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三、课程的类型

为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和意义,有必要了解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分类的不同维度,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多种不同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所谓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现已有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有助于组织教学评价。由于学科课程主要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忽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这种课程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落入注入式陷阱。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的价值,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就是学生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所以在经验课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扭转了长期把课程看作控制学生工具的局面。经验课程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按儿童的经验为核心进行整合,这种理念真正体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其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来进行整合的主张,充分地考虑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联系,即既考虑到儿童是生活在当前社会中的现实,又考虑到不能拘泥于当前社会现实、被动适应社会现实,而要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但是,经验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限制。如容易导致忽视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走向“儿童中心主义”;实施过程中,容易把经验课程误解为让儿童随意地从事一些肤浅的、缺少智力价值的操作活动,而忽视儿童深层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易导致“活动主义”,忽视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由于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因此使习惯了班级授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老师很难适应。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将学校课程划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长期以来,分科课程一直在课程领域占绝对主导地位。但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过于强调分科课程易导致学生的学习与当代社会生活脱离,再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也必然要求学校课程具有综合性,所以,综合课程在当今课程理论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然,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分科课程总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综合课程也总是表现出某种分科的形式。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总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目前的课程时间中各学科间的相互封闭、孤立的现状并不是分科课程本来应有的,而是很多不合理的人为因素造成的,而综合课程也并不完全不顾学科逻辑,不顾科学体系,而是从某种观点、某种方式对学科逻辑的超越。

从课程的发展来看,学科呈现分化和综合并驾齐驱发展的趋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科的分化趋势表现突出,例如海洋学繁衍出130多门分支学科,经济学在近30年来派生出100多门分支学科。同时学科的综合趋势也有目共睹,出现了量子与生物学相结合的量子生物学学科,物理与化学相结合形成物理化学,系统论、控制论、科学学则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总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两者不能随意地彼此取代。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划分,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如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5个模块,是所有高中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它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或是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选修课程包括4个系列,希望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潜能、兴趣爱好和志向选择选修系列进行学习。这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其中,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所有学校都应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课程,以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它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些活动有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确定本校必修科目的实际课程标准;确定选修教材的编写、选用;开发活动课程;制定重大课程改革方案,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上述各类课程所具有的特定价值以及每组课程类型所具有的价值互补性,意味着它们在学校课程结构中都拥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学校的课程结构应当是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