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考试评价对社会阶层的再造

考试评价对社会阶层的再造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阶层的划分与形成具有四方面特征。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要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必须依靠教育。三是运用考试评价的方式使差异化教育和阶层分化的存在合法化。学校在传播和传承知识与文化的同时,还具有对社会阶层进行再生产的功能。社会阶层的再生产也有两个目的,一是将整个未成熟人群配置到不同的社会阶层,二是使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能够接受所在社会阶层的文化与传统,从而不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危胁。

第三节 考试评价对社会阶层的再造

社会阶层是指按照一定等级标准将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彼此地位相互区别的社会集团,同一社会集团成员之间在态度和行为模式、价值观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不是同一社会集团的成员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异性。社会阶层的划分与形成具有四方面特征。第一,同一社会阶层的人群具有类似的经济文化基础,从而表现出类似的生活习性或文化习俗。虽然划分阶层的标准各不相同,但同一阶层的人群必定在某些方面,尤其在经济与文化上,具有相似的观点。第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高低之分,或者在经济基础上存在差异,或者在学历水平上存在差异,或者在家族传统上存在差异,等等,这种差异不是特点或个性上的差异,而是被社会公认有着多与少、上与下、优与劣的差异。第三,社会阶层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职业种类、经济收益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文化或教育的差异,因为无论是职业种类还是经济收益,都取决于这个社会阶层所掌握的文化知识。第四,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在社会阶层之间流动,也就是说可以随着比较优势的获得而上升进入较高的社会阶层,但也会随着比较优势的丧失而下降进入较低的社会阶层。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要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必须依靠教育。

一、学校教育对社会阶层的再生产

从教育实践影响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学校教育主要通过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技能和经济地位的影响,发挥其再生产社会阶层的功能。美国教育学者、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鲍尔斯和金蒂斯(H.Gintis)说:“只有根据培养熟练劳动力后备队伍的系统需要,根据使技术决定论——选优任能论的观点合法化,根据把劳动者队伍分裂成地位分层的各个集团,以及根据使青年人适应经济系统中支配与服从的社会关系,才能够理解学校结构的主要方面。”[10]学校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可以被看作知识在学生身上的再生产,而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过程则可以视作社会关系在学生身上的再生产。学校本身不是创造知识的地方(高校在研究中的知识创造除外),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新的模式展开,而是尽可能再生产过去的社会知识与社会关系。“一个共同体或社会群体通过不断的自我更新维持自己,这种更新的进行,依靠群体中未成熟成员的教育成长。社会通过各种无意的和计划好的机构,把蒙昧的和似乎异己的人改造成为它自己的资源和理想的健全的托管者。所以,教育乃是一个抚养、培育和教养的过程。”[11]在不同的时代,这个过程有着不同的方式。“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社会,这种直接的参与(即我们讲过的间接的或偶然的教育),几乎成为教育青年的唯一影响,使他们获得群体的习俗和信仰。甚至在目前的社会,即使对于最坚持受学校教育的青年,这种直接参与也提供他们基本的教养。”[12]随着社会传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便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学校来教育未成熟成员。“学校当然总是明确根据影响其成员的智力和道德的倾向而塑造的环境典型。”[13]因此,在杜威看来,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学校环境,其对于人的教育,都是把前人的社会传统在后人身上再生产出来,杜威看到的是后人对前人的继承。然而细加分析会发现,所谓前人是一个有着阶层分化的系统,而后人同样是一个面临阶层分化的群体。后人这个群体中,哪些人是接受高阶层所需要的文化与传统,哪些人是接受低阶层所需要的文化与传统呢?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眼中,学校并不像杜威所描述的那么风平浪静,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和风细雨的渗透过程,而是高阶层群体对低阶层群体进行文化暴力的过程,是学生与命运抗争的过程。学校正是通过文化和符号暴力来实现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一是学校把统治阶层的文化与传统作为教学内容,并采用考试评价的方式加以筛选和强化,于是,统治阶层的子女容易在考试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非统治阶层的子女即使在考试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也因为他们接受了统治阶层的文化和传统而不但不会挑战统治阶层的文化和传统,反而会加以捍卫。二是学校教育通过发挥其筛选功能,为将来进入不同阶层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教育。虽然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为所有学生提供无差异化的教育,可一旦学生结束义务教育,面对考试与评价的筛选,不同的学生会面临不同的出路,有的进入普通高中,有的进入职业高中,有的则结束了学校学习。这是对学生的第一次合法筛选,也是第一次合法地为他们提供差异化教育。等到普通高中毕业,梯度化的筛选又将来临,学生们有的进入重点大学,有的进入地方性大学,有的进入高职高专,也有的直接进入社会。这一次筛选结果的差异更大。正是一次又一次的筛选和一次又一次提供的差异化教育,阶层分化逐渐形成。三是运用考试评价的方式使差异化教育和阶层分化的存在合法化。

学校教育对社会阶层的再生产过程是政治领域中的权威至上、经济领域中的资本至上演变为学校教育中的“成绩至上”的过程,当学生接受了学校教育中的“成绩至上”,在今后进入政治领域或经济领域时,就很容易接受权威至上或资本至上。鲍尔斯和金蒂斯曾分析道:“招收工人阶级学生的,并适应为生产等级中较低层次工作配备人员的学校,强调追随性和行为控制,而倾向于为较高层次的工作配备人员的比较拔尖的学校,则强调领导和动机控制。”[14]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中存在诸多再生产社会阶层的影子。

二、考试评价与社会阶层的动态均衡

学校在传播和传承知识与文化的同时,还具有对社会阶层进行再生产的功能。传播和传承知识与文化的目的是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同时也为个体的社会阶层流动提供可能。社会阶层的再生产也有两个目的,一是将整个未成熟人群配置到不同的社会阶层,二是使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能够接受所在社会阶层的文化与传统,从而不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危胁。于是,这两者之间就有了一点冲突,每一个接受知识与文化的人都希望能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但社会阶层的再生产却希望大家都能更好地认可与接受自己所在的阶层。这便涉及社会阶层的动态均衡问题,也就是说,一方面期望各个阶层的分布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又要为阶层流动创造机会。

如果社会阶层的分布永远是机械的、复制式的再生产,则社会阶层之间必将因为封闭而越来越孤立,从而自成体系。对整个社会来说,当“有其父必有其子”的状态无法改变时,人们就不再去改变,社会也将丧失活力和创造力。对整个教育体制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对个体和社会来说,在一个只可能是过滤和筛选机构的教育体制中进行如此巨大的投资,难道代价不是太昂贵了吗?”[15]因此,学校教育在通过考试与评价进行社会阶层再生产的过程中,也通过发挥其传播和传承知识与文化的功能,促进不同社会阶层子女的阶层间流动。

对处于低社会阶层者而言,相对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从教育体制中获得阶层流动的机会是最大的。“尽管有家庭环境的影响,教育仍然是职业插入[16]结构化所围绕的重心,那么人们会期望看到学校在两代人之间的社会流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的正式职能难道不是向下一代‘重新发牌’吗?受教育程度高于父辈的青年的社会流动是上升性的,也就是说,他们将进入一个在社会阶梯中较高的职位,这似乎是合乎逻辑的。”[17]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获得教育资源的状况也不一样。可是,一旦学生在考试评价中取得出色的成绩,就能获得更好的受教育机会,这是毋庸置疑的。尽管这种通过考试评价来维持的竞争机制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相对于政治领域的升迁和竞选,相对于经济领域的交易和竞争,它具有更大的确定性。

事实上,随着学校教育在知识与文化传承上的持续努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整个社会阶层的构成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尽管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有多种,但总体来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整个社会中处于较低阶层者的比例在减少,而中产阶层的规模会更大。这既是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群体素质提升的功能体现,也是学生个体通过教育提升其社会阶层的结果。

【注释】

[1][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衡,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2.

[2][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衡,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7.

[3][美]杰克·肖可夫,黛博拉·菲利普斯.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M].方俊明,李伟亚,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33.

[4][美]阿伦·奥恩斯坦,莱文·丹尼尔.教育基础[M].杨树兵,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62.

[5]李立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3.

[6]李立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1.

[7]刘海峰,等.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3.

[8]李立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5.

[9]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183.

[10][美]S·鲍尔斯,H·金蒂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84.

[1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

[1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

[13]同上:25.

[14][美]S·鲍尔斯,H·金蒂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00.

[15][法]玛丽·杜里拉,阿涅斯·冯·让丹.学校社会学[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0.

[16]职业插入是指青年人以在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为基础寻找到某一职业的时刻。不过,在经济不尽如人意的背景下,人们不再把职业插入限定为从事某一全职工作的时期,而认定其为断裂、错开的,将从业过程分解为若干时段。

[17][法]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学校社会学[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