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书的逻辑结构

本书的逻辑结构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择这一逻辑展开模式仅出于行文需要,并非排斥其他政策过程理论。1919年1月19日,德国举行国民议会大选。1919年2月6日德国国民议会举行,由于首都柏林时局动荡,国民议会在魏玛召开,共和国的非正式国名和宪法的名称由此而来。

二、本书的逻辑结构

政策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活动,基于此,政策研究者观察和总结公共政策活动,并提出了解释这一活动的各种理论模型,(85)如拉斯韦尔的“决策过程”(the decision process)理论、(86)金登(J.W.Kingdon)的“多源流框架分析”(multiple-stream framework analysis)理论、(87)鲍姆加特纳与B.D.琼斯的间断—平衡理论、利普斯基(M.Lipsky)的“街道层官僚”(street‐level bureaucracy)理论、(88)斯通(D.Stone)的“政策悖论”(policy paradox)理论(89)等,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教育政策不无启发。为了较完整地展现教育政策的各个环节,同时较好地融合相关教育政策理论和方法,以利于教育政策初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快速、系统地把握有关教育政策理论及其实践运用的知识,本书依据教育政策的实践逻辑设计了教育政策的逻辑展开,以一种“线性展开,动态反馈”的结构,展现教育问题—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政策执行—教育政策调整—教育问题解决—教育政策终结这六个前后相继的教育政策活动过程,其间贯穿教育政策分析和教育政策监测与评估(见图1-1)。选择这一逻辑展开模式仅出于行文需要,并非排斥其他政策过程理论。

img2

图1-1 教育政策活动的逻辑结构

【注释】

(1)《说文解字》“:策:馬箠也。从竹朿聲。”

(2)[西汉]桓宽.盐铁论·本议.

(3)“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雷颐.黄金十年[J].读书,1997(9).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46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417.

(6)皮纯协,徐理明,等.简明政治学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458.

(7)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2.

(8)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9)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48.

(10)成有信,等.教育政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201.

(11)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15.

(12)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5.

(13)颜国梁.教育政策执行理论与应用[M].台北:师大书苑,1997:序2.

(14)Trowler P.Education policy[M].London:Routledge,2003:95.

(15)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5.

(16)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现代教育理论丛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337.

(17)Trowler P.Education policy[M].London:Routledge,2003,95 96.

(18)刘复兴.教育政策的四重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

(19)Easton D.The political system: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M].New York:Alfred A.Knopf Inc.,1953;Easton D.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Inc.,1965;Easton D.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M].New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65.

(20)Anderson J E.Public policymaking:An introduction[M].Cengage Learning,2010.

(21)Ball S J.Education reform:A critical and post‐structural approach[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10.

(22)Taylor S,Rizvi F,Lingard B,Henry M.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chang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28.

(23)林小英.理解教育政策:现象、问题和价值[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

(24)祁型雨.超越利益之争——教育政策的价值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9.

(25)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6).教育活动中的利益分配与调整还存在第三种形态,即学校领导人或教师在学校或课堂等微观情景中的教育资源分配,这往往不属于教育政策调整的范畴,而与学校领导人或教师的教育管理或教育教学行为相关。

(26)刘复兴.教育政策的四重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

(27)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5.

(2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8—72.

(29)[荷]亨利·范·马尔赛文.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M].陈云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59.

(30)Tomasevski K.Manual on rights‐based education: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bureau for education[M].UNESCO Bangkok,2004:15.

(31)具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2006)等。

(32)劳凯声.教育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6.

(33)《魏玛宪法》是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年)的宪法。1919年1月19日,德国举行国民议会大选。1919年2月6日德国国民议会举行,由于首都柏林时局动荡,国民议会在魏玛召开,共和国的非正式国名和宪法的名称由此而来。1919年7月31日,国民议会通过《魏玛宪法》。1919年8月11日《魏玛宪法》正式生效。作为德国历史上第一部付诸实施的民主宪法,它奠定了议会民主制和联邦制共和国的基础。

(34)劳凯声.教育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7.

(35)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不断的矛盾冲突、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指出:“教育历来是从属于为控制而进行的斗争的……父母可能对其子女的教育各有其自己的利益所在……然而,当教育在家庭之外进行时,这一家庭内部的冲突更由于存在着介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学校作用而相形见绌。近年来,第二次转换……正在发生,这是一个从家庭对学校,或从家庭对地方团体,向地方团体对州……或地方团体对国家政府的转换。”Coleman J S.The struggle for control of education[EB/OL].http://eric.ed.gov/PDFS/ED015158.pdf.(This paper was prepared for a‘Syposium on social policy—Local control of education’,Oct.5 7,1967,College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Saskutoon,Canada)

(36)[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林明,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442.

(37)翁福元.教育政策社会学:教育政策与当代社会思潮之对话[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66—67,70.

(38)[美]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M].王玉秋,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39)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345.

(40)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85.

(41)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6).

(42)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R/OL].(1948-12-10)[2010-12-06]http://www.un.org/zh/documents/udhr/.

(43)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R/OL].(1948-12-10)[2010-12-06]http://www.un.org/zh/documents/udhr/.

(44)[美]莫蒂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西方思想宝库[M].周汉林,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1035.

(45)[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73.

(46)[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57.

(47)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6).

(4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0—61.

(49)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并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规定将义务教育上升到了公民人权的高度。见: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R/OL].(1948-12-10)[2010-12-06].http://www.un.org/zh/documents/udhr/.

(50)[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1.

(51)[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

(52)周光辉.超越政治学——对民主的经济、道德和认知价值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

(53)[法]米亚拉雷.现代教育史[M].张人杰,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3:250.

(54)[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7.

(55)何子建.利益:民主政治与社会结构的联合点[J].社会学研究,1995(1).

(56)[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费方域,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472—473.

(57)高兆明.从价值论看效率与公平——再论效率与公平[J].哲学研究,1996(10).

(58)张杰.对我国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59)陈新夏.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分析[J].哲学研究,2005(4).

(60)刘福森.价值观的革命: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取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61)UNESCO(2004).The international implementation scheme for the 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OL].(2004 11 02)[2010 12 06].http://portal.unesco.org/education/en/file_download.php/e13265d9b948898339314b001d91fd01draftFinal+IIS.pdf.

(62)Lasswell H D,Kaplan A.Power and society: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0.

(63)Dror Y.Ventures in policy sciences:Concepts and application[M].New York:American Elsevier,1971:14.

(64)[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林明,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1.

(65)[美]R.M.克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M].陈东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8—29.

(66)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

(67)Lasswell H D.A preview of policy science[M].New York:American Elsevier,1971.

(68)胡象明.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9)Lerner D,Lasswell H D(eds.).The policy sciences:Recent developments in scope and method[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70)Dror Y.Policy making reexamined[M].San Francisco:Chandler,1968;Dror Y.Design for policy sciences[M].New York:American Elsevier,1971;Dror Y.Ventures in policy sciences:Concepts and application[M].New York:American Elsevier,1971.

(71)Nagel S S(eds).Encyclopedia of policy studies[M].New York:M.Dekker,1983.

(72)Baumgartner F R,Bryan B D.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73)康宁.试论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J].教育研究,1999(4).

(74)瞿葆奎,钟启泉.教育政策与教育科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6).

(75)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76)[美]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M].朱国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4.

(77)[美]戴维·L.维默,[加]艾丹·R.维宁.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M].戴星翼,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78)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79)曾荣光.教育政策研究:议论批判的视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

(80)冯建军,赵永东.西方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J].平顶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2).

(81)曾荣光.教育政策研究:议论批判的视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

(82)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83)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教育学研究方法[M].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8—9.

(84)曾荣光.教育政策研究:议论批判的视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

(85)[美]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M].彭宗超,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86)Lasswell H D.The policy orientation[M]//Lerner D,Lasswell H D(eds.).The policy sciences:Recent developments in scope and method.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Lasswell H D.The decision process:Seven categories of functional analysis[M].College Park:University of Maryland Press,1956:第二章,表2.2.

(87)约翰·金登(John W.Kingdon),美国著名政策科学家和政治学家,曾任密西根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现为密西根大学名誉退休教授。参见:[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陈建国.金登“多源流分析框架”述评[J].理论探讨,2008(1).

(88)[美]戴维·L.维默,[加]艾丹·R.维宁.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M].戴星翼,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89)[美]黛博拉·斯通.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M].顾建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