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管理转化“学困生”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班级管理转化“学困生”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原因导致“学困生”相对较多,而且比较普遍。2000年由王在勇主持的“农村地区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学困生””的含义。在课题研究中,使我校全体班主任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肩负的重任,齐心协力,做好转化工作。

第二节 《班级管理转化“学困生”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依据

班级授课制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矛盾日趋突出。目前,我县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施行班级授课制,且班额较大,少则50人,多则70人,并且班级授课制具有本身的弊端:一是一个教师同时教几十个学生,容易从学生的“平均水平”出发施教,照顾了中间忽视了两头,使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帮助。而能力较强的同学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学习只能停留在中等水平。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班级教学最显著的缺陷。二是按规定的课时和日程表施教,为完成教学进度,教师容易采用讲述法、复习法和演绎法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主动学习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以“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单位,而“课”的时间和周期又限制得较死,这就很难适应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科内容和具有不同特点的个别学生,也容易将完整的教材人为地割裂,造成学生理解和认知的困难。以上原因导致“学困生”相对较多,而且比较普遍。

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各种类型的父母或监护人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使得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矛盾日益突显。有的家庭条件优越,使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思进取,有的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习中表现为懒惰,有的双职工家庭缺乏家庭辅导,有的家庭住房条件差,学生回家后找不到复习功课和做作业的场所;有的家长看电视、酗酒、打麻将等,严重干扰学生的学习,甚至影响孩子按时就寝以至睡眠不足,影响白天学习的精神;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额外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造成学习负担过重;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家庭缺少温暖和谐的氛围等。这些都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与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相抵触,给学校教育带来困难。

社会不良风气与学校的正面教育相抵触。学校地处县城内,孩子们每天生活在经济、文化比较先进的地方,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思想影响,使一些辨别是非能力弱的学生不自觉地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学习优秀的学生受其影响,学习不再努力;学习费劲的则更不愿学习,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困难。我们只有加强学校教育、增强学生的抵制能力,才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2.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转化“学困生”,促进“学困生”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普及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后劲和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财富的问题,关系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落实,关系到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

3.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的理论支持 为了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许多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一直在探讨与研究““学困生””,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美国心理学家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认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因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及美国心理学家赞德和福华特的角色理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在国内,福田教科所主任黄孔辰带领的“成功教育”课题组。2000年由王在勇主持的“农村地区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的课题是在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改革的总思路,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以现代教育原理,学生心理学等教学理论为指导,从班主任工作角度出发,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化矫治。

二、课题概念界定

(1)““学困生””的含义。所谓“学困生”,一般是指目前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或困难,不能达到国家规定学业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仅靠自己一时难以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2)所谓“策略”,即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原则,利用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方法等形成的可操作的措施。转化“学困生”的策略,主要是指在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等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等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依据,根据“学困生”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基础等实际,所采取的多元评价方式和所形成的激励机制。

三、研究目标

(1)在课题研究中,使我校全体班主任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肩负的重任,齐心协力,做好转化工作。

(2)建立多元智能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形成对学困生的正确认识,克服班级管理中学困生的教育弊端。

(3)实施成功教育,形成激励机制,探索出一套转化学困生、指导学困生学习、成长、进步的策略。

(4)纠正学困生的心理偏差,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研究对象、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对象

阳信县实验中学初一五个班为实验班,另外五个班为对照班。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理论著作、文献的学习研究,一方面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一方面使研究者对课题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使课题组成员获得经验的借鉴,得到理论的提高。

调查法:研究开始和研究结束时,分别对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合作能力、任务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通过座谈、问卷、测试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和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

行动研究法:为了得到科学化、合理化、公正化的实验结论,在确立实验班的同时,定对照班,通过自变量的控制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情况,边实验,边修改方案,加强数据积累工作,重视数据的分析。

个案研究法:选择几个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跟踪研究分析,寻找积极的应对策略,使“从动词入手,缩小两极分化”适用于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在我校《初中学段““学困生””转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我校教师、学生的实践,充分发挥课题成员在不同年级和都为班主任的优势,深入调查学生表现,合力攻关,努力达到课题确定的研究目标。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第一阶段(2011年7月-8月) 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材料、问卷调查、个别谈话、背景分析等方法,找出““学困生””,初步找出学习困难的成因,形成研究假设。

2.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9月) 在实验研究、个案分析、文献借鉴、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寻通过班级管理实施对““学困生””转化,并找出转化对策,验证假设,形成一定理论。

3.第三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2月) 在综合各个年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出工作总结和研究报告。

五、研究内容及过程

(一)“学困生”的成因研究

“学困生”的成因是很复杂的,既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我们研究的着眼点是如何在众多的原因中通过深入的分析,在理论上找到主客观因素的结合点,以揭示学习困难因素的内在规律。因此,我们组织设计了两次问卷调查。

首次问卷调查。编排设计首次问卷调查表,此份调查表采用问答式,针对学困生特点进行广泛调查。内容有:学生在校(家)的表现,以往该生的学习成绩,该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优点及存在问题。调查对象是实验班学困生的任课教师和家长。然后把收集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分类、归档,特点相似的归为一类。

表9-1 “学困生”成因调查表(家长填写)

img46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两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智商存在问题(占被调查人的0.03%);87%的家长(57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优秀或良好;84.6%的家长(55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表9-2 “学困生”成因调查(教师填写)

img47

调查数据显示:有89.1%的教师认为自己班中的“学困生”表现欠佳;90.3%的教师认为自己班中的“学困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共有5位学生被老师认为智力存在问题;共有4位学生被老师认为突发事件导致学习困难;共有7位学生被老师认为学习不得法导致学习困难。

二次问卷调查。设计二次问卷调查表:此份调查表根据学困生的类型特点设计。结合初次调查结果,在具体分析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设计选择式二次问卷调查表。在“学困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中进行“学困生”成因问卷调查,发放调查表220份,收回220份。

表9-3 “学困生”成因教师问卷调查表

img48

数据统计如下:①反应不够敏锐,接受事物的能力偏低,占19.1%。②记忆力困难,占12%。③注意力不能集中,占86.94%。④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占90.89%。⑤.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约束力差,占57.3%。⑥身体不够健康,占7.1%。⑦家庭、环境影响,占69.87%。⑧学习方法不得法,学习总是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占17.98%。⑨师生关系紧张,造成学生对该科不感兴趣,占47.86%。

表9-4 “学困生”成因家长问卷调查表

img49

img50

数据统计如下:①反应不够敏锐,接受事物的能力偏低,占8.3%。②记忆力困难,占13.2%。③注意力不能集中,占51.2%。④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占78.9%。⑤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约束力差,占88.6%。⑥身体不够健康,占9%。⑦家庭社会环境影响,占23.6%。⑧学习方法不得法,学习总是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占38.1%。⑨师生关系紧张,造成学生对该科不感兴趣,占20%。

表9-5 学困生成因学生问卷调查表

img51

附:在你认为造成自己学习困难的选项下打“√”

数据统计如下: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理解,占71.2%。②记忆力困难,记不住所学的知识,占36.9%。③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占69.8%。④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占80.1%。⑤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差,占71.5%。⑥身体不够健康,占11.9%。⑦家里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占21.8%。⑧学习方法不得法,学习总是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占39.4%。⑨对任课老师不感兴趣,不喜欢他的课,占59.6%。

在两次调查之后,我们聘请有关教育专家坐镇指导,结合“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把初中生学习困难的类型定为:智力型学习困难;动力因素类型学习困难;学习不得法型学习困难;外因导致型学习困难。把初中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问题家庭 问题家庭产生问题学生。导致“学困生”产生的问题家庭主要有:

(1)学生父母离异。现在社会上离婚现象猛增,有一个班学生父母离异占了五分之一。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使这些学生缺少父爱或母爱,家庭亲情和爱的缺失往往使这些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损伤,性格扭曲,行为习惯变坏,学习下滑,最后成为“学困生”。

(2)隔代管理。一些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做生意等,孩子的管教全托给了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这些老年人由于身体、知识、代沟等方面的原因,根本不能很好地承担管教当今时代孩子的重任。他们对孙子辈往往是溺爱、迁就,育有余而教不够,缺乏严格的要求和正确的教育。隔代管理的孩子往往个人中心严重,娇惯任性,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和意志力,遇到学习困难就逃避,成为学困生。

(3)学生父母从来就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这些父母虽然天天与孩子相处,但由于本人缺少文化,人生就是从文盲中走过来的,如今仍在文盲中过日子,自己也没觉得没文化有什么不好,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要求,撒手不管,这些孩子因家长无学习上的要求和希望,学习懒惰而成为学困生。

(4)父母亲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过于迫切,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于苛刻,时间一长,这些孩子在学习上就产生了逆反心理,学习上弄虚作假来对付父母,甚至专门拿学习上的失败来气父母,最终成为“学困生”。

2.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有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中国古代事“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社会环境对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目前受“经商潮”和“拜金主义”的冲击,不少学生从厌学发展到弃学挣钱;“脑体倒挂“,导致知识贬值,不少学生患上了“短视症”,有关自费上大学、大学生不包分配等国家政策上的情况,也使不少学生学习后劲不足;“读书无用论”、考试制度、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另外,不良影视、书刊及网站的存在,对涉世未深、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3.学生心理问题 近年由于心理不健康而成为初中学困生有日渐增长的趋势。在初中学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学生心理出现了问题,如孤僻、自卑、猜疑、乖张、粗暴等。这些学生在班集体中不合群,不能与其他同学在生活上、学习上正常沟通交流,其他同学也不愿意与他们交往,使之在生活中孤单,学习上孤助。久而久之,这些同学会自暴自弃,并时常故意做一些损伤别人和集体的事以泄怨愤,更恶化了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其他同学有意疏远他们,甚至厌恶他们,使他们很容易成为“学困生”。

4.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 目前,学校教育思想不够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依然左右着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中违背教育规律,忽视全面发展,压抑学生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学生受到不公平的评价和待遇,心灵受到扭曲,初中并行学科多,教材难度大,分量重,要求高,脱离多数学生的实际,造成分化面大;中小学两段教育互相脱节,“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学校精神生活不丰富,所谓“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闪光点”难于表现出来。教师问题诱发学生的非认知缺陷,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学困生最初的一两次学习失败或暂时困难,致使教师过低评价或态度不良,导致学生形成低自我效能感,引发一系列非智力因素问题,再引发认知因素问题,又使教师产生更消极的评价和态度,致使问题不断累积,最终形成较稳定和持久的学习困难,产生“学困生”。我们发现多数学困生与教师缺乏感情,学习体验趋于消极,学习行为被动化相当严重,这一系列问题与教师的教育态度直接相关。

(二)班级管理,转化“学困生”对策探究

作为班级领导者的班主任无权选择学生。面对一个个“学困生”,只有正视现实,尽一切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合格人才。为此,班主任必须认真研究教育策略,为“学困生”打开知识的大门,点燃理想的火炬。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是正确认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育过程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育影响就不能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和知识。因此我们在对“学困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注意启发他们思考,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觉悟,采取和风细雨般的民主对话,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落后生的心坎上,让他们从心里感到自己错了,老师言之有理。压服式教育虽可使学生畏惧而奏效一时,但不可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良性转变。所以应避免采用“我说你听”、“我管你服”的家长制教育方法。

二是正确认识学生在发展变化中的特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都在发展变化,因此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学困生”也不例外。只要引导得法,“学困生”也是可造之材,我们只有这样看待“学困生”,才能认识到教育“学困生”的意义,才能坚信我们的心血不会白费,而且必将开花结果。我们还要认识到“学困生”发展变化的反复性和曲折性,这是因为“学困生”的意志比较薄弱,长期形成的不良思想和习惯不可能一下子连根拔掉。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接触到一些消极的东西,可能导致正在进步的“学困生”故态复萌。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育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转变“学困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对“学困生”进行长期的、反复的、耐心的教育,不要指望立竿见影。

三是要树立起“学困生”亦能成才的信念。“学困生”的学业相对费进,使他们失去了与其他同学交流的重要资本。他们认为:即使“好胜心”再强,也无法实现个人目标,这时班主任的信念特别重要。班主任应相信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学习生活在同样的学校环境中,外部世界对所有学生的热情关爱他们也会感受到,他们有改变现状、要求上进的急切心理。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又具有自身不太容易克服的弱点。比如,基础差,意志薄弱,易出现反复,顺利时沾沾自喜,一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心理波动大,与同学关系相处不好等。关键是他们缺乏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表现在学习上惰性大,少耐心,不想付出努力,只想坐等奇迹出现。这严重影响着“学困生”的精神状态。作为班主任,应当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当好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多向他们介绍历史上“学困生”成才的故事,使之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精神支柱。事实上“学困生”也并非是“朽木不可雕”,矛盾是可以转化的,况且,他们身上仍有许多闪光点,具有很多可以转化的突破口。更重要的是他们仍普遍存有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上进心,有了这些,就好比有了促使化学反应加快进行的催化剂。使转化“学困生”大有潜力可挖。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就教育的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的关系如何。”一个取得了学生信任和爱戴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即使是严厉的批评,学生也能感觉到言词之间的关心、爱护,因而能心悦诚服。如果师生感情相悖,关系对立,那么同样的教育影响,学生给予的反应往往是不理睬,不服气,不配合。所以不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之大忌。

一要深入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既要了解学生外在的优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对学生的了解就是对学生的关注,落后生也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关注。对学生全面了解才能找到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才能“长其善,救其失”。班主任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困生”的知心朋友,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学困生”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和歧视,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闭锁性,常常以玩世不恭的行动掩盖内心纷乱如麻的矛盾。他们像迷航的水手,不知自己之舟该驶向何方。班主任应以宽阔的胸怀、诚恳的态度,主动去与“学困生”交朋友,从生活小事做起,关心他们的冷暖,关心他们的健康,解除他们的烦恼,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样才有可能启开他们的心扉,倾听到他们的心声。

二要尊重和信任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可以使学生更具尊严感,能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美好前途的向往。一般来说,班主任比较容易喜欢优秀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悦乎?”孔夫子尚且如此,何况凡人,但“学困生”更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尊重。然而“学困生”种种不良表现又常使班主任头疼,让班主任很难尊重、信任他们,稍不留神就可能说出伤害“学困生”的话来。班主任必须理智地对待“学困生”,要善于克制和宽容。断不可盛怒之下,恶语相加,或动辄处罚。一旦造成“学困生”的怨恨,再好的道理都无法传达到他们的心灵,一切正面教育都将付之东流,造成班主任工作的被动。宋代理学家朱熹讲过:“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教育“学困生”,适当的批评、训诫、处罚都是必要的,但学生一出事就搬校规、班规未必是好办法。如果我们能敏锐地捕捉“学困生”大大小小的闪光点,在批评“学困生”的缺点错误时,从表扬他的优良品行切入,采取迂回战术,这样做比直截了当的批评效果好得多。对“学困生”来说,我们往往过分吝惜表扬,而批评太多,这不利于优良品行的强化。“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过消极的命令”,这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经验之谈。我们不妨拿起表扬这个“法宝”,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人情味。

3.树立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理念

一要有真诚、持久的爱心。教师有爱心才会热爱每一位学生,这种师爱,包含着教师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人人都是有感情的,教师热爱、尊重“学困生”,一要真诚,二要持久。教师对学生施爱,这种“爱”的信息将会通过种种途径有效地传递给“学困生”,使“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从而得到激励,产生对老师的好感和热爱,这种信息反馈给教师后,又增强了教师爱的发挥,形成了一种促进学生信心增强,产生良好学习氛围的良性循环,“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快地促进了学生的进步,一种成功的教育,是绝对离不开这种“师爱”的。

二要有细致入微的发现。就是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存有一颗捕捉“学困生”身上“闪光点”的耐心。对“学困生”一时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等积极因素,要抓住不放,并及时表扬。因为,“学困生”的上进表现,大多具有非稳定性,常常是“一闪念”,如果此时得不到强化,便会很快陷入消极的泥潭中去。而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将使他们燃起希望之火,鼓起继续前进的勇气,使这种“闪光点”成为名符其实的转化的转折点。“学困生”的闪光点有时表现得可能比较突出,有时也可能是微弱的。他们闪光点的表现也是各方面的,有的表现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中,有的表现在他们对“三好学生”的羡慕之情。因而,教师一旦意识到这种闪光点,不管动机如何,背景怎样,都应竭力扶植,使它由小到大,由点及面,直至成功。若“学困生”心中始终燃起不灭的上进之火,成才就有希望。愿我们的班主任做个有心之人,及时地点亮、拨大他们身上的上进之火。

三要以共同进步的理念,用集体的力量,促进转化。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这是“学困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原则。一个先进的班集体,必须具有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能深刻意识到自己和集体以及其他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对班主任来说,如何把集体的教育力量和个人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呢?首先应把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的思想和理念传递给全班学生,使他们强烈意识到“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形成一种合力,使全班集体中大部分同学和教师一起影响“学困生”。这样就使教师个人的教育力量变为学生集体的教育力量,由个体教育变为集体教育,在参与教育其他“学困生”的过程中反省自己,使自己获得极大的提高。因此,班主任要力争把“学困生”放到集体中去转化。只有在集体中,“学困生”才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才会有集体的意识和学习的动力,也才能实现转化。

4.努力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根源在于学业水平较低。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就经常受到挫伤,因而就对学校生活感到厌倦,体会不到读书的快乐,对学习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无奈。有的学生是宁可做苦力也不愿再跨入学校大门,但迫于家长压力,身不由己来到学校。学习差的学生很难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试想学生不愿读书,还能做什么呢?事实可以说明,问题严重的学生,多数都是学习成绩差、厌学情绪严重的“学困生”。因此改变学业水平是当前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影响“学困生”学业第一位因素是知识基础薄、听不懂课、看不懂书;其次是学习习惯不良、不愿学习;第三是学习方法呆板,缺乏灵活性。教师必须要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采取非常规的教学手段。这项工作涉及的矛盾很多,制约的因素也很多。效果如何,班主任的作用至关重要。班主任能为提高“学困生”的学业水平做些什么呢?

(1)帮助“学困生”树立人生理想。“志不立则事不成”,理想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是拼搏进取的力量源泉。“学困生”的普遍缺点是没有理想,不知该追求什么,稀里糊涂度日。而不间断地刻苦学习是很艰苦的,需要理想作精神支柱。凡是树立起理想的“学困生”,学习成绩都能提高,甚至后来居上。这在我们的学生中有很多例子。班主任要拨亮“学困生”理想的心灯,使他们为过去的碌碌无为感到羞愧,拿出恒心来,迎头赶上,立志成才。

(2)帮助“学困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有的“学困生”认为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有的认为自己欠账太多,现在努力已经晚了。班主任要多为“学困生”打气鼓劲。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名人故事,如爱因斯坦曾被老师视为低能儿,林肯、牛顿、爱迪生、童第周读小学时都是“学困生”,后来他们都成为了不得的人才。我们周围的同学中也有不少差变优的例子。要让他们知道:“若总认为自己不行,就一定会成为‘学困生’”要求他们每天以“我不服输,我能成功!”自勉自励,帮助差生消除自卑心理,摆脱畏惧,增强自信。当他们经过努力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进步时,班主任也应倍加珍惜,热情表扬,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他的进步,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光荣与喜悦,从而激发出追求新的成功的强烈愿望。

(3)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学困生”的共同缺点是不会学习,学习方法笨拙,学习习惯差。我们经常看到“学困生”学习毫无章法,这本书翻几页,那本书翻几页,或者将一本书无目的地翻来翻去,“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好习惯是成功的钥匙,而坏习惯则是偿还不清的债务。我们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帮助他们学会学习。要培养学生养成8种好习惯:一是好读书的习惯;二是好记忆的习惯;三是好思考的习惯;四是好问的习惯;五是集中注意力学习的习惯;六是预习与复习小结的习惯;七是按计划有规律学习的习惯;八是自学的习惯。

5.建立科学合理地转化“学困生”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学困生的评价,宜采取个体评价的方法。不宜把学困生同优秀生比较,尤其不要把“学困生”的弱项与其他同学比较。二是评价学困生时,应侧重寻找其优点和长处,一则借其长处弥补短处;二则用取得的进步增加其转化的信心;三则教师也从其闪光点中看到转化的希望,增强转化的信心。个体评价,寻找闪光点,产生激励功能,这是学困生评价的原则。

6.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 首先要协调好“学困生”家长的关系。教育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共同配合,班主任教师要想办法协调好“学困生”与家长的关系,使父母对孩子充满信心,而来自父母的积极评价以及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学困生”的转化起着特殊的积极作用。“学困生”普遍受到父母的表扬称赞少于指责批评。教师要顺势做一个“好人”,借机会让父母给他们一次表扬,笔者在一次考试之前一周,跟上一次月考中考得不好的困难生一个约定(是个别进行的),如果你这次期中考试成绩有提高,比如能从20分到这次30分,40分到50分,增加10分以上的,我就打电话通知你父母,并对他们说:“你们的孩子正在进步,请关注你孩子的进步并鼓励他。”这些学生在“跳起来,能摘到”的前提下认真学习,认真考试答题,基本上都达到了要求,有的学生增长幅度很大,学生必然得到了父母久违的表扬,在多种心情的催化下,学习积极性大了起来,进步就更大。

其次,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家长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指导和帮教能很好地促进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家庭对孩子施以良好正确的教育,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会极大鼓励、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我校每学期按年级组组织家长会,每班按季组织家长会,进行沟通和交流。特别对“学困生”家长,对如何切合实际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习上大做文章。

再就是开通“网上家长学校”,为教师和家长的及时沟通搭建平台。“学困生”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往往有一段经历或一定的反复过程,我校积极开通了“网上家长学校”,为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掌握提供了及时性的保证,也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合作,有效达到了家校互通互助的目的。

六、研究效果

本课题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实践,已基本完成实验研究任务,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学习风貌明显改善,学业水平明显提高

在“学困生”的转化矫治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的各种优势,充分发挥个别学困生的特长,使他们有了信心,增强了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不再是以前“破罐子破摔”的样子,而是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学习成绩和兴趣明显提高,受到家长和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表9-6 学困生实验前后成绩对照表

img52

注:此为三年级期末考试成绩。表中以5个实验班的65名“学困生”作为分析对象。

综合分析实验前后成绩,优、良、中、差比例各有显著差异,学生优良比例明显增长,说明“学困生”的学业水平有明显提高。

表9-7 学习兴趣调查表

img53

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五个方面的变化看,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这为“学困生”的成功转化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班的成绩有了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水平也有所改善

学校开展了“培优补差”活动、“转化学困生交流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德育经验交流会”、“学法指导经验交流”、“课堂教学比赛”、“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等一系列活动,使原来基础薄弱的班级、班风、班貌有所改善,学生的整体学生水平有明显提高。

表9-8 学习成绩对照表

img54

由上表分析可知:实验班的成绩逐年上升比对照班明显,“学困生”也逐渐减少,经过实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教师的管理能力显著提高,科研能力也有所增加

研究深入开展,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班主任、教师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并纷纷获奖、发表。张新民同志撰写的《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困生转化》被《关爱与转化——后进生转化的理论与实施策略》一书收录。史风丽同志所撰《学困生转化工作反思》获市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蒋炳建撰写的论文《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之浅见》、赵书友同志的论文《学困生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在教学论文评比中均获省一等奖。

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办的优质课比赛并获奖。蒋丙建老师获市优质课一等奖;陈风栋、张义、许洪国、毛慧杰、任艳艳等一大批班主任在优质课评选中均获得不错的成绩。班主任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与学困生感情加深,增强了责任感,在师德师风方面成为学校教师的表率。蒋丙建、张艳娥被选为阳信县中小学德育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常任理事;赵书友同志由于工作突出,被评为“县模范党员”;张艳娥老师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市优秀共青团员”;蒋丙建等同志被评为“县师德标兵”。经过课题组近两年的努力,成功转化了一大批“学困生”,初步摸索出了一套班级管理中“学困生”转化的模式,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这说明我们的实验研究是成功的。

七、讨论与反思

(1)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学困生”来讲,如果受到压抑的时间过长,其心理变化的弹性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发生僵化。对于心理“僵化”的“学困生”来讲,转化的难度更大。因此,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学困生”的预防与转化工作。

(2)“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有效性绝不单纯是上好学法指导课,或单纯掌握几种学法技能等所能奏效的,必须进行综合研究和整体调理。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应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效能,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应做到以下5个方面的结合:即预防与矫正相结合;心灵沟通与补偿教育相结合;改革教法与指导学法相结合;开发智力与挖掘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综合转化与单项帮教相结合。

(3)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如何减少或消灭已脱困的“学困生”的反复,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4)“学困生”转化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该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限于时间、条件和研究者的水平,对“学困生”转化的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如:对“智力型学困生”的转化对策;怎样淡化分层及分流施教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通过生活习惯影响学习习惯;初中“学困生”与小学教育教学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进行系统的研究。(阳信县实验中学课题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