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护与开发利用

保护与开发利用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从2007年下半年始,宁夏大学图书馆对馆藏古籍进行了普查。就装祯形式而言,因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收录时间在明嘉靖至清朝末,故在装祯形式上鲜有变化,可以说绝大多数是线装古籍。前已述及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有少量存在版本断代方面的问题,需要重新著录并进行版本鉴定,我们发现有不少古籍虽刊刻时间晚于宁夏大学图书馆关于古籍收录的时间下限,但因其有特殊价值,有待我们进行重新评估。

西北地区古籍普查、保护与开发利用——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普查考述

刘志军 庄 青

自2007年开始,国务院发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以了解我国现存古籍保护的现状,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全面深入的古籍普查,意义深远。故从2007年下半年始,宁夏大学图书馆对馆藏古籍进行了普查。

一、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普查的相关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普查规范》中关于古籍普查的定义是:“古籍普查是指图书馆对现存古籍数量、级别等次、破损情况和保存保护环境所进行的查验、鉴定和记录。”而古籍普查是进行古籍保护以及研究开发的基础性工作,进行古籍普查可以厘清现今古籍的存量,评定现存古籍的级别等次,掌握现今古籍的存藏环境状况,了解古籍的破损程度、致损成因、破损数量,据以制定修复计划,最终完成中国古籍的登录任务。

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大部分是建校之初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图书馆、国立新民学院等兄弟院校捐赠,亦有少数古籍系私人捐赠,如《扬州画舫录》书衣有一方形紫印,印文为“故教授丘景民先生遗赠”,由是可知,系丘景民先生捐赠。由于人力、精力、时间等方面的局限,在为期近两年的时间里,宁夏大学图书馆对馆藏古籍进行了普查,其相关数据如下:经部398种,史部959种,子部346种,集部472种,丛部8部,共计2183种。其中归部有误者(笔者按:即宁夏大学在初期著录卡片时有归入经部、史部,而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其均归入子部,例如:《草圣汇辩》、《读律佩觹》、《史姓韵编》等)共计18种。

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就收书断代时间而言,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收录时间为明中期至清末,其上限为明嘉靖朝,下限为清朝末期,古籍就其自身价值而言有擢级收录的个别现象,但亦有少数古籍在收录过程中因版本断代失误而误收为善本的情况。

就所收古籍类型来看,绝大多数是刻本,亦有活字本和套印本,其活字印本多是清朝康乾时期的武英殿活字印本,如史部地理类《钦定皇舆西域图志》,馆藏两部,均系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武英殿活字印本;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套印本以清道光十四年芸盦六色套印《杜工部集》最为出色,它的批语用五色套印,其中紫色为明王世贞评语,蓝色为明王慎中评语,朱色为清王士祯评语,绿色为清邵长蘅评语,黄色为清宋荦评语,再加上正文的黑色共计六色,展卷一睹满目琳琅,不失为套印本的上乘之作。亦有少量馆藏古籍善本为稿本,这方面的代表是清崇恩辑《香南精舍金石契》,是书为蓝格抄本,版心有“香南精舍金石契”字样,故书名据此自拟。其第一册为楷书字体,录覆刻隋太仆卿元公墓志铭及太仆卿元公夫人姬氏墓志,并附张廷济及包世臣跋,第二册为行书字体,评定旧拓晋唐帖,用红笺贴于抄书用纸上,疑为崇恩手书草稿,该书尚未有刊本。

就刻书机构而言,有官方的官刻本,也有坊刻本和家刻本。在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中,其中不乏有清康乾时期的武英殿刻本和活字本,有书坊、书肆刻本,也有由一个家族成员完成著、校、印等工作而形成的家刻本。

就装祯形式而言,因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收录时间在明嘉靖至清朝末,故在装祯形式上鲜有变化,可以说绝大多数是线装古籍。但亦有例外,如元陈澔撰《礼记集传》(是书依目录来看为十卷本,宁夏大学图书馆藏为残本,仅存四卷,卷一至卷四),其系明嘉靖九年(1530年)刊刻的湖广官书,其装祯形式选用蝴蝶装,且迄今未有散页现象出现,保存完好,为我们提供了线装古籍之前的另一种装祯形式。

就刊刻先后来看,有初刻本、重刻本,且大多数馆藏古籍为重刻本;就刷印时间来看,有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增修本、递修本等名目;从墨色看,有朱印本、墨印本,其中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中仅有少量古籍的御制序采用朱色刷印,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刷印校样。

从开版大小来看,宁夏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七年明善堂本《韵府群玉》、清乾隆清绮轩刻《清绮轩词选》等为袖珍本,其版框和开本分别是10.6×8.0cm,14.8×10.3cm;7.8×5.7cm,13.5×9.2cm。从版式上看,有黑口本和白口本,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多为白口本。

以上是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的相关情况,不难看出,其藏书涉及经、史、子、集、丛五个方面,依照《古籍定级标准》的“三性九条”原则,馆藏古籍善本多属三级古籍,其他均属四级古籍,均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及艺术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是在普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详述如下:

1.版本断代存在问题

宁夏大学图书馆初期著录的古籍信息卡片对古籍的版本断代存在问题,多数情况为版本断代时间早于实际刊刻时间,分析其原因,多是因为未能全面掌握版本中相关信息,多据封面、牌记、序言或凡例其中的一项落款时间来进行版本断代,忽略卷末的跋语或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导致版本断代时间偏早的现象出现。

如清吴任臣撰一百一十六卷本《十国春秋》,初期卡片过录版本信息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顾氏小石山房本”,而在此书卷端之下有“十国春秋卷第一仁和吴任臣志伊氏撰邺城牛奂潜子氏阅昭文周昂少霞重校刊”字样,在一百一十五卷端下有“海虞周昂少霞氏辑至一百一十六补刊,嘉庆四年杪春少霞老人记”字样,嘉庆四年为公元1799年,与卡片著录版本时代相隔11年之久,且此书有吴仁和及魏禧的序言,其落款时间分别是“康熙八年乙酉孟夏”、“康熙十一年辛亥八月望日”,该书凡例的落款时间是“乾隆五十三年岁次戊申夏四月”,换算成公历分别是1669年、1672年、1788年,是书卡片信息上的版本断代当是据凡例的落款时间而定。

我们推测,其序言的落款时间有两种可能,一是该书写成的时间,二是该书初刻本开始刊刻的时间。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十国春秋》当是海虞周昂对吴任臣《十国春秋》进行补遗工作后的补刊本,其版本断代不应是凡例中的落款时间——乾隆五十九年(1788年),而应该是海虞周昂在拾遗卷后的落款时间,即嘉庆四年(1799年)。

2.善本与普通本有待重新评估

前已述及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有少量存在版本断代方面的问题,需要重新著录并进行版本鉴定,我们发现有不少古籍虽刊刻时间晚于宁夏大学图书馆关于古籍收录的时间下限,但因其有特殊价值,有待我们进行重新评估。

在古籍中不乏像光绪十年(1884年)长沙思贤精舍刊衢州本《郡斋读书志》,此书系王先谦以袁州本校衢州本,是经清人整理过的《郡斋读书志》的最好版本;另有清光绪朝刊刻印行的北魏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的《水经注疏》,该书对于研究《水经注》、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是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料。除以上举例外,宁夏大学图书馆藏还有少量国外刻本,多为朝鲜刻本和日本刻本,如日本庆安四年(1615年)重刻明洪武本《草书韵会》等。根据《古籍定级标准》中“不惟时限原则”和“等次上靠原则”,需要对宁夏大学图书馆藏普通古籍进行重新审定和评估,而此项工作又需要工作人员具备版本鉴定、古籍版本学和古典目录学方面的专业知识,重新审定和评估的任务相当繁重,对于这项“披沙拣金”的工作,宁夏大学图书馆一时难以启动。

二、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的保护与研究开发利用

1.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的保护

虽有古训“纸寿千年”,但由于保存条件、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原因,其储藏环境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和光照条件,均会影响古籍文献的寿命,针对古籍善本的历史文物性,其安全防护也不容忽视,而作为图书馆的古籍特藏书库,其消防安全也要予以考虑,除以上因素外,对于防鼠、防虫工作也要有所布置。

在普查过程中发现,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存在的问题有:破皮、线断、老化、霉蚀、虫蛀、水渍、口开、缺损等破损类型,其中有些古籍亟待修复,其书叶纸张已严重老化,书页翻动会出现掉渣、裂口、破碎等现象,也有一些古籍在接受捐赠之前就已经经过修补,故在普查过程中发现宁夏大学图书馆藏不少袍套装古籍,其中不乏有修复优良的作品,但亦有用牛皮纸代替原破损书衣,另凿书眼进行装订的古籍修复作品,虽其出于古籍保护和修复的好意,但是其做法对于古籍本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与其说是修复,不如说是在变相地破坏古籍。现在我国古籍修复的人才十分缺乏,宁夏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的条件根本不成熟,还不如一仍其旧的搁置不修。

对于宁夏大学图书馆古籍的保存条件与一般流通书库无二,仅是辟出小间另行存放,不予借阅、流通以保护古籍,因经费等原因宁夏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对于温湿度、光照、防鼠、防虫等古籍保护所要求的条件根本无法满足,其防鼠防虫也仅是靠放置樟脑球来完成,可以说宁夏大学图书馆对于古籍的保护工作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强化,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版本的研究开发利用

前已举例宁夏大学图书馆藏有被誉为北宋目录学双璧之一的《郡斋读书志》的最好版本,其不仅藏有赵一清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小山堂本《水经注释》,亦有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的光绪朝刊本,可以对《水经注》作对比研究;清崇恩辑《香南精舍金石契》的稿本亦为宁夏大学图书馆所藏,至今尚未有刊本……由此可见,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版本的研究价值不言自明,其馆藏古籍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古籍不仅具有历史文物性、艺术代表性,而且最重要的是其自身的学术资料性。古籍只有流通和借阅才能为人所研究利用,才能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否则失去了其作为传世文献的学术资料性,而现今各大图书馆对此多采取两项措施,一是缩微,让读者使用缩微阅读机阅读,以减少或避免流通;二是再造古籍复制底本,以再造本提供阅览使用。这两项措施既可以使文献发挥其学术资料性,又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对古籍的损害,两种方法均可借鉴。现在宁夏大学图书馆藏古籍普查已基本结束,正试采用多种方法(例如把每一种古籍基本情况放在校园网供读者查阅等)来利用古籍使其发挥作用,我们认为未来会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使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古籍得以世代相继、绵延不绝。其数量之多,古人每以“浩如烟海”喻之。自古以来,古籍频遭兵焚、水火等人为、自然之灾难,幸免厄运而流传至今者,百不一存,尤显珍贵。应该看到,我国现存古籍家底不清的情况仍然存在,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来新夏.古典目录学.北京:中华书局,1991.

[3]魏隐儒,王金雨.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4]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5]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插图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1999.

[8]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所编.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刘志军,男,宁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庄青,男,宁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