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进行课堂学习管理

如何进行课堂学习管理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学习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因而,如何进行课堂学习管理,便成为教育学家、教学一线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师的一门高超的艺术。课堂学习管理不是简单的监督和控制可以达到目的的。所以课堂学习管理,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特别是心理的需求。规则是维持课堂秩序的准则,也是课堂学习管理的依据。

课堂学习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学习管理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并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如何进行课堂学习管理,便成为教育学家、教学一线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学习的管理进行一些研究与探索。

一、 课堂学习管理理念

课堂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师生以课程为中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人际环境。它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协调与控制的过程。为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谐而融洽的人际心理环境是不可或缺的。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中的人、事、时、空等因素进行协调的过程。教师的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有很大区别。首先,管理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目的性行为”,每个管理者总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并进行规划、决策,采取行动,试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益。其次,它还是一种“规范调整行为”,从目标的达成要求出发,从提高效益的需要出发,建立团体成员共同的行为规范,并对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与调节。管理还是一种“组织结构行为”,为完成一个目标,一群人组成一个固定的团队(教学班),在团队中通过组织分工、建立责任制等措施使整个组织朝着既定的方向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课堂管理与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都是系统管理。其基本理论是系统论与控制论。但课堂教学也有与其他管理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的管理是动态管理。上课伊始,就进入师生互动的程序之中,环环相扣,不允许有中断和空白的时间。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在动态中实施的,就像一辆高速行驶又不能停止的快车。因此需要管理者有较高的决策能力和应对能力。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师的一门高超的艺术。

其次,课堂教学管理是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学工作同步进行的。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课堂管理具有过程性,对教学过程管理是完成“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再次,课堂教学管理具有临时性。上课开始,下课结束。尤其是中学阶段的教学,往往一个学科换一个教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管理风格。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认识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的要素具有重要意义。课堂管理就是各个职能要素的有机整合。教学设计体现了计划要素,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组织要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必须时时协调各种课堂关系,而课堂纪律则是控制要素。

二、 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

基于积极促进、预防为主的理念,现代课堂学习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 了解学生的需要

课堂学习管理不是简单的监督和控制可以达到目的的。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特别是心理需要,是课堂学习管理的重要依据。虽然教师在建立有效的、有启发性的、促进学习的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只有了解学生的各种需要特别是心理需要,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只有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能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容性,相互接触产生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学生主动地接纳教师的指导。教师的行为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高效顺利地开展。学生群体,不论是正式的班集体,还是非正式的友伴群体,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及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学生群体,可以为教与学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及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课堂学习管理,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特别是心理的需求。

(三) 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把学生的行为引导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就会增多,问题行为就会减少。为此,教师要有明确的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学业程度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使用难度适当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迅速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以鼓励学生不断取得学业成就,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四) 建立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是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例如,上课铃响停止以后,必须准备好文具书本,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准备上课;上课时,发言之前要先举手,等教师同意后,才开始发言。规则是维持课堂秩序的准则,也是课堂学习管理的依据。因此,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当建立教学常规,使全体学生认识到,这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五) 学校管理者对班级规模的控制

班集体的大小,对课堂学习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班集体太大,情感关系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频率低,相互了解少,建立集体规范就比较困难,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的小群体,增加管理的难度。而且,往往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少数同学甚至会感受到冷落。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也会较大,难免产生摩擦与冲突,直接影响课堂学习管理的效果。因而,班级的规模不宜过大,应该向小班化发展,比如20 ~ 30人最好,最多不应该超过50人。

三、 课堂学习管理要求创造良好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而且取决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也就是教学的环境。教学情境有物质的,如教室的座椅、光线等;还有心理的,也就是课堂气氛,这是更为重要的。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健康积极的课堂气氛往往能极大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

(1) 教师要提高课程运作的能力,即强调课堂中有效管理与有效教学之间紧密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注意到课堂内发生的所有情况,并有用语言或非语言予以适当处理的能力。例如,在讲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时,有两个学生在聊天,这时,教师就在提出问题“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是什么”的同时迅速走向两位学生,平静地制止,然后走回讲台,对其中一位提出进一步的问题,“是平均速率还是瞬时速率”。这种驾驭能力,在教育学上称为“洞悉”,著名学者康尼把它称为教师“脑后有眼”。

(2) 教师还应具备在一段时间内能注意或处理两个以上教学事件的能力。如果把握不好,有的教师往往会因为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拖延时间过久,使大多数学生精神涣散而影响学习。

(3) 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现代教学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等,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活泼,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有效。

(4) 避免微波效应。微波效应是指教师在责罚一个学生后,对班集体中的其他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要出现这个问题。例如,教师在责罚某学生时情绪比较激动,不能冷静对待,有时言辞过于偏激,甚至说话过头,有损学生的自尊心。这样,不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而且,如果这个学生在班上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教师的这种作法会引起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处理个别学生问题时,应避免微波效应。

温馨提示:课堂管理的9条建议

1.初次与学生接触时要避免过于随便

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因此最好是在开始与学生相处时表现得正式一些,待与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后再逐渐与他们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就像结交新朋友一样。调查显示,许多影响力差的教师是以与上述相反的方式开始与学生接触的,然后在他们已经给学生形成一种过于松散的第一印象后又竭力使自己严肃起来。这样做效果不理想,教师的权威也难以树立。

2.快速记住学生的姓名

快速记住学生的姓名,并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而且也便于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3.使用积极的语言,而非消极的语言

课堂管理应该从对消极行为的控制转向对积极行为的促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强调的是希望学生去做什么,而不是必须禁止他们去做什么。消极的语言会暗示学生可能在此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行为。

4.有选择地使用强化策略

为了预防课堂内违纪行为的发生,教师可以对某些学生采取选择性强化策略。在课堂学习中,当某个学生出现不良行为迹象时,教师可以不加理会,而向他提出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他就会感到教师在注意他。如果回答正确,他就会获得成就感,他的正当行为就会受到强化,实际上也就抑制住了他的不正当行为。选择性强化也可以通过赞扬其他学生,即转移强化来实现。

5.运用非言语线索

如果有迹象表明某个学生将出现不当行为,教师要立即使用非言语线索,给学生一个暗示信号。例如,可以给该学生一个眼色或一个手势,也可以一边讲课一边走过去停留一下。这种非言语线索,既可控制不当行为的产生,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6.处理当前的事,而不是过去的事

当学生出现不当行为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将来遇到类似情境时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对学生过去的错误纠缠不放。要处理当前的事,而不是过去的事。

7.给学生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

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纪律的制定与实施,同时给学生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也能使他们认识到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课堂上发生了违反纪律的事件时,教师不要去听信学生的借口,否则只会让学生学会推卸或逃避责任。教师更不要去引导全班学生讨论该学生的理由是否成立,这会使违纪学生认为其行为受到了重视,客观上强化了其违纪行为。这时,教师应该问学生在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8.要就事论事,不要羞辱学生

当发生学生违纪事件时,教师应该就事论事,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对学生的希望,而不要去羞辱学生,更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去揭露该生的短处。

9.避免不必要的威胁

仅仅依赖于威胁来控制学生是无效的,而且总是用“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来威胁学生,会极大地损害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当然,威胁信号一旦发出了,就一定要执行,让学生感到教师言而有信。

四、 有效课堂管理的原则

(一)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的基本原则、课的结构和环节、教学的基本方法等都是属于教学的“统一性”问题。从这个基本要求出发,教师就要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来组织课堂教学,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事先安排好课的结构及各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课堂教学上看,应把握统一性原则,遵循其要求,并使之艺术化。反之,必然使课堂教学支离破碎,失去统一性。

然而,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课堂上完全可能出现千变万化的情况。教材内容有所不同,学生对教材各部分理解程度不同,学过知识的遗忘多少不同等多种情况要求课堂教学绝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视其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在统一性前提下注意贯彻灵活性原则。

所谓灵活性,是指课的结构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并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随时加以调整。要设计好一个比较理想的程序,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教案。但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过分地受到课前设计好的模式及教案的约束,要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灵活更改不适之处,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问题。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节,用新的设想和方案予以补救,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方式要多样化,目的是使全班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富有成效。如果教师只注意了统一性而忽视了灵活性,就表明课堂教学缺少艺术性的组织。

(二) 兴趣性与新颖性相促进原则

教与学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总给人一种枯燥乏味之感,因此教师必须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保持课堂教学的兴趣性。所谓兴趣性,是指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并集中在教学活动上。教师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步步吸引学生深入教材,层层递进;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的活动上,探幽取宝。

为此,教师要进行以下努力:首先,在学习一门新课程之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叙述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阐明学习该学科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尤其要着重讲一讲该学科中比较突出的、典型的、能吸引学生兴趣的事实,以使学生对这门学科发生兴趣。例如,开物理课之前,简要讲一下物理学家牛顿如何受苹果落地这一普通现象的启发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就会初步诱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其次,讲一讲学习方法。只要学习方法得当,努力钻研,虽然这门学科很难学,也是完全可以学好的,使学生有一种轻松感。最后,在上每一节课的导言中要通过设疑、提问、讨论等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集中在教学活动上。目前学生“偏科”已成为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那门学科不感兴趣,不是学生没有能力学好。

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但是人脑毕竟不是电脑,人的大脑在接受信息并进行加工、储存、组合的过程中,都有学生本人的态度和兴趣问题。如果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过程中不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一味灌输,无疑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注意不够,所获无几。这样,课堂教学秩序井然,但却未能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教师在保持课堂教学系统性、科学性前提下,应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使课堂教学富有新颖性。为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必须花费大量心血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抽象概括、归纳整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同时借助表情、动作、图片、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等手段对教材进行形象性描绘。教师应使学生在教师独特新颖的教学中,兴趣盎然,情绪波澜起伏,仿佛置身于欣赏艺术的境界,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目前,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各科千篇一律,讲授的虽是新知识,但却没有新鲜感,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摒弃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固定教学模式,增加一些新的方法与手段。

我们时刻要注意,不是一提到增加课堂教学的兴趣性与新颖性,就是离开教学内容,故意穿插进一些笑科去增加所谓的兴趣性与新颖性。教学中一定要有趣味性,但这不是“奇闻轶事”“故事新编”“涉新猎奇”,不能使学生嬉笑之后,一无所获。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学科开始讲授之际,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其发生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巧妙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化枯燥为兴趣,化“苦学”为“乐学”,使课堂教学既紧张又轻松愉快、既严肃又生动活泼。总之,只有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教师也会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 保证连贯性,增加应变性

课堂教学无疑应按事前设计好的程序组织课堂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从整个课堂教学看,课堂教学呈现连贯性,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前后连贯一致,脉络清晰。

为保证课堂教学的连贯性,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课与课之间要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既要体现阶段性,又要保持连续性。

(2)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串一条线,使学生能够以此为线索,逐步掌握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教育家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表法值得借鉴。如果教授的知识不成体系,不但会破坏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还会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杂乱无章,不便于储存和提取。

(3)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教师应保持大致一样。学生的适应性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如学生已经适应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教师还在频繁变换,就会使学生无法适应,必然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上看,有时完全有可能没有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完全有可能出现一些教师事先考虑不周的事情。即使课前课备得多么详细,教学方法安排得多么巧妙,也必然会出现与“原设计”有出入的情况。因此,应在保证连贯性的基础上,增强应变性。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善于处理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机智地加以引导,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保持课堂教学连贯性的基础上,具有明察秋毫的本领,随着教学步步深入,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凭课堂教学的“直觉”当即悟出知识传授的正误、深浅、难易、快慢、详略、疏密,从而调整教学内容,不受原有教案的约束。实际教学时不可能与设计的教案一模一样,这种偏差性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正常情况,关键是如何应变。教师要在宏观控制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视具体情况而变。如果遭遇突发情况还按原计划组织课堂教学,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不顾学生“主体”一味强调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是与组织课堂教学艺术的原则与要求相违背的。

温馨提示: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课堂,来进行课堂教学管理。

1.以情唤情

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做小动作的情况,在所难免,这是由学生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例如,当教学进入清新爽朗的基调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教学转入哀愁悱恻的基调时,教师必须以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当教学要求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时,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当教学呼唤思维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的教学手段被传达给学生,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另一方面,对待学生,更少不了一个“情”字,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课堂管理。

2.轻敲响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能够知心、知情、知理,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3.目光暗示

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教师不论是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启发释疑或小结强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切不可老是两手扶案,目无学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视线顾此失彼。尤其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对“潜能生”更应予以满腔热情的关注。

4.动作指引

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间的一颦一笑,都能传达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互相感知的信号。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可以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导引学生意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教学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教师启示的思路去学习,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造。教师的面目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控制作用,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与喜爱,可以达到移情传神的功效。甚至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

5.冷却制动

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教师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打斗疯玩。学生看到教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应激的情绪,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斥。因为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上述行为可姑且看成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教师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讲台,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上来,或者在黑板上写下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