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上的积极思维效果

课堂上的积极思维效果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教师启发思维还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紧张而愉快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人智慧绽开绚丽之花的直接动力,或者说,学生的课堂思维劳动,乃是有效地训练一个人智慧的“体操”。

二、课堂上的积极思维效果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就是引导,就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这是他教学成功的基础和标志。他认为:“在学校里必须使思维高于一切”,激发学生“探求、思考、判断、发现”,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4]

(一)教育就是教人学会思维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就成为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思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有人说交给学生猎物,不如教给学生打猎的方法,意思都是强调方法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有关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启发思维才不是一句空话。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诸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概括法、抽象法、分类法等等,一旦被学生所掌握,便会大大加强其思维的科学性,使学生能更有效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其主动学习的水平。正如赞科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2.教师在启发思维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智慧训练的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可见,善于思考的人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在这方面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那也会有误人子弟之嫌。爱因斯坦就曾论述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品质的重要性,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其实,不单思维的独立性品质很重要,良好思维的其他品质。诸如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思维的批判性等,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走向成熟,而少犯一些片面化、表面化、教条化和权威化的过失与错误。

3.教师要通过启发思维,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之目的

教师通过启发思维,应使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诸如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聚合型思维能力、发散型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其中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因为创造性思维乃是主动地、独创地发展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助于他们将来进行更大的创造。北京特级教师马芯兰就非常注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探求新的解题方法,如果某个学生对某题想出了新的解法,就用学生的名字“命名”,在班上宣布就是“XXX解题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创造的乐趣。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思维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思维,应注意遵循以下三条原则和要求:

1.适时合度原则。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心灵的乐曲,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思维时,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学艺术辩证法,适时合度的指挥学生的思维运动。

2.因人循序原则。教师启发思维应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思维类型是各不相同的,就决定了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必须因人而异。教师启发思维的这种个别性追求,正是使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紧密结合,增强其针对性的关键措施。另外,教师启发思维还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不过,有时故意打破其序,使学生超越知识空白而跳跃前进,大胆设想猜疑,然后小心实验求证,也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必需。

3.反馈强化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各种途径和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时,也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接受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控制调节,使启发思维的艺术取得最优效果。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所发出的反馈信息,教师还应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式得到积极强化;相反的,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的错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具有微妙的评价意义,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方式的持续或改变,使启发思维的艺术卓有成效地深入学生心灵。

(三)采取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热爱思维劳动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紧张而愉快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人智慧绽开绚丽之花的直接动力,或者说,学生的课堂思维劳动,乃是有效地训练一个人智慧的“体操”。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在启发思维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培养起学生对思维劳动的热爱。

1.让学生直接体验课堂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而培养学生思维兴趣的途径,莫过于让学生直接体验到课堂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正如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在剧本《伽利略》中所写:“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其实,在思维过程中,那疑问迭出的悬念、逻辑严密的推理过程、探求未知的好奇心、豁然开朗的顿悟等,皆可令人享受到参与创造的幸福感和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这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强化剂,促使学生凡事皆问个“为什么”,从而在质疑释难中探索不已。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思维过程特点有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并掌握思维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利于让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体验到成功感的快乐。

2.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在启发思维的教学艺术中,应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的主动权和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设想的机会,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做学生思想的保姆。正如杜勃罗留波夫所批评的:“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教师更不能在教学中有意压制学生的独立思维,不讲教学民主,搞“一言堂”,那样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教师的所谓“启发思维“也就失去其意义了。相反的,只有发挥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切实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真正主人。如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教授发明的鼓励学生出问题考老师的“咨询教学法”,就能有效地培养出真正热爱思维劳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