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创业教育要敢于创新

大学创业教育要敢于创新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我们在编写《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程》时,遵循理论点到为止,案例支持理论,道理寓于案例的原则,20多万字的教材,精选了各行各业各种生动具体成功的创业案例100余例,占全书篇幅的二分之一。

大学创业教育要敢于创新

邓泽功[1]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注重案例教学,打破过多说理的陈规和将创新教育置于创业教育之先,是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本世纪初开始的创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本文提出扫清学生心理上的创业障碍,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业冲动,敢于开始尝试是抓好创新教育的关键步骤,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尝试,提倡主动创业和被动就业并举。

关键词:创业;创新;意识;主动

从2000年初开始,源于学生就业连年趋紧形势,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即开始尝试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教育,并在2004由交通部组织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市的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编写出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程》一书中担任主编。从最初开展创业教育和出书立意上,我们经过比较认真的分析和考虑,力图在这方面另辟一条路子,形成创业新理念,体现我院创业教育的创新特色。

一、创业行为不是创业理论教出来的

回顾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现实——毕业生就业日趋紧张。大学生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天之骄子”,即便是很多有名的大学,学生开始惧怕毕业,一些人用考研等办法来延缓就业压力。于是一些院校编写了为数不多的创业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几乎都沿用了大家习惯的体例,即通篇采用说理方式。理论透是透了,但是明眼人一看就会明白,学完一本这样的书,能够走出去创业的,不会有几个人。创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实际操作,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尤其是初出茅庐的学生娃,更多的是具备创业观念,树立理想,建立信心,克服困难。对毫无经验,也无资金积累和社会常识的他们来说,少不了要从模仿他人入手,也需要从他人的成功和失败中得到鼓舞或启示。因此我们在编写《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程》时,遵循理论点到为止,案例支持理论,道理寓于案例的原则,20多万字的教材,精选了各行各业各种生动具体成功的创业案例100余例,占全书篇幅的二分之一。而且在每个案例后面,加上编者十分短小的提示,供学生领会。学生只要认真读完这些案例,一定会有所启发鼓励。例如书中有一名1986年的高考落榜生,从树叶的利用开始创业,到2002年的几年中,就从一个农村孩子一举成为资产1亿多万元的富豪。故事曲折生动,创业波澜起伏,读来十分感人。

二、创业行为是创新品质的外在表现

从大方向看,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涵盖两种,一种是以在校学习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为手段,以将其转化成新的产生力为目的,创设一定形式组织机构(如公司、企业、中介机构等);另一种是不带任何新的知识或技术含量,只是设立自己的组织机构并在其中就业。以上这两种创业方式,都具有广义的创新性质,本质上是创新品质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首先注意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启发、创新知识的传授和创新品格的锻炼。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创新只是个别天才人物的事,一般人不可奢谈创新。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创造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很大一部分研究是以一些重大创新活动和人物创业行为的实例为素材的。结果表明,创新成果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人们通常强调的智商在起决定作用,而是动机、个性、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在编写创业教材时用了很大篇幅,在开展选修课时用了相当时间,对学生进行创新知识的介绍,首先扫清他们心理上的障碍,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业冲动,敢于开始尝试。笔者认为,不管是高等职业院校还是其他本科院校,都应该将创业教育(培训)和创新教育结合起来,而且首先应该实施创新教育,这样不但抓住了创业的本质,而且会事半功倍,费省效宏。

三、创业行动的多面性和多样性

在一般人的眼中,既然称创业,那一定得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创新性质,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还有的人认为,既然上大学几年,创业必定沿着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行。如果从事其他行业尤其是从事现在提倡的第三产业,那是不务正业,或叫雕虫小技。这些认识无疑是创业教育的误区。正如党的十七大指出的,高校实施创业目的是带动就业,而且是一个重大战略。我院从一开始开展创业教育,对此就有一个清醒认识,告诉学生,人类的时代发展呼唤创新,中国的国情需要创业。创业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创业就是想办法自己创立一个职业或者行业。这样的创业活动,不但解决自己就业,还能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现实中的各行各业是历史上的人开创出来的,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同学们不应囿于自己的专业,也不应该看不起小事物,应该从小事做起。树叶里面有黄金,垃圾之中埋宝藏。最初创业不能过分挑选,也不能望着家长、熟人等、靠、要。我们在编选教材时,特别注意了创业案例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四、提倡创业并不排斥先期就业

正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所指出的那样,在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还在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如果要求所有学生在进行了创业教育和培训之后,就排斥被动地就业举动,是错误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跟学生说明的是,有好的项目,就勇敢地创业吧。早下水比晚湿脚好,可以比别人早经风雨、见世面。同样,如果自己觉得思想准备、知识技能具备、资金能力储备都还没有到火候,也不妨先被动就业,再谋求主动创业。何况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走被动就业的路子,因为无论如何他不会有主动创业的条件。社会的现实,也是需要有一定层面的被动就业者的。都想当元帅,谁来当兵?都争当吃螃蟹的第一人,一时是没有这多螃蟹的。不过,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创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即使暂时各方面都还不具备自主创业的条件,也不可气馁。可以把被动转化为主动,先期就业,这是创业的准备期,是不花成本的培训,这是更好的事。

五、创业教育面对创业技能的无奈

在我院开展的创业教育和所编的教材中,尽管有所提及,我们没有注重诸如注册登记、公司管理、谈判技巧、市场营销等创业技能的讲授,并不是我们疏漏,的确是故意为之。我们的认识是,这一类技巧问题,真好比游泳,理论的丰富可能于行动无补。有些事,下了水,会无师自通。更何况,面对因时、因人、因各自要求的变化,任何书本原则都是苍白的。前面谈到,创业教育中那些过繁的理论讲解,就在这里犯了忌。但是,我们也有当时没有解开的无奈,有些涉及创业必要的经济知识,如知识产权、会计常识等,没有告诉学生,觉得那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透的。现在看来,选修学分是不错的办法。如果大学生人人都要接受创业教育,这类知识那不又变成了必修了吗?课时又如何得来?看来解决这一无奈还得要创新来帮忙了。

【注释】

[1] 作者简介:邓泽功(1946—)男,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从事过中学教育和多岗位行政工作。1994年起就职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行政管理。著有《关注另一起跑线》《创造能力开发》和有关教改和教育理论文章多篇。尝试过大学生创业教育。现退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