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德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德国的学前教育正处在一个转折期。德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增加幼儿教育机构,尤其是原西德地区3岁以下幼儿的托管机构;延长学前教育机构的开放时间;提高学前教育师资质量等。目前德国保教人员的构成严重失衡。简言之,德国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性的,各州和地方政府有高度的自主权,原东德与西德地区的学前教育传统与发展现状均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德国的学前教育正处在一个转折期。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的增加,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比例的升高等原因,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德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增加幼儿教育机构,尤其是原西德地区3岁以下幼儿的托管机构;延长学前教育机构的开放时间;提高学前教育师资质量等。

德国3岁以下幼儿的入托率较低。2006年,德国3岁以下幼儿的入托比例为12.1%,其中,原西德地区仅为6.8%,原东德地区为36.7%。德国青少年研究所的研究显示:父母双方都工作的3岁以下幼儿中,有80%的父母需要依赖其他的托育形式,例如,由保姆或祖父母照顾幼儿。此外,在3岁以下幼儿未工作的母亲中,84%的人有迈入职场的意愿,其中55%的人认为由于缺少合适的托育机构,她们不得不放弃工作而留在家中照顾孩子。德国政府为了提高幼儿的入托、入园率,特别颁布了《日间托育扩充法》(Tagesbetreuungsausbaugesetz )。此法案于2005年1月1日生效,旨在满足父母的托育需要,目标是在2010年以前增加23万个托育名额,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公平的保育、教育机会,并减轻父母的保教负担,使其能兼顾家庭与工作。但目前来看,德国政府还没有长期有效的措施来解决3岁以下幼儿的入托问题,因为这需要大约15亿欧元的财政投入。

除入托名额不足外,幼儿园开放时间过短也是学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母亲就业率的提高,家庭对长时间开放托育机构的需求愈加迫切,但是目前德国只有1/3的幼儿园是全日制。根据德国青少年研究所2005年的“儿童托育研究”显示:原东德地区36%的3岁以下幼儿每周托育时间为30~40小时,超过40小时者占13%;原西德地区的相应比例分别仅为11%和2%,该地区3~6岁幼儿每周托育时间25小时者占32.9%,有超过半数的幼儿托育时间每周在20小时以下。加上入托和入园费用较高,很多家庭选择由母亲在家自己看管孩子。德国政党正在督促政府在设施、资金和开放时间等多个方面努力,推进免费幼儿教育。

除了对公共托育设施的投入外,德国政府还推行了《联邦父母津贴法案》(Bundeselterngeldgesetz )。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照顾及教育子女,政府将根据幼儿父母的经济收入来发放金额不等的“父母津贴”。父母津贴和地方教育津贴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经济扶持减轻父母在照顾和教育子女方面的负担,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使幼儿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父母津贴的每月补助标准为父母月薪的67%,最多可领取1800欧元;没有工作的父母每月最少可领取300欧元;低收入、子女多的家庭的父母津贴的金额会有所提高。除了邦政府提供的父母津贴,一些地方政府,例如,巴登—符腾堡、拜恩等州还为3岁以上儿童的父母提供地方教育津贴。[1]

师资建设也是德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目前德国保教人员的构成严重失衡。德国幼儿园教师都属于雇员性质。2002年底,德国幼儿园的雇员共374 170人,其中,女性359 811人,占96.16%;男性14 359人,占3.84%。从年龄看,20~30岁的最多,有12.3万;其次是30~40岁的,有11.7万;40~50岁的有9.6万;20岁以下和50~60岁的均不到2万人。其次,保教人员中兼职的比例过高。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德国所有保教人员中,有56%是兼职人员,仅有44%是全职工作。2006年,全职工作人员的比例又下降了0.9%。另外,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保教人员的专业水平偏低。在欧盟国家中,除德国和奥地利外,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教师都具有大学学历,而德国大部分幼儿教师的学历是专科学校。为了提高学前保育、教育的质量,德国政府在一些大学和学院开设幼儿教师进修课程,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历水平。一些私人基金会也积极推动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例如,罗伯特保时捷基金会在2003年制订了“幼儿早期教育计划”,2005年又开始实施“日托机构保教人员专业发展计划”,希望通过相关研究和努力,提升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善德国学前教育的质量。但由于经费投入以及改革对整个德国教育体系造成的全面性影响,保教师资的改革依旧缓慢。

德国儿童在PISA中的表现引起了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德国政府下一步的改革目标是希望学前教育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能达到欧洲其他国家(如丹麦)的水平。但是关于如何界定和评价学前教育的质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由于德国反对集权制的传统,人们倾向于认为评价学前教育质量的标准应该多样化。评价应该包括学前教育机构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一些志愿者组织编制了质量手册,联邦政府也与各州合作,制定了《国家标准集》(National Quality Initiative ),用以评价和指导不同机构的学前教育工作。如何平衡各州的自主权和联邦政府一级的统一评价标准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对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的回顾,从德国学前教育的性质、地位、价值与功能,办学体制与机构状况,政府职责与管理体制,财政投入,师资五个方面介绍了德国学前教育的现状,从而了解了德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发展动向。简言之,德国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性的,各州和地方政府有高度的自主权,原东德与西德地区的学前教育传统与发展现状均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近年来德国政府积极吸取欧洲其他国家的经验,努力提升学前教育质量,重视幼小衔接,不断加强政府在学前课程设置、评价以及财政投入等方面的监管力度。

关键术语

自然教育;福禄培尔幼儿园;父母津贴

思考题

1.简述德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沿革。

2.德国学前教育的机构是如何设置的?

3.德国政府通过哪些途径支持学前教育?

4.德国政府如何支持幼师培训与发展?

5.德国学前教育主要呈现哪些特色?

[1] 胡春光:《德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改革策略》,载《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第45~5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