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资源特色是指旅游资源自身的特质与个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旅游资源容量通常又称为旅游承载力或饱和度。旅游资源分布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要考虑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工程量的大小,其次是旅游资源所处地区的基础设施及基本的供应条件。因此,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遵守若干原则。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就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旅游资源的数量规模、质量等级、区域环境、开发条件、利用前景等因素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和可行性研究。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评价结果将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开发程序和旅游地的建设规模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全面系统地、多方位地进行评价。

(一)旅游资源本身条件的评价

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是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核心和基础,它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功能、旅游资源的结构与规模以及旅游资源容量等。

1.旅游资源特色

旅游资源特色是指旅游资源自身的特质与个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通过与其他旅游区的比较分析,找到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使其新颖性和独特性成为吸引源。如苏州以“山”、“水”、“园”、“城”四大要素组成的旅游资源特色主要体现在水域景观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古城文化和水乡古镇文化,展示中国传统的江南吴文化形象,尤其是以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为品牌要素组合成的古城旅游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非替代性,在旅游市场有巨大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功能

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其开发利用功能,主要包括历史、美学、艺术、科学、文化、经济社会等,视其价值可以开发为具有观光、度假、健身、考察、探险、商务等功能的旅游资源。其中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与科学考察价值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定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旅游资源价值与功能是关系到旅游资源开发的规模、程度及市场指向的重要因素。

3.旅游资源的结构与规模

旅游资源如果在一定地域内,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大,又有多种类型资源的协调布局和组合,并呈线型、环闭型或马蹄型旅游线排列,就能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获得较高开发效益。

旅游资源的结构还包括:该旅游资源分布区与其他旅游资源分布区之间,是否有相互联系的区位、是否濒临著名的旅游景点,在相邻分布区是否有同质类型的旅游资源等,这些既影响到资源本身的开发价值,也影响到它的开发效应。如长江沿线、古运河沿线的旅游景点通过长江和古运河强化了联系,产生了群聚效应和带动作用。

4.旅游资源容量

旅游资源容量通常又称为旅游承载力饱和度。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在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时,旅游资源特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旅游者活动量。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接待地区的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旅游活动量。一旦突破,环境就会被破坏,甚至会给游人的健康带来危害。二是旅游感应气氛容量,是指旅游者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的范围之内。如果游人过多,会使人感到压抑、拥挤,导致情绪不安,从而降低了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因此,旅游资源容量包括容人量和容时量两个指标。

容人量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单位面积所容纳的游人数(人/平方米),它是风景区用地、设施和投资规模等指标设计的依据。

容时量指景区游览所需要的时间(小时/时间),是风景区游程内容、景象、布局和建设等指标设计的依据。

(二)旅游资源环境条件的评价

旅游资源环境条件的评价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所处的地理位置评价、自然环境评价、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和投资环境评价、市场客源环境评价和施工环境评价等。

1.地理位置评价

旅游资源所处的地理位置往往影响到吸引力、开发规模、路线布局及利用方向等方面。旅游资源吸引功能及价值很大程度上与距离客源远近及交通可达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行程困难,可进入性差,其旅游吸引力就会减少、价值就会降低。如南海的珊瑚岛礁和海底世界,景观美,游览价值高,但游人无法进入。而香港、澳门等地就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当地不多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2.自然环境评价

旅游资源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植物覆盖度、绿化规划、气温、湿度、水质、空气、安全、卫生条件等。如气候条件本身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决定该地自然景观概貌,气候的季节性会导致旅游活动产生同样周期性的变化,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以避寒消暑为主要功能的旅游地,淡旺季尤为明显;地质、地貌环境脆弱的地区,容易产生地震、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崩塌等灾害。故在评价时,必须对自然环境及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其演化状况和后果。

3.社会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评价

旅游资源分布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有些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并不高,但它却处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人均消费水平高、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使其开发利用价值显著提高。另外,旅游资源分布区的经济环境也影响到旅游开发的资金来源和物质供应。因此,应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对当地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

当然,国家政局的稳定、良好的社会治安状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将旅游纳入统一的总体发展战略,给予旅游投资者各种优惠政策等会给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有利契机,提高其利用价值。

4.市场客源环境评价

旅游人次数是维持和提高旅游资源开发效益的重要因素。客源环境主要包括目标客源市场、能吸引的客源范围、最低限度游人数量、吸引的客源层次、客源的季节变化等。对现实的旅游资源,要评价深化利用后可吸引的客源、客源的增幅度、效益的大小;评价新辟旅游资源时,可通过参考邻近地区同类旅游资源已有的调查统计数字,结合本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比较合理的估算报告,从中找出客源市场的某些规律。

5.施工环境评价

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要考虑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工程量的大小,其次是旅游资源所处地区的基础设施及基本的供应条件。评价施工环境条件的关键是权衡经济效益,其指标包括数量和时间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开发工程和投资大小的关系;后者是指开发工程与受益早晚的关系。只有对开发施工方案经过充分的经济技术论证,提出每一项工程的建设技术指标,才能得到可行性的施工效益。

二、旅游资源开发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实现科技的最优发展和资源的最优配置。在保证区域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因此,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遵守若干原则。

1.面向市场、掌握市场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以实现经济效益为归宿点的,但取得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是客源。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如果对市场需求变动趋势和自身的资源特性分析不够、把握不准,其结果是自己满意,但游客并不感兴趣,效益状况和命运前景也就可想而知了。更为严重的是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损害了形象和声誉。所以,组织开展对旅游市场和旅游资源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是根本。无论采取何种开发方式,保证效益和成功的根本就是要把握市场消费需求及其变动趋势,了解相关生产供给和供求关系的状况,结合分析自身的资源特性和各种优势,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按照市场需要组织开发旅游资源。

2.特色鲜明、主题创新的原则

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根本是其自身的特色,故“特色”成为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独一无二”、“世界之最”的客体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只有突出自己的主题形象,体现自己的独特个性,才能增加旅游吸引力,形成竞争优势。

(1)尽量保持原始风貌。

对于美学特征突出、科研价值高、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重大历史价值的旅游资源,开发时不宜过分修饰,更不能毁旧翻新,应按原有形态、内容及环境条件完整地加以修缮和保护。如天安门和天坛作为老北京城乃至中华文明的国宝级经典建筑,早已深入人心,尽管北京城风格各异的摩天大楼层出不穷,但天安门、天坛作为北京标志性建筑的地位却不可动摇,这就是文化的原始魅力。

(2)突出民族特色。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观新赏异、体验异域风情是旅游者来访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设置上应当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

(3)创意新颖。

创意是景点开发前总的设计意图,中心主题是从市场需求、资源特色、区位和环境条件综合分析得出来的结论。如澳大利亚的悉尼在城市建筑上追求独创为美,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大桥、悉尼塔等杰出建筑,使悉尼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建筑特色的城市。

3.协调统一、烘托景物的原则

文化的自然美是旅游资源的核心和主体“乐章”,而人工建筑是“配乐”,起到点缀、充实和强化的作用。人工建筑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个性,如人工建筑过分地表现自我,既破坏了整体环境的协调美,也降低了自身的价值和形象。因此,人工建筑在造型风格、比例尺度、色调对比上要服从环境整体,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达到完美的高度统一。

另外,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应充分考虑到与景观的和谐统一。如周庄在新千年开始之际对古镇内的电力、电讯、有线电视等实行“管线地埋”,使江南古镇不再电杆林立、管线密布,美化了游人的视觉,恢复了古镇应有的神韵,突出了水乡古镇的特色。

4.突出重点、综合开发的原则

地域较大的旅游区往往存在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不可能一起开发,必须先确定重点发展项目,对垄断性强、区位条件好、具有辐射和带动功能的旅游资源集中资金优先开发,这样才能见效快。同时,对其他各类旅游资源要根据实际情况,着眼未来,制定长期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逐步开发,使旅游区形成一个旅游吸引力各异的不同旅游资源合成的吸引群体,增加该地的旅游价值,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5.维护和创造生态环境的原则

旅游景点未开发前,生态平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一旦进行旅游开发,建筑物落户,旅游者进入,这种平衡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制定旅游开发规划时,应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确保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能力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如青藏铁路建设中,在铁路建设史上首次引入环保监理制度,针对青藏高原是“江河源”、“生态源”,其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开展了野生动物通道设置、高原植被移植、边坡植被营造技术等科学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优美的环境总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不可忽略的要素,也是一个景区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优美的环境除了要维护好原有生态外,还要善于创造。所以开发时应对周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增加植被的覆盖率,通过绿化、美化和园林造景的方式,改善环境质量,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更加优美的新的生态环境。如杭州西湖从汉代脱离大海成为湖泊以来,由于上游溪流泥沙堆积和水草生长,使湖泊有沼泽化趋势,各个历史时期都实施了有效的保护和疏浚治理,使西湖一直为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

6.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取决于成本和收入两个因素,因此,在开发时要做好经济预算,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根据经济实力,分期分批、主次有序地进行开发。一般应先选择投资少、回收期短的项目,并在开发中采取一定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开发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是否会危及当地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生活质量、是否会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等方面。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力求维持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协调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减小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当地社会风气的影响,取得最佳社会效益。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

旅游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转化为旅游业所能利用的旅游产品,才能对旅游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1.景区(点)的自身建设

旅游景点是旅游区中的最小单位,一个旅游区的吸引力和旅游生产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旅游景点的开发程度和管理水平。对旅游景点自身的建设要根据旅游资源的性质及地理环境来决定其开发的程度。对于重要景物,为了保护和强化其形象,可以通过人工手段,适当地加以修饰和点缀;在山水风景区的某些地段,选择观景的最佳位置修建景观建筑,既有利于游人观赏,又丰富了风景内容;在天然植被中引进有观赏价值的珍稀树木和花草,使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利用人工强化手段,烘托和优化原有景物形象,创建一个新的景观空间,以便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区域旅游特色;根据区域的市场需求、文化特点和地理环境,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修建人造景观等。

当然,旅游景点的自身建设,不仅指对旅游资源的初次开发,也可以指对已经利用了的景观或吸引物的深度开发。无论哪种开发方式,都应根据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个性,从市场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增加旅游资源的旅游吸引功能。

2.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可进入性不仅仅指旅游目的地同外界的交通联系,而且还包括旅游目的地内部交通运输的通畅和便利程度,即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要“进得去、出得来、散得开”,这是发展旅游的第一要义。因此,在景点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者的交通需求,选择最佳位置,修建陆路、水路和空中通道的基础设施,做好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营安排。

3.建设完善旅游设施

(1)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凡属主要使用者为当地居民但也必须向旅游者提供或者旅游者必须依赖的有关设施,称为旅游基础设施。这类设施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一般公用事业设施,如供水系统、供电系统、排污系统、通信系统、道路系统等,以及与之有关的配套设施,如停车站、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码头、夜间照明设施等;二是满足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设施或条件,如医院、银行、治安管理机构等。对于初次开发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建设上述基础设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在多数情况下,被开发地区都有一些原已存在的基础,因而只需要按旅游开发规划进一步增建或扩建即可。

(2)建设完善旅游上层设施。

那些虽然可供当地居民使用,但主要供外来旅游者使用的服务设施,称为旅游上层设施。换言之,如果没有外来游客,这些设施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旅游上层设施主要包括饭店、旅游问讯中心、旅游商店、娱乐场所等。由于这类设施主要供旅游者使用,因此要根据旅游者的需求、生活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设计建造。

4.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能为旅游景区提供有劳动能力、有服务意识、有创造力的人才。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达到有步骤地实施风景旅游区人员招募、选择、训练和开发等计划,使风景旅游区的管理得到加强、服务质量得到提高,从而提高风景旅游区的吸引力。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它的经营基础是旅游资源。要谋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只有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一)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造成旅游资源被损害或被破坏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可归纳为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两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自然损毁

所谓旅游资源的自然损毁主要指自然力造成的旅游资源的损毁。旅游资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破坏,以及酸雨侵蚀、风吹日晒、空气腐蚀等来自地球外引力的损毁。例如,闻名中外的山西云岗石窟,由于长期受到风雨侵蚀和渗水浸泡,导致大部分洞窟因损坏严重而无法开放。又如意大利著名的旅游城市威尼斯,由于地表逐渐下沉,如不采取紧急措施,这座著名古城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城”。

此外,一些生物的生长活动,如植物根系生长产生生物风化作用以及白蚁、鸟类的破坏作用也不容忽视。如在风景名胜地养鸽可以增加游览情趣,但同时应注意到鸽子也是污染源,它不仅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同时鸽粪也会污染环境,对古建筑物、雕像等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工业废气。

2.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

人为破坏是造成旅游资源损毁的重要原因,它可分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旅游者造成的破坏和旅游开发造成的破坏。

(1)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资源的耗费和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即所谓万元GDP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来看,这成为破坏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包括:一是城镇化的建设,大大地削弱、湮没了民俗、建筑、服饰、自然等原生态。二是地方政府实施的各种温饱富民工程,由于考虑和组织实施的不周全,也加速毁坏了一大批宝贵的旅游资源。如“消灭茅草房”、“村村通公路”、“移民搬迁”、“规范民族舞蹈”等措施加速了对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三是其他资源的开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因为旅游资源与很多其他资源是一种共生、依存的关系,一些地方在趋利意识支配下,加大对矿山的开发、对林木的砍伐、对湿地的侵占,这些行径对旅游资源造成了致命伤害。四是工业污染及落后的生产方式对旅游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旅游者造成的破坏。

一方面,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有时会造成无意破坏。如旅游资源所承担的超负荷的旅游活动,加速了历史文物古迹的风化和磨损速度;大量游客的践踏使土壤板结,植物难以生长,形成裸地;游客对野生植物的新鲜感和索取欲望,常常引来对野果、野花、菌体的采挖;随着游客的增多,带来更多的火源,是形成对森林旅游资源威胁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近10年间我国发生的林火几乎全部是人为原因引起的。另一方面,旅游者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也给旅游资源造成多方面的破坏。如乱扔废弃物、乱刻乱画、违规狩猎等。

(3)旅游开发造成的破坏。

一方面是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当而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一些建筑与景观环境不协调,破坏了和谐统一的观赏价值;在对文物古迹进行维护、修缮的过程中,随意改建、翻拆甚至添加现代建筑设施,降低了其历史价值;一些旅游企业在旅游景区随意大量增加人工设施,破坏了景区特有的氛围、格调和布局。另一方面,旅游业较高的经济效益往往使经营者和当地群众为利益所驱动,从而形成“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局面,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从而形成各自为政、多方插手、环境污染、资源水平降低的恶性循环。如在游客集中的森林风景区,每年消耗大量的薪柴用于烧饭和烤火等;在修建旅游设施的过程中,砍伐林木、铲除植被、开山通道等现象普遍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二)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可分为消极保护和积极保护。消极保护和积极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防”和“治”的关系。我们应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尽量缓减、杜绝自然力与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1.缓减自然损毁的主要对策

自然力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灾害多发的区域,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措施加以有针对性的预防或减缓,并加强对源头的控制。如在森林火源易发地,要适当建立隔离带;干旱地区针对风力侵蚀,可以通过营造防护林来减少风蚀作用;对容易遭到鸟类危害的古建筑在有关部位架设隔离罩;将珍贵的文物古迹建为室内展览馆,以减少风化作用的影响。对于因条件有限不易采取防护措施的旅游资源,则应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杜绝人为破坏的主要对策

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的破坏虽然是大量的、多方面的,但却不是不可避免的。杜绝人为破坏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战略。

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树立全面的资源概念;建立国家公园系统;建立古建筑保护区与视觉保护“通廊”;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游客和当地居民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旅游方式;实施旅游对资源和环境影响监测,计算环境容量,有效控制旅游规模;提高旅游管理质量,建立旅游资源保护综合管理体制。

(2)技术措施。

定期测定并评估旅游开发对旅游资源产生的影响,并及时采取综合技术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保护重点文物。

(3)行政和法律措施。

设立专门的旅游资源管理机构来执行保护工作,并拥有实行法令的充分权利。在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危害或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或行政处罚。对造成旅游资源严重破坏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课后训练】

1.对本地旅游资源进行基础调查,写出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报告。

2.结合前面章节的内容,为自己及家人设计一次本省(市)范围内的区域旅游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