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能力训练的艺术

课堂教学能力训练的艺术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而,在教学的实践中,要加强教学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认真严格地训练,使自己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以上能力,是在课前就应培养训练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培养训练而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要求。听课评课,是师范生学习课堂教学,培养教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手段。

第六章 课堂教学能力训练的艺术

教学能力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教学基本能力,才可能谈得上教学。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而,在教学的实践中,要加强教学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第一节 教学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求

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是每个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能力,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包含了众多的教学能力,概括起来着重应在如下一些方面加强教学能力的训练。

1.理解分析教材的能力

第一章里已讲述了如何钻研教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理解分析教材的能力。教育科学要求我们,备课时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然后才谈得上认真编写教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但在实际过程中,不少的人不愿认真钻研教材,照抄教参资料或现成教案,这是不可能钻研吃透教材的,也是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更无创造性可言。有的老师虽钻研了教材,但浅浮表层,囫囵吞枣,或钻牛角尖。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能从教学需要的角度去钻研领会教材,这说明钻研理解的能力还没有形成,或者没有完全形成。这就要求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我们可在下面一些内容上检查和训练:

经过钻研课标教材的有关资料后,能读懂吃透,能把握全书的逻辑关系,重点难点,能搞清楚各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具体弄清每课应传授知识的范围、深度和广度,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能明白每一课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并知道怎样联系实际去施教;

能联系教材内容去钻研有关著作,查阅有关资料等等。

这些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在集体讨论分析教材,集体备课,编写教案,分析审查教案,互相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培养训练,以在教学备课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提高理解分析教材的能力。

2.修改教案的能力

实习生在试讲过程中,要认真严格地修改自己的教案,使之符合规范,可从如下方面去检查修改完善:

教学目的和要求的表述是否精练准确,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

教学结构是否完整,教学方法的选择实施是否恰当;

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是否合适,教学要点是否清楚,标题是否醒目,内在的逻辑性是否强;

板书设计是否合理,补充材料的内容选择是否准确,分量是否适当,教具设计、准备是否周全等。

一份好的教案,是要周密思考,辛勤劳动,反复修改中才能编写出来的,也就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编写教案的能力。

3.说写读问听的能力

教学是通过说、写、读、问、听来完成的,可以说这几方面是教师执教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认真严格地训练,使自己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说,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主要是通过口头表达传授知识,解惑、答疑,它的基本要求:准确,不可含糊,模棱两可,也不能无条理,没有主旨;简明,说话简洁清楚,浅显易懂,明白,不可东拉西扯;生动,语言要亲切可信,切忌枯燥呆板,更不能故弄玄虚,炫耀显示;普通话,语言规范,合符语法的逻辑。关于教学语言的训练问题,下一节里还要专门讲述。

写,指的是书写和写文章,我们把书写也放在这里来一起讲。写字尤为重要,粉笔字工整美观,板书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一目了然。潦草马虎,歪歪扭扭,板书杂乱无章,甚至笔顺笔画错误,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写好字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首先写正确,不写错别字,笔顺笔画正确;第二要工整,点横竖捺,要一笔一画认真书写;第三要整体安排整齐美观,字要正,行要直,大小适当,行距一致。会写文章,会写记叙文、议论文、儿童作品,总结性文章,特别应会写实用性的说明文体的教案。

读,指朗读,把教材读得有情有趣,有板有眼叫人陶醉,不能有气无力,停顿不对,使人生厌。读非一日之功,要读得正确,不可少一字,不可加一字,不可颠倒字词,读错句子,要流畅自如;读出抑扬顿挫,该轻则轻,该重则重,该快则速,该慢则缓,停顿合适,音量适宜。不可一样高低,一个调子从头读到底,要读出情理,读出情意。

问,指发问。问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是教师的常用武器。问题要切中要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浅近明了,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要内涵丰富,起到了概括要点的作用;要含蓄有趣,起到发人深思的作用,总之问题提得好,才能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明显。一堂课问什么,如何问,何时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都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安排,不可随意乱问。

听,指听懂别人说话,这是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特别是学生,年纪不大,知识较少,语言也不丰富,回答时常词不达意,语意含糊,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听辨能力,能从不达意的言辞中听出真意,从含糊的说话中听出条理与中心,有的要加以补充,有的需要概括,有的要给以引申,有的要给予升华,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概念,学懂知识。如不会听,不善听,就会误解学生的意思,听不出真谛,就会肯定不当,批评失误,使学生不能准确地掌握知识,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扎实练好听的教学基本功。

4.编拟试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锻炼拟题的能力。这是指拟复习思考题、练习、考试题等。特别是要会拟课堂练习题及课后复习思考题,要明确具体要求。如题意的立足点与教材的重难点关系怎样;题型是否新颖,是否做到多样化;答案要求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准确性思考性和创造性等等。

5.听课评课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训练听课评课能力,听课它包括听同学听指导老师的课,评课它包括对他人和自己授课的评价能力。这是以上能力的综合运用。评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查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根据评课标准,通过讨论的方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讲课作出较全面系统,具体准确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考查自己评定能力的重要因素。促使自己认真研究教材,编写教案,认真听课,评课,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关于听课评课在下一节里还要继续谈。以上能力,是在课前就应培养训练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培养训练而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要求。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能力,才能走上讲台上课。

第二节 课堂教学的听课与评课

师范生,在见习、实习,在试讲的过程中,都要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是师范生学习课堂教学,培养教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手段。见习听课是师范生向中小学教师学习怎样上课,了解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并掌握课堂教学常规的学习机会。实习生之间的听课,则是相互学习、启发观摩、改进的过程。听课后的评课,则可以学会将教材教法课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各种教学方法。因此,听课评课的能力,是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能力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习生从第一次听课起,就应逐步培养自己的听课评课能力。

一、听课

实习生听课,既包括实习生之间的相互听课,也包括向中小学老师学习怎样上课的听课,无论哪一种听课,都要作好听课前的准备。

(一)听课的准备

听课前要认真做好准备,才能听好课。大致说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准备。

1.认真看阅课标和教材

看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语文教材的目的是了听。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教师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要求,才能知道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是否突出了重点,抓住了难点,否则就失去了评价的标准。要了解教材的类型,文体特点和一般的教法,这样才有利针对教材的类型,文体特点进行评价,学习教学方法,以便听课时不断进行比较、对照、确定其科学和先进合理的部分。因为各种类型的教材有各不相同的教学方法,各种文体具有各种不同的教学特点。

还要翻阅听课前后的有关教材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新课时,学习新知识时,往往要联系以前所学的语文知识,往后联系则是为后面的教学铺垫,若听课者对此知之甚少,在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及,就会茫然无知,影响听课的效果。

2.了解教师开课的目的

上课教师开课的目的不同,听课者所听的侧重点也相应不同。比如示范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常规的教法,如研究性的公开课,则是带有某种改革试验的性质等。听课者事先了解开课的目的,听课才有侧重点,评课才能有的放矢。

3.看阅执教者的教案

听课前看执教者的教案,这样一方面学习了别人教案的写法,又更进一步熟悉听课内容。可从目的和要求是否明确,是否符合教学课程标准;内容和过程是否为实现目的和任务服务的;方法和教具使用是否合理;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板书、练习设计是否合理,这就为听好课打下了基础。

4.了解学生班级情况

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执教老师的教学进度及其布置课外预习,课外辅导的情况,通过各种途径,以对执教老师的教学风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5.拟定听课的目的计划

大致说来,可从听课重点听什么,主要学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几个方面去拟定,这样才能心中有数,听有所得,学有所获。

另外,还要准备好听课记录本、课本、笔等听课必备用品,不要到了听课时才手忙脚乱,影响听课。

(二)听课的内容

听课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听课包含如下内容。

1.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是否正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得到落实,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密度是否大,教学效果是否理想。所谓密度是指在有限的40或50分钟内,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智能训练,创造能力培养是否多而合理,学生思维和练习的活动是否多而有效。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是根据教材,针对学生特点,凭借自己教学特长而选择与运用。

实习生听课的目的在于学习如何“教”课,如何把课标、教材、教案上的东西变成学生的东西。听课中,可根据教学常规和一定的评课标准,边听边填写。比如,我们可从目标、内容、方法、教态、教学语言、课堂讨论、启发诱导、学生表现、练习状况等八个方面边听边记,听课与评课,以此学习老师的“教”与“导”,“教”与“学”。

3.学生活动

课的好坏,不仅看“教”,还要看“学”。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怎样,课堂活跃,还是沉闷,发言率、举手人次高还是低,是否是全体投入学习;看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看学生质疑的情况;学生练习的时间和质量以及学生自学的能力等。

(三)听课方法

怎样听好课,常常被老师们所忽视,尤其是试讲中的同学间的相互听课。其实它是我们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怎样听好课呢,我们主要从看、听、记三方面来介绍。

看:从教师方面有,教态(包含仪表、神态和姿势)、板书(包含设计和书写及书写的时间)、教具(包含教具的出示使用收取的全过程) ;从学生方面,主要看学生活动情况,包括听课、自学、举手、发言、上台演示、作业练习等。

听:从教师方面,听老师的讲解和提问的内容、教师语言、范读;从学生方面,主要听学生的发言和朗读等。

记:指课堂记录。课堂记录,既是观摩执教老师教学技艺的实录,又是课后评议和学习借鉴的依据。从听课记录中,可反映出听课者的水平。一般讲,听课记录的主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过程,即整个课堂教学活动;

二是记录者的评注,即写上自己对某一方法步骤的看法。

听课记录,可分为详细记录和简单记录。详细记录,要求要尽可能地记下整个教学过程,它包括主要的教学步骤和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所用的时间,教师提问,学生的典型回答,以及板书设计等等。教学重点部分要尽可能详尽,就是一般部分,也必须记清楚教学步骤,大小环节必须清楚明了。同时应迅速及时简略地记上记录者的评注,以便在听课记录的整理中,引起自己的回忆,为更好地从理论上研究评价课打下基础。

简略记录,一般只需记清教学环节、教学步骤,一般的方面不记录,一旦发现某一方面或设计特别好的,就马上记录,并加上自己的评注,同样一旦发现不妥,也立即记录,写上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改进意见。这样记录重点突出,便于课后评议。如听课有执教者的教案,也可直接在教案上批注,可把记录教学过程的时间,用来记学生活动情况和评述内容,效果更好,也便为自己积累资料。

听后一定要重新整理记录,不能隔得太久,以免淡忘。如何整理,那就要写好听后感,做好听后小结,对所听的课一分为二地分析,根据所学教育理论知识来评价衡量教学得失,再写出听课小结。写听课小结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楚,例证恰当。最好还可附上其他人对这节课的意见,写好听后感,还可根据执教老师的优缺点,制成卡片,作为材料保存。当然,有条件用上小录音机,摄像机录下整个过程,整理时再放,仔细品味,其效果就更好。这对自己今后学习备课,学习教课,分析课,都是大有益处的,应当重视这些材料的整理和积累。

(四)听课常见的失误

听课常见的失误主要在如下四个方面。

1.缺乏理论的认识理解

听指导老师上课只看热闹,不从实质上研究问题。开始还新奇,多听两节就“无所谓”,或者认为太高、离得太远,学不到手。对同学的课又认为无内容可听,没啥听头。要么太高太远学不到,要么太低太浅眼高手低,没啥学的,这就把听课当成了负担,认为听课是硬性规定的任务,便自然产生了强迫感。这种强迫感,从潜意识里瓦解着同学们的理性,对听课的信任和服从,瓦解着同学们听课的热情和责任心,而这样一部分人的冷淡和抗逆,在集体内部形成暗示,造成不良的交叉“感染”,影响着群体对听课的不满和不负责任,尽管听了课,也是“形式上”的活动。潜意识的抗逆使人们只把眼光的兴趣放在教学的表层,由于褊狭的定势思维又加深对听课实际作用的怀疑。这是听课的极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它极大地阻碍我们听课评课,学习和研究。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听课,从心理上作好听课的充分准备,真正认识到听课是学习上课,听取先进经验的过程,是培养从事语文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可能听好课。

2.缺乏听课前的准备

听课前不作认真准备,对教材、教师、学生一无所知,甚至临到上课还不知道上那课,也没准备好听课的必须用品,临上课了手忙脚乱,等准备差不多回过神来时,课已经进行了一半,听后又不及时分析整理,听完就算了事,听后就算完成任务,没有多少收获。

3.缺乏听课的正确方法

缺乏听课的基本方法,不知道听什么内容,也不知道记什么内容,只看看热闹,不从实质内容去研究,只在表层上听听记记而已。对同学之间的听课不负责任,听后也不分析评价,要么什么都不行,要么什么都好,即或评价也是马虎草率,不关痛痒的“全体通过”。

4.听课时一边听一边评

听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但有的听课时,喜欢一边听课,一边与别人讨论评价课上得怎样,这是不可取的,这样既影响课堂教学,对人也不礼貌,也严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影响听课的质量。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吸收上,尽力使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输入自己的大脑和课堂记录中,千万不要急于评论,课后有的是时间评论。

下面附录一课堂教学记录评析,以供学习参考。

课题:看图拼音识字10

班级:一年级一班

授课老师:王成秀

一、进行新课

1.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学了有关人体的哪些字?

生:人、手、目

[复习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人体器官的四个字,请看黑板(女孩头像),长在这女孩头部左右两边的器官叫什么?

生:分别举手回答(课堂活跃)

[说话训练]

2.生字学习

①耳

生: (读黑板上的拼音) erduo

师:看老师怎样写耳朵的“耳”字(板书),同学们照老师的笔顺写一遍。

生: (书空)

[由图到字,由具体到抽象]

师:谁能用“耳”字组词?

生:耳目、木耳、前耳(众笑)、左耳、右耳。

[字不离词,组词理解]

师:耳朵有什么作用?

生:耳朵能听声音、听音乐、听讲课、听讲故事。

[联词说话,通过运用,理解词义]

师:耳朵可听一切声音,所以,我们要爱护它,不能乱挖它,挖伤了会发炎,甚至会听不见声音的。

[卫生教育]

②目

师:这是什么?出示画有(见6-2-1)的小黑板。

6-2-1

生: (读拼音) yǎnjīnɡ

师:书上称眼睛为目,看目字是怎样写成的(竖起小黑板,用红笔把“(见6-2-1)”改成“目”,它不是太阳,不能写成“日”,同眼睛有关的用“目”),同太阳有关的用“日”。

[象形演变,比较区别,印象深刻]师:眼睛有什么用处?

生:看书、看人、找东西,看黑板。

师:眼睛可看所有的东西,作用很大,我们不要用脏手擦它,看书写字姿势要正确,距离太远太近会伤害它的,比如有的人不爱护眼睛,成了近视眼。谁能用“目”

组词?

生目光、后目、前目(众笑)、目的、目前(鼓掌)

师:不能组成“后目”“前目”。

③舌

师:再看图。口里有什么?舌头和牙齿,我们先学一个词。

生: (读拼音) shétou

师:舌头是味觉器官,用来尝味道,看老师写舌(三种色笔),边写边念:撇下十口、舌、舌、舌。要翘舌念这个字。

[编顺口溜,分清字形,帮助记忆]

师:用“舌”组词好吗?

生:平舌、舌根、舌面。

④牙

师:刚才说口里还有牙,下面看老师写(板书)。第二画的笔画是……

生:竖折。

师:对,它是一画,不是两画,大家组词读并书写。

生: (读拼音) yáchi,(书空“牙”字)

师:牙齿是嚼食物的,不刷牙,睡觉前吃糖食,不爱护它,就会生龋齿,就是虫牙。这样影响吃东西,影响身体又不美观。下面大家一起读黑板上的字词。

二、复习巩固

1.音形义综合复习

生: (齐读字词;擦掉拼音后齐读;二生被抽读)

[进入复习巩固]

师:下面大家做游戏,老师把这些字编上号,我读编号,你们就拍手读出字音来。开始:一号一号是什么字?

生: (边拍手边读)一号一号舌舌舌(如此读其余三字)

[利用学生好动特点,让其脑口手并用]

拿出卡片,同学们互相当老师。

生: (相互抽读)

师:老师读字,你们举出卡片。

师:下面读书上的字,“开火车”,开车的同学对了,大家鼓掌

生: (一读字音、二唱笔顺笔画、三组词。)

[音形义,听说读写综合练习,达到巩固教学的目的]

2.学儿歌,语言环境中复习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下面请试读一首儿歌(除“耳目舌牙左右上口”外,均用拼音) :

耳目舌牙在头部,耳在头左右,

目在额下面,舌牙长在口里头,

天天用耳用目又用口,变成聪明的小朋友。

生: (自读,一学生教读,大家背诵)

[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三、练习运用

1.词句说话练习

师:下面请小朋友用字组成词,再用词说一句话

生:耳,耳朵,我们用耳朵听老师上课。目,目的,学会这四个字,是我们这堂课的目的。舌,舌头,我们用舌头尝味道。牙,牙齿,她的牙齿很白。

师:谁能把今天学的字组成词,说成一段连贯的话。

生:我们用耳朵听课,用眼睛看书写字,用舌头尝味道,用牙齿嚼食物,总之,我们天天要用他们,一天也离不开这四位朋友(众鼓掌)

[在运用中对字、词、句、段;听、说、思维全面训练]

[总评]按照儿童认识特点,把握儿童学习心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觉认读、写字,变枯燥乏味为生动形象,同时,注意到汉字的特点,利用语言环境给学生以暗示,建立汉字音、形、义三者的联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识字学习。

二、评课

评课,就是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对执教老师的课进行判断评析,指出其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评课是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语文教学,是吸取他人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重要手段。评课与听课关系极为密切,听课是评课的前提和基础,评课则是听课的继续、延伸和总结提高。评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听课水平的高低,评课同听课一样,同样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

(一)评课的准备

评课也同听课一样,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评好课,大致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重温听课前的准备内容

重温熟悉听课前的准备内容,即进一步熟悉听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重点训练项目,在单元教学中基本要求和地位,执教老师制定的该课教学要求和运用的教学方法等。

2.重温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针对听课的内容,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教法专业课方面的有关部分的理论知识,以掌握和进一步熟悉评课的理论知识,以掌握评课的理论武器,只有这样,才能站在理论的高度上评好课。这样,既是对教育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学习,也是把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3.认真分析整理听课笔记

对重点记录的执教老师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自己简略的评注感受体会以及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具体分析,为写出评议提纲做好准备工作。

4.写出评议的发言提纲

听完课后,简要归纳出执教老师的成功和不足,根据听课笔记,具体分析整理内容,写出评议提纲,可以抓住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等,重点评议,这样,通过自己评课后,再参加集体评课,不仅能提高评课的质量,而且使自己的评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评课的内容

评价中小学语文课,是涉及众多内容而又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教师教方面

①教学目的要求是否达到

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学要求是否适宜,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目的任务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这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目的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制定的,教学要求是否体现了教学课标的基本精神,是否符合该学期该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所谓适宜,指的是教师是不是从本班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要求是否适当。例如,课后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但如果学生朗读水平较差,而教师不先扎实地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一开始就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要求就脱离了学生实际。所谓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一是指本节课知识传授计划是否完成;二是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训练和提高;三是思想教育是否得到了渗透落实。

②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一篇课文要教学的内容很多,从基础知识看,字、词、句、篇;从基本技能看,听、说、读、写;从发展智力看,观察、思维、想象等。一堂课,不可能把这些知识都讲,把这些智能都练,那就要求执教者以教学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选择。选择是否恰当,重点是否突破,基本功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否落实,学生是否已掌握。

③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评课时要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适当而有效。课堂教学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有无特色。评课时,要理出教师上课采用的各种教法,进而研究采用这些教法的各自效果如何,评价教具的使用主要看是否有利学生理解教材和基本功练,如自制的教具,还可评价做得怎样。

④组织教学是否严密紧凑

课堂教学组织要严密紧凑,一环扣一环,一步接一步,自始至终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是否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密度容量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好教学任务。

⑤分析评价教师的素质

主要分析评价教师的语言,普通话是否准确;口齿是否清楚,是否流畅,声音是否响亮,速度是否适中;语言是否准确、精炼、有条理、生动有趣。教态、仪表是否端庄;神态是否自然、亲切;姿势是否大方而有度;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助于理解课文,训练能力;板书的时间是否合理;书写是否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2.学生学的方面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越高。因此,评课还要看学生学习情况,主要看如下一些方面。

①学习参与是否积极

学生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与教师之间,是否融洽、默契与协作思维共振,感情共鸣。每个学生积极性是否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在热烈活泼的气氛和严谨的主体教学中进行的,每个学生都在进行紧张的思维,手脑眼协调并用。

②个性发展是否体现

因材施教是否得到体现,教学设计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在总的教学目的,任务统帅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不只是几个优生在活动,而是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都在积极活动,使好、中、差三类学生都在当堂课中有程度不同的目标一致地训练和提高。

③主体作用是否实现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是否得到体现和证实。通过众多的语文基础知识,自学能力,思维水平,学习态度的反馈来评价教学效果。

④学习能力是否提高

学生能否把握、消化教学的重点,自己攻破难点,在重点训练项目上培养自己的能力。

⑤课堂学习是否愉快

学生的学习是否愉快,是衡量一堂课优劣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是把学习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一种乐趣,再好的课也只能是低等次的。

(三)评课方法

怎样评课,我们主要从评课的一般步骤、不同性质课的评课和评课的量化标准三个方面来介绍。

1.评课的一般步骤

新老师开始评课,不要一开始就全面的从各个方面笼统泛泛地分析评价,一般应在分步骤进行后,再全面分析评价。

第一步,从整体入手,轮廓了解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

第二步,由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每个教学步骤,在分析每个教学步骤时,分别理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活动、教师素质。

第三步,再从部分出发回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中理出来的内容汇总起来,然后按照教学内容(教了什么),教学方法(怎么教的),学生活动(怎么学和教学反馈),教学目的要求(教学效果),教师素质,这样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综合分析评价,只有按照分析一堂课的一般程序,不断反复实践,多听多评,才能评好课。

2.不同性质课的评课

不同性质的课堂教学评课的重点各有不同,明确各类不同课的评课重点,才能有重点的把课评好。那么,有哪些不同性质的课呢。

①示范课

给实习生上的示范课,要突出一个“学”字,对教师的教学的一般常规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安排都要认真学习,用已学过的教学理论去认真分析研究领悟,以指导自己的实践。

②试教课

对同学或新任课的年轻教师讲的课,要突出一个“帮”字。同学间试讲或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缺乏教学经验,值得研究的问题比较多,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获得教益,应充分肯定成绩,认真帮助分析总结,热情帮助解决如何防止处理类似问题的办法,促使大家都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共同进步。

③观摩课

对试验性的观摩课,要突出一个“研”字。评课时要围绕试验内容,主要课题,研究分析争论,用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大胆分析评论,做到有理有据,敢于发表见解。

④竞赛课

对竞赛性评比课,应突出一个“比”字。统一标准,严格要求,分析比较找出差距,比出等第,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指出存在问题,评中学习,比出方向。

⑤检查课

带有检查性听课,突出一个“实”字。在工作岗位上会带有一定检查性质的听课,对这类的评课应实事求是,实实在在,成绩就是成绩,问题就是问题,成绩说够,缺点说透。

每次评课,首先应明确课的性质,然后才能根据不同类型课的性质,不同的标准要求去评课,才能有轻有重,有的放矢地评好课。

3.评课的量化标准

评课具有客观的标准,我们可根据评课的标准去衡量评价课,下面针对师范生的课而拟定的量化评课标准,以帮助同学们对试讲课的自测和对别人课的评价,以此来逐步学会评课。一定的具体要求并能贯穿始终;抓住重点不平均用力,教学的详略处理得当;练习设计的难易适度,能紧扣重点训练项目。

评课量化评分析准

( 6-2-2)

②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清晰合理,教学环节环环紧扣,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学生学习。

③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选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较好的为教学目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服务,启发性强,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④直观手段:板书简要、工整、形象、突出重点,脉络清楚;教具设计使用合理恰当。

⑤教学效果:纪律良好,教学秩序正常,学生思维集中专注,思维活跃,师生情感交流畅通;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知识、能力、智力和思想教育各个方面)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效果明显。

⑥教师素质:教学语言规范,准确简洁,清晰洪亮,直观形象,普通话流利,富有感情;教态自然,态度亲切,仪表端庄,举止大方;书写基本功好,教学应变能力强。

实际评课时,可根据要求和侧重点的不同,调整各分数比重,也可一次一个重点项,兼顾其余,逐步学会全面整体综合地评课。后面附录了一篇以一个教学片段集中一点上的评课,以论文的形式来写的。可供大家参考。

(四)评课常见的失误

评课常见的失误,常常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准备不充分

一是课没听好或记录很差,到评课时无内容可评,二是听后对课没认真分析研究,要么没有重点,要么空谈不着边际,流于表面。常常是不在实质性的问题上用功夫,隔靴搔痒,无关紧要,对人无用,对己无益。我们一定要听好课,课后分析整理好;在评课前要做好准备,自己要先独自评课,并拟出评议提纲,再参加评课会,这样不但能提高评课质量,而且使评课能力迅速地培养起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评课能力。

2.缺乏理论高度

掌握教育教学理论不够,评课时又没认真,熟悉温故,对主要的教学经验不能作重点分析,从理的高度揭示其意义,只能谈些教学现象,不能用理论来认识评价教学实践。理论分析一定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材料,即针对某一教学设计方法,运用教育教学理论,以具体分析,使理论真正起到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须知缺乏理论分析只能就事论事、肤浅平淡,不能给人以启迪,对自己也无提高。

3.不客观而片面

评课不能全面客观的评析,而是一鳞半爪流于片面,要么只是优点,没有不足,要么一无是处没有一点可值得借鉴的,师范生评课常常是优点少,缺点多的偏向,其原因除缺乏评课能力外,还在于没登过讲台,看人挑担不费力。因此,评课一定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与教材教法课上学到的知识,掌握评课标准,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要设身处地地从上课教师的角度去研究分析,做到虚心学习,看到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不能区别对待

不同性质的课,不同的人评课时,因课因人而异,师范生评课常常忽视了这一点,一个标准一刀切,不同性质的课,评课重点不一样,不同的教师,要求应不同。评课时说话要注意分寸,评课要中肯,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应以肯定成绩,指出方向为主。态度要诚挚,说话讲分寸,不足之处要指出,而且要提出改进的参考意见。难确定的可留以后进一步商榷和探讨,不能孤立片面,主观武断,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附录《秋天的怀念》评课,供学习评课时参考。(这是一堂强化读的阅读教学课,是极其精妙的语感教学案例)

秋天的怀念

窦桂梅

教学预设

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师:今天,一位新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刚才听主持人介绍,我从哪儿来?

生:清华大学(笑)

师: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师:今天的课上,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 (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他把上帝召她回去作为安慰。

生:作者心中的母亲活得太苦了———“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师板书:苦)

(点评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她围绕作者史铁生来组织读物。把一篇文章置于作者一组文章之中:《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互文理解,教材外的几篇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由教材又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章,窦老师找准了课内外结合的点,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这是窦老师对以“主题”构建课堂的又一次成功尝试。学生一定会对史铁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后一定会去找史铁生的作品来读的。至于听课的教师,就更不用说了———名师授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培训教师———不是吗?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一堂课只是语文教学网络中的一个点,窦老师正是充分发掘了这个“点”的作用,以点带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师: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课前发给同学们的———

生:《秋天的怀念》。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我看到,同学们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刚才拿到课文就迅速地阅读起来。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读书到了哪一个台阶。

(课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1:我觉得我到了“有感情”。

师:好哇,想坐下可不行。(对着同学们说)他说他读到了“有感情”,咱就听听,他怎么个“有感情”。听人家读要听音儿,等一会儿我们可要对他进行一番评价的啊! (对着该同学)好,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

生1读:“邻居们……”(略)

师:想让谁评价?主动权给你了。(学生自己选择同学对己评价)

生2:他读得……

师: (提示)你对他说话,要用“你”———

(点评:“他”变成“你”,学生第一次体验了“面对面”的评价,很真诚,很兴奋。师生之间的评价,变成了生生之间的评价。我们看到了评价的主动权在学生,看到了动态评价的价值。)

生2:你读的很好,不过你读得太短了,不能表现你读得有感情,你应该读得长一点。(众笑)

生1:我是因为激动的原因。

师:也就是说,你读得太短,人家没感觉,你自己激动,人家还没感觉到。你愿意继续读下去呢,还是让别人读下去呢?主动权给你。

生1: (继续读下去)“看着看着……”

师:请你转过去,你看,评你的那个同学又举手了。

生2:没错,你读是很有感情,但你有添字也有减字的现象,刚才你读的……

师:根据你平时对他的了解,你认为他确实是激动呢,还是真的没读好。

生2:凭着我对他的了解,我想他是太激动了。(生1频频点头)

师:读正确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你的朗读精益求精,高标准要求呢。对他的读的感情如何,你也可以评价一下。

(点评窦老师的人文思想凸显在每一个细节,在学生发言时,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间的评价喜欢挑刺,窦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既激励学生,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让评价双方都有“面子”。)

生2:我觉得你把对母亲思念的感情读出来了,我想你以后可以读得更好。

师:既然你说他“可以读得更好”,说明还有余地呀,加个“更”字。(众笑)你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同桌要说话了。好,你说!

生3: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是你有的地方并没有把他的脾气的暴怒无常读出来,像:“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他就是———(很平淡的语气读),没有读出动作的暴怒。这就是一点不好的地方(该生“暴怒”地读了起来,众鼓掌)。

师:怎么样?人家对你的评价,你怎么看?

生1:我觉得你说得很正确。谢谢!

师:你对他的态度满意吗?

生3:满意。

师:给他们掌声! (学生鼓掌)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同学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儿话音较多的两句读得很准。我们再读读。(读“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强化之为后文作铺垫)

师:你们刚才给我的启发怎么那么大呀!一下子让我觉得,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地读,是这样,可那位同学的朗读却是那样的。

生: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

生: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这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出示课件“读出韵味”)

(点评“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师:让我们一起再大声提示一下自己。

生:读出韵味。

师:不信,我们先读读课题的韵味。

师: (板书)怀念、秋天———生读这两个词语;中间加一个字“的”———生读出这个词组。注意: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1: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师:带着你的想象读课题。(读略)

生:“怀念的秋天”,让我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出你的韵味。(读得陶醉)

生:我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好,带着你的体会读吧。(读得舒缓)

师:注意:把这两个词语调一下,再读。

生:秋天的怀念。

师:有什么变化?最后一个男孩,虽然你在最后,但是我注意到你了。

生:词语位置变了,我觉得秋天的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变成了深深的怀念。

生:或者怀念秋天里的给自己留下感慨的一片叶子或者一片花瓣……

生:我明白了,这秋天的景啊,人啊,事啊,沉淀成了一种感情就是怀念。

师:读出你的理解了哟,这题目的韵味儿就出来了! (拍该学生肩膀,众笑。)

(点评读出韵味,当然要读出课题的韵味。巧妙地把课题中的词序调换一下,让学生想象不同的场景,在想象中,推进一个一个的场景,带着不同的体验进行朗读。)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的故事?

生:两次。第一次没有去成,第二次去了。不过是和妹妹去的。第一次母亲要推着他去,没去成。

师:这是为什么?

生:他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根本没有心情的。

师:是的,作为21岁的年轻人,突然得了高位截瘫,自然受不了这个打击。读读课文,让我们体会他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

生:“双腿瘫痪后……”(学生读得好)

师: (引读课文,进一步深化)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点评这一堂课里,窦老师三次使用这段教材进行引读。“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第一次,在作者体会“好好儿活”之前,表现作者的喜怒无常;第二次,体会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忍”着怎样的痛苦向作者说“好好儿活”;第三次,作者体会到应该“好好儿活”之后。三次引读,分别了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好好儿活”是怎样在作者身上产生强大的力量的。

师:作者觉得活得没劲。课文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作者又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生1:……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飞舞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2: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不禁暗暗流泪,我的命运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落地死去。

(点评敏锐地抓住训练点,别开生面地进行语言训练设计,“树叶飘落”这一意象,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带着伤感,充满诗意,学生深情地坠入了“我”当时的情感之中。这语言训练中有丰富的内涵,丰厚的情感。)

师:“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回扣一下“苦”字),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

生1:我是他的妹妹的话,我会劝他说,人人都有苦,但不要随便发泄这苦,这会更伤你的身体的。

生2:我会安慰他,人不一定没有双腿,就会变得懦弱,人没有双腿,还是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

生3:我可以告诉他,你可以练一项体育技能将来参加残疾人奥运会,说不上能拿大奖呢。

生4:虽然你的腿瘫痪了,但是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用心灵去感受。

(点评学生“劝”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思想成长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母亲毫不张扬的爱埋下伏笔。)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的爱心让大家感动。不过我想采访你们,你们讲得道理很对,建议也不错,不过,请你设身处地地想想,他能听进去吗? (学生停了停,开始议论,有的摇头,有的说听不进去。)

生:嗯,他也许听不进去。

师:是啊,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更合适一些?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

师:感谢你,让我们大家跟这名同学一起讨论讨论母亲的做法。

(出示课件文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

生:是念头。

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呢,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去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

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读。

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生读。掌声)

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

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组讨论)

生:我明白了,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没有告诉儿子。

生:“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生:邻居把她送到医院时她是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生:她病已经进入晚期了。

师:用医学名词说,这是———

生:肝癌。

师:肝癌什么症状?除了课文的说明,还有哪位同学或听课的老师知道吗?

生: (该生哽咽)自己的老爷就是这种病死去的。(他说不下去了。听课老师站起来接着讲,自己的父亲就是得这种病去世的。肝硬化,肚子硬了,尿排不出去,肚子越来越大,还吐血,不是一个痛字了得……)

生:这是一位病入膏肓的母亲。

师:母亲她活着很苦啊! (回扣一下“苦”字)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患肝癌病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无法用语言描述,而且还知道自己就要死去……是这样的母———亲!那么这样的一位得绝症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

生:没有。

师:有没有大声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没有!

师:母亲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生:为了儿子!

师:送她一个字。

生:爱。

师:这爱就是———

生:忍。

师:带着你们的体会读这句话。(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请再读课文,琢磨琢磨,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

生:母亲还忍住了儿子的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

师:谢谢你的发现,请具体讲讲。

生:对这样的打击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但这样的痛苦不能让儿子知道,她还要让儿子坚强起来。所以,面对这样的双重打击,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听说北海的菊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吧”。

师:继续谈,我可不评价。

(点评虽然说“不评价”,但“继续谈”已经给了正面的评价,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鼓励。而且这鼓励不是来自一个远距离的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一个近距离的可爱的甚至有点顽皮的老师。“继续谈”同时也把学生思维引向深远,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引发更多学生的更多精彩。)

生:母亲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生:母亲也是一个爱花的人,所以母亲让儿子去看看花儿。

师:母亲几次要求推着儿子到北海看菊花?

生:两次。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二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师:我听出来母亲的“央求”,谁再读读这句话,再体会体会母亲的央求。(读略)

师:注意,母亲还是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生:母亲不仅仅自己的病让自己憔悴,为儿子操碎了心,更会让她憔悴。

师:所以啊,是一副憔悴的脸上现出的央求般的神色———再读! (读略)

生:母亲是个爱花的人,就是说母亲热爱生活,也要让儿子像她那样接受现实,热爱生活。

生:当儿子有去的意思———“什么时候?”的时候,母亲就———“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儿子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生:当儿子说———“好吧,就明天”的时候。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可我又不耐烦的时候———“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竟然笑了,还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生:母亲把所有的苦都藏在自己心里。她还笑着———你看,儿子的话让她“喜出望外”,让她高兴得坐立不安。这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让他学会快乐,面对未来充满希望。

师:好,带着你对“忍”的理解再读一读。(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谢谢你们,让我们在这个“忍”中体会又一层韵味。那么,再请同学默读课文。看看母亲还忍住了什么。

生:忍住的还有儿子的抱怨。因为母亲对儿子特别的理解,所以她能忍受儿子的摔东西,砸玻璃等暴怒无常的脾气。

师:好!会读书,请再细读读,看看母亲又是怎么“忍”的呢?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这里重复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说,母亲的“忍”体现在———

生:“悄悄地”。还有一处,也是“悄悄地”———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母亲这“悄悄地”忍的细节被你发现了,感谢你给大家的启发。请任选一句读一读。(学生读,随机课件出示: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谈第三句。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在儿子面前说话特敏感。

生: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粗心,说话不注意呢?

生:这“悄悄地”也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

师:还能把关心再具体一点吗?

生: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连说话都那么小心。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

生:就是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请你读读这句话,让我们跟着你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生读。掌声)

生:我谈第二句。不用上“悄悄地”呢,就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情地发泄一下,就又悄悄地进来,这就更体会母亲非常耐心,不忍心打扰儿子。

生:的确,母亲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眼圈红红的,说明刚哭过,可是在儿子面前还要忍,一句话,就是为了儿子。也就是同学说的耐心无比啊! (生读得很慢。)

生:我说第一句。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的出去,根本就体会不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把“关心”再具体些,就是对儿子特别的———

生:无微不至,也就是特别细心。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把你的感受送进去再读。(生读得较轻)。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生读得很好。掌声)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由于你(握住该学生的手)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痛心中还要细心、耐心、小心———因此,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见的爱。

(点评三个“悄悄地”,充分体现了慈母的一片爱心,体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学生从“悄悄地”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窦老师的课堂很少是一问一答的机械,多的是读书,谈感受。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有韵味的朗读,从文字的里面抠出情感来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师: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这“扑”,这“抓”后的“忍”———除了忍住对儿子的抱怨。还要忍住自己的痛苦,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这是一位怎样“忍”的母亲啊。

生:母亲太理智了,太坚强了!母亲的忍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生:这忍中,我感觉到了母亲所忍住的巨大痛苦!

师:大爱无形。儿子的得病,自己的重病让母亲苦上加苦———然而母亲依然是苦口———

生:苦口婆心。(教师再次回扣“苦”字)

师:也是母亲的良苦———

生;良苦用心。(教师再次回扣板书“苦”字)

师:那么,“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生1: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

生2:现实已经这样了,未来还长着呢,儿子,你一定要好好活。

生3:正值壮年,你的路还长呢,更要坚强起来啊。

生4: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一起好好儿活。

生5:她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发脾气,要找到一条好好活的路,让他笑看人生,不要被病痛压倒。

生6:她要告诉儿子面对生活的打击要学会忍受。

师: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那么丰富。母亲的话不是豪言壮语,只有那万箭穿心的“忍”哪!但你们所说的都含在了这句再简单不过,再朴素不过的话里———

生:“好好活”!

师:所以,这“好好”两个字的韵味、复杂的情感都蕴涵在这里———母亲告诉儿子怎么去面对有残缺的生命的理儿,真是意味深长啊。同学们在下面好好读一读。(生自由品读。)

(点评“好好儿活”是窦老师为本节课教学确定的主题。她以独具慧眼的解读,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这是窦老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研读史铁生后确定的。为了突出这个主题,窦老师精心地抓了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把这句话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把指导对这句话的感受和朗读作为教学重点。

窦老师抓了三个动词“扑”“抓”“忍”,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尤其是“忍”的品位的高明。紧紧围绕“忍”,牵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体会意思,一次一次地把体会到的意思“送进去”读出来。一次一次的读,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过来。在课堂上,能很清楚地看到,每体会到一层意思,学生就读得更好了,情感体验也更深了。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要“好好儿活”。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样,母亲的“苦上加苦”,“苦口婆心”与“良苦用心”不仅送进了儿子的心里,更送进了孩子们的心里———真可谓一“忍”三叹! )

二、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师:可是,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

生:邻居们把她……(教师引读,让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临终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 (出示课件:“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多少年过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

生:好好儿活! (学生异口同声)

师:我们送进去,一起把这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完。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要好好儿活。

师:你们懂了,儿子和女儿也懂了,所以课文最后一句才说———

生:“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

(生讨论很热烈,之后发言)

生1:菊花“淡雅”,就是说人可以活得平凡,或者普通一些也可以的。

师: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独特理解,这就是创造。好,那就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读略)

生2:其实,人可以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啊等等,不管怎么说,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总之要活得多姿多彩,也就是泼泼洒洒。(掌声)

师:那你就泼泼洒洒地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读略)

生3:我想补充,不管有多少秋风萧瑟,有多少风雨打击,人活着就要泼泼洒洒地笑对人生。就是说,要活出自己的尊严。

师:好,让我们感受你的尊严。读吧。(读略)

生:我觉得“高洁”就是说人活着要高尚、纯洁、善良。

师:多么独特的理解啊———“善良”,我看到了你那柔软的心。

生4:我看,因为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心灵里、在人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也就是母亲让儿子选择自己的人生。(热烈的掌声)

师:母亲没有告诉儿子,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我不说了,你们说。(笑声)

生: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热烈”———就是对生活充满阳光!

师: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读这句话。(读略)

生:我还想说,像丑菊一样活。(众笑,议论。)

师:我知道了,你是想说跟菊花一样,秋风萧瑟,菊花给你的感觉可能不如另一些花那样五彩缤纷?但你的心里———

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众大笑)

师:哎哟,那就不说,读! (该生读。笑声、掌声)

师:你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好好儿活,文中的兄妹俩也正像你们一样,懂得了要好好儿活。

(点评借着菊花,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而不是研究菊花如何如何。此设计堪称经典。以往好多教师总是研究菊花的不同特点,表面的理解菊花的象征,告诉学生应该像菊花那样坚强等。而窦老师是“穿”过菊花的表象这一文学象征意义的写法,直接进入更进一层的“好好儿活”。让学生借着菊花的“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因此,学生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个性的张扬。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才会有“说不出”的深刻———这才是精彩,“说不出的感觉”不正是情感升华吗?)

师: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回过头来,看吧———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 (出示课件: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我———)

生:不会!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 (出示课件: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

生:不会!

师: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课件出示:此处让学生再次创造,和前面内容形成对照。)

生: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到母亲微笑着在窗前和我说话的情景。

师:原来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什么?

生: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现在,儿子终于知道母亲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所以,他知道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他想象母亲是微笑靠在窗前的。因此,这回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我绝对不会像这落叶一样死去,我已经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掌声)

(点评这里,第三次抓住“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进行引读,再次让学生用“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进行创造说话,同样是看着“树叶”,学生所说内容与前次截然不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的情感历程:他再也不会暴怒无常,再也不会伤心绝望,他已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他已真正懂得了“好好儿活”。)

师:就这样,儿子不再暴怒无常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就这样,直到今天。前两天,我们采访了史铁生,他说,文字更能表达他的心,我们就来默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生:他终于懂得了活着,好好儿活着,就是一种满足。

生:现在,在史铁生叔叔的眼里,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生:活着就应该满足。如果说史铁生懂得了痛苦,他把这苦当做一种别开生面的游历。

(点评用《病隙碎笔》中的话,告诉学生,作者对“好好儿活”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由教学文本走向课外读物,把学生引向更丰富、更宽阔的天地。)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超然,这是怎样的对生命的敬畏。如果说最初生病对他来说是痛苦的,那么,现在的他对“好好活儿”怎么一个“苦”字了得?

师:对这样一位校友,因他对生命的理解,我愿意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师:有谁知道,史铁生目前的身体状况吗? (学生沉默)

师:由于长时间地坐在轮椅上,他患上了肾衰竭,每个星期必须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换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会死去。但他还是要拿起笔来,尽管拿笔已经非常困难,但是他一直记得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他是用笔表达他自己33年来是怎么个“好好儿活”,母亲在九泉之下会含笑九泉的。(擦掉“苦”)

师: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儿活,他就越是愧疚和自责啊!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能知道他已经趟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啊,获奖,成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越是体会到这一点,他就深深的怀念着她啊,告诉她自己是怎么“好好活”的啊———

伴随哀伤抒情的音乐,让学生阅读文章片段———

片断1: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片段2: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师诵读此段。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啜泣……)

(点评老师的深情诵读,又一次把课堂推向高潮。窦老师的配乐朗诵,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所有听课的人,都被她打动,都如经过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样美的朗读,肯定会给学生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有关史铁生的一切,必然会在学生心灵打下深深的烙印。)

师:这个梦一直伴随了我33年,我只好在梦里念着她,在文字中写着她,在一个又一个秋天里,让妹妹陪着我,到北海去看———她!端起书,读———

生:“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到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全体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回过头来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

生1:不尽的怀念,这深深的怀念,这刻骨铭心的怀念———秋天两个字化作了母亲。

生2:他怀念的秋天的菊花,就是他母亲啊。(该生泪流满面)

生3:其实,怀念的是母亲和他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怀念的就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啊。

师: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

(学生个别读,最后齐读。韵味已和课前大不相同)

(点评对课题的理解至此又更进一层。把“怀念”和“好好儿活”联系起来,把主题和课题自然联系起来。)

读出思考

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师:通过这两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尝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回去,肯定会跟家里人说今天的学习体会的。也许就跟老师看电视剧一样,抹着眼泪,“这电视剧,太感人了!”那么,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生:有关系。个别学生说“没关系”,有的若有所思。

师: (来到那个说“没关系”的同学面前)你说说看,怎么个没关系?

生: (沉吟一会儿)有关系吧。(笑声)

师:有时我们听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样,听完了,抹完眼泪了,过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过你又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面对生命,珍惜生命。我们这些健康人更要好好儿的活。

师:为自己喝彩吧。(掌声)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不光是读出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还读出了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课件出示: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个“俩”应该变成———

生:我们!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生读“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生: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好好儿活。

师:面对自己的家人要———

生:好好儿活。

生:面对自己的同学、老师要好好儿活。

师: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同,我想问,今天走出这语文课堂,“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笑对人生,乐观面对所有的一切事!

生:凡事一切都要包涵,酸甜苦辣,就是好好活。

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活出自己的坚强。

师:面对曾经煎熬过你的困难,你痛苦过,请把这一家人送给你的“好好儿活”铭记在心。

生:每天,当我们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这就是幸运。因此无论如何要好好活。

师:泰戈尔大致说过这样的话———每次,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这本身就是奇迹。你的思考和他不谋而合。(笑声)

生:上帝要你怎样活,你就要怎样活呗。

师:上帝要你怎样活那是你的“命”,该怎样好好活那是你的“运”。命和运是分不开的,所以叫命运。用你的“命”走好你的“运”就是你的“好好活”走出的“人”字一撇一捺。(掌声)

生:身体健康本身就是幸运,要好好善待自己的健康。因此,我们的一些打击啊,苦恼啊,在史铁生面前不值得一提。

生:怎样才是“好好儿活”?该怎样“好好儿活”?我一时还说不准,让我再想想吧。

师:亲爱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也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因此,“好好活”给我的思考是什么呢?愿意说出来和同学们共勉———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面对“好好活”,我要说,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的心理残疾。下课!

(点评从感受作者一家的“好好儿活”引导到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从“咱俩”到“我俩”到“我们”,从母子到兄妹,从他家到我们大家,水到渠成,学生的感受真切而自然,学生的思想闪耀出绚丽的火花,那些透着思考的精彩语言显示着学生生命在课堂的成长,而这种“成长”不仅仅是问号,也是省略号。)

总评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从窦老师“为生命奠基”的课堂,我们感觉到了说不尽的精彩,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

窦老师的课堂,疏密有致,粗细结合。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疏者大气,细者精致,不愧是大家手笔。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一层一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一组作品之中。新颖,简洁,深刻,广博。

窦老师教学艺术的“大手笔”还表现在她的“超越”。对教学主题的超越,对当下教学的超越,对学生要求的超越,对课内教材的超越。从“母爱”到“好好儿活”,从“读出感情”到“读出韵味”,从“读出韵味”到“读出思考”,从《秋天的怀念》到史铁生的系列作品,从课堂教学研究到语文课程的建构,我们分明看到,窦老师就是一直在超越、超越、超越!

细处呢,细到对一句话、一个词含义的挖掘,对每一个学生发言的评价,甚至对范读时每一个音调的读法,课件中每一个画面的处理,都用心对待,不随意放过。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引导,无不闪现着教师智慧的光芒。而所有细节展现出来的美,体现的是窦老师“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辉。

请看文本解读。窦老师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的深处。在抓关键词句教学方面,那“扑”,那“抓”,尤其是那“忍”的挖掘,可谓一“忍”三叹。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使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窦老师的朗读指导,也是精妙绝伦。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给学生做了一个极好的示范;指导方法也别出心裁,她改时下流行的“有感情读”为“读出韵味”,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后感悟后,再让学生“送进去”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地结合起来,读出了思考,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也读出了自己的韵味。

窦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人说是炉火纯青,那是有坚实的思想支撑。肖川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中说过:“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以我的理解,“自觉”是对教师思想底蕴的要求,“自然”是对教学艺术的要求。思想赋予窦老师“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智慧和魄力,她大胆取舍,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用“好好儿活”把一篇教材与多篇课外阅读文本串起来。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一步一步地领略着“好好儿活”的意蕴。

因为窦老师的引领,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而学生的这些精彩,正是来自于老师激情的感染,来自于老师巧妙的引导,来自于老师热情的鼓励。课堂上,窦老师全身心地投入,仿佛一朵燃烧的“玫瑰”(窦桂梅的网名),学生跟随着窦老师,朗读、感受、思考、表达,展现着他们生命的精彩。在老师“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下,学生“心灵丰满”起来,“精神充实”起来。窦老师真正实现了她的语文教学目的:“为生命奠基”。

第三节 教学语言训练

教师一定要注意加强教学语言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是教师工作的特殊工具,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和好坏。

语文教师的语言,就更有其特殊的含意,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如果不重视语文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总是那么几个词,学生腔,缺乏生动活泼的语言,无论如何是完不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有的新老师,教案写得很好,教学方法也得当,但课堂上学生却无精打采,甚至昏昏欲睡,没有好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在一定程度上就出在教师语言的表达上。试想单调贫乏枯燥的教学语言,怎么能吸引学生,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教师语言的艺术。师范生在试讲过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认真训练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能具有像俄罗斯谚语所说的:“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的语言魔力。

一、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好的教学语言,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的语言应言之有理、言之成序、言之动情、言之生趣。那么,教学语言究竟具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

1.准确简练

教学语言的准确,是指语言、语法的规范,包含语法,表述的概念无误,判断要恰当,推论要合理,用丰富多彩的语汇、句式,准确表达千差万别的事物,那种“套话”,那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语言是行不通的,如每篇课文都是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精练,评价学生则是“行”“还可以”“不错”,这种随意性的模糊语言,是不能叫准确的。

教学语言的精练,就是句句说在点子上,“立片言,可以明百意”,用尽量少的话,表达尽量多的内容。对于中学生主要是要把话说得严密紧凑,干净利落,不可用废话、空话。要做到简练而不臃肿累赘,准确而不模糊含混,这不但要求教师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而且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认识能力。

2.启发诱导

教学语言的启发诱导,是指教师用恰当的语言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用贴切、精炼、巧妙的语言讲解点拨穿插,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思路,使学生奋力到达知识的彼岸,而不是把结论“灌”给学生,而是用诱导性的教学语言,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索、探求。

比如“谁有不同意见”“谁有补充”“谁还想再说说”?三句常用的话是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所使用的教学语言,第一句表明学生没回答正确,但没批评,注意保护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积极性;第二句说明没有回答完整,促使进一步思考趋于完整;第三句同意肯定了学生回答的问题,再让其他同学得到训练,发展求异思维,简单的三句教学语言,既对学生回答作出不同的评价,又启发、诱导、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学,需要大量、丰富多彩的这种启发诱导的教学语言。

3.生动形象

教学语言应是激发兴趣,开拓想象,充满启迪,生动形象的语言。它应把丰富的知识贯穿在教学之中,讲什么,像什么,讲什么就是什么,用周围生动的例证,熟悉的有生命力的俗语成语或比喻,用丰富的词汇,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深入浅出而简练明快富于变化的语言,来表达所要讲述的内容。用幽默、悬念、包袱、先抑后扬等方式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幽默诙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4.富于强烈感情

教学语言要富于感情,要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引起共鸣。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要求我们带着对事业,对孩子的热爱,精神饱满地登上讲台,使你富有感情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要做到以情夺人,不能教学时感情冷漠,不苟言笑,显出居高临下的气派;或带着不顺心的情绪走进课堂,使人感到紧张或茫然;或刻板冷淡,照本宣科,或眼不敢看学生,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这就进不了教学的“角色”,调动不了学生的感情,也就谈不上教学语言的感情了。我们应是带着强烈情感的语言,抑扬顿挫,运用流利的普通话去表达教学内容,用富于强烈感情的语言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5.连贯流畅动听

教学语言要明快、流畅,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这种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悦耳动听的。用纯正的普通话,表达语言的轻重。儿化、停顿、变调与双音叠词,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感。还可通过语言音量的大小、高低、力度变化来表现内容的层次感。要快慢舒缓得体,不能滔滔不绝,一泻无余,也不能断断续续,催人欲睡。

6.语言节奏合理

教学语言需要快慢适当,起伏错落,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节奏感的语言。所谓快慢适当是指教学语言的标准速度,一般为每分钟150~200字左右。速度太快,影响学生吸收消化,没有思考的余地;过慢缺乏力度,常常会使学生困倦,激发不起思维,浪费时间,这就要求教学语言的速度不可太慢,也不可太快。

所谓起伏错落,指教学语言节奏有变化,不能老是一种速度,一个腔调,应有“波峰”、“波谷”的起伏变化的教学语言。

所谓疏密,指一堂课的教学语言的密度应有变化,中学生听课,注意力一般在10~15分钟就松弛,因此,在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应使用大密度的教学语言,紧接着应有小密度的缓冲。

总之,教学语言要徐疾有致,快慢得体,不能平板无力,或过轻过慢,声调要高低起伏,有波有澜。有时,可像山间瀑布飞流直下;有时应像村边的小溪涓涓而流;有时可一泻千里,急流奔腾;有时也可来两句抒情闲话,以增强趣味,调动学生的听课情绪。

7.态势语恰当

态势语是指运用眼神,手势和身体各部分的动作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教师教学时,在运用有声语言的同时,常常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眼色等等,借以加强表达的效果,增强直观性,加深听者的印象,或者弥补口头语言的某些不足。美国心理学家为此总结出如下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不难看出包括面部表情在内的态势语言在传递信息中的重要作用。

态势语言的基本要求:要朴素准确,即要根据讲述的内容,表达效果的需要而准确使用,不能使用含义模糊,或过于夸张的态势语;要繁简适度,即必须根据讲述内容,需要而用,切忌多而繁,以免形成手舞足蹈的现象;要大方潇洒,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不失稳重,高雅的仪态,举止潇洒大方,精神亲切自然。要达到这些要求,除加强自身修养外,在备课时还要注意态势语的设计和训练。

8.儿童化的语言

小学教师的语言应力求具备儿童特色。所谓儿童化的语言,指的是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的规范化的口语,它不是儿童口语,它是拨动儿童的心弦,启迪孩子的心智,吸引住孩子的专业性的教学语言。

它的基本特点是直观形象、明快生动、书面语少于口语,表抽象概念的词语少于具体概念的词语,常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富于启发性;词语浅显易懂,句式结构简单,多用单句,语气亲切温和,语调富于变化;表情丰富,善于以手势助说话。

二、教学语言的训练

师范生在试讲中,要重视和加强教学语言的训练。可以结合教材,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专题讨论会,演讲会。在师范生试讲和评课中要人人准备、个个参加,在语言、姿态、表情和手势等方面进行严格训练,除此之外,还应在如下一些方面多讲多练,从严训练。

1.根据教学的时空,训练音量大小变化

教师面对的是45或50分钟,40~50人的时空,要通过训练形成语言的“环境感”、“诱惑感”,把音量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即不能高亢无量,搞得人耳鸣心烦,也不能嘶哑低沉,令人费解欲眠,要自始至终面对教学特定的时空,训练控制音量的大小变化。

2.根据学生的反馈,训练控制语速快慢

教师语速不当,特别是过快,是师范实习生容易犯的毛病。试讲中要注意加强训练,每分钟讲多少字,每节课讲多少内容要严格要求,要能够根据学生面部表情变化调整语速的快慢,讲课时要心中有学生,加强师生双边活动,这样严格训练,就能学会有效地控制语速,并通过调整语速变化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增强吸引力。

3.根据内容的需要,训练语言抑扬顿挫

教师语调的抑扬顿挫是通过语音的轻重相间,语速的缓急交错,声音的高低起伏,音量大小的变化来实现的,可以说语调是发音技巧的综合体现。试讲中,我们要根据教学语言要求的第六条,进行严格训练,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力度。

4.根据表达的需求,训练态势语恰当合理

教师要根据表达需要训练态势语言。教态的好坏及体势语言运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运用适当的态势语言加之以绘声绘色的描述,就有利于造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但接受知识,而且得到了艺术上的陶冶,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训练的主要内容在如下几方面。

①体势:指教师在课堂上的站立和走动,它以端庄自然为好,站立的姿势,一般有前进式和自然式,这两种方式有利于讲解和表达,又给以端庄稳重之感。走动要既稳重端庄又自然大方,注意走动不能太频繁,不能在讲台上来回走动,次数太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易使学生视觉神经疲劳,这就要求我们走动要适度。

②手势:指教师在进行口头表达时所伴随的手的动作。手势要自然得体,表意明确。每一种手的姿势都有三种状态,预备、发出、收回。手势的发出要恰好落在一定的词句上,以增强说话的力量,收要自然,快慢要根据需要而定,有时快急以助果断有力,有时缓慢以助抒情赞叹。

③目光和表情:目光和表情以亲切和蔼为佳。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和情感交流很大程度上通过目光和表情来实现。目光和表情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用此来创造一种与课文内容格调一致的气氛。善于运用目光和表情来组织教学的老师,可以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进行情景教学和美育熏陶,试讲中一定加强训练。实习生常常目光不敢与学生交流,要么太高,要么太低,要么用课本捂住了脸,表情不自然,常常给人太做作的感觉。

5.根据语文学科性质,训练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学需要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语文学科的教学特别应如此。要把讲述的对象声、色、神、形逼真地表现出来,造成鲜明的视像,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色。这种教学口语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富有魅力,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怎么才能生动形象,可在如下一些方面加强训练:

一要采用文学语言从事教学活动;

二要随教学内容变化而不断变化词汇,使学生对教师课堂语言有新鲜感;

三是讲授不仅达意,还要力求有表情,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弦;

四是尽可能使用幽默、富有趣味,使学生喜听乐闻,产生美感享受。

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语言学习,学名著,向演员、播音员学习语言技巧,增强艺术性;向学生学习,从学生那里反馈,在平时言谈中,有意识地训练口头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练好,拨动学生心弦,牵动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来。

6.根据小学生特征,训练儿童化语言

儿童化的语言是规范的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语言,它拨动着孩子的心弦,启迪孩子的心智,吸引住孩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①词句方面

词句方面要求准确规范,语意浅显明白,用纯正的普通话讲话,不仅内容无误,还要精于遣词造句,使儿童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书面化的语言少,口语词语多,表抽象概念的词语少,表具体概念的语言多,单音节词常叠用,语气词,象声词用得多。

句式方面,句子结构简单,单句比复句多,句中附加成分少。据心理学测定,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说话,如一句话超过8个词,常会听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冗长的句子使儿童听觉的“周期性涣散”提前,因此要避免附加成分的堆砌。修辞方面,常用比喻、夸张、拟人、反复等手法。

②语态方面

语态语调的基本特征,情绪饱满,轻松活泼,亲切和蔼。这就会形成一种宽松活跃,和睦的语境,使你的话打动感染学生。切忌粗暴生硬,表情呆滞,面色阴沉,说话欲言又止,或停顿间歇过多,而抑制儿童大脑的兴奋。语调富于变化,不能一直高或很低,语速不能太快或太慢,应舒缓有致,讲究抑扬顿挫,使口语富有音乐美而吸引人。

③情感方面

情感方面在语言训练中,要能使我们的教学语言真切坦诚,平等交流。儿童有一种“爱抚期望心理”,这是稚嫩幼弱者的本能心态。他们对有丰富感情的语言非常敏感。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情感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文学家夏尊先生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情感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是极大的教育力量,情感是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和前提,能引起学生的内部的学习动机,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真诚的爱的情感溢于言表,流露在我们的教学语言之中。

总之,我们可以根据语言的是否流畅;表意是否准确清晰;语言是否正确;逻辑是否清楚;口齿是否清晰;语调是否自然;表情是否丰富;音量是否适当;语速是否适宜;姿态是否大方等十个方面的标准来进行教师语言的训练和自我测试。

三、教学语言常见的失误

师范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语言的表达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其表现主要在如下一些方面。

1.教学语言速度快慢不当

有的师范生讲课太快,大大超出一般的标准速度,像放连珠炮一闪而过,学生来不及思考领会已经完了。一开始上课,学生就处在超负荷的高度集中之中,给人承受不了的感觉,进而是跟不上,最后只得是不知所云。这就影响了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这是刚刚走上讲台的师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讲得太慢的,慢条斯理,慢腾腾,一字一顿,落在学生思考的后面,到头来是一种“催眠曲”,使人昏昏欲睡。有的尽管注意快慢速度,但却忽视起伏变化,一节课的语言平平淡淡,没有平缓舒展,使得课堂带有一种“沉闷感”,从而使教学信息的接收和反馈活动受到阻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的快慢转换过频,或者语调变化反差太大,忽高忽低,或快或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

2.缺乏丰富生动形象的词汇

一堂课只有那么几个词颠来倒去,缺乏大量的词汇来生动形象地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这除了语言的基本功训练不扎实外,还在于平时读得太少,特别是对名著、文学语言的学习太差,这除了需要加强平时对语言的训练外,还需阅读一些名家名著的文学作品,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词汇,使自己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3.错误理解儿童化的教学语言

有些同学对语言儿童化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只要尖着嗓子奶声奶气用“娃娃腔”说话,甚至学着孩子讲“糖糖”、“虫虫”就是儿童化语言了,把口语化和儿童化混为一谈的表象理解,我们应根据如前所述语言儿童化的基本要求去训练自己的儿童化的语言。

4.不能正确恰当使用态势语言

师范生常常因初上讲台的怯场心理,再兼之平时缺乏对态势语的训练,走上讲台,普遍存在着不能正确使用态势语的问题。在运用中,自觉不自觉产生随意性、习惯性。常常表现为:

一是乱,常常出现一些对有声语言没有辅助作用,与语言教学没有任何语义的态势语。如在讲台上来回走动,而分散学生注意力,习惯于将两眼不是看着学生,而是或上或下,或高或低,或看窗外、屋顶,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乱用习惯性的态势语,极大的影响着课堂教学;

二是滥,即态势语用得过于频繁,手势动作太多,给人手舞足蹈,眼花缭乱之感,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庸俗,态势语设计和使用粗俗轻浮,缺乏稳重高雅之感,难登大雅之堂,有损教师形象。

语言的不准确表达含糊,说话断断续续,大量的口头禅,说半句话等等也有之,我们应在试讲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克服,严格地训练自己的教学语言。

第四节 课堂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后记,是指课后对实施教案过程所进行的反思,是对实施教学方案小结的教学笔记。它主要是把课堂教学的成功和不足写在教案后边或旁边,也可用另外的纸写成教学随笔,教学随感录,附在教案的后面。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教案,成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参考。这是师范生一开始从教就应重视的工作,就需要我们培养和训练的一项教学基本功。

备课是教学的设计和准备;上课是教案的实施和体现;后记则是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师本人对自己的经验分析则会带来重大的收获”。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行动能力和教案等方面及时作出分析总结,就能了解教学中的得失利弊及缘由,便于吸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从而调整和弥补工作中的过失和不足。

许多优秀教师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这与善于不断及时作课后分析总结是分不开的。但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环节,不重视写教学后记,课完就完,下课就了。其实写教学后记好处很多,它能帮助我们积累教学经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一般说,新老师没有教学经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教学后记就是积累最好的方法。教学后记把得失记录下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否则很快就会遗忘。通过认真思考总结,把这些得失记下来,加以分析研究,以后碰到此类问题就心中有数,失误或不当就能避免,从而帮助我们积累教学经验,也促使我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它能为教学研究积累资料,是我们个人教学业务档案的重要内容。

写教学后记,可把零散的教学经验,教学偶得集中起来,经过系统整理,就会是较高质量的教学经验。把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东西,将会更好地指导我们教学实践。而写教学后记就会为我们搞教学研究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料。同时,每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青年老师,都应建立起自己的教学档案,它的内容包括教案、习题选、试卷、辅导资料,作业练习、试卷批阅记录、学生成绩等,作为教案组成部分的后记,则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写好教学后记,这对现在成长,将来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练笔,是我们练笔的好形式。当老师整天忙于备课、改作业,对练笔之类往往无暇顾及,写教学后记则是最好的练笔。教师不练笔,久而久之,文思就会枯竭,做文章时,也不能表情达意。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练好笔是迅速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写教学后记来促使练笔,则是一种好方法。内容丰富,不拘形式,有话可写,得失体会,杂感随笔,均可信手写来。

一、教学后记的内容

教学后记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有关教学的什么都可录,什么都可记,什么都可写。对于师范生来说,大致可从自我感觉,学生信息反馈,评课意见三个方面的内容着手,分析记录总结以帮助我们写好教学后记。

1.教学的自我感受

教学的自我感受主要是记录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些内容,及时把每一堂课最主要的得失回顾记下来,以便抓住主要的经验教训,概括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诸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目的是否客观,重难点是否抓准,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适,预习、自学、复习、提纲、导语、结束语、板书等设计是否恰当,以及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的应变,教学的效果等方面的感受都是记录分析总结的范围。

2.学生的信息反馈

主要指学生的表情变化,是否专注,注意力是否集中稳定,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和谐,师生情感交流是否融洽正常,学生发言是否积极,教学效果是否满意。

一般说来,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发言,反之,则学生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紧皱眉头,气氛沉闷。学生的这些信息反馈,课后及时记录下来,总结经验,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还要分析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训练能力的情况,学生是否能按预定的要求,在知识技能诸方面获益,教学任务是否圆满完成,目的是否达到等等,都是了解分析记录总结的范畴。

3.同行的评课意见

主要是倾听听课老师、指导老师,以及听课的学生的意见,及时地把他们的意见记录下来,根据他们的意见,帮助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除以上三方面外,要记的内容还很多,特别是教学中的点滴之见,即除教学共性以外的属于个人独到的见解,个人水平发挥的个性的东西更要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丰富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中的失误,无论大小,都应整理记录下来,以便今后改进,弥补;学生中的闪光点,也是记录的重要内容,如课堂上学生的问题,答题及课后作业练习,都可能会有不少独特的见解,特别的做法,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以分析整理,将会有助于拓宽教师的思路,改进教学。这些也都是教学后记应记录分析整理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教学后记内容的来源途径

教学后记的内容,来源途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自我回溯,反思分析

执教者本人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情况,能力及成败的感受,体验最敏感,最真切,最深刻,每次教学都会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我们每次课后,都有必要坐下来仔细地追忆,体会和分析,这是我们教学后记内容来源的主要途径。

2.收集意见,分析整理

指导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对象、教学实际又非常了解,他们最容易发现问题。他们的意见具体,针对性指导性强,会给我们很多启发,使我们获得教益。同事同学看问题也比较客观,实际,容易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来评价分析同伴的教学,这会更亲切,更易消化吸收。所以他们的意见是我们教学后记内容来源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广泛吸取,认真分析整理总结。

3.吸收信息,归类记录

吸收信息,主要从各方面吸收教学对象的反馈信息,课堂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效果最能说明教学是成功,还是失败。因此,学生的反馈信息,也是我们教学后记内容来源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要全面地收集反馈信息。

我们可以找学生个别谈话或座谈会,问答调查,统计分析,也可以检查学生的作业练习,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情况,以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可向家长了解,同家访结合进行,既可增加丰富家访的内容,又能更广泛地吸收反馈信息,然后再结合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最后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判断评价,归类整理,写出教学后记。

三、教学后记的基本形式

教学后记不是为检查,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它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和小结,是积累教研资料,或发现问题或总结经验以促使自己提高。因而,它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便于自己掌握,方便实用就行。

一般情况,可把经过分析整理,写出的综合性感受体会,经验教训,或教学批注札记,写在教案的旁边或后边,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的教学后记,也可用另外的纸写好,附加在教案后面。教学后记的形式就一般而言,常见的有五种形式。

1.实录式后记

实录式后记,即如实纪录课堂上的典型教例的教学后记。如成功教例、失败教例、或意外教例。比如学生突然提出的具有深度和创造性的问题,备课不周全,回答不了,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都应如实纪录,待课后查资料或向别人请教,再分析研究,写出研究结果。

2.考证式后记

考证式后记,即对课文词句、或有关知识方面内容等做严密的考证,课后查资料或向别人请教,分析研究,查实论证所写出的教学后记。

3.问卷式后记

问卷式后记,即设计问题、调查内容,印发学生,了解反馈信息,然后分析、综合整理而写出的教学后记。

4.意见式后记

意见式后记,即从纪录征求意见或听课者的评课意见为主的一种教学后记。教学应有一种宽广的教学胸怀,多听取吸收,少谈自己如何,记下批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将会对自己的教学更有益,提高更快。

5.综合式后记

综合式后记,即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而写成的教学后记。这种方式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反应教学后记的内容,这是一种比较普遍使用的方式。

教学后记无需形式可言,写起顺手,用来方便,只要实用即可。以上介绍的五种形式,也只供初学写的同学提供方便罢了。然而,写教学后记却应放在与备课教学一样重要的位置上,它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种监督,可使教者时时克服不足,处处总结经验,从中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对新老师来说,又是一种严格的训练,它能使我们优选教法,捕捉灵感,积累经验,使我们尽快地成长起来,尽早地成熟起来。

我们一定要坚持写好教学后记,积累丰富大量的教学实践材料,认真分析归纳,总结经验,克服不足,探索语文课堂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以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艺术。

四、教学后记常见的失误

师范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备课上课,但对于总结自己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学后记来说,就比较淡漠了,其表现主要在如下一些方面。

1.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教学后记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少人认为对于教学后记无足轻重,有无没多少关系,只要把课备好,把课讲清楚讲好就行了,至于教学后记有无都不重要,往往忽视这一环节,不重视写教学后记,课完就完,下课就了。有时间就写一写,没时间连想也不会去想,很少有完整像样的教学后记,即使有也很草率,或应付了事,东一榔头西一棒,东拉西扯,零碎杂乱。不愿在总结上用力气,积累上用功夫。这样很难使自己的教学业务得到较快提高。

2.缺乏理论高度

掌握教育教学理论不够,写教学后记时又没认真,熟悉温故,对自己主要的教学经验不能作重点分析,从理的高度揭示其意义,只能谈些教学现象,不能用理论来认识评价自己的教学实践。理论分析一定要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材料,即针对某一教学设计方法,运用教育教学理论,以具体分析,使理论真正起到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作用。须知缺乏理论分析总结只能就事论事、肤浅平淡,不能给人以启迪,对自己也不可能有较大提高。

3.不客观而片面

教学后记不能全面客观的评析总结自己的课,要么只是优点,没有不足,要么一无是处,没有一点经验值得总结的,师范生评析自己的课常常是优点多,缺点多少的偏向,其原因除缺乏评课能力外,还在于初登讲台,认为自己是经过精心备课,认真试讲上课,是付出了努力和艰辛的,又是指导老师和同学都认同了的。因此,评析自己课一定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与教材教法课上学到的知识,掌握评课标准,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做到虚心学习,看到不足,写出有价值的教学后记,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不善吸收意见

教学后记不注意吸收指导老师、同事同学的意见,不注意吸收教学对象学生的反馈信息。要么没有吸收到,要么吸收到了又听不进去。指导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最容易发现问题。他们的意见具体,针对性指导性强,会给我们很多启发,使我们获得教益,在教学后记中应重点记录。同事同学看问题也比较客观实际,尤其是同学都是同一起点上的,会更亲切,更易消化吸收,在教学后记中不应遗漏。

吸收学生的反馈信息是主要方面,课堂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效果最能说明教学是成功,还是失败。因此,全面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是我们教学后记内容来源的重要途径。

5.不能坚持

开初能写教学后记,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任务的繁重,很少能有坚持写教学后记的。备课、上课、后记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缺一不可,一定要坚持写下去。许多优秀教师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这与善于不断及时作课后分析总结是分不开的。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案等方面及时作出分析总结,就能了解教学中的得失利弊及缘由,便于吸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从而调整和弥补工作中的过失和不足。帮助我们积累教学经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附录由集中一点进行评课而写成的教学后记

从质疑“公母”说开去

———《麻雀》课堂教学的启示

教例片段实录

(《麻雀》一文的语文公开课就将结束,年轻的女教师正在轻松而有序地总结)

师:老麻雀为了营救小麻雀,勇敢无畏,不惧强敌,威震猎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母爱的伟大力量!

一男生(冷不防,高声嚷道) :老师,老师,那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

生:哄然大笑!

[一堂成功的公开课,眼看将要在哄笑中砸锅,就连听课的老师也为这位还未谈恋爱的老师捏着一把汗]

师(红着脸,有些羞涩地) :同学们,小鹏听课仔细认真,善于思考。不过呢,这老麻雀究竟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还真没想到。不知有谁能回答小鹏的问题?

生:面面相觑,左顾右盼。

师(和蔼地) :同学们,离下课还有几分钟,咱们就来讨论讨论吧,看能不能从书上找到答案,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再读读书,好吗?

生:好!

[瞬间,哄笑声变成了翻书声。一会,小手如林,都纷纷表示没有谈到公母,书上找不到答案]

师(走到小鹏身边,轻轻摸了摸小鹏的头,满面笑容地) :小鹏,你找到了答案吗?

小鹏(站了起来,红着脸,低着头,小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没…没有。

师:别难为情了,其实,你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还是老师和同学都没能发现的问题,真了不起!

师(停了停,收起竖得老高的大拇指,若有所失地) :既然小鹏发现了问题,但书上又没有交代,找不到答案,这倒使我觉得,老师刚才总结的话欠准确,老师想纠正,行不?

[课堂鸦雀无声,学生们,睁大眼睛望着老师]

师:老师把刚才说的“母爱的伟大力量”,去掉一个字,变成“爱的伟大力量”,不知大家赞不赞同?

[课堂,出奇的静。既而,掌声一片,就连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生动而成功的教学案例,在现代中小学语文教育方面,留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突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学生的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就是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始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新课程,其主导思想,就是要着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学会学习,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学习主体的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养成勤思考、会探索,成其为具有创新知识与能力的人。总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习主体,就是要: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

以上教例,就较好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学生提出了“公”与“母”问题,这对于一个还没谈过恋爱的女老师来说,的确难于启齿作答。再兼之是在公开课上,直接面对学生质疑,这将会有损传统观念上的教师尊严,有失教师面子,使得老师尴尬,引起教师不快。因而,最常用“是否公母无关紧要”、“没有必要讨论”的简单方式,回避搪塞学生的质疑,甚至会“是公是母,回家问你爹妈去”的粗暴手段,讽刺挖苦学生的质疑,伤害学习者主体的自尊心,使学生处于难堪的境地,而没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回到了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中去。教例中的教师尽管“红脸”、“羞涩”,却是得体地引导学生读书,即或学生没从书上找到答案,教师也没有半点的指责批评,而是冷静地检查自己,发现了自己的“欠准确”。教师如没有以人为本、高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在课堂上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教师不但由衷地表扬赞颂学生“真了不起”,而且诚恳真挚而巧妙地当众纠正自己的错误。至此,学生受到了高度的尊重,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特别是那些后进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不经意的一次微笑,轻轻的一次摸拍,学生都将受到鼓励,得到尊重的满足。“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教育的目的是人道”。当代心理学家认为,被人尊重是每个人生阶段不可缺乏和无法替代的基本心理需要。在教例里,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都得到了较好体现。

尊重是一缕春风,是一泓清泉,是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让学生在尊重的源泉中吸取力量,不断成长。

二、珍爱发现问题的意识,呵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现代创造教育学认为:创造性思维,包括创造性发现问题的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但在我们的教学中,这两种思维的培养又常常被忽视,尤其是创造性发现问题的思维最遭冷遇。这里所讲的创造性发现问题的思维,是指“在别人视为平常中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得是问题的事情上,看出重要问题”(爱因斯坦语)的思维。这种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开始。《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在这里,把“提出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来要求,这是因为,创造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会去寻求探索,才会有研究和创造。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英国排名第7的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告诫家长,别总问孩子考了几分,而要多激发孩子去提问,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这才是创新的原动力。要能提出问题,首先就得发现问题,有了别人不觉得是问题的发现,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牛顿因为发现并提出“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的问题,不断探索,才创立了地球万有引力的理论。因而,《课程标准》把“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作为一条评价教学的重要标准。可见,培养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多么的重要。

以上教例,当老师讲到“母爱”时,学生立即联想到麻雀的“公母”而质疑,就是一种发现,发现了别人未所发现的问题,也就是创造性发现问题的思维。这种创造性发现问题的思维就是创造的开始,是创造的起点与动力。但是,这种创造性思维很容易被否定,在我们教学中稍不经意地指责批评,就会把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给“封杀”了。教例中,老师不是对学生大胆质疑压制批评,而是鼓励表扬“发现老师都没有能发现的问题”。实际上,这就是对学生发现问题的创新性思维地呵护和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创造性发现问题的思维,也就不可能有创造和发明。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发现、善于发现、敢于发现,学会质疑、善于质疑、敢于质疑,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开始阶段,要多加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训练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思维。以上教例老师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但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却没有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淡薄,不重视创造性发现问题的思维培养。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荷兰赫拉尔杜斯·霍夫特博士说,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取得发现的快乐,应该是教师的责任。

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教师教学民主来实现的。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展。这种自主探究学习,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和参与性的特点。而这种学生群体的自主、能动、互动又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形成的。因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做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也就在于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中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民主“是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魏书生语)。教师应帮助解决疑难,引导启发为主要任务。课堂上应平等对话,讨论交流,以诚相待,保持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才有可能真正地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不能只想到纪律,做课堂警察,严厉苛刻,求全责备,训斥挖苦,简单粗暴,引起学生的憎恨与对抗,这就破坏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就不可能实现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卢格说“一个感受到温暖和热爱的孩子,才能自由地探索与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他提倡积极自我的发展,张扬多彩的个性。一个学生受到压抑打击,个性遭到“封杀”,要想自主学习,是不可能的。在教例中,学生质疑“公母”的发难,引起哄堂大笑的时候,老师是很难控制住情感的,要实现教学民主是极其困难的。但是,这位老师却是先表扬质疑发难的学生“仔细认真,善于思考”,以“再读读书,讨论讨论”民主平等方式,巧妙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当从书中未能寻求到答案时,教师则提出把“母爱的伟大力量”改成“爱的伟大力量”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并与大家民主商量讨论,“赞不赞同”?最后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教学内容纠正的认同,是对教师教学民主的热忱赞颂。在这宽松和谐、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进行民主对话,平等讨论式的教学,它既为学生做了有错必改、严谨治学的表率,又让学生尝到了自主参与、探究式学习的甜头;既让学生受到尊重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熏陶与感染,又使教师自己在教学相长、教学民主之中得到提高与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