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展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开展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较少,推广使用和应用性不强,尚没有实用性的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备条件,是组织各项旅游活动的凭借和基础。只有通过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与论证,并作出科学的评估,才能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乡村旅游地的规划建设具有明确的方向和坚实的基础。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社会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其产生经济价值及其他多种价值,提高其综合价值。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不能盲目进行,首先要对其进行评价,对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然后遵循一定的原则,再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其有的放矢地进行开发。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旅游资源评价内容、技术和方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较少,推广使用和应用性不强,尚没有实用性的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因此,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和乡村旅游地属性状况,构建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和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中国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提供参考。

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备条件,是组织各项旅游活动的凭借和基础。欲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经济优势,需要经过包括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在内的一个综合开发建设过程。只有通过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与论证,并作出科学的评估,才能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乡村旅游地的规划建设具有明确的方向和坚实的基础。

2.2.1 调查方式与内容

1)资料收集

最大限度地搜集项目所在地区及项目具体地段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农业产业发展概况,观光旅游资源现状,及已有的相关规划设计结果等。具体包括农业资源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罕见性,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养生保健价值,各种植物特征及其季相变化,地表水流量及质量和大气质量,历史遗迹,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宗教文化,项目所处的区位条件,项目与邻近其他观光资源的组合性、互补性等方面的情况,并对项目的开发潜力和效益进行全面综合的、科学客观的评价。

2)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必不可少的流程,是客观进行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环节,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项:

①考察基本条件。主要是核对之前电话沟通的情况,包括交通条件、用地条件、水源条件、生态环境等,如果基本条件不具备,应建议另行择址或暂缓投资。

②去除负面因素。主要是规避项目区的不利因素,初步判断是否在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诸如污染源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影响项目区管理及景观的建筑物的拆迁或改造、少量墓葬的遮挡或迁移等问题,不至于使项目的发展将来受到制约或存在重大风险。

③挖掘创意亮点。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认真负责是一种职业素养,同时也是激发规划创意灵感的黄金时段,因此要多走、多看、多问、多听、多拍照、多思考、多收集资料,往往一处不显眼却有特殊寓意的景观,一个并不古老却很温馨的故事,或者当地人常见不鲜的物种与习以为常的民俗,说不定都大有文章可做。

④深入走访体验。实地考察过程中,必要的走访与体验可以使我们获得事半功倍的调查效果。比如和老农聊天,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小区域范围内的作物栽培情况、气象水文情况、乡土民俗文化等。再如用餐时体验一下当地的特色土菜与酒水饮料,对将来项目区产品开发创意不无益处。特别是当地的乡土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色种养能人等,最好抽时间拜访一下。另外,项目区周边的景区景点、休闲农庄、种养基地等关联企业也应纳入考察行程。

⑤全面了解客户。资源是需要人以及由人组成的企业来开发的,因此我们认为开发者自身其实就是第一资源,乡村资源开发的成败,开发者自身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些开发者信息在考察交流中就可获得,比如负责人的办事风格、审美情趣与理想追求,项目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执行能力等;有些信息也可以视情况坦诚地了解,比如项目投资的股东结构与融资渠道,投资方涉及的关联产业及其他背景。

3)访谈交流

实地考察结束后,可以与村镇管理人员、开发投资业主、当地村民代表等相关人员,调查以下一些关键性问题:

①开发项目选址范围、土地流转工作情况(初步调查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底蕴等背景,了解项目前期筹备工作)。

②区位环境与交通发展规划情况。(主要调查区位条件以及交通可进入性。)

③项目区占地面积、地形地貌及山地、旱土、水田、水面所占比例情况,现有植被及种养业情况。(主要考虑项目规模、景观基础、生态环境、用地情况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基础现状。)

④项目区水源情况,是否属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如果无法解决生产、生活、景观用水,项目的选址就有问题,如果属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养殖业及水上游乐等将受到限制。)

⑤项目区周边景区景点、农业园区、种养基地或休闲农庄分布情况。(主要考虑与周边有利因素的结合,差异发展与优势互补,以及不利因素的规避。)

⑥项目开发的主体、初步定位和对规划设计的大体要求,以及项目总投资和初期计划投入的资金情况。

⑦其他情况。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特色产业、自然生态环境、乡土民俗风情与历史人文资源等基本情况。

2.2.2 开发条件评价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某一旅游资源在所有旅游资源或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即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比较对照,以确定被评价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和开发利用价值。完整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是以乡村资源为主体,包括整个开发利用条件在内的全方位的评价,通过评价,有助于了解旅游资源自身的价值;了解、认识其旅游吸引力的强弱,明确开发方向;确定其市场定位及发展方向。因此,正确客观科学地评价乡村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评价的准确性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景。

1)评价内容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固然受旅游资源本身条件所决定,但外部客观条件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限制也是必须考虑的。因此,应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乡村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与挖掘

这是一种基于资源基础的简单评价,是不赋予创意想像的判断。包括乡村旅游资源密度、资源容量、资源特色、资源价值和功能、地域组合、资源性质、资源定位、独特性及其吸引力的评价;对资源在全球、全国、区域中具有独特性或唯一性的评价;对其独特吸引力与整体吸引力的评价;这需要横向进行比较,并对资源方方面面的吸引力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系统的评价过程;这是开发资源的前提,所谓挖掘,则是对资源特性的审美发现,寻找提升本体价值的可能性。评价的内容应当包括6方面:

①景观观赏价值:视觉观赏的审美评价;

②科学价值:知识性与科学思想及发展中的价值;

③文化价值:多元性与丰富性的文化存在价值;

④游乐价值:资源本身的趣味性,游客进入过程中的情趣;

⑤康疗价值:对人体的健康作用;

⑥体验价值:进入过程的参与性及其情趣。

(2)开发条件评价

开发条件包括区位、环境、客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建设施工条件、开发序位。

可进入性与进入条件评价:旅游项目的可进入性评价是投资的前提之一,可进入条件影响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投资成本、游客游憩成本;可进入条件包括进入目的地的距离、时间消耗、交通工具及其舒适性、交通成本4个因素,首先是大交通关系,即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交通方式、时间消耗、成本,其次是接待中心与景点之间的距离、交通方式、时间消耗、成本,最后还包括景区内部的距离、交通方式、时间消耗、成本;投资商在这3个层面都必须进行评价,并对交通由谁投资作出初步判断。

基础设施条件及投入评价:基础条件评价,实际上属于现状评价,是对项目的水、能源、环保、通信及接待配套基础的评价,涉及投资的规模。

展示条件与观赏条件评价:有好的景观吸引物,要进一步研究大尺度、中尺度、近尺度及进入性观赏的条件,景观与文化的展示条件;这些条件,决定了游憩产品本身的投资;产品现状评价:产品现状,是投资前必须进行系统评价的内容,其中,游憩模式、市场现状、管理现状、基础设施现状等的基础与问题,应该分析透彻。

游乐、康疗与体验条件评价:资源的挖掘,需要分析在游乐、康体、养生、治疗、深度体验方面的支持与条件;比如氧吧、生态养生、温泉疗养、中药材等,民俗体验的基础等,越有延展性,资源价值越高。

2)评价标准

在旅游规划、开发理论与实践需要的情景下,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渐多,但目前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较少。高贤伟等对旅游农业资源的评价进行了分析,其在前人对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业旅游资源评价的意义、依据、原则和方法,以及旅游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旅游资源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客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4个方面对旅游农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陶卓民对农业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提出了农业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模型和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表,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市农业旅游规划中的9个农业旅游区作了定量评价,为南京市农业旅游规划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基础和依据,但推广使用尚需完善。王云才提出乡村景观评价原则和模型,认为乡村景观评价应遵循景观生态原则、景观美学原则、景观资源化原则、景观价值原则和自然与文化遗产原则5个方面,并于此构建乡村景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即乡村景观质量指标、乡村吸引力指标、景观认知程度指标、人造景观协调度指标和景观视觉污染指标等方面,对每一指标加以细分,并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了客观、综合的评定。总体而言,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者少,且较为零散。

我们认为,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要把握以下5个标准:

①美学标准:对拟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的美学质量的高低或特色进行评价。旅游的基本形式是观光,观光是旅游者鉴赏美的活动。乡村旅游也同样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事物是其开发的首要条件。任何一个旅游者进行旅游的首要目的就是对目的地进行观赏,观赏其自然的美和事物的美。都市人来到乡村旅游首先是体验田园风光的美和事物的纯洁美。

②社会标准:对拟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能否体现当地现今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特色进行评价。

③历史标准:对拟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能否反映当地过去的历史文化风貌进行评价。

④市场标准:对拟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所吸引的客源对象、吸引程度和客源规模进行评价。

⑤综合标准:从市场观念出发,同时也涉及美学、社会及历史等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

3)评价方法

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外旅游资源评价即为地理、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学科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半个世纪以来,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评价的内容、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内容上,随着旅游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全球化进程加速,我国旅游理论、评价技术和方法以及研究领域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论研究上,停留在“任务带学科”方式,往往迫于任务的需要,直接应用国外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资金约束,削弱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力量,难以形成旅游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评价技术上,由于受研究人员、研究资金以及我国公众习惯和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国外应用很普遍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在国内很少或难以应用;研究领域上,对旅游资源的美学评价、资源分类和适宜性技术评价研究较多,对旅游资源的人类文化遗产价值和货币价值的评价研究较少,跨学科的研究更少,客观上降低了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度。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演进大致经历了单因子定性评价(经验)和多因子定量评价(数学模型)两个阶段,前者如针对登山运动对山地旅游资源要素中地形的适宜性评价、针对休养旅游地对康体气候进行单独评价等;后者则不只简单地追求旅游资源的单方面价值,而视其综合价值为最终评价目的。我国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主要有经验评价法(郑光磊,1982)、美感质量评价法(保继刚等,1991)、美学评分法(俞孔坚,1988)、“三三六”评分法(卢云亭,1988)、单因子评价法(王家骏,1988;刘继韩,1988;陈诗才,1993)、综合价值评价法(李功阳等,1986)、模糊数学评价法(杨汉奎,1987;刘桂华等,1998)、层次分析法(保继刚等,1988)、综合评分法(魏小安,1984)、观赏型旅游地综合评价法(楚义芳,1992)、价值工程法(罗成德等,1992)、指数表示法(刘桂华等,1998)等。2000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牵头,尹泽生、魏小安等负责,在充分考虑了前人旅游资源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对旅游资源评价提出一套赋值标准,并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旅游资源分为五级,即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此外尚有未获得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在目前的研究情况下,乡村旅游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就是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要素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目的是察明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具不具备开发价值,具备多大的开发价值。可以从以下因子进行评价:

(1)资源特性与吸引力

该要素包括自然吸引力,即观赏价值,自然景观的美、奇、特、新、稀缺、特殊的象形含义、美景度、奇特性、稀缺性、特殊价值等;文化吸引力,即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渊源、文化传统、文化品位、风俗民情、民间节庆、优美的历史传说、名人遗迹、传奇经历、社会时尚等;宗教吸引力,即宗教价值,是否对宗教旅游者有巨大的吸引力,比如:宗教文化的特殊事件、宗教圣地、宗教活动体验等;科学吸引力,即科学价值,对科考旅游是否具有吸引力。

(2)知名度

知名度是人们对该旅游资源了解和熟悉的程度及认识的广泛程度,许多旅游资源其美学价值并非很大,但知名度较大,其开发潜力也就大,因为旅游者,特别是大尺度空间旅游的旅游者倾向于选择知名度大的旅游地进行旅游,乡村旅游更是如此,“口碑效应”对于乡村旅游者而言,能够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知名度是人们形成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所谓“慕名而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决策。

(3)旅游价值与功能

旅游功能是指乡村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某种旅游活动需要的作用,如观赏、探险、体验等。一项乡村旅游资源若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旅游功能,能够吸引多个游客群体,宜于进行多种乡村旅游活动,那么其价值就更大。

(4)资源规模与组合

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具有集聚效应。如一个乡村旅游地只有一项旅游资源,一般来说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会较小;反之,该旅游地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并且在分布上又较密集,吸引力就会越大。乡村旅游资源的功能取决于同一社区乡村旅游资源的集聚程度。乡村旅游资源的规模表现在数量、质量及占地面积的大小等方面。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才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旅游资源组合是指各类资源在地域上的组合状况,一是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与补充情况;二是指各要素的组合与协调性;三是指景观的集聚程度。旅游资源的组合程度越高,其旅游功能开发价值也越大。

(5)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旅游资源所在地在一定时期对旅游者的容纳量。容纳量以多少为合适,不能一概而论,乡村旅游资源的性质、环境不一样,容纳量的合理度也有很大差别。乡村旅游目的地不是接待的旅游者越多越好,超过了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最终只会得不偿失。如一座博物馆和一个森林公园的容纳量的合理度就很不一样。假定在博物馆中每5平方米一位参观者密度不算大,而对森林公园来说,密度已经很大了。对于环境容量的计算,对不同性质的乡村旅游地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不致严重影响旅游资源特性、质量及旅游者体验的前提下,旅游资源的特质和空间规模所能连续维持的最高旅游利用水平。当然,在充分满足上述条件下,旅游环境容量大者,旅游资源价值就高。

(6)环境质量

吸引旅游者不仅在于资源,更重要的是在于环境。远离都市嚣尘的旅游者来到大自然的怀抱是要体验乡村的悠闲和自在,而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肮脏的环境是不会对旅游者产生兴趣的。环境质量包括的要素较多,如气候条件、空气、水、噪声污染情况、游人的安全程度、卫生条件、接待设施条件、绿化植被情况等,如有的乡村旅游地气候条件恶劣,一般游人难以忍受,有的乡村旅游地附近有污染源,有损游人健康;有的乡村旅游地易发生泥石流、滑坡,游客的安全性较差,这些情况下,都不适合开发乡村旅游。

(7)可进入性

当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单调旅行所耗费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小于某个临界值时,人们才会作出到该旅游点旅游的决策,人们在作出旅游决策时,总是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这样,乡村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显得颇为重要。可进入性是指旅游者进入该旅游资源所在地的难易程度。可进入性主要是指交通条件和交通方式,道路不佳、交通工具落后等因素,会造成旅游者进入困难。此外,即使交通条件好,但乡村旅游资源地距离都市很远,旅途时间过长或旅途费用过高,也会造成旅游者进入的困难。

【实  训】

学生分小组到周边区域乡村开展旅游资源调查。

【实训要求】

1.各小组选择调查目的地,制订调查方案。

2.按照资源调查的程序开展实训,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3.进行资料整理,完成《××村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制作发言PPT,对资源调查情况作介绍。

4.全班同学对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