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有文献综述小结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现有文献综述小结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人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参考,但综合现有的文献,现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国外研究产学研合作的议题集中在知识管理理论、创新系统理论等。应该说SECI循环对解释单个企业的知识创造过程是非常圆满的,但前提是忽略外部知识的输入,组织间知识的差异,以及组织内部各种知识创造的协同机制。因此SECI循环是在忽略异质组织间组织文化、价值观、组织目标,知识结构悬殊的现实条件下成立的。

2.6 现有文献综述小结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产学研合作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领域,而随着企业知识理论的不断完善,尤其自Nonaka提出基于SECI循环的知识创造螺旋理论以来,知识创造理论也在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前人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参考,但综合现有的文献,现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1.国内缺乏对产学研合作知识流动本质的深入研究

目前国外研究产学研合作的议题集中在知识管理理论、创新系统理论等。而国内明确以产学研合作知识创新过程的研究较少,大多技术创新研究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一个既定假设,而没有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研究多数还局限在组织模式、动力机制、合作机制、合作障碍等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运用了对策论和博弈论等。虽然有学者开始用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产学研合作创新,但是在国内没有形成热点和共识,尤其对知识创造、流动、转换和共享等机理的研究不够。

2.经典知识循环SECI理论在解释产学研合作过程知识创造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

产学研合作是一种跨异质组织之间的合作,SECI循环在解释产学研合作机理过程中存在如下的局限:

(1)忽略了外部知识的输入。饶勇、耿新(2003)都提出了仅仅通过现有的知识创造新知识,是不现实的。应该说SECI循环对解释单个企业的知识创造过程是非常圆满的,但前提是忽略外部知识的输入,组织间知识的差异,以及组织内部各种知识创造的协同机制。

(2)个人不应是组织知识的唯一载体。饶勇(2003)和王培林(2007)都提出SECI循环夸大了个体隐性知识的作用。野中教授把个人作为知识的载体进而把个体隐性知识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是深深植根于日本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由于民族的单一性,日本社会有着很强的求同的文化诉求,企业也不例外。因此SECI循环是在忽略异质组织间组织文化、价值观、组织目标,知识结构悬殊的现实条件下成立的。

(3)SECI知识创造过程过于绝对化。王培林(2007)、彭灿等(2008)、耿新(2003)和褚建勋、汤书昆(2006)等学者都对SECI理论的知识创造过程提出了质疑,焦点主要集中在四种知识与知识转换的四个过程在特定的Ba中的一一对应,认为这种一一对应有点绝对。

【注释】

(1)如无特殊说明,本节所引用的页码均是该著作的中译本的页码。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著).李萌,高飞(译).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