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业的基本类型

创业的基本类型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商业创业,是以社会经济活动为对象的创业形式。就目前而言,一种创业是人类空前未知的事业,在事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创业活动来取得成果。商业创业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这两种创业类型反映了创业活动的深度。从创业的发展阶段划分,创业又有初次创业、再创业、持续创业三种类型。

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精细又高度协作的有机系统。历史发展到今天,因社会分工日趋细密和各分工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要求日益迫切,使创业活动呈现出空前的繁复性和多样性,也使创业活动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要深刻认识创业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对现代创业的基本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有所了解。为此,本章将现代创业划分为经济创业和社会创业两大系统,并简要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现代创业类型的多维划分标准

现代社会既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其创业也就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而当人们从不同视角区分创业时,很自然地便产生了纷然杂陈的各种创业类型。

现代社会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开放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如果按创业范围的广狭作社会学划分,可以将创业区分为家庭创业、企业创业。现代社会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向纵深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除传统的创业领域——农业领域之外,还有其他众多的领域,诸如工业领域创业、商业领域创业等。

上述多种创业分类,各从不同侧面或不同层次向人们描绘了创业在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自有其分类的根据和特定的意义。但是必须指出,这些分类,其着眼点或是管理学的或是经济学的,而且相互交叉重叠,缺乏必要的哲学概括和系统分析,不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现代创业的复杂结构。从哲学观点看来,创业是创业主体——社会的人和创业客体——人和物的互动过程。因此,要对现代创业进行更高层次的分类,首先应以创业主体的性质为依据,这是所谓主位划分法;其次应以创业客体的性质为依据,这是所谓客位划分法。主位划分法是分析创业主体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方式,侧重回答“谁来创业”和“按什么思维方式去创业”;客位划分法是分析创业客体的性质、结构和状态,侧重回答“干什么”。

在现代,要区别复杂的创业类型,客位划分法显得更为重要。根据创业客体对象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将现代社会创业区分为商业创业和社会创业两类基本形式。

二、商业创业

所谓商业创业,是以社会经济活动为对象的创业形式。它既包括对物质生产经营活动中人力人才、物质资金、能源信息、交通运输的创业,也包括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控制;既包括协调人类生产、生活同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还包括对人类自身生产的合理控制以及对人才的正确使用。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社会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基本单位,因而经济活动主要是在家庭内部以极其简单的形式进行的,创业空间较小。到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家庭作为人口生产的基本单位仍被保留下来,而作为物质生产的基本单位则被破坏,日益被企业所代替。自近代企业产生以后,经济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企业,二是部门经济,三是国民经济。此外,同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密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人口、人才也应列入经济发展因素的范围。

商业创业的主要载体——企业是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或提供服务并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它产生于手工工场时期,而在现代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企业按其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可分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金融企业、建筑企业、旅游和服务性企业等。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支柱,具有商品性、营利性、经营独立性等特征。所谓商品性,是指企业所从事的是以交换劳动产品(或服务)为目的的经济活动,这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大不相同。所谓营利性,是指企业必须盈利,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活动,以实现自我扩张、自我发展。如果不盈利或不打算盈利,不能称其为企业。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权力,否则便不可能保证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变为非企业的其他组织。

商业创业作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性。创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由于人类的持续创业活动,才有社会的繁荣、国家的昌盛以及现实生活中享受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业活动源于社会需求,也适应于社会需求,因此一切创业活动必须按社会的准则与规律行事。

第二,开拓性。从历史与社会角度来看,创业活动是持续的,永恒的;而对于创业者来说,所创之业则是从未经历过的、从头开始的事业。就目前而言,一种创业是人类空前未知的事业,在事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创业活动来取得成果。而其他运营的过程还是有其他行业可以借鉴的。另一类事业于人类已经有过尝试和体验,甚至有比较普遍的尝试,但对创业者来说仍是一件空前未知的事业,虽然可以借鉴、模仿、学习前人(乃至国外)的经验和方法,但是必须从头做起,只有创造与创新,才有突破与成功,才能开拓新的事业。

第三,自主性。创业从来就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行为。创业者一般有身处逆境者、不满足现状者、锐意进取者和有志向、有成功欲望者。未来的事业是自己选定的意愿,从创业伊始到整个创业过程,都需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创业目标,实现当家做主的理想

第四,功利性。创业是一项充满功利性的事业,是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过程。创业的过程是一个艰苦奋斗、耗费心血、体力并承担风险的过程。无论创业者采取什么手段和方式创业,积累财富是创业的目标。财富的多少也是衡量创业业绩的重要标志。即使要完成其他的公益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须通过财富来达到目的。

商业创业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类行为,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个人和团体,都存在着创业活动,这就使创业活动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类型。商业创业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从创业的时代背景看。创业可分为传统创业、现代创业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创业活动由于社会条件不同,在创业的水平、特点、手段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从创业的宏观环境看,创业有国内创业和海外创业两种类型。这两种创业类型反映了创业活动的广度。由于创业空间的反差,也就决定了它们在创业形式、内容及风格上的不同。

从创业的微观环境看,创业又有内部创业和外部创业两种类型。这两种创业类型反映了创业活动的深度。内部创业特指一个组织内部的一些集体的创业活动,外部创业特指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的创业活动。

从创业的模式看,创业则表现为独自创业、合伙创业、家族创业、集团创业等四种类型。这些类型反映了创业活动的本质、规模和利益关系。

从创业的发展阶段划分,创业又有初次创业、再创业、持续创业三种类型。初次创业是指事业的草创时期的活动;再创业是在初次创业结束后,为达到原定目标而继续的创业活动;持续创业是在创业成功后,为巩固和扩大创业成果而不间断地进行的创业活动。

从创业的动机看,创业有自发创业、自主创业、自觉创业三种类型。自发创业通常是为环境所迫、争取生存的创业活动,具有很强的被动性;自主创业是为适应环境需要、争取发展的创业活动,具有更多的主动性;自觉创业往往是为改造环境、造福社会的创业活动,是人对客观世界能动性的反映。

三、社会创业

既然可以有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创业,那么是否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营利性创业呢?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创业、公益创业的概念越来越被国人所熟知。

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urship,SE),有时也被称为公益创业,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逐步被认可的一种全新创业理念,它是一种旨在实施追求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创业活动。社会创业在涵盖非营利性机构的创业活动和营利性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活动的同时,还强调个人和组织必须运用商业知识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J.格利高里·迪斯(J. Gregory Dees)从四个方面界定社会创业[1]:选定一项使命来创造和体现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私有价值);发现和不断寻找新的机会来实现这项使命;不断创新、调整学习过程;不受当前资源稀缺限制的大胆行动。

浙江大学陈劲、王皓白对社会创业者定义如下:社会创业者是那些具有正确价值观,能够将伟大而具有前瞻性的愿景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创业者,他们对目标群体负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环境下持续通过社会创业来创造社会价值。他们在物质资源和制度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目标,不断发掘新机会,不断进行适应、学习和创新。

从创业的角度看,社会创业者和企业创业者有很多相似点,但也有很多差异和不同。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王仕鑫、廖云贵就对社会创业者与企业创业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社会创业者与企业创业者具有许多共同特质,但社会创业者的活动及社会价值创造过程都和社会使命密切相关,因此具有区别于企业创业者的特征[2],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价值驱动

社会创业者肩负社会责任,以创造社会价值为使命。在从事社会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创业者不存在任何个人财富动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我约束能力,他们自我实现的途径不是创造个人价值而是创造社会价值。社会创业者希望通过长期努力最终解决社会问题并创造社会福利,他们在实现愿景过程中能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不存在任何利益驱动的情况下,高效创造社会价值是社会创业者自我驱动的重要来源。

2.建立愿景能力

愿景是社会创业者自我激励的重要来源,建立适当的愿景是社会创业者实现自身使命的重要条件。由于社会问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社会创业者在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过程中,需要不断尝试,甚至不断经历失败。在此过程中,社会创业者只有建立适当愿景并围绕愿景不懈努力,才能克服来自社会和个人的种种诱惑,实现自我激励。愿景也是社会型组织吸引大量志愿者的重要保障,由于社会型组织不存在利润驱动因素,同时社会价值具有难以识别和归因的特性,因此明晰的愿景可以使志愿者通过社会创业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活动可能创造的社会价值以及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可能性,从而使志愿者和社会创业者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断努力。

3.具有良好的信用网络

社会创业者在吸引和激励他人实现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信用和组织网络,以获取所需的各种资源。首先,社会创业者在其服务领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地位和声誉。这有助于组织愿景被他人认同和接受,同时有利于产生扩散效应,使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为其他人所模仿,从而有利于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其次,社会创业者应与政府、商界组织以及个体建立广泛联系,这对于社会型组织以低成本从网络中获取各种资源十分重要。

4.联盟合作能力

由于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涉及诸多领域并耗费资源,因此社会创业者单凭个体和组织的自身资源很难实现愿景,而建立联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Alison Buttenheim,1998)。社会创业者需要同政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获取政府津贴和宣传支持,需要同企业建立联盟以获取财务方面的支持,需要同与自身愿景相关性强的社会型组织建立联盟以集中力量共同解决复杂问题,同时需要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以提高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并获得广泛支持。

虽然社会创业还没有一个学术界认可统一的定义,但是,从社会创业的产生动因、内涵与特征、类别、影响因素、作用形式与机理等角度入手开展的社会创业研究却已经有许多成果。

约翰逊(Johnson. S)认为社会创业是一种混合模式,从社会创业承担组织的性质来说,这种模式既包括营利组织的活动也包括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以及与政府跨部门的合作。上述描述表明:社会创业有着多种承担主体和多种形式,既包括非营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完成社会使命、进行商业运作等活动,也包括营利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开展社会福利性质的商务活动,还可以包括营利企业基于提高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而开展的社会活动。格利高里·迪斯提出将社会创业和投资的经济回报分开来研究,他认为社会创业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利用变革的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并且为全社会创造效益,二是引用商业经营模式产生经济效益。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创业研究中心(2002)认为:社会创业主要是采用创新方法解决社会焦点问题,采用传统的商业手段来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它既包括营利组织为充分利用资源解决社会问题而开展的创业活动,也包括非营利组织支持个体创立自己的小企业。加拿大社会创业研究中心(2001)提出:社会创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其盈利部门的活动强调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并且奖励表现良好的成员;其次,社会创业家还鼓励企业参与非营利性的活动,以便提高组织效率,并且树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提出:社会创业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

虽然社会创业概念还没有统一,但是社会创业的活动已经在国内外蓬勃开展。与此同时,与社会创业概念相关、工作内容相近的公益创业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公益创业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并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它主要强调创建非营利性组织、兼顾社会效益的企业和志愿公益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社会创业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20世纪80年代起,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国家采取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导致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直接资助经费不断减少,政府对福利事业的资助大幅削减,“市场失灵”导致人们对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的需求有增无减,引发非营利性组织迅速发展。非营利组织可以提供的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十分有限,要提高运作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更好地提供公益服务的目标,就必须引入商业化操作和市场化运作手段提高自身效率。因此,“企业家”和“创业”概念开始被引入公益领域,社会创业理论和实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第二,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导致社会财富不断向私营组织集中,社会问题进一步加剧,社会迫切需要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更主动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等公共机构所能提供的公共资源难以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促使更多的私营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结成联盟,进行社会创业活动,以实现投资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回报。

第三,商业和公益事业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公益事业部门和商业部门结盟合作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创新和福利增长正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不同类型的部门具有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合作可以整合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增强为社会服务和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

社会创业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企业组织需要强化社会责任,即社会创业的社会维度;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公共服务部门和第三社会部门等非商业组织要采用商业运作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目标,即社会创业的创业维度。社会性和创业性正是社会创业的关键特征所在。

社会创业的社会性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目的和产出的社会性。社会创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营利。社会创业的目标是促进健康福利事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第二,社会创业的核心资本应是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网络、信任和合作这些社会资本能为创业带来实体资本和财务资本。

第三,组织的社会性。社会创业组织是新型的公民社会组织,并不归股东所有,也不把追求利润作为主要目标。

第四,社区性。社会创业往往具有一定的服务区域性,大多致力于改善作为社会创业基地的街区和社区的某项或某些事业。

社会创业的创业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机会识别能力。社会创业者善于发现人们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并利用那些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来满足这些需求。

第二,紧迫感、决心、雄心和领导天赋。社会创业者的创业动力不是利润或股票价值,而是使命感

第三,创新精神。社会创业者一定要进行创新和变革,开发新的服务项目,组建新的组织,才能更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第四,有经营活动。社会创业不同于传统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资金来源,传统非营利组织主要依靠募捐来维持,独立生存能力相对较弱,而社会创业能够自给自足,其经营收入是主要资金来源,但也不排除募捐。社会创业正日益超越民间非营利部门的范畴,大型私营企业也通过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来进入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市场,成为一种将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性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