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土地制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简介

《我国土地制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简介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主持并完成的“我国土地制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成果以同名专著于2010年7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格局与现行社保制度密切相关,农村土地制度与社保制度处在互为制衡的状态。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严重缺乏监督机制的农地非农化过程使得农民土地权益大量流失和城市居民用地成本急剧上升。
《我国土地制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主持并完成的“我国土地制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成果以同名专著于2010年7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篇章结构

除前言和后记部分以外,还分为七章:第一章“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研究”;第二章“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第三章“农地非农化制度与政策研究”;第四章“城市土地制度与政策研究”;第五章“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原理、机制及效应研究”;第六章“国内外土地制度改革的案例研究”;第七章“总体结论与政策思路”。

二、基本观点

(1)土地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矛盾点。当前我国土地制度设计方面的各种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农民的核心权益,也限制了部分城乡居民基于土地的生存权、财产权和发展权。土地要素所具有的生产功能、社保功能、资产功能、生态功能等,应当成为我国土地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土地权益分配的基础。

(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依赖于国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程度。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格局与现行社保制度密切相关,农村土地制度与社保制度处在互为制衡的状态。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若不能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就难以推进,进而可能影响现代农业、农民就业、城乡统筹等战略目标的实现。

(3)城乡土地要素配置市场的发育程度已经严重脱节。通过农村改革,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已经分离,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界定是基本明确的。然而,相关制度缺乏操作性和保护性,即农村土地的治权机制相对薄弱和滞后,农村土地要素的市场化进程明显滞后,与城市土地配置市场严重脱节,农村土地尚无法按照效率最优的原则进行配置。

(4)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土地制度的变革既能成为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也能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障碍。在公共权力高度统一的政治格局中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过度分散或集中的土地产权制度都不可能轻易实现,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交互点”,开辟一条具有国家甚至地方特色的土地制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

三、主要创新

(1)通过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总结和现实观察,发现试图在法律层面上实现农村土地产权及其利益主体“明晰化”的成本较高,而仅仅寄希望于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创造力”也不现实,因此需要同步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和治权结构的创新,通过土地产权制度设计的创新推动土地治权结构的完善,进而逐步修正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2)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现状的实地调查,发现以规模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流出土地的散户和流入土地的大户之间必然存在土地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因此既要为传统农户的土地权益提供保障,也要特别重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权益保护问题,并且在两者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3)通过对土地征收和审批制度的分析,发现在相对单一的政治结构和土地产权主体缺失的情况下,农地制度、征地制度和供地制度三者之间存在天然矛盾,这也是“农地非农化”导致经济粗放式增长的根本原因。严重缺乏监督机制的农地非农化过程使得农民土地权益大量流失和城市居民用地成本急剧上升。因此,政府必须缩小其权力范围,逐渐从“裁判员”角色向“监督员”角色转变。

(4)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现状研究,发现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规范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和监督机制,从而转变政府在城市土地产权关系和治权结构中的角色。这样既能解决城市增量土地供应审批和存量土地运作管理等问题,也能优化政府土地行政管理机制、推进工业土地定价市场化改革、合理控制工业园区数量以及有效规划城市规模布局。

(5)通过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在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制度和政府垄断土地资源的格局尚未出现松动之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一级市场很难“自然”地发展起来。因此,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决策行为就不失为一种在上述制度约束下的“次优选择”,并且很有可能在未来我国土地制度创新决策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社会影响

此研究已经取得的学术成果有:经济科学出版社等一级出版社出版3本著作,在《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20篇论文,在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等知名学术会议上发布8篇论文,在新华社《内部参考》等发布2篇决策参考,荣获1项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部分研究成果还通过各种途径向各级政府部门报送,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