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未来走向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未来走向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如此,目前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评价似乎以否定性意见居多。与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相比,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成本相对偏高,而且缺乏规模效益。因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改革的方向之一。

第四节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未来走向

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推进,这项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招生政策带来的收益往往由高校获得,而政策带来的弊端却被社会放大了。正因为如此,目前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评价似乎以否定性意见居多。然而从推动高校特色化办学和促进多元人才的培养来看,高校自主招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政策,当下要做的是如何完善这项政策,从而使它在更公正的环境中,依靠更科学的手段,体现高校自主招生和自主办学的优势。

一、统一考试与多元考核相结合

虽然试行高校自主招生符合新时代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统一考试。就我国国情和目前的情况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统一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高考仍然是高校招生考试的主旋律,完全彻底地取消高考并不具备可行性。[31]建立统一考试与多元化自主招考相结合的考试体系,是目前高校自主招生较为适合的模式。

其一是建立科学化的考核评价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的相似性是目前各高校自主招生方案的共同特点,一方面选拔成绩优异的学生,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考虑有特长、有个性、有潜力的学生。关于采取什么技术、手段、程序和方法来准确地测量和检验学生的能力特长和潜力,各个高校在这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尽管已经采用不少测评手段,比如人格测试、专业倾向测评、笔试、面试等多种方法,但系统科学的选拔考核标准还没有形成,许多重要领域并没有涉及。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人才提出不同要求,关键是需要通过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持,就素质鉴定与评价标准的科学体系,建立一个能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智囊系统,从而保障自主招生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其二是形成多元化的考核测评内容。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人文科学精神和国际意识,相应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内容应更多地体现多元化,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多元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高校一贯坚持的德、智、体全面考核;第二,高校选拔时依据多元的学业成绩,包括考生在高阶段的平时学业成绩、年级排名、各类竞赛获奖、在高校各类夏(冬)令营的表现、入学申请陈述、专家面试结果、心理素质倾向以及高考成绩等;第三,高校各自的性质和特色不同,对专业学科的要求不同,考核的标准和要求也是多元的;第四,对学生多元成绩的比重也不尽相同,对特长型、创新型、领导型等不同类别的学生的要求各有侧重。”[32]持这种多元化的招考理念,更能客观科学地考核学生。这点获得高校的广泛认同,并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其三是重视过程性、发展性的考核方式。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量化评价标准的新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受到更多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变量及其关系也更受重视。过程性评价不仅重视学生的统考成绩,而且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业成就,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变化,对学生整个的或较长阶段学习生涯进行科学的判断和把握,以保证评价的完整性。为了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综合表现,可以尝试建立“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记载高中生在三年中德、智、体各方面成长经历的电子档案。“比如,清华大学的‘网络招生’的办法,它从高一学期开始就与学生建立了电子网络关系,通过网络跟踪了解学生高中三年的表现。三年内,一次一次地‘面试’,教授们在网上输入试题,让学生来解答,然后用计算机手段把过程中的所有资料都记录下来。这样既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测量和考核的目的,同时也全方位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过程。”[33]

其四是建立专业性的考试机构,使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在坚持统一考试的形式下发生根本性变化。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将招生自主权下放给高校,政府已不能包揽高校入学考试的流程,但高校面临的困难是没有足够的力量举办大规模的入学考试。因此,设定一个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权威的专业性考试机构显得尤为重要。“从实践情况来看,专业性考试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有专家命题组;二是要有一套考试机构运作机制,能足以保证考试的权威性;三是能给高校和考生提供大量的信息以供参考。”[34]建立专业性的考试机构,实行“招考分离”改革,既为高校减轻了负担,也进一步加大了高校招生自主权。

二、科学招录与公平招生相结合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如何在保证高选拔效率的基础上,在名额投放、招生条件的规定、考核形式与考核内容等环节切实兼顾这种差异,成为自主招生走向最大限度公平的重中之重。[35]自主招生作为高考录取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比统一高考有着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试点院校应该照顾到各地的学生。首先要扩大招生范围,取消生源范围限制,努力建立弱势补偿的政策机制;其次,在招收对象中学的选择上,不应仅局限于少数重点中学或指定中学,而应面向全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使每位学生都享有参与选拔的权利,以更有效地体现和促进教育公平;再次,要适度照顾农村学生,农村学校在教育资源的使用上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在名额分配上也不能给予照顾的话,农村的孩子会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当然,我们不能要求高校通过招生环节来消除基础教育差异带来的影响,但要充分保证各地区分配名额的公平,合理照顾到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农村和贫困地区。同时,不断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的辅助性政策,加大对贫困生的优惠和激励,比如制定贫困学生的考试费减免政策、优秀学生奖学金政策等,从而确保自主招生政策尽可能实现公平的价值。[36]

三、招生成本与招生效率的平衡

不论采取何种考试方式,都需要在提高招生效率的同时考虑招生成本,只有实现效率与成本的平衡,才可能保证政策的持续推进。与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相比,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成本相对偏高,而且缺乏规模效益。因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改革的方向之一。有学者提出,可以采取高校间的联合考核,将自主招生选拔与保送生、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选拔等有机结合,或者委托专业化的考试机构组织实施考试等,以此寻求考试成本与效率的平衡点,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促进自主招生的平稳快速发展。[37]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已经考虑到这点,2005年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将推荐材料数从三份改为两份,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则全部实现网上报名;2006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报名申请也全部通过网上进行,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便于考生递交申请材料、查询选拔结果及招生单位存档统计。2006年,清华大学考虑到各省市学生的考试成本,首次按大区选拔人才,实行江、浙、沪三省市单独在上海举行冬令营考试,其他省市的考生到清华大学参加北京冬令营活动。2007年清华大学除了在北京、上海设置考点外,还增加了杭州冬令营考点。同年,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增设考点,笔试在各省同时进行,面试在北京大学进行。[38]目前,许多高校纷纷加以效仿,通过简化自主招生程序和增设考点,降低考生考试成本,并提高招考效率。

四、招生自主与过程监督的平衡

自主招生确实可以帮助高校招收到自己需要的学生,从而使高校在自主办学和自主培养方面获得更多有利的机会。然而,赋予高校自主招生和自主办学权利,必然要求高校拥有强大的自律能力,对社会舆情有更敏感的反馈机制,在校内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高校只有增强自律能力,才能真正获得民众和政府的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当然,不管是高校获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还是高校增强自律能力和问责机制,都离不开教育法制的轨道。

第一,建立高校自主招生过程自律机制。在自主招生过程中,高校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高校是招生录取工作的责任者,这项工作关系到高校自身的荣誉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健全高校招生监督制度的必要前提和有效保障是建立高校的自律机制。[39]高校的自主招生过程必须公开透明,及时向社会公布录取标准和条件,以及招生总数、报考人数和考试情况,做到考察标准刚性化、录取过程公开化、录取结果公示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实行“阳光工程”。高校需要制定相应的公示制度,将录取过程和工作环节公之于众,接受考生和社会的全方位监督,真正做到依招生规范办事,防止不正之风的干扰。各高校在审查和确定自主招生对象后,应立即将录取名单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进行公布。高校也可以考虑建立录取新生审查委员会,专家成员包括专职教师、学校的职能部门和纪检部门人员,入选学生要接受专家组的审查,并参加和中学考试完全不同的测试。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层层把关,把“公平、公正、公开”落到实处。[40]

第二,建立高校自主招生舆情反馈和问责机制。高校招生作为社会事务,关系到社会公益,对社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民主参与将促进高校管理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避免因权力过分集中造成教育决策的随意性。同时,加强监督机制能够不断改进高校自主招生工作,保证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有效行使。“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信息,就必须允许媒体进入招生程序的各个环节,即从报名资格审查到考核、录取等一整套招生工作环节。这样做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是高校宣传自我形象的良好时机。”[41]对于各高校自主招生领导小组来说,应当自觉接受舆论的监督,善于听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建立相应的问责回应体系。“一是向社会公布自主招生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详细说明各自的分工和职责;二是公布招生制度、监督制度及相关政策并加以说明;三是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监督;四是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媒体报道的相关问题予以解释说明,涉及相关人员职责的,应结合相关纪律监督条例,给予一定的处理,并向社会公布。”[42]总之,建立完善的回应体系,能有效确保高校自主招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中进行,从而深化全社会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认识。

第三,将高校自主招生纳入法制轨道。随着政府将高校招生权下放到高校,政府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高校的直接管理者转变为监督者和服务者,因此,政府需要加强立法来完善对高校招生的监督,并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进而保证高校、中学和考生三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公平,保证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平稳运行。目前我国制定了三个有关招生监督的制度: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校招生工作的暂行规定》;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监督办法》;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有关高校招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办法》。应该说,这三个制度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发挥了监督作用,但是,针对自主招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专门的监督机制,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当下尤其需要通过立法途径来规定高校应当如何合法、规范、有效地实施招生,对高校自主招生中笔试、面试和最终确定预录取名单等环节也要作出明确规定,将整个过程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和公开化。[43]

【注释】

[1]李涵.高考改革中的自主招生政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7.

[2]张宝昆,沈毅一,罗利佳.从统一招考到自主招考:中国大学招生入学考试之重大变革[J].湖北招生考试,2004(6):10.

[3]琛维嘉.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与政府行为的调整[J].教育研究,2003(2):28—33.

[4]李涵.高考改革中的自主招生政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8.

[5]吴向明.完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4(3):48.

[6]郑永军.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解读[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b99210100b40c.html.

[7]锦尨.2010年自主招生政策有变,全面拉开序幕[EB/OL].http://www.china.com.cn/info/zhuanti/09gaokao/2009-12/04/content_19005383.htm.

[8]付玉旺.2010年自主招生的“新招”[J].考试与招生,2009(12):14—15.

[9]姜钢.完善高校招生自主选拔录取办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26.

[10]陆卓谟.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9(2):73.

[11]胡瑞.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6):157.

[12]王元伟.自主招生政策的利益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2):7.

[13]肖娟群.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历史考察与现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57—58.

[14]陈超.论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问题及其改进[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67.

[15]张万朋,陆晓燕.从平均走向公正——以社会公正理论审视高校自主招生制度[J].湖北招生考试,2006(4):43.

[16]曾华.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之互补研究[J].湖北招生考试,2009(6):21.

[17]罗丽英.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0—11.

[18]孙玉霞.高校自主招生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4—15.

[19]浙江大学2007年自主招生、保送生招生简章[EB/OL].http://gaokao.chsi.com.cn/gkxx/zzzs/200611/20061110/681024.html.

[20]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自主选拔录取暨保送生招生简章[EB/OL].http://gaokao.chsi.com.cn/gkxx/zzzs/200611/20061130/714479.html.

[21]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开展2007年冬令营(优秀学生选拔)活动的通知(非上海市)[EB/OL].http://zsb.sjtu.edu.cn/fetchpage.action?type=Notice&itemID=79.

[22]靖国安.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与教育公平[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5):58—60.

[23]罗丽英.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5.

[24]郑刚.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若干问题的研究[J].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6(12):23—24.

[25]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6.

[26]马翀,苏丽丽.透视高校自主招生现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8):45.

[27]郑刚.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若干问题的研究[J].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6(12):27.

[28]自主招生谁最受益[EB/OL].http://edu.sina.com.cn/exam/2006-12-06/162963638.html,2006-12-06.

[29]罗丽英.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4.

[30]夏静.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问题和出路[J].考试与招生,2010(2):58.

[31]李涵.高考改革中的自主招生政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5.

[32] 陆卓谟.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9(2):73.

[33] 陆卓谟.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9(2):73.

[34]郑蔚.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9(12):56—57.

[35]张继明.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走向研究[J].教育与考试,2007(5):9.

[36]罗丽英.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2.

[37]陆卓谟.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9(2):74.

[38]张继明.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走向研究[J].教育与考试,2007(5):9.

[39]李涵.高考改革中的自主招生政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8.

[40]陈超.论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问题及其改进[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69.

[41]孙玉霞.高校自主招生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20.

[42]郑刚.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若干问题的研究[J].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6(12):35—36.

[43]李涵.高考改革中的自主招生政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