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的综合艺术

课堂教学的综合艺术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懂得把这些教学艺术所必需的要素进行科学整合,使之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而成为艺术。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是教学艺术本质特征。教学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密切的联系。这才是教学艺术的本质所在,也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些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教学艺术,体现出教学艺术具有个体性。教学艺术的情理性要求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

2 教学艺术是探究教学理想境界的学问

课堂教学的综合艺术

教学艺术,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是教师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按照教学、学习和教学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教育行为,是教师与学生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媒介的精神交流,在这种交流中,通过不断地选择和协调、确证和超越,出现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境界。(孙华宇,2011)

教学艺术是教学技术、教学技能和教学技巧的科学整合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不爱读书的教师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教师的知识量越多,越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千挑百选”;教师应能杂取百家、兼收并蓄。吸取越多,输出就越精。这样才能把最精的“美食”奉献给学生,学生摄取之后,具有“以一当十”的力量。这样经过教师精心组织的内容,书才不会成为死书,教才能活起来。有些教师拿着事先备好的教案照本宣科,使得课堂教学走入了一种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的尴尬。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懂得把这些教学艺术所必需的要素进行科学整合,使之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而成为艺术。

教学艺术的形成是一种体现教师个性化风格的创造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所设计、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既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又要体现教师独特的视觉、听觉、触觉特征;不仅要融合语言、体态、板书、现代教学设备、渗透教育情趣的生活教育资源等因素,还必须要遵循教学的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然后,再以该教师带有个性化的方法,将所掌握的教学理论、教学规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整合成一整套娴熟的,有自己个性风格的“教学艺术”,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形成技能。这样的教学借助于寓教于乐的审美形式和情感体验表现出来,教学与审美艺术完善地结合在一起,就使得教学高效益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为学生所乐于接受。教学艺术的形成不同于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一般拼合。那些已经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特级教师,无不是从自己对于教学的特殊体验出发,对所掌握的方法、技术、技巧、素养,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进行再创造,才创造、实践、总结出有他们自己个性化特色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当然,这种教学艺术的形成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有特殊的感情、富有创造力,而且要求追求教学艺术的教师的思想观念、理想、情感、审美意识、创造才能达到一定的要求,并在个人的气质、风度、言行、表情、习惯姿态、动作、眼神,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机智等都能够有自己的特点,而不随波逐流。

教学艺术是一门区别于一般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

所谓教学艺术,不仅要融合上述所讨论的四类艺术内涵,还需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把这些艺术素养十分自如地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去。

“真、善、美”是教学艺术的灵魂。教学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通过教学这个特殊的平台塑造学生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艺术都是培养人的艺术,教学艺术始终应将培养“真、善、美”的完备人格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目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坚定不移地把培养人、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作为教学艺术追求的一大目标。

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是教学艺术本质特征。教学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又不同于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因为教学艺术始终应将育人性作为自己的特点,那种在课堂上只考虑技能技巧的发挥、追求单纯审美意义而目中无人的教学,非以人为本的教学根本谈不上教学艺术。钱梦龙老师甚至这样说:“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的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李如密老师也作过如下的表述:“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和谐地发展……是为了培养并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教学艺术的本质所在,也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孙华宇,2011)

教学艺术的形成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支撑

于漪老师在为《教学的艺术》一书所写的序中,描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饱学的老先生曾对我说,“教书教书,肚子里要有书。最要紧是有学问,教法无关紧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显然,这话只讲对一半。那时我还年轻,立即直率地对这位老前辈说:“的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肚子空空的,能讲出什么来?但还有一句俗话:‘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有学问不一定能讲得出,还得讲究教学方法。学问好,教法又高明,那才锦上添花。”老先生不以为迕,反而称赞我“锦上添花”用得好。这个故事十分形象地阐述了一个道理,就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得有满肚子的知识,才能为有米之炊。但是只是拥有丰富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讲究教学艺术,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教师教书育人、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课堂教学艺术的特征

教学艺术除了具有一般艺术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外,还因为教学艺术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创作主体和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差异,决定了教学艺术有着特殊的特点。

个体性

教学艺术的主体是教师个人,其思想、观念、理想、情感、审美意识、创造才能、教学技能技巧等,除了与社会因素有关之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修养和个性特征,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差异。无论是教师的气质、风度、言行、表情、眼神,还是对学生的了解、教材的处理、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机智等,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独创和特色。例如,同一门学科、同一节课,有的教师善于精雕细刻,把课上得天衣无缝;有的教师却大刀阔斧,紧紧抓住重点难点,使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有的教师善于归纳推理,用逻辑思维本身的魅力把学生吸引过去;有的教师以含蓄、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充满学习、研究和探索的乐趣。这些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教学艺术,体现出教学艺术具有个体性。(王义智,1995)

情理性

情理性是教学艺术的显著特征,是因为教学艺术要求再现与表现的完美统一和优化发展,没有情与理交融是不可能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的思想情意,必然与科学再现教学内容之理,水乳交融,师生共同创造审美教学情景,才能获取优化效果。这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主要反映在对待客观事物、教学内容态度和师生相互间的交流上;这种情感是理智的,是情理结合,寓理于情,情理交融,以情理感人的。教学艺术的情理性要求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施教对象充满热爱的情感,教师教学中不是冷淡地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满腔热情地用自身的爱憎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学中,施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感情,使学生不光在理智上,而且从道德、美感上受到熏陶。一堂优秀的、富有教学艺术的课中,我们总能体会到道德感和美感。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还注意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义务感等道德感。教师上课时的教学语言美、课堂组织的结构美、行为美、仪表美等也都会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何茂勋,1996)

创造性

创造性是教学艺术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艺术的脉搏在创造中跳动,教学艺术的生命在创造中强化和丰满。教师之所以被认为是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学艺术的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中显示出来的独具个性、灵活新颖的教学风格或特色。它是一个教师政治思想、文化教养、业务能力、审美情趣、性格气质的综合体现。教师由于这种综合素质的差异形成了各自鲜明独创而又稳定成熟的风格特征。教学创造性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没有创造性,就谈不上教学的艺术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和创造人才的培养。(段昌平,2007)教学艺术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备课时钻研教材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二是设计教学方案的创造性。三是教学方案实施的创造性。(王义智,1995)

风格性

风格一词被广泛运用于一切艺术领域,用以说明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基本特色。凡称为艺术的东西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没有风格要素不能形成艺术,更不能形成有品位的艺术。

独特性。每个成功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都具有独创性,并以此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教师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基础知识、个性特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他们正是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形成各自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独特教学风格。

多样性。教学中由于每个教师自身的知识、性格、气质、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导致他们在教学中出现不同的风格。一是理智型。这一类教学风格的特点是在教学内容上,理论知识比重大,逻辑性强,层次清晰,教学语言多用概括和推理,结构严谨,有较强的论证性和说服力。二是情感型。这一类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在于教学内容上,既重理论知识,也重事实材料,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富有情感性,能用丰富的表情色彩烘托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震撼力,在教学语言上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较强的形象性、鼓动性。三是理智和情感结合型。这种教学风格把以上两种风格综合化,教学上既重科学严密,又重感情交流,能把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融入情真意切的感情抒发之中,使教学气氛活跃,从而把“闷”课变成“活”课。(马凤龙,2001)

诱导性

教学艺术具有明确的诱导性,它要面对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教学艺术是为了学生学习而施展的,教师具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就是教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所在。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曾给北京育才学校三年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观摩课——《蜗牛》。上课前,兰本达教授带着课堂探究用的实物材料走进教室,分放在每张实验桌上:每桌一只装有3~4只蜗牛的盘子、三个放大镜。小学生来到教室就座后,教授举起一个放大镜亲切地问:“你们认识这个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认识,是放大镜。”教授指着实验桌上的蜗牛说:“你们看看这个小动物,看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孩子们马上就观察起蜗牛来,“探究”活动十分自然地开始了。

吸引性

教学艺术经不同教师“攻璞琢玉”,形成一种具有其个性化的“美”,在课堂恰如其分地运用,吸引学生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学习,并引导学生由好学者达到乐学者,有时还会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着迷者。我们仍以上述兰本达教授的教学实践来研究。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蜗牛,有的用手去拨弄,有的小声议论着。教授一言不发,只是轻手轻脚地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时不时地俯下身在某个小组的桌旁,观察他们的活动,倾听他们的议论,用表情对个别孩子做鼓励的表示。有的孩子向教授提问,教授就反问他们:“你说呢?”或说:“再仔细看看。”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过了15分钟,教授不声不响地发给每个小组一盘东西,其中有鸡蛋、黄瓜、葱头、苹果、面包,孩子们很有兴趣地把蜗牛放在这些食物面前,研究蜗牛对各种食物的反应,持续达15分钟,意犹未尽。之后,教授把实验材料收了,让孩子们把椅子搬出来围坐成一圈,教授跟孩子并排坐在圈子里,进入“研讨”阶段,教授只说了一句话:“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蜗牛的什么?请每个人只讲一个发现。”生1:触角中有个小黑点,好像是眼珠,触角里面是透明的,原来是一条线,缩回去时聚成一个黑疙瘩。生2:我本来不知道它吃什么,把蛋黄放在它面前,它爬上蛋黄,慢慢吃起来。蜗牛拉屎时,翻过身爬行,利用和地面的摩擦,把屎蹭掉。生3:把面包和其他食物放在碗里,让它吃,它爬到面包上来吃了。生4:它身上有黏液,走的时候靠黏液粘住,不然它站不住。生5:它没有脚,靠爬行往前走。尾巴有很多用处,它从壳里出来是先出尾巴,后出头。……(张红霞,2004)显然,兰本达教授教学艺术是充满了吸引力的。

形象性

教学艺术具有形象化的特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概念,还要从形象的角度去认识世界。特别是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小学生表现得很突出,就是中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的形象思维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不仅仅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外语中的生活情景、数学中与生活相关的内容、科学探究、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具体案例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具体的形象的参与,作为教者发挥教学艺术的形象性特征,努力还原生活中的形象,既可以让学生取得形象化的认识,还可以使得形象对学生产生一种语言的说教所没有的艺术感染力。

审美性

教师采用艺术手段,借助语言、表情、体态、技巧、图像、音响等方式,把教学内容所反映的生活中的人、物、场景、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教学内容的外表美(这一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就可能获得),而且可以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使得学生去体验教学内容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在美。这种外在和内在美的统一,才能对学生产生审美教育的效果。引导学生欣赏美是教学艺术体现审美特征的主要途径。可以通过美的造型、美的行为、美的画面、美的语言去透视美的生活。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通过课文内容中的美的因素的挖掘,运用独特的语言表演,去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使得他们在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的同时,受到深刻的美的教育。

此外,教学艺术还有一些其他艺术相通的特征:一是综合性:教学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时间的艺术:一堂课40分钟或者45分钟;是空间的艺术:一间教室;是听觉艺术:教师讲授;视觉艺术:师生表演;想象艺术:依据教材展开想象。教师为了追求美妙的教学意境,要创造条件,调动各种教学手段,选用恰当教学方法,显示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转移立体美,绘景状物的色彩美,语言表达的音韵美,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启发思考的哲理美,没有这些巧妙地、完美地综合,就没有教学艺术。二是科学性:教学艺术取决于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学科教学论、美学等科学的掌握水平,并运用它们来解决教学中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使教学在科学的轨道上正常运行。科学性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学艺术的关键。越要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越要艺术化。教学的科学性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教学情景交融,多学科共处,边缘学科越来越多,要求教师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越来越高,这些都是教学科学性题中应有之意,现代教师既要靠教学艺术以吸引学生,更要重视科学教学以不误人子弟。(马凤龙,2001)

追求课堂高效的艺术功能

教学艺术被称作一门艺术,它就具有了与一般艺术相似的在社会生活中具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也因为它属于教学的艺术,还具有自身的一些一般艺术形式不太具备的功能。

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和引起学习兴趣

教学艺术激发动机和引起兴趣的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艺术高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育对象的一切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同时运用教学艺术持久地保持学生被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获取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艺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学习有三种主要功能,即指引学习方向的功能、集中注意力的功能和增加学习动力的功能。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艺术所产生的魅力而使学生深深地受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不仅容易被集中起来,还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听课、自习、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取得用较少时间学到更多的东西的教学效率。考察和研究优秀教师,特别是一些有建树的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会发现: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通过他们高超而又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总是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优雅、亲切的教态,炽热、动人的情感,清楚、漂亮的板书,准确、精当的讲评,加之充实、丰富的教学特色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赢得学生的好感与尊重。(王义智,1995)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信息量或训练量,取得预期的教学或训练效果,一直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目标。研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老师在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教学的《捶捶乐》写作课,对于我们认识教学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功能是有启发性的。窦老师在这节课上为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观察捶捶乐、研究说明书、写作一份说明书、编写一则捶捶乐的广告词、写作一篇推销捶捶乐的叙事文。作为从飞机上下来就驱车直接赶到教学现场,与学生没有接触的教师,想在这有限的两节课里面,当着数百个听课教师的面完成这么多的教学目标,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教学过程中,窦老师出人意料地安排了一个课堂5分钟的推销捶捶乐的体验活动,所有学生都离开自己的座位,以听课的教师为推销产品的对象,既让学生去运用他们研究说明书、设计广告词的成果,还在体验活动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反思不成功的教训。体验活动结束后写作以推销活动为题材的叙事文章,不仅难度降低,而且可谓有米之炊。听了学生当堂写出来的有质量的文章,不得不被窦老师的教学艺术所折服。

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在教学中,能通过渗透自己艺术风格的教态、语言、活动、评价、训练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运用教学艺术,通过语言和实物的形象,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会抽象的概念、定理和规律,产生深刻的印象,不仅让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知识,而且别出心裁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向生活和社会拓展。讲究教学艺术必然要坚持因材施教,从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积极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不仅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还会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对他们一生发展有帮助的学习方式,也自然会对他们的终身学习产生影响。

教学艺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表现在教学艺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掌握教学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强度,并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控制,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其次表现在教学艺术能给学生以示范、启发、点拨、诱导,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嘴、动手,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第三是表现在教学艺术把科学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讲究一种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美,融语言、造型、视听艺术于一炉,昭示美感的真谛,达到以美引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效果。(马凤龙,2001)有一位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针对社会上子女不赡养父母的现象,特地选择一个十分典型的父母把不赡养自己的子女告上法庭的案例,专门在班级组织了一次道德法庭,让学生分别充当法官、原告、被告、辩护律师,并希望旁听的同学随时可以参与法庭讨论。不仅使得本来是抽象说教的教育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还使得在场的同学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无疑要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有效提高情感教育效果

教学艺术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这是大多数教师的共识。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学总是注意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使他们确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并在学习中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注重在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教学艺术的教师,无论是教学道德教育课程,还是教学情感因素比较强的课程,如语文、历史、政治、思想品德、音乐、美术课程等;或是情感性较弱的课,如数、理、化、生等,都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品德。

一个教学艺术精良的教师,在教学中把本人产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学科内容中所具有的形象进行表达,进一步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学科内容中包含的道德情感和教师体验到的并加以表达的道德情感的双重影响。由于这种双重影响,使学生更容易产生道德情感,强度更大,所达到的教育效果更佳。陈景润在中学时代的数学教师沈元,曾形象地把世界上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喻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用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希望学生们能在科学上有所建树。他的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强烈地震撼了勇于进取的陈景润的心灵。此后,陈景润不懈努力,第一个证明了“猜想”中的“1+2”问题。这则案例则说明,沈元老师运用教学艺术对学生进行形象化的正确引导,对陈景润树立正确的远大理想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形象性启示,没有激发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情感,就很难出现陈景润这样有卓越成就的数学精英。教学艺术精湛的教师,总是善于用情感之火把燃起学生炽热的学习热情,不仅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必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何茂勋,1996)

有效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经历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之后,人们对于教学艺术的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讨论到这个话题必然要和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结合起来。而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课堂教学的民主、和谐的氛围的影响和制约。不少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在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过程中体现比较充分。让学生走上讲台,是推进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手段。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是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提。让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交锋,在思维撞击中获得提高。把学生引入到这种境界,本身就要求教师有着一般教师所不具备的风度和气量。特别是当学生的意见与自己备课时所准备的答案相违背时,更加要求教师能够以平常心对待学生的意见,同时还要艺术性地做好引导工作。

有效塑造教师良好的自身形象

良好的教师形象有赖于高超教学艺术的塑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所谓“身教代言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都是在说明教师必须努力塑好自身的形象,并以这种形象在学生面前树立学习、生活、做事、做人的榜样。学生也由教师在他们面前的形象而引起对教师的信任感、信服感和信赖感。不同学科的教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还不一样,例如,担任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教师,如果教导学生讲诚信,并且让学生相信教师所讲的内容,教师自己说话必须言必行,行必果。学生才能信服。

教学艺术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威信。威信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很难相信一个让学生不佩服的教师,其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所信服,特别是担任人文类学科教学的教师,这方面的要求则更高。构成教师的威信有三个要素:一是知识权威。这是凭借自身的智力所确立的威信,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能熟练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二是师爱的化身。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凭借情感上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对学生的那一腔爱所树立起来的威信。三是人格魅力。教师言行举止,音容笑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有完备的人格、高尚的品格、幽默的风格、师表的规格。

教学艺术有助于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学风格,而其中起作用最大的是则是教学艺术,一个教学艺术比较低,只有靠模仿他人的教学案例过日子的教师,一般是很难形成属于他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没有个性化风格的教师是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优秀教师所追求的一种目标,也是其一生所追求的教学境界。每个教师都用毕生精力去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这种风格却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用辛勤汗水浇灌的。当教师神采奕奕,口若悬河,惟妙惟肖地在三尺讲台尽情表演时,就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就要受到同事和学生的交口称赞,教师在这种风格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自我陶醉。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每当看到学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自己讲课时,教师内心会产生一种其他人所没有的愉悦心情,以至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这时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负担、学生的厌恶,而是双方都达到一种至高无上境界的精神享受。(何茂勋,1996)

课堂教学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风格和特色。它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基本教学环节之中,课堂的教学环节也是展示其教学艺术的场所。本书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导入新课的艺术、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艺术、课堂教学高潮的设置艺术、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艺术、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课堂教学设疑的艺术、课堂教学板书设计艺术、作业的设计艺术及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艺术等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