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生沟通技能

师生沟通技能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师生沟通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不容回避的是,时下的师生沟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决定师生沟通状况的关键一方是教师。我不愿意承认那东西叫“代沟”,因为这个词我和你爷爷争斗了几十年,它像沙发中的泡沫垫或房子的隔热层那样,使两代人不理解、不了解,甚至不谅解。以往,我认为代沟与其说是一种现实,倒不如说是拒绝沟通的借口。教师的不当沟通行为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伤害,给教育工作设置重重障碍。

二、师生沟通技能

良好的师生沟通是教育的前提条件。没有沟通,便没有教育。不容回避的是,时下的师生沟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相互理解和尊重变少了,对立和责难增多了。决定师生沟通状况的关键一方是教师。学生放弃或抵制与老师沟通,大多是因为在过去的师生沟通经历中,让他体验到过多的委屈和不满。

1.师生沟通难的客观原因

客观上讲,没有一个教师不希望有一个好的师生沟通,更不会有教师有意去破坏师生沟通,实在是因为师生沟通较一般的人际沟通更难一些。

(1)立场不同 身在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便会有些差异。正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虽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但对具体事情的态度难免存在冲突。有些被管理者指责自己的同事一当干部就变了,其实这种变化许多是立场的改变使然,换了自己也会如此。这正应了管理界的一句话:“屁股决定脑袋,位子决定看法。”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与教师容易沟通,学生与学生容易沟通,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立场,而教师与学生由于立场不同,因此沟通相对困难些。

(2)代际差异 代际差异俗称“代沟”,指两代人由于成长背景的不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会有差别甚至是冲突。教师与学生就年龄讲通常是两代人,即使是年轻教师,他们实际上也已成为上代人的化身,他们代表上代人教育下一代,遵循着授权者的价值规范。代际差异影响沟通,同龄人的共同语言多,两代人难免分歧多。教师是站在“代沟”的最前沿与下一代对话的人,这种交流经常受到代际差异的纷扰。社会变迁越是迅速,“代沟”形成的周期便越短暂,“代沟”便越深,沟通便越困难。当前正处在这样的境况之中。

阅读链接

写给“不知名”儿子的信

刘建成

前天叫“板寸”、昨天叫“螺旋桨”、今天叫“菜菜虫”,而明天不知道叫什么的儿子:

我知道,我在家的时间里永远不可能看到醒着的你,我们两人像生活在不同维度的空间一样,永远被什么东西隔着。我不愿意承认那东西叫“代沟”,因为这个词我和你爷爷争斗了几十年,它像沙发中的泡沫垫或房子的隔热层那样,使两代人不理解、不了解,甚至不谅解。

以往,我认为代沟与其说是一种现实,倒不如说是拒绝沟通的借口。而且,深受两代人无法沟通之苦的我,坚定地相信我与后代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可怕的是,问题还是出现了,而且越来越严重。

我不是一个顽固守旧的人,我更不会像你爷爷剪我的牛仔裤那样剪掉你染得金黄的头发。我可以厌恶甚至憎恨小燕子,以及由此引发的许多文化现象,但我绝不会把这个念头强加在你的脑袋里,让你在鞭子的开导下被迫形成某种爱好和人生乐趣。

我可以在网上读懂“MM”就是“美眉”、就是“妹妹”、就是女孩,我可以猜出在你们的字典里“粗暴”就是“初次拥抱”,而“孔子的布”就是“恐怖”。我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僵化保守的人,但为什么与你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竟觉得我们之间像隔了条银河?

经过长达半年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了一个恐怖的现实——你们成了虚拟的人。

首先,被虚拟的是你们自以为特立独行个性。你们常以自己想出了一个有点轰动性的名字而激动、颤抖,你们常以自己是普通人而感到沮丧。其次,被虚拟的便是你们的信心。在众多媒体对网络似是而非的夸大宣传中,你们似乎找到了一个无地起楼台,实现梦想的地方。但网络和CPU最终不能下载面包和可乐,因特网可以给你MP3,可以给你PUB情调,但它不能给你亲情。当你们以一个创业者的心态冲进去,而最终不得不以一个处处挨宰的消费者身份出来时,你们的失落是可想而知的。

令人更不安的是,你们自以为是的所谓真诚也是被虚拟了的。有人说:因特网是一个真实得可怕的世界,真实得每一句话都是谎言。

大家在隐瞒真实身份的前提下,从天下大事一直聊到家长里短,无怪乎许多觉得现实生活虚伪的人一上网便觉得像是上了夜航船。许多不知真实身份和姓名的人坐在一起聊真话,这本身不就是一个悲剧吗?

为在网上追踪你,你妈化名“布袋”,与你聊了近3个小时有关母爱的话题。而我,则化名“鬼子”,与你交流初恋的感受,那是16年来你让我最快乐的一次。

但当我试图和你谈谈你的父亲时,你却敲出几个令我眼前一黑的大字:“别提那土豆,我们还是聊谢霆锋吧!”

你的,快虚拟化的爸爸

××××年××月××日

(3)教育责任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教育责任。教师要理解学生,有时要顺着学生,要想办法让学生开心,但教师还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直面自己的问题,督促学生改正错误。这常常给学生带来压力,从而采取敷衍和逃避教师的态度。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不跟孩子谈学习,父母和孩子相安无事,一谈学习,孩子就急,关系就僵。这就是教育关系的挑战性。教育专家基诺特认为,教师需要掌握管教而不侮辱、批评而不损自尊、表达愤怒却不造成伤害、认清情绪而不争执的师生沟通技巧。(1)这需要高超的教育艺术。

2.教师的不当沟通行为

教师的不当沟通行为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伤害,给教育工作设置重重障碍。可惜的是,这些行为在许多教师身上并不鲜见。

(1)侮辱 一位名叫吴裴的高中女生在课堂上睡觉,语文老师这样骂她:“你在家里为什么睡不着?是不是没有人陪?到学校里睡觉是有人陪?你叫吴裴,吴裴吴裴,你一辈子睡觉都没人陪。”(2)

10岁的张某站在黑板前,讲不清楚一道乘法题的演算。老师说:“只要你一开口,人类的智能就会减少。”

一位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语:“狗放屁!放狗屁!!放屁狗!!!”

(2)指责 一位学生迟到了,教师:“前几天才跟你讲的,你又迟到了,你要我跟你说多少遍?”

上课铃响了,有些同学还未坐好,教师走进教室:“长耳朵没有?上课了还到处跑,一点学生样子都没有。”

学生做错了题,教师:“这么简单的题你都算错了,你脑袋瓜子整天在想什么?!”

(3)嘲讽 赵志龙考试成绩排年级末位,教师:“赵志龙这次为我班争了光,露了脸,考了个年级状元。”

婷婷在某小学读四年级,因为儿童节这天要表演吹笛子,便在节日前夕加紧练习。那天婷婷正练得入神,一位数学教师走到她跟前说道:“人家成绩好的孩子表演那才叫好,成绩不好还参加什么表演?”这时旁边又有一同学插嘴道:“还不如去跳楼。”听了教师和同学的话,婷婷的脸顿时涨得通红。

上课时,有学生传纸条,纸条上写的是关于今后的打算,教师看了纸条后:“真没想到你还有理想。”

(4)唠叨 某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的语文老师和许多老师不一样,她爱唠叨。每节课上课前五分钟,她总是先说上几句,什么今天早上谁没戴红领巾;谁课前没准备好书本文具;谁桌下还有纸屑……她像个敏锐的侦察员,用她那双明亮的眼睛扫视一圈,准能发现谁谁有什么毛病。再比如放学排队回家吧,她的九个字‘肩并拢,口闭紧、一条线’一定要记牢,要不然,她会和谁说上一通大道理,说是要有集体荣誉感啦,班级被扣分多可惜呀!有时碰上坏天气,她还会说上一顿,什么这么冷的天,穿得这么少会得病;这么热的天,不带水口渴了怎么办。从早到晚,总是她不停地说呀说,你说我的语文老师她是不是特别唠叨?”

(5)威胁 一个学生的家庭作业没做,教师:“这次就饶了你,下次再这样,就叫你的爸爸来见我。”

有学生违反学校纪律,教师:“等着吧,我叫学校开除你!”

教师警告一位学生:“我整人的方法多得很,看我怎么整你!”

阅读链接

别让学生在教育之汤中吐进口水

有个霸道的老板,决定改变自己对待厨子的作风。他把厨子叫进来,对他说:“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待你。”

厨子问:“如果我迟一点煮好午饭,你不会对我大吼大叫?”

老板答:“不会。”

厨子问:“如果咖啡冷了些,你不会把咖啡往我的脸上泼?”

老板答:“不会。”

厨子问:“如果牛排煎老了,你不会扣我的薪水?”

老板答:“当然不会。”

厨子说:“好,那我就不再把口水吐进你的汤里。”

学生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在我们的教育之汤中吐进口水,因此,减少其报复想法对我们有实质的利益。

3.尊重是师生沟通之本

尊重学生是一个反复被强调的教育原则。教师尊重学生,就是教师在心底里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有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很多教师认为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是一回事,对学生有爱就足够了。其实,尊重和爱是不同的。如果你暂时还做不到爱这个学生,那么你起码要做到尊重他。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因为太爱孩子、太在乎孩子而出现的种种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对于教师来说,光有师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对学生的尊重。最理想的应该是源于爱的尊重和尊重地去爱。

对很多教师来讲,尊重长辈,尊重领导,尊重同事,尊重强者,也许不难做到,但要去尊重学生,尤其是那些发展不良的学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只有尊重孩子,才能唤起孩子的自尊。自尊心是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言行或人格、维护一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它既是一个人尊重需要的反映,也是一个人自信、进取的动力,所以,有人把它称为是“精神的存活者”。自尊心是人们心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情感和品质,它与人的羞耻心、进取心、自信心,以及责任感、荣誉感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讲,自尊心使其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看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看重自己在群体中的独特性和唯一性。由此可以想见,他们对来自身边的人给予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对自己来说重要人物所给予的评价,会是多么看重,而由此引起的相应的情感反应,又会是多么的强烈。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赞赏,会使学生激动、兴奋不已,产生更加奋发向上的愿望;对学生诚恳的批评,能使他们反省、自责,甚至倍感内疚和羞愧;但对学生不负责任的羞辱、嘲笑、蔑视,只会招致他们的怨恨和不满,甚至是愤怒和反抗。一个孩子如果经常得不到尊重,他便会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值得尊重的人,从而自我放弃。

(1)尊重是无条件的。

尊重学生虽然经常被提及,但一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问题是,尊重学生是无条件的,而这恰恰是尊重的精髓。无条件尊重,强调尊重是不需要条件的,也是不能附加任何条件的。成绩、品行、智力、个性、长相等均与是否应该得到尊重无关。如果一定要追寻条件的话,下面这个条件就足够了,他是一个孩子,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生命,一个自然存在物,你就必须尊重他。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把无条件尊重列为教育者最重要的人格特质之一。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有条件尊重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经常听到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对教师说:“您应当尊重我。”教师说:“我只尊重值得我尊重的人。你表现好,我自然尊重你。你表现得这么差,叫我怎么尊重你!”这便是有条件的尊重。有条件的尊重不是真正的尊重。

有条件尊重使大量学生丧失自尊。一些教师给尊重附加条件,其愿望自然是不错的,期许学生会在自尊的驱使下达到教师所预设的条件。殊不知既然要预设这些条件,就说明他尚未达到这些条件,那么学生目前就得不到教师的尊重。对于有的学生来说,达到这些条件可能有相当的难度,有些条件甚至是难以达到的,那么被教师尊重对于他来讲便是一种奢望。这必然会使大量学生丧失自尊。一个失去自尊的学生是很可怕的,他会软硬不吃,使教师无计可施。一位教师曾对我说,他已经试过好多次了,尊重对有些学生不起作用,尊重只会让学生觉得教师软弱,只会让学生更加无所顾忌,凶狠有时反而有效一些。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被尊重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越被满足,其需要就越强烈。倒是那些长期不被尊重的人,反而表现出对尊重的毫不在乎,甚至是冷漠,仿佛一个冻僵了的人,对寒冷一副无动于衷的模样。挽救一个冻僵了的人,一定要给他温暖,开始时的温暖可能让他不习惯,甚至是不舒服,但持续的温暖必定会恢复他正常的感觉。教育一个丧失自尊的人,一定要通过耐心的无条件尊重,改变他因长期尊重需要未得到满足而形成的对尊重的防御态度,唤起他的自尊。

(2)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人。

教师要使用接纳性的语言,放弃排斥性的语言。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其实很多教师并不是不会说接纳性的话,只是他对学生不使用这种语言。究其根源,乃是没有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认为用不着顾及他们的感受。例如,客人进教室拜访教师,走时忘了带走雨伞,教师会怎么说呢?教师绝对不会追出去跟客人说:“怎么搞的?你怎么每回都忘记带走你的东西,老是丢三落四的,你都四十四岁,老大不小了!我打赌如果你的脑袋不是长在脖子上,你会连脑袋都给忘了!你怎么不像别的同学?你总该有点责任感吧!”但当学生忘了什么东西的时候,教师就可能这样说。

(3)指出学生的问题但不贬损学生的人格。

无条件尊重学生绝不是无视学生的问题,更不是对学生的问题采取消极放任的态度。相反,正是在正视学生问题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问题,与他是否应该得到尊重无关。坚信,学生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形成的,而有条件尊重使得本来轻微的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只有真正做到对学生的无条件尊重,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唯一途径。所以说,正是无条件尊重,给我们指明了解决学生问题的正确道路。

有些教师之所以做不到无条件尊重学生,乃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尊重学生什么。如果一个教师认为须要尊重的是学生的行为,那么当他的学生做出不当的行为时,他自然无法予以尊重,他必然只会尊重做出好行为的学生。而如果教师明白须要尊重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时,那么无条件尊重就变成一件很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对于教师而言,严格区分学生的行为和行为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学生做出不当的行为时,不当的只是行为本身,行为者的人格尊严没有任何理由受到蔑视和侵犯。要矫正学生的不当行为,只有依靠行为者的内在力量,对行为者的尊重正是保护和培植其潜在的积极力量。如若因为行为不当招致对行为者的全盘否定和无情打击,实际上也打压了行为者内在的矫正不当行为的积极力量,不当的行为通常会愈演愈烈。反观人的发展,发展得好的人往往在过去受到较多的尊重和关爱,发展不良的人小时候没少挨骂甚至遭打。所以,就事论事地指出问题而不贬损学生的人格,是有效师生沟通的基本原则。

比较

有个学生忘记把书归还给图书馆。

教师甲:“借书的期限已经到了,你应该把书还给图书馆。”

教师乙:“你怎么这么没有责任感?每次不是拖延,就是遗忘。这次,你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还书?”

有个学生打翻颜料。

教师甲:“啊,颜料打翻了!快拿水和抹布来。”

教师乙:“你老是笨手笨脚,你为什么这么粗心?”

有个学生蓬头垢面、衣衫不整地上学。

教师甲:“你的仪容确实需要改进。”

教师乙:“你浑身上下乱七八糟,衣服皱巴巴,头发又肮脏,连脑袋瓜都不正常。你到底怎么回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