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教育人际关系的核心,教师的其他人际关系都是围绕着这一关系构建并为之服务的。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既是班主任享有的专业权利,也是班主任应尽的专业义务。客观地讲,在现实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青少年发展状况下,即便是非常优秀的班主任,在与大多数学生形成建设性师生关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破坏性的师生关系,这些学生就是班主任开展批评教育的“雷区”。

一、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教师的教育效果取决于师生交往的质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教育人际关系的核心,教师的其他人际关系都是围绕着这一关系构建并为之服务的。

阅读链接

批评需要良好的教育关系来承载(1)

王 文

在诸多的教育方法中,批评是一种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而又潜藏风险的方法。批评能帮人警醒,认清问题,改过迁善,自我完善。批评也极可能造成被批评者的防御、对立和逆反,或者自卑、“破罐子破摔”。教育中批评的泛滥或缺位,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批评被过度使用的时候,便出现了“赏识教育”的倡导。在“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严重存在”的今天,就有了教育部对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强调。

在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中,批评是一项需要经过专门学习的高级专业技能。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既是班主任享有的专业权利,也是班主任应尽的专业义务。班主任批评权利的行使和批评义务的履行必须以批评技能的掌握为支撑,否则就会滥用批评,产生不良后果,从而对批评心存顾虑。敢不敢批评只是问题的表面,会不会批评、批评的效果好不好才是问题的关键,正如俗语所言,“艺高”才会“胆大”。批评是班主任的专业技能,但并非被赋予班主任角色后就自然获得,它只能通过专业训练,在专业化的过程中形成。在班主任的专业技能中,批评因其可能存在的伤害性,被称为“高难度的技能”,“最难掌握的技能”。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种专门技术叫面质,也称对质、对峙或对立,是指咨询者当面指出来访者自身存在的情感、观念、行为的矛盾,促使其面对或正视这些矛盾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批评。面质被称为心理咨询的核心技术,咨询心理学认为,没有面质就没有来访者的成长。面质又被视为高难度的专业技术,相对于倾听、理解、接纳、尊重、鼓励等技术而言,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不当的面质会导致前期的咨询活动功亏一篑,甚至咨询关系的终结。在严格的心理咨询人员培训中,有专门的面质训练,不过这一关,是不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样的道理,不能熟练运用批评技能的班主任,不是合格的班主任。

批评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有时“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去说,其效果不一样。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副校长钟敏说:“引发学生反感、引发安全事端的多是那些‘蛮干’的班主任。”这句话是符合事实的。关于批评学生的方法,不少班主任总结亲身的经验教训,给了我们许多很好的建议,如“因人而异”,“讲究场合”,“指出错误而不伤害自尊”,“针对行为而不贬损人格”,“批评中有肯定、有鼓励、有期望”等,值得广大班主任切实践行。有班主任提出,“理直”不必“气壮”,“忠言”尽量“顺耳”,可见时下一些班主任对批评方法的重视和追求

批评需要良好的教育关系来承载。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说什么”、“怎么说”固然重要,而“谁来说”更重要,同样的内容和方式,不同的人去说,其效果不一样。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感到有些不中听的话不好跟某人讲时,你可以找一个合适的人跟他讲,这个合适的人一定跟被讲者的关系很好,你不能直接跟他讲,那是因为你跟他的关系还没有达到可以讲这种话的程度。所以,方式方法只是批评的表层技巧,批评能否开展、批评效果好坏是对深层次的教育关系的考问。就“批评方式”与“教育关系”的关系而言,教育关系是“本”,批评方式是“末”。教育关系不良,再讲究策略的批评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有时批评甚至成为师生冲突和教育事故的导火索。有良好的教育关系的承载,即使不刻意追求批评方法的技巧,也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批评的尴尬现状源于当前的教育关系出了问题。应该说,这些年由于赏识教育、尊重教育、服务意识的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班主任自身对班主任专业化问题的重视,广大班主任对批评的使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谨慎,都讲究方法,但为什么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还“烦劳”教育部发文“授权”并自称“亮点”呢?一个容易忽视却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当前的教育关系出了问题!众所周知,即使在“批评难”的今天,广大班主任也并没有完全放弃批评教育,只是他们对某些学生的批评有所顾虑。所谓某些学生,大多是那些可能产生极端不良反应或家长“难缠”的学生。批评这些学生,班主任害怕给自己惹麻烦,故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此看来,这不是批评方式的问题,而是教育关系的障碍。可怕的是,这些学生有日渐增多之势,班主任的批评空间自然就日益被束缚。

破坏性的师生关系阻碍了批评教育的开展。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笼统的点对面的关系,而是具体的点对点的关系。真正影响学生成长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个学生切身感受到的教师与他个人的独特关系,而不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建设性,它是一种相互热爱、尊重、理解、信任、支持的人际关系。建设性的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方法发挥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它对批评有较强的承载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不良的师生关系具有破坏性,它是一种充满对立、漠视、偏见的人际关系。一旦陷入破坏性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表扬和鼓励都有可能被学生误解为虚情假意甚至嘲讽,更何况是直面问题的批评,难免会引发事端而令教师心有余悸。客观地讲,在现实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青少年发展状况下,即便是非常优秀的班主任,在与大多数学生形成建设性师生关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破坏性的师生关系,这些学生就是班主任开展批评教育的“雷区”。对待这些学生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班主任会“绕道而行”,迫不得已时,只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般去“扫雷”。何况教育实践中优秀的班主任并不多见,更多的是自身就有缺陷的班主任,“雷区”自然就多,唯恐避之不及,又怎么敢拿起批评的武器?那岂不是自我“引爆”?!时下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把班主任批评引发的极端事件,归因为受批评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缺乏。这种说法貌似有些道理,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问题。极端事件本身就是重大挫折,选择极端行为的学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承受力的。实际上,除了个别长期受宠的学生外,这些学生大多是班级的边缘人,没有进入班主任的视野中心。他们在过去的成长经历中究竟累积了多少挫折,班主任缺乏了解,一次普通的批评究竟会使他们产生多么强烈的挫折感,班主任不能预知。从教育关系的角度看,班主任与他们之间,虽然有师生关系之名,却缺乏师生关系应有的实际内涵。

一些学生家长对班主任缺少应有的信任。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是教育关系的重要内容,教育需要学生家长与班主任的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而配合、支持的基础是彼此信任。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从整体上看,学生家长对班主任的信任度在降低,给班主任送礼、干涉班主任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工作就是信任度降低的表现。送礼并不都是表示感谢,它传达的往往是对班主任的不信任,家长认为送与不送会导致班主任对孩子的不同对待。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却又对学校的教育多加干涉,说明他们对学校和教师的不信任。正像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病人一方面主动寻求治疗,另一方面却对医生持有戒心,揣测医生在各种治疗措施中的利益企图,干预医生的治疗方案。很多人认为,家长反对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是因为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这种说法并不能令人信服。爱孩子之心,为人父母者皆有,孩子个个都金贵,与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关系不大,为什么过去不“护短”,甚至还会为班主任的批评叫好?那是出于他们对班主任的信任。其实在今天,家长们独生子女的观念正逐渐淡化,反而正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更关心其健康成长,他们自己也不乏对孩子的批评教育,甚至是打骂,为什么有些家长又会抵触来自班主任对孩子的批评呢?说到底,是他们信不过班主任批评孩子的动机和结果。信任感的缺失,使班主任、学生和家长的利益都受到极大损害。班主任处于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自我保护状态,专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受到影响。家长劳神费力,抱怨指责,痛苦不已。

就批评论批评,难以发现导致当前批评难的症结所在。班主任若能透过批评的表层,去分析自身教育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起良好的教育关系,就会感受到,批评其实是教育活动中的一项十分自然的行为。

师生关系应当是一个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楷模,因为它直接制约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决定了这个社会未来的人际关系。可怕的是,纯洁、温馨、深厚、融洽的师生关系正遭到破坏,极端的“辱生现象”和“辱师现象”开始在校园里出现。调查发现,迫于对新时期师生关系的不适应甚至是恐惧,一些老年教师在“盼”退休,中年教师在“熬”退休,年轻教师在谋他路。一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不填报师范院校,有学生说:“我们这么难教,看到你经常被气得半死的样子,这辈子发誓不当老师。”

1.师生关系的特点

师生关系是一种制度性的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同,它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性 教育性是师生关系的最根本特征。师生关系的缔结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得到健康发展。教育性决定了师生关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发展是教师的最高利益和追求,这里容不得任何的功利算计。一事当前,权衡其得失与功利是常人再自然不过的反应了。所以有人说,教师是神,而担任教师的都是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当凡夫俗子去从事如此崇高的事业时,自然有相当的难度。

(2)不可选择性 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的人际关系,教师不能任意选择学生,更不能随意终止客观存在的师生关系。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要接纳他,热爱他,培养他。这与日常生活中的自主自愿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日常生活中,对于你不愿意与之交往的人,你可以回避他,甚至拒绝他。而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你不喜欢的学生,你不仅不能回避,反而需要更多地与他们接触,学会真正地从内心里喜欢他们,因为他们通常是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帮助的孩子。

2.师生关系的一致性和冲突性

师生关系既有一致性,又有冲突性。一致包含着冲突,冲突的有效解决又增强了一致性。只强调一致性,忽视甚至回避冲突性,这样的师生关系可能就缺乏教育性。只有冲突性,缺少一致性,就是对立的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一致性 教师和学生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而走到一起的。学生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最佳发展来寻求教师帮助的,教师是为了且能够提供这种帮助而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的。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天然具有“向师性”。他们尊重教师,喜爱教师,愿意听教师的话,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帮助。这种“向师性”如果能得到不断的强化,会持续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甚至终生。教师天然具有“向生性”,他们喜爱学生,诲人不倦,故有“师心父母心”一说。

(2)师生关系的冲突性 师生关系又有着天然的冲突性。学生是需要在教育中加以改变的人。被改变者通常对改变持有敷衍、回避甚至抵触心理。人皆有惰性,何况尚未成熟的学生,纵然他们有自我改变的愿望,在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中,也需要老师的提醒、督促甚至是某种程度的强制。当老师面对一个需要改变的东西较多、程度较深的学生时,这种师生关系的冲突性就更激烈。

3.青年教师如何优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既是一个全新的关系,又是一个早已熟悉的关系。对于作为教师的师生关系,青年教师较少体验,而对于作为学生的师生关系,青年教师已有很多年的经历了。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他们有着太多的切身感悟。这是他们现在处理与学生关系的宝贵资源。但角色变了,想法就可能会发生变化,更何况只是看到榜样怎么做,自己真要去做的时候,并不一定做得那么好。

(1)注意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师生间一种积极而肯定的关系的表现。一般来说,由于教师的社会威望和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之学生对教师的好奇和期待,青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的威信的,这种威信通常被称为“不自觉威信”。在此后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工作成绩、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逐渐被学生了解,师生间的感情日益加深,这种“不自觉威信”也就发展成为“自觉威信”了。但是,如果教师对待工作虎头蛇尾,开始认真负责,后来敷衍塞责,或者以后在品德、学识、能力等方面让学生失望,那就不仅难以建立起“自觉威信”,而且连最初的“不自觉威信”也会丧失殆尽。

青年教师要注重细节。学生常常从“细节”、“小事”中评价教师。教师仪容端庄、平易近人、处事公正、讲究卫生等,都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并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

青年教师要妥善运用第一印象。教师和学生初次见面以及上头几堂课时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非常深刻,因为学生对新教师非常敏感,对其一言一行高度关注。教师给学生产生的第一印象通常是学生评价这位教师的基调,不良的第一印象改变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青年教师在与学生初次见面时,要力争给学生留下亲切温和、可以信赖的印象。在上头几堂课之前,一定要认真准备,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新教师切不可满足于给学生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因为这仅仅是威信树立的开始。良好的第一印象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期待标准,如果以后教师总是达不到这一标准,甚至差距越来越大,使学生大失所望,再好的第一印象也会被破坏。

威信是教师赢得的,不是教师逼压产生的。有些青年教师接受了“对学生要严肃”、“与学生保持距离”的忠告,故意板起面孔,端着架子,既累了自己,又令学生疏远、排斥,实在是害生害己。只要不丧失原则,不厚此薄彼,温和、宽容、儒雅、平等、尊重等更令学生喜爱。

(2)适应当代学生的态度表达方式。

学生要尊敬教师。但不同时代的学生对尊敬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过去的学生大多表现为敬畏,对教师毕恭毕敬。当代的学生有着更平等的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他们可能通过开玩笑、亲密的肢体语言、与教师争论等形式表达对教师的偏好和喜爱。有些教师不习惯,理解为是学生对自己的大不敬,甚至愤然相对,让学生伤心不已。

讨论

学生该不该给老师取外号(2)

在很多学校,学生给老师取外号的现象较为普遍。

黄石三中的一位姓王的老师说,其实有很多学生给老师取的外号真的很形象,只要是善意的,就没什么错。有的学生则认为,取外号不尊重老师。

黄石十四中的李老师说,学生给老师取外号有些是非恶意的,这样反而会觉得亲切,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好些。但是这种情况少些,大多数外号带有侮辱性质,让老师很反感,这样会产生矛盾,所以不提倡取恶意外号。

黄石八中的胡副校长介绍,学生给老师取外号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会用比较时尚的、文雅的名字来称呼老师,会让人觉得很亲切。第二种情况是,外号带有恶意,可能有部分学生对老师有抵触情绪,对老师的严格要求或者教学方式不认同,给老师取贬义的称呼。对于这种情况,老师要主动和学生沟通,要寻找不满产生的原因,看学生有没有厌学、偏科等情况,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班主任。老师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面对这种事情,从教学方法上积极引导学生,同时也要加强自我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改善师生关系。第三种情况是,有些学生受网络影响,沾染上不良习气,喜欢给老师取外号,他们取外号比较随意,没有恶意。对于这类学生,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用主流的文化思想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克服身上的不良习气。

(3)对学生心怀感激之情。

教师要永远对每一个学生心怀感激之情。曾看过一篇《镖师与山贼》的文章,令我对过去镖师们的胸怀敬佩不已。让我难以想象的是,镖师们竟对会取他们性命的山贼满怀感激之情。镖师家里通常会有山贼的牌位,每年春节,他们会像供奉祖宗的牌位一样供奉山贼牌位,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饭碗是山贼给的。教师的岗位又何尝不是学生提供的,学生既是教师的教育对象,又是教师的衣食父母!尤其是那些难教育的学生,他们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正是这些难教育的学生,给教师提供了提高教育能力的机会。因为有了不爱学习的学生,才锻炼了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因为有了不会学习的学生,才锻炼了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因为有了各种有问题的学生,才锻炼了教师转变学生的能力。对于他们,不是心怀感激而是耿耿于怀,于情于理都是讲不通的。

(4)对学生的问题多做教育归因。

面对学生的问题,面临师生冲突时,不要一味责怪学生,而要多想想造成这些问题的教育原因,想想自己处理问题时有哪些不妥当的地方。学生在老师面前,通常不会无理取闹,无事生非。反复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心理和行为,能有效提高自身的育人能力。即便有些学生由于过去的特殊经历对教师和教育有偏见,让自己代人受过,也要理解和接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予以弥补。

(5)正确对待异性学生对自己的“牛犊恋”。

“牛犊恋”是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提出的,是指进入了性萌动期的青少年在经历了“性反感期”(或称性疏远期)后,对长者产生的向往、仰慕和爱恋,这就像牛犊靠近母牛行走。由于青年教师既有长者身份,又与学生年龄接近,在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有大量展示才华的机会,因此极容易成为异性学生“牛犊恋”的对象。遇到这种情况,青年教师要正确应对,既不能简单处理,更不能陶醉其中。要本着切实替学生负责的精神,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