研究生)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及内涵。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采取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同时,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对如何推动和发展循环经济亦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见解。

关键词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环境污染 生态危机

一、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内涵

(一)循环经济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循环经济时代的到来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学家的认同,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时代是指当前社会是信息高度发达和信息交流高度快速,拥有信息的多少和拥有的迅捷程度,已经成为制约个人才能发挥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知识经济是在经济进程中实现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的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它提倡知识的价值应大大提高。而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的经济。前两者是我们接触较多的提法,因此也更为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而循环经济的提法可能是相对较为陌生的,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循环经济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的兴起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到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这艘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的有限资源而生存。如果人们像过去那样不合理地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地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用“循环经济”理念代替旧的“单程式经济”,即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绝对无用的垃圾,当今的资源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发展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应该也必须由发展本身来解决。

然而,在国际社会开始有组织地进行环境整治运动的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先行者的超前性理念,人们并没有积极地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下去。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仍然是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后果,即污染产生以后如何去治理,所以环境保护所采取的策略也就是末端治理,人们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到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去防止污染。只是到了90年代以后,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源头防治和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做法才有可能被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所替代。

实现这一个思想飞跃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末端治理的局限:①末端治理是问题出现以后采取的被动做法,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②末端治理所需成本越来越高,不仅抵消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而且也越来越变得难以实现;③末端治理从根本上打击了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淘汰落后工艺的积极性;④末端治理阻碍了欠发达国家实现发展的步伐,而且直接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和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进一步加大。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相关问题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流经济的简称,本质是生态经济。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resource)-产品(product)-再生资源(reuse)”的新的经济模式,以彻底改变“资源(resource)-产品(product)-污染排放(pollution)”的线形、单向流动的传统的经济模式,从而把经济活动降低到对环境污染的最小程度。

循环经济的建立遵循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内容的3R原则,每个原则对于实现循环经济都必不可少,但又不是同等重要的。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尽量减少和不排放废弃物,而废物的再生是重新利用的方式之一。

循环经济是一种三赢的经济,衡量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指标,经济上要创造价值,环境上要减少污染,社会上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事实表明,循环经济能够把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它可以使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利用,可以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可以拉动新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安定。

在工业经济系统中,循环经济有以下三种循环(或者称为三个层面上的物质循环):小循环-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中循环-企业间的物质循环、大循环-全社会的物质循环。

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几个热点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可持续发展,还有:①风靡全球的绿色消费浪潮。它是随着相对过剩的卖方市场而出现的,随着市场商品供应的过剩,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前的消费心理,而是向着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和有利环保转变。②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抛弃旧的经济发展模式,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加速科技进步,推行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一致的。③生态化和生态省的建设。就是要求人民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要时刻注意到我们的行为对自然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要在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保持一个完美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是在传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和传统经济一样,它也要追求利益和效率,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又有自身的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特点:

第一,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这是由于传统的经济是单向流的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浪费、损失和消耗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而且不可避免地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循环经济是闭流的经济,这就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废物处理的压力生产成本。循环经济学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尖锐冲突。

第二,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传统经济是通过把资源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物质迁移、循环的规律,形成高开采、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即以所谓的“三高一低”为特征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带来昂贵的末端治理费用和经济与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经济发展没有后劲,最终阻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循环经济恰好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准则,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社会增长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同时,它可以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三,循环经济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传统的发展方式将生产和消费隔离开来,形成大量资源消耗、大量产品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而循环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实现企业共享资源互换产品和副产品物质能量信息的企业运行模式,而且建立共存共生、互惠互利互补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倡导绿色产品、提倡绿色消费的社会消费模式,建立完善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三、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如果说,当代知识经济的技术载体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那么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就是环境无害化技术(Environment Sound Technoligy)或环境友好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且以环境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理残余的废物。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1.清洁生产技术是用来进行无废或少废的生产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它在环境无害化技术中占据核心位置。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即不仅要通过改进技术与工艺,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和少污染(如用干净的能源替代肮脏的能源,绿色化学也是其中的一个内容),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时也不会对人和环境造成损害(如对损害臭氧层的氟利昂物质的替代等)。清洁生产的理念,不但含有技术上的可行性,还包括经济上的可赢利性。

2.废物再利用技术是用来实现生活和工业废物的资源化处理。这一方面主要指废止加工再生技术、废塑料转化为汽油和柴油技术、有机垃圾制成复合肥料技术、废电池有害物回收利用技术等。

3.污染治理技术即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工程技术,这是用来消除污染物的技术,通过建设废物净化装置来实现有毒有害废物的净化处理。目前,专门进行废物净化装置的环保产业正在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迅速崛起,主要包括汽车尾气治理技术、烟气脱硫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物的填埋和焚烧技术等。

4.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指大力发展应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朝夕能的技术,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利用可以大大缓解能源危机,因为他们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目前对太阳能的研究和储存已经应用到航天领域,具有其他形式的能源所不能替代的优越性,比如,在火星探测器上就装有太阳能电池为它在火星上的工作提供能源。

四、循环经济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方兴未艾

国际上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它们不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已经从立法、制度、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公认的成效。其中,尤以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研究最为突出。例如日本已经形成了以推动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社会法律体系。在开发研究循环型社会的技术、研究建立经济调控手段、减少在循环型社会推进中的障碍等实践上日本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二)国内研究刚刚起步

我国在运用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介入和可贵的探索。这包括:在工业领域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开展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试点和示范活动;积极创建生态工业园;积极进行生态城市和生态省的创建工作。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当前国内与对知识经济的热情相比,对循环经济的关注明显不够,对循环经济的动态、趋势、研究更加不够。各级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经常提及,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也进行过有效的探索尝试,但是尚未形成决策层、学术界、企业界的共识和互动的大环境。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的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讲话中指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就不可能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却不断增长,如果这两方面的关系处理不当,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的发展。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深刻地指出了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虽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走的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路子,这会使环境进一步恶化,资源很快耗竭,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所以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保证经济发展能够得到持续的支持。

其次,循环经济是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要保证。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诸如气候反常、臭氧空洞、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大面积破坏等全球性的危机不仅是生态本身的危机,而且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

再次,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要求。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际潮流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入WTO以后,我们的企业只有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集经济、社会、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依靠政府、企业、科研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而且也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政策、法规的规范和支撑,更需要合理安排,规范管理。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第一,加强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推进作用。国家要制定合理的价格、税收、财政政策,要建立优惠倾斜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以及经济发展的评估制度,要充分利用行政的、市场的手段进行激励和引导,以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加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在目前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推动进一步发展,要明确废物回收的责任。制定类似绿色消费法、资源循环再利用法以及诸如家电、建材和包装行业资源回收利用的法律。

第三,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并制定经济政策,鼓励绿色消费。

第四,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指出,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要用绿色经济核算制度评价经济增长中的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并最终纳入国家的统计体系和干部的考核体系。

第五,开发利用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以“绿色技术”为基础,主要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物处理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中消除废物产生的清洁生产技术等。

第六,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七,要加强循环经济的管理工作,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成效,落实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各项措施,使得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李赶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3).36-40.

[3]李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理论导刊,2002.6,31-33.

[4]杨期勇,陈季华.循环经济及其发展措施.污染防治技术,2003.16(3).90-92.

[5]解振华.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可持续生产与消费.中国环境管理,2003.(22)2.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