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根据

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根据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启发式教学正是反映了这一辩证法思想,认为教学过程是多组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注入式教学否认教学过程中复杂的矛盾关系,否认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否认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矛盾改进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启发式教学在强调分析教材的结构外,十分重视学生认识规律的研究。

第二节 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根据

启发式与注入式,不单是表面上的对立,本质上反映了不同的教学思想,反映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因此,提倡启发式教学,不能局限于一些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而需要从理论上分析其唯物辩证法思想,从而较深刻地去认识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使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具自觉性和理论依据。

一、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运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启发式教学正是反映了这一辩证法思想,认为教学过程是多组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启发式教学重视教材本身内在的矛盾性,重视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内部矛盾运动。重视研究教学过程矛盾运动的特殊本质,认为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包含着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三对矛盾。这三对矛盾中,学生与教材的矛盾即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掌握教学内容的任务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其他两对矛盾是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产生的。因此,启发式教学把研究学生与教材的矛盾作为研究其他两对矛盾的前提,不是孤立地熟悉和弄懂教材,而是把分析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同了解和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能力和思想情况结合起来,在充分研究学生与教材这一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去吃透和掌握教材。抓住这一主要矛盾,把分析教材内在的矛盾性和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起来,在深入分析学生与教材这一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和选用教学手段。在解决学生与教材这对矛盾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反过来又促进教师与教材、教与学两对矛盾的解决。这样,就会“吃透两头”,相互促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揭露教材中的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认识不断深化的矛盾运动。

注入式教学否认教学过程中复杂的矛盾关系,否认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否认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矛盾改进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片面地孤立地把教师与教材的矛盾视为教学过程唯一的矛盾,认为只要教师弄“懂”了教材,按计划熟练地讲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把教与学的复杂矛盾关系视为注入与被注入的关系。这种教学不顾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和认识能力去填塞灌输,不顾学生的被动状态去滔滔说教,使富有活力的学生成为被动的容器,把充满矛盾的教材讲成干枯的条文。这样,学生呆读死记,不仅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久之,还会导致学生头脑闭塞,思想僵化。

二、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运动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启发式教学正是反映了这一辩证法思想,认为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而教学内容、教师水平、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因素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东西,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启发式教学把学生视为教学中认识活动的主体,重视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学习意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善于启发、诱导、提示、点拨,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指导学生自己去揭露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造精神;围绕教学任务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练习、讨论。设计对课外阅读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思维要领,以及研究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上所述,也正是体现了学生思想、能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学生内部的矛盾性,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这一辩证法思想。

注入式则否认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否认其能动作用,把学生视为消极的被动的“容器”,认为学生的学习质量主要是教师注入的。由于注入式陷入了外因论,否认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作用,也就不可能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发展学生的能力的重要意义,也就不可能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少可以转化为多的道理。因此,也就必然出现教学形式满堂灌,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师越俎代庖,学生食而不化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会影响到对学生的革命理想、学习志趣、思维能力以及创造精神的培养。

三、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正是反映了这一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认为“启发”并非乱加点拨或随心所欲地引导,而是遵循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按着认识的发展规律不断深化。

启发式教学在强调分析教材的结构外,十分重视学生认识规律的研究。强调引导学生对具体事物(事例)进行观察和直观描述,在具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层层分析,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进而概括出一般规律,也即由特殊上升到对一般的认识;强调在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即以一般为指导去研究尚未认识的事物的特殊本质,并深化原来对一般本质的认识。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按着学生认识规律层层启发,步步引导,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不断深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注入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承认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往往用共性否定个性,用一般代替特殊,把与社会实践有紧密联系的活的知识讲成僵死的教条。注入式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忽视由具体事例的分析揭示一般原理,忽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往往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违背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这样,学生只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不能深刻理解概念和理论的实质;学生对已学概念、理论仅能背诵,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入式教学,有时也表现为重视学生的应用练习,但搞的是题海战术、背诵范文,既没有由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的具体指导,又忽视由特殊到一般规律性的总结。

四、反映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条件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得不多到知得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离开了条件讲矛盾的转化,就是主观唯心论。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条件,不断促成学生由不知到知的转化。启发式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过程。启发式教学绝不是让学生自由放任地进行尝试和自学,而是根据教学任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教学手段,促成矛盾的转化。联系学生熟悉的实例或借助演示实验引入概念,把抽象问题形象化,给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对所感知的事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选编例练习题和组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启发并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地进行练习、实验或实习,引导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入。此外,指导学生复习已学知识,给学生以铺垫,使其温故知新;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散难点,化难为易;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结构和线索,使分散的内容形成有机的整体。以上所述,都说明了启发式教学是为了促成矛盾的转化,说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在于启发指导学生掌握矛盾转化的条件,促成其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化。

注入式教学忽视矛盾转化的条件性,采用机械式注入灌输,也就不可能真正使学生实现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转化。例如:把浅显的问题讲得过深,学生感到深奥莫测;对含蓄的问题分析不透,学生不解其意;对感性的问题缺乏升华,学生感到浮光掠影;对分散的问题缺乏归纳,学生感到支离破碎,这样,就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注入式教学往往照本宣科,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即使学生记忆了较多的知识,但不甚理解,又不会灵活运用,也就不能算完成了教学过程的矛盾转化。注入式教学,有时也采用谈话法,但不是启发学生分析矛盾,掌握矛盾转化的条件,去逐步深化知识,而是主观地按着某种模式要求学生复述已学知识,背诵现成的结论。有时提的问题脱离实际,不是启而不发就是答非所问。看起来像满堂灌,但实质仍是注入式。

五、反映了事物辩证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有规律地运动着。只有抓住事物的相互联系,才能了解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启发式教学反映了这一辩证法思想,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也是兴趣、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过程。认知是情、意、行的基础,而情、意、行反过来又能激发和促进认知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发展的过程。启发式教学结合讲解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启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情感,明确其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学习的目的,增强其学习意志,训练其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意、行,并加以引导去促进认知的发展。这样,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化,同时也培养和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信念、理想和世界观。

注入式教学忽视了知、情、意、行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规律,片面地认为教学过程只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孤立地去对待学生认识的发展,不仅做不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反而采取了一些代庖填喂、机械注入、题海战术,以及逼、压、斥等手段去提高所谓教学质量。其结果,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被动、厌烦、畏惧以及悲观失望等情绪。即便有些学生由于死记硬背取得高分,但往往是“高分低能”,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革命的理想和意志,缺乏顽强的探索创造精神,这是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背道而驰的。

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从根本上讲是两种世界观的对立。启发式教学承认事物的矛盾性,即事物的对立统一,承认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处理教与学的问题,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注入式教学则否认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否认事物的发展是由于事物的矛盾性,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处理教与学的问题,反映了形而上学的世界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