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业型大学与敏捷高等教育

创业型大学与敏捷高等教育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我今天讲的,主要是面向大众高等教育体系里面的创业型大学,它们怎么转向或者开展敏捷高等教育工作的。所以,要提高创业型大学的敏捷性,实施敏捷高等教育。作为创业型大学,我们在敏捷性的转型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两件事情。

创业型大学与敏捷高等教育

叶飞帆

(绍兴文理学院校长、教授)

各位代表、各位老师: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学习和思考的体会。我的题目是《创业型大学与敏捷高等教育》。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实际上是二元并存,精英高等教育体系继续存在,大多数大学都是属于大众高等教育体系。在这个大众高等教育体系里面,有创业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很多名称。当然,在精英高等教育体系里面,同样也有创业型大学。但是,对我们浙江省高校来讲,大多数都属于大众高等教育体系里面的。所以,我今天讲的,主要是面向大众高等教育体系里面的创业型大学,它们怎么转向或者开展敏捷高等教育工作的。

为了准备今天这个报告,我专门拜读了宣勇书记去年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创业型大学的文章。创业型大学有很多特征,这里列出了八个方面,但我主要从第二个方面来说,就是怎么提高大学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性与适用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敏捷性。社会需求变了,我能够快速地改变。这里,我主要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的。要培养创业型人才,有一个前提,就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在学术领域上要跟社会需求一致,用我们传统的话说,就是叫专业对口。这个做不到的话,你要创业也难,创起来也没什么用途。所以,我想我们还是从这个角度来做一些探讨,怎么能够使得我们大学培养的人才——创业型人才也好,应用型人才也好——更好地满足或者说是随时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这就是说,随时满足了,反应性和适应性加强了,我就认为他的敏捷性提高了。就像一个人很精干很敏捷,外界一有变动,他马上就能做出反应。

我们先从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来看。一方面,就业难,大学生找工作很困难;另一方面,人才缺,企业也好,事业单位也好,招到合适的人才很难。这两者之间,主要就是我们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产生的一个结构性矛盾,两者脱节。我想,作为创业型大学来讲,它更加要求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一致。当然,其他非创业型大学也同样有这个要求。但是,既然是创业型大学,我想这个要求应该更高一点。为什么是这样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大众高等教育给我们带来挑战。原来我们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上大学,同时社会上只有很少的岗位能够用上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大学生本来就少,另一方面,这些岗位本身的变化也比较少,属于稳定型的岗位,从而虽然会出现供需不一致的情况,但不是主要矛盾,至少矛盾不太突出。现在是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更多的人能够上大学了,社会上有更多的岗位能够用大学生了,同时岗位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变化也越来越快。这个时候,问题就产生了。如果大学不能随时跟着社会的需求而变化,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科和专业,就一定会产生结构性矛盾。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能够举出很多例子来。例如,打字机、胶卷还有传呼机等,这些东西大家似曾相识,今天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同时,一些新的行业不断地产生,例如动画制作、物流管理、清洁能源、环境保护等。

其次,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复合型的专业大量出现。比如说,动画专业算什么学科?它是跨学科的,跟计算机、艺术、文学都有关系。再比如说,社会工作算什么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等许多学科的内容。我们还能举出很多例子来。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越来越趋向于复合型,而且越是新出现的专业,其复合型越强,越是传统的专业像数学、文学、法律等,这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复合型专业越来越多,不同学科之间的不同组合就能产生出新的专业来。这样的话,专业的品种肯定越来越多,变化也越来越快。今天这样组合,明天那样组合。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社会需求。因此,作为创业型大学,我们也要更加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根据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变化,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有什么特征呢?对此,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多样性。社会的职业种类繁多,我们是面向职业培养人才,要求大学提供多样性的专业。第二个是动态性。职业的需求在快速变化,而且更加急迫的是,这种变化越来越变得难以预测,我们没法知道十年以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一年以后、两年以后可能会知道,再长一点就很困难。第三个就是复合型。培养一个专业的人才往往涉及多个学科,这就要求大学能够实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所以,要提高创业型大学的敏捷性,实施敏捷高等教育。讲到这里,我想讲一下什么叫敏捷性。

简单地说,敏捷性就是大学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变化的能力。刚才宣书记特别强调成本意识,任何时候钱总是有限的,资源总是受约束的,哪怕是北大、清华,他们一天到晚也在喊钱不够,更不用说像我们这样的学校了。如果资源不受约束,钱也用不完,人才更是源源不断跟在后面,那么,我这个专业调整很快,今天需要这个专业,我马上就可以拉出一支队伍来开展教育活动。问题是,我的资源是有约束的,我的教师编制就这么几个。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且你要及时响应并做出反应以满足需求,这就是一个大学的敏捷性。

敏捷性这个概念来自制造业,下面我就介绍一下。作为创业型大学,我们在敏捷性的转型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两件事情。一个是要通过改革专业构建的模式来解决专业的调整成本与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的矛盾。市场在快速地变,学校的专业在调整,但是,专业调整是要成本的。这就是一个矛盾,需要解决。另一个是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的结构要改革才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学生培养的需求与办学成本控制的矛盾。实际上这个概念是从制造业来的。在几十年前,制造业已经碰到了我们高等教育目前正在碰到的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呢?市场需求变化越来越快,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客户对产品的品种要求越来越多。在座的大家看看,每个人穿的衣服都不一样,这就是多样化的制造业带来的。而且,这也跟我们教育行业一样,越来越难以预测。明天需要什么产品,我们都不知道。于是,制造业引进了两项基本的技术:一个是虚拟组织,一个是大规模定制。我们把这两项技术搬到高等教育中来,以虚拟组织的形式来构建专业,然后以大规模定制的方式来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下面,我把这两个方面再向大家做一个报告。

表1 制造系统与大众高等教育系统的对比

这张表格(表1),我就不详细说了。这张表格说明,制造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有高度的相似性。正因为有高度相似性,所以我们把制造业当中的一些哲理和手段拿来放到高等教育上去应该是可行的。

图1 传统的基于专业的基层学术组织(专业实体化)

下面我们来看看,怎么通过虚拟组织的模式组建我们的专业,这张图(图1)表示我们传统的、也即现在很多高校都在采用的专业的模式,这是基于专业的基础学科模式。在大学下面,一般都有若干个学院,在学院里面一般都有若干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往往是一个个实体。就是说,一个学院实际上被专业分成几块。每一个专业,其边界是很清楚的,所有学术资源都按照专业来配置。这个东西是我的,就不是你的,这就是一个实体。在这种实体化的专业划分情况下,专业的调整当然就很难。由于是一个实体,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专业,就要招兵买马,要购买一些设备,一大堆的事情就要弄起来。这还好,花钱就行了。但是,你要取消一个专业,那更麻烦了。这些人吃喝怎么办?所以,实体性专业是造成专业调整很难的最根本的原因。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专业模式显然很难快速地、低成本地对社会需求做出响应。另外还有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是,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的面越来越窄,因为研究越来越深,而专业恰恰是越来越面宽、越来越走向跨学科复合型。这样的话,学科离专业就越来越远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一个出路就是,把实体性的专业改为实体性的学科,通过这个方式来实现快速的专业调整。

图2 学科的实体化和专业的去实体化

下面我们来看这个图(图2)。这个图跟前面的不一样,我们在学院里面建的不是专业,而是学科。一个学院里面,可以建若干个学科,所有专业都归学校所有,然后由学科来提供支撑,这样的话,就形成一个多对多的网状的关系,一个学科的资源可以为若干个专业提供服务、提供课程,同一个专业的课程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学科。实际上,这种模式就把基层学科组织的实体由专业转向学科,而且学科不管专业,它就管课程,由学科来提供课程,由专业来集成课程。这就好比一个超市,有一个顾客推了车进去了,一个个货架就是一个个学科,这个车就是专业,我需要什么课程就往里装,这样就构成了这么一个专业。这样一来,我们教学管理的重心就要从专业移到课程,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一致,教师教什么就研究什么。

这里,我们提出一个模型,就是用来表述学科与专业的二维的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清楚专业就是一个虚拟组织,学科是一个实体组织。我们看这个图(图3),假设一个大学里面有四个学科,这些学科都是实体,这些学科的集合就表示了大学的本身,所以,横坐标就表示一个大学的本体性。也就是说,我们在大学里面看大学,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一个个学科。这个大学水平高低,这个大学特色是什么,看其学科构成就可以了。我们再看纵坐标,纵坐标里画三个专业,表示专业的结合,而专业的结合则表示了大学的一种工具性。为什么?我们在大学以外看大学,比如我以一个考生或者以考生家长的眼光看大学,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不是学科,而是专业。我们把专业建立在学科之上,通过学科提供课程,由课程组合成专业,这样一来这个专业就成为一个虚拟组织,就是说打破了专业的实体性。这样的话,有许多好处。因为专业是虚拟组织,所以可以快速低成本地建立或者撤销,因为它无非就是一个课程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回归到专业的本质,而我们继承了苏联遗产,把专业做成实体性了,到现在为止这个遗产还没有丢掉,这是一个负资产,不是正资产。

图3 学科与专业的二维模型(专业非实体化)

对于这种模型,我们有一句话叫作“学科为体、专业为用”。对大学来讲,学科是最本质的。所以,学科一定要成为一个实体性学术组织。刚才宣勇书记讲到,要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协同中心。这个中心也是一个虚拟组织,跟专业是一样的,这个资源来自不同的学科。一个创业团队要由律师、会计师和学科专家等组成,这个创业机会如果今天抓住了就成功了,万一抓不住了,这个团队就马上解散,跟另外的人组合起来。专业其实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讲“学科为体、专业为用”。另外,我还有一句话叫“学科做实、专业做虚”。但是,“专业做虚”这句话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说专业这么重要的事情,你把它做虚了,还会有哪些用人单位来学校招人才?后来觉得压力太多,我也改了,叫“专业做活”。为什么呢?要做活必须要做虚,活的后面就是虚。但我不直接说,免得阻力太大,因为你不虚不可能活。就像一个物体,它有质量,就一定有惯性,没有质量,它才没有惯性,才能够变得很快。光为什么跑得快呢?因为它的静态质量等于零。

图4 课程和课程体系的模块化(专业拓展)

前面讲的是虚拟组织,下面再讲大规模定制,通过大规模定制积分来构建我们的课程体系,形成我们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模块化和低成本。这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计算机是很典型的模块化产品,要什么硬件、要什么软件往里装就可以了。现在,我们把这个思路搬到课程体系建设当中来。大家看一下这张图(图4),每一个小方块表示一个课程。当然,我画图不能画得太复杂,这个课程体系没那么大的,这里只有16个方块,一般课程体系更多一点。一个小方块表示一门课程,我把同类的课程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模块,比如说公共的必修模块,像思想政治课、体育课等;我把主修的专业课组成一个模块;这里特别要讲一下,我把任意选修课也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模块。因为现在我们很多学校很多地方都有一门任意选修课,五花八门,学生的选择乱七八糟,其实这是资源的浪费,我们把任意选修的学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模块,你要么学唱歌,那学唱歌学到底就学得很好,要么学画画,不要今天学唱歌,明天学画画,最后什么都没学到。这样看来,课程体系模块化实际上就是把同类课程组合成一个模块。对于课程模块化这个概念,我们平时碰到的比较少。为此,我还要特别强调一下:我们应该规定每一门课的学分是相同的,现在大家打开培养计划一看,1.5学分,2.5学分,什么都有,如果每门课的学分相同,以后组成模块也非常方便,就像小孩子玩积木,积木的大小是一样的,就比较方便。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关键在于标准化。什么叫标准化?这个模块的开课时间,要有一致的标准。比如说,我规定任意选修模块是每个星期五下午开,全校所有的任意选修模块都在这个时间开,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这个时候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模块。

下面我还想讲主辅修。其实主辅修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结构。我们现在一般碰到的辅修都有一个前提——要增加学分,这件事情很麻烦,学生一般不太愿意学,所以很难大面积推广。我这里讲的主辅修就是在标准学分以内,既有主修又有辅修。这样的话,就使得很多学生都能够选。现在我们有很多复合型的专业,通过主辅修的搭配就能够实现复合型培养。比如说,我们学校有一个对外汉语教育专业,这个专业招生很差,就业很好。为什么呢?招生的时候,人家不清楚这个专业干什么;就业的时候,人家看这个专业的学生中文好、英文也好,就很欢迎。我说,这个专业就把它改为主修中文、辅修英文,不就完了吗?反过来说,主修英文、辅修中文也是可以的。这就是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组合。

下面我讲两个例子。一个是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工学院主辅修的例子。这个学院有六个主修专业,同时又提供六个辅修的模块。比如说,主修土木工程的学生可以去辅修数学,也可以辅修文学、计算机科学、地质工程、管理学,还可以辅修音乐。通过这样的主辅修的组合,打破了专业的界限,打破了学院的界限。辅修的模块里面,听课的学生可以来自这六个专业,也可以来自其他学院,全校所有专业都可以到这来辅修。这样的话,我既能够开出很多的辅修模块,培养多品种的学生,又能够保证每个辅修专业有一定量的学生来听课,保证我的成本和规模。下面这个例子是我们下一步准备做的,是师范教育改革的一种思路,现在国家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也做了很大的改革。我们有主修数学的,两年以后有志于当教师的,去辅修一个教育模块就可以成为数学教师了;主修中文的辅修教育模块就能成为语文教师了;主修土木工程的也可以辅修教育学模块,他到中学当教师,我相信一定有他的优势。从我们现在中学的教师来源看,局限于师范类几个专业。如果能够有更多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学当教师,以后一定能够使中小学教育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有这么几条结论:实施敏捷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反应性和适应性,是建设创业型大学的重要内容,当然也是建设其他类型大学的重要内容;采用虚拟组织的方式来构建本科专业,以实体性的学科来支撑非实体性的本科专业,有利于创业型大学快速低成本地进行专业调整,以满足社会对专业的需求;采用大规模定制的方式来改革课程体系,就能够同时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既能够实现多品种、多样化,甚至个性化,又能够控制办学成本,产生规模效益,这样就有利于创业型大学在成本受控的情况下培养多样化复合型人才;最后一条就是在当今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阶段,改革学术资源的配置模式和学术组织的体系结构,是加快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手段。

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