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识乡村旅游资源

认识乡村旅游资源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乡村旅游开发必须以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综合评价为前提,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综合评价是组织乡村旅游活动的依据和基础。我国地域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这是乡村发展旅游产业的坚实基础。可划分为乡村有形人文旅游资源和乡村无形人文旅游资源。它们构成了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灵魂和精髓所在。

2.1.1 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要素

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组织,而旅游资源则是旅游产品的原料和形成基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了解乡村旅游资源之前,首先要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能够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和“吸引旅游者”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旅游资源是一开放系统,如果说有标准或有定义核心,那么这个核心就是旅游产品,只要是具有开发为旅游产品的潜力事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被视为旅游资源。

同样,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也没有一个统一广泛认可的界定。我们认为乡村旅游资源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能够被利用的景观及景观资源,对旅游者能够产生吸引力,并满足旅游需求的乡村事物、事件、过程、活动、人物、乡村文化、乡村民俗、口头传说、民间艺术、乡土教育等资源。可以说,乡村旅游资源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人文因素为主导的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文化景观。下面是学界对狭义乡村旅游资源要素比较全面的总结。

1)乡土工艺要素

如剪纸、石雕木雕、竹雕、皮雕、藤编、芒麻编、月桃叶编、织布、刺绣、蜡染、贴饰、陶艺、泥塑、豆画、绣花鞋垫等。

2)水利要素

如古井、机井、滴灌水车、辘轴、沟渠、排水系统等都可以形成乡村特色景观。

3)植物要素

如农作物、防护林、行道树、绿篱、盆景、绿化苗木、路边野花(草)、湿地水生植物、野生植物资源等。

4)动物要素

如家禽、家畜、水产、昆虫、鸟类、宠物、野生动物、微生物等。

5)地貌要素

如山地景观、河谷景观、湖泊景观、岩溶景观等,以及相关联的地形、地貌、岗丘、梯田、坡度、海拔高度等。

6)气候要素

如气温、降雨、雪景、雾凇、蓝天、白云、月光、星空等。

7)农田要素

如水田、梯田、旱田、稻田、麦浪、高粱地、甘蔗园、红薯地、花生地、瓜园、芝麻花、烟草花、棉花等。

8)道路要素

如主干公路、乡间道路、羊肠小道、田间便道、桥梁、石敦、独木桥、马车、人力车、机动车、手推车等。

9)农具要素

如犁、耙、耖、辘轳、骡马大车、风车、木锨、簸箕、石磨、锄头、镐头、铲、织布机、纺线车、弹棉花机等。

10)服务设施要素

如电话亭、邮电所、停车场、游览码头、咨询中心、派出所、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垃圾箱、风雨亭、标志牌、旅馆、餐厅、小吃店、野餐烧烤点、冷热饮料店、商场、商店、商亭、银行、商务会展中心、各种游乐场和高尔夫练习场等。

11)农家小院要素

如纺线车、织布机、风箱、锅台、酸菜缸、木箱、老式床、土床、土炕、箩筐、拐子、小木凳、草墩、草垫、锅盖、簸箕、桑叉、斗、升、馍筐、马灯、煤油灯、犁、锄头、镐头、泥缸、酒缸、红薯干、芝麻叶等。

2.1.2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

乡村旅游开发必须以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综合评价为前提,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综合评价是组织乡村旅游活动的依据和基础。国家旅游局于2003年5月1日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分类体系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具有指导意义,但乡村旅游资源又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如果仅仅套用国标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很难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作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判断。

乡村旅游资源之丰富,是其他类型的旅游活动不可比拟的。我国地域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这是乡村发展旅游产业的坚实基础。根据乡村旅游分类的同质原则,发生、演化一致性原则和同时性原则,可将乡村旅游资源分为两大体系,即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和乡村人文旅游资源。

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基本上是天然赋存的,主要指天象景、山石景、水景和生物景观等自然景象和事物。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是组成乡村自然环境的要素,不同要素的组合构成了乡村景观的基底和背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了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并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乡村旅游资源在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上,都会铭刻上自然环境的烙印。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具有地带性分异规律,在此影响下形成的乡村景观,如农业类型、农作物分布、民居形式等也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自然环境的各要素在农村景观的形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地貌条件对乡村景观的宏观外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海拔的高低、地形的起伏决定了农村景观的类型,如江南平原地区的水乡景观、山区的梯田景观等。气候条件影响着动植物分布、土地类型、耕作制度及民居类型。水文条件也影响着农业类型、水陆交通、聚落布局等。土壤条件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布局。生物尤其是植物是组成乡村景观的重要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森林景观、农田景观、草原景观等;不同的动物种群又形成了牧场、渔场、饲养场等不同的景观。

乡村人文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前往的古今中外人类活动的文明成就和民族风貌。可划分为乡村有形人文旅游资源和乡村无形人文旅游资源。有形人文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中游客亲身观察到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如农作物、牲畜、林木、聚落、交通工具、人物、服饰等有形的物质。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乡村景观的外部特征,如竹楼、大椿树、水稻田、水牛、身着对襟短袖衫和宽肥长裤的男子、身穿浅色窄袖大襟短衫和筒裙的女子、小乘佛教寺庙构成了傣族乡村特有的景观,又如吊脚楼、风雨桥、筒裙、水田等构成了侗乡独有的民族风情。乡村旅游资源还有一些不能被人们直接通过感官感知的无形的非物质的成分,称为乡村无形人文旅游资源,如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心理特征、民族性格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这些东西虽然是无形的,但游客可以亲身体会其魅力。它们构成了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灵魂和精髓所在。

乡村旅游资源两大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主类,即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旅游商品、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和乡村景观意境六大主类,形成立体、生动的有机复合整体,如图2.1所示。

图2.1 乡村旅游资源构成体系图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包括山地生态、水域风光、生物生态3个亚类,山丘型旅游地、独峰、奇特与象形山石、峡谷段落、岩石洞与岩穴、岛区、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树木、林间花卉地、动物栖息地等12种基本类型。乡村自然生态风光反映乡村自然山、水、生物等风光与特征,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底和背景。

乡村田园风光包括农业生产景观、田园风光景观、林区风光景观、渔区风光景观、牧场景观、城郊景观6个亚类,农业生产场景、农业生产用具、水乡景观、旱地景观、梯田景观、森林景观、种植园景观、海洋渔场景观、淡水渔场景观、草原景观、草山草坡景观等11种基本类型。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

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包括乡村历史遗迹和遗址、聚落文化、居住地与社区、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游憩场所、归葬地、交通建筑、水工建筑8个亚类,军事遗址与古战场、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场所、特色聚落、乡土建筑、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展示演示场馆、塔形建筑物、楼阁亭台、书院、度假区、墓(群)、桥、水库及观光游憩段落等14种基本类型。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以聚落和建筑等为物质载体,记载和反映了人文活动,代表了一定地方的文化特色。

乡村旅游商品包括乡村旅游商品、乡村传统工艺与手工艺品2个亚类,风味食品、乡村特产、传统工艺与手工艺品4种基本类型。乡村旅游商品是乡村居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不断挖掘地方特色而形成的食品、特产和传统工艺等,是乡村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乡村人文活动和民俗文化包括人物记录、艺术与文化、民间习俗、现代节庆4个亚类,人物、协会、地方文化、民间演艺、民间节庆、宗教活动、旅游节、文化节8种基本类型。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是乡村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

乡村景观意境包括乡村景观通道、乡村景观意境2个亚类,乡村景观生态廊道、乡村山水环境意境、乡村聚落文化意境、乡村农耕田园生活意境4种基本类型。乡村景观意境是以乡村区域自然景观、区域文化景观共同构成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对整体景观的感受,是超越物质景观实体的旅游资源。

2.1.3 乡村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文化性

乡村旅游资源中,一些不能被人们直接通过感官感知的无形成分,这些成分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精髓和内核。如乡村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等。这些东西虽然是无形的,但游客可以亲身体会到它的魅力。它们构成了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没有了乡村文化,乡村旅游资源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魅力会消失殆尽,人们只有在欣赏乡村旅游资源外貌特征的同时,品味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欣赏到有滋有味、自然和文化交融的乡村景观。同时,一个乡村社区的文化气质、精神面貌、生活习惯又形成一种特有的气氛,即人文景观的氛围,如使人们感受到奋发向上或没落衰败、活泼愉快或死气沉沉等气氛。

2)民族性

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信息交流频繁的城市,原来的民族文化较多地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原有的民族文化发生变异。而广大乡村,由于地理区位、交通和信息条件的限制,民族文化的传承性较强,使传统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能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故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特点,越是民族性强的旅游资源,越具有吸引力。

3)和谐性

乡村旅游资源是人类长期以来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其形成过程无一不是人与地理环境不断磨合的过程,在人与自然环境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要素组成的复杂而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乡村景观之间的差异,乡村旅游资源既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也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当人们掌握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学的原理,人地关系协调时,大自然就给人们以恩惠,促进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们经过与自然环境的反复较量,逐渐认识并掌握了自然规律,人不能主宰自然界,只能和自然界平等相处,乡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应是和谐搭配的,包容了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乡村社区也应是和谐的,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经之路,包括以下几个内涵:①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规范,组织工作到位,卫生、治安状况良好;②各主体间利益关系和谐:分配制度合理,政府和居民、居民和居民之间人际关系总体上友好、融洽、和睦;③和乡村旅游资源相关的各主体和旅游业的关系和谐:社区参与动力足,各主体自觉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④人与自然和谐:旅游资源区环境优美,动植物生态良好;⑤产业和谐: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合理、经济稳步、协调发展,居民收入逐年递增;⑥居民和游客之间的关系和谐:乡村居民对游客持欢迎态度,游客的旅游印象良好;⑦与周边资源区和谐: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本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会影响相关地区的利益。

4)时空性

时空性是指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明显变化,乡村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环境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景观,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不同气候带形成相应的农业带,而由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文、经济、历史等要素组成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乡村民俗文化,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日庆典等。而乡村人文旅游资源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深深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乡村景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说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从乡村景观的变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发展的轨迹。乡村旅游资源时空性的另一表现是乡村自然旅游资源有明显的季节性,既表现在人们一年内有规律的生产、生活的运行规律,也表现在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而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所以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季节性的变化规律。总之,由于地球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地域分异,形成了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时空性特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以乡村旅游资源为基础,由于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时空性,对其开发与利用也表现为区域性的特点,因此,如何规范人们的区域旅游开发行为,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十分必要。

5)脆弱性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乡村旅游资源的风貌随季节变化,景观特色有明显的差别,如春天山花烂漫,夏天苍翠欲滴,秋天满园瓜果,冬天白雪皑皑。此外,乡村旅游资源风貌的四时变化易受到多种自然要素突变的影响,乡村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的脆弱性。有时还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如围湖造田、开荒种地等,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的自然性及其多层次组合本来所具有的某些特色,有的甚至成为人造景观。

2.1.4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1)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

乡村能满足人们获取乡村知识、开阔视野的需要。乡间村落的选址、发展演变、文化意蕴、乡村社会结构关系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与其他地区尤其是城市有显著区别的乡村景观风貌。

2)满足人们旅游审美的需要

中国传统乡村受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以及“风水说”思想的影响,景观构成方面有山有水,有树有花,鸡鸣犬吠,营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生态村落意象。这与现代都市景观中的高楼林立、人嚷车喧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反差,都市居民回归乡里,可放松身心、寄情山水。

3)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

乡村的节庆、农耕等活动均具有很强的可参与性,乡村休闲的群聚性,乡村音乐、舞蹈、绘画、工艺制作的淳朴及原始性等都可让游客体验、参与。

4)满足人们社会归属感的需要

寻根究底,现代都市居民大多与乡村居民有着这样那样的亲密关系,或是亲戚,或是朋友,对乡土、乡音、乡情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到乡村寻亲、访友,抑或纯粹地休闲、度假,能满足人们对社会归属的心理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