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对学科教师评价满意度表格

学生对学科教师评价满意度表格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教育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个体生命张扬、释放的过程。有了个性,人文教育才充满活力;失去个性,人文教育就会成为僵死的灌输。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因人而异,富有个性化特征,而不应该是千人一面。因此,教师对学生做个性化评价之后,还要给出具体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个性。

二、个性化原则

狭义的个性通常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即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是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人文学科的学习本身也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因为价值观、情感是不能标准化的,体验、感悟的活动是难以整齐划一的。人文教育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个体生命张扬、释放的过程。有了个性,人文教育才充满活力;失去个性,人文教育就会成为僵死的灌输。云舒云卷,花开花落,虽然是自然现象,但由于审美心理、生活经验、思维定势的惯性作用的不同,对客体外物倾注的感情浓度不同,感受自然就会不同。杜鹃鸟在繁花似锦的杜鹃枝上鸣啼,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如果硬要说有什么感觉的话,不同心境时,体验自会迥异。高兴时见河水哗哗流淌,好像是在欢笑;悲哀时,闻哗哗流动的水声,好像是在哭泣。

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个性化的评价。以“观点明确,结构合理、语言通畅”来评价所有的第二等级的作文,只能促进作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雷同化;以“事实清楚,认识正确”来评价所有普通学生的历史观,只能导致学生思想的千人一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给学生创设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自由和自主的空间中学习。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习惯及家庭生活背景,特别要关注学生学习方面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评价。

第一,在学生学习上体现个性化。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因人而异,富有个性化特征,而不应该是千人一面。例如,一次省级历史年会上,几位优秀的历史教师进行了教学展示,教师们按照事先的教学设计不断地提问,学生不断地回答,而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是纯粹的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还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热烈的讨论得出的答案,甚至不少学生的回答还富有创新性,但教师都不断地“很好很好”,一直到下课。这样的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更不能反映学生在思维、情感各方面的个性色彩。

第二,在教师评语中体现个性化。个性化的评价语言可以凸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也是教师智慧的集中体现。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对一位学生耐人寻味的结尾作这样的口头评价:就是那最后的一粒花生米,越咀嚼越香,越咀嚼越香。几十年中,每当写文章的时候,这位学生就会想起这句话,历久弥新,回味绵长。

这里,教师用那个年代最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用最生动的语言,创造的一个“独一无二”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个性的褒奖。

第三,在具体指导中体现个性化。学生对学习的个性化反应中,包含着创新的成分,但是也包含着不成熟的成分。因此,教师对学生做个性化评价之后,还要给出具体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个性。

课例一

这是一堂课题为《隋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公开课。当进行第二个内容——大运河的开凿时,教师展示视频材料《大运河》,力图创设情景使学生了解大运河,并为探究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走向、作用作好铺垫。视频材料刚播放结束,一位学生就提出了问题:“怎样处理开凿大运河挖出的那么多土?”教师立即肯定学生:“问得好,观察细致、考虑周到。”但这样的评价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于是教师又引导学生就河道疏浚、河堤修筑等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还提出:“用泥做砖,用砖盖房。”教师评价:“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有的同学提出:“筑成土墙,冬天用水冻成冰,防止突厥人进攻。”教师评价:“不错,有军事上的战略感觉。”然后及时引导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检验他们的提议是否可行,最终解决了学生的疑惑。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始终把关爱和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善于鼓励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倾听其意见,追踪其思路,鼓励其自信,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课例二

两位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项链》,课的前半部分似乎是一样的: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说出你心中的“项链”;学生畅谈心得。但课的后半部分却不相同:A教师鼓励学生畅谈心得,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发言,学生不时地出现一些独特的见解,并作了简单的阐发,如:挫折使人领悟了真实的生活;悲剧的原因是小人物的悲哀,而不是爱美的天性;这是与青春有关的忧伤。对此,A教师给予“有新意”一类的鼓励,直到不再有同学举手,A教师进行了简单的总结。B教师随着学生的发言,将各类心得貌似无序地写到黑板上,最后形成多组两两项队的解读(如下所示),B教师选择第一组解读,对两种矛盾的观点进行示范性辩论,然后组织和鼓励学生针对另外三组,查阅资料,调动积累和体验,展开辩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解读参与辩论,也可以同时选择同一组两种解读进行“甲我”与“乙我”的争论。

性格的审视:虚荣——自尊

情感的评价:同情——微讽

人生的感悟:悲剧——喜剧

哲学的思考:偶然——必然

《项链》是高中语文传统名篇,意蕴丰富,便于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但是智慧的火花能否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需要教师将积极的评价和有效的指导结合起来,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B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而不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来发现和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B教师的示范性辩论,以同一故事、细节为基本材料,进行“甲我”与“乙我”的争论,同时融入人生体验,结合社会生活。这样的示范,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思维的解放、创新意识的滋长。对教师而言,上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思维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种求知的共同基础,而且不断地通过活动把学生和自己都推向新的创造性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