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语艺术的客体要素

口语艺术的客体要素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语表达对象和口语表达环境就是口语艺术的客体要素。作为表达的主体,口语表达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客体的制约、影响,因此,了解表达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影响的程度与方式以及表达主体如何适应客体要素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不同性格、气质的人,对口语表达有不同的要求。文化教养是指口语表达对象的文化修养及受教育的程度。

1.2.2 口语艺术的客体要素

口语表达总是在具体环境中面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的。口语表达对象和口语表达环境就是口语艺术的客体要素。作为表达的主体,口语表达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客体的制约、影响,因此,了解表达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影响的程度与方式以及表达主体如何适应客体要素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口语表达的对象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不同的表达对象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状论况,一个表达对象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发生着变化,口语表达者如果不考虑对象的情况,就很难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1)心理差异

心理状况是口语表达对象对口语表达进程及结果能够产生影响作用的心理过程及特征的总和,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心境、需求、兴趣等。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的,口语表达是表达主体与表达对象之间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因此表达对象的心理状况必然会对口语表达过程施加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不同性格、气质的人,对口语表达有不同的要求。脾气暴躁的人不喜欢温和婉转的口语表达,生性怯懦的人讨厌粗暴强硬的口语表达,性格外向的人对开朗、活泼、直率的口语表达感兴趣,性格内向的人则对沉静、稳重、坦诚的口语表达易接受。表达对象心境舒畅愉快时,就乐于接受活泼、幽默、轻松的表达,而心情烦躁、消极时,则对镇静、安详的话题乐于接受。人们的需求与兴趣也千差万别。努力进取的人,希望得到事业、工作上的指导与建议;生活困难者希望得到脱贫致富方面的消息;书画爱好者、棋迷、球迷、歌迷们都会对自己的专门爱好产生“兴奋点”。表达者对表达对象的兴趣需要加以充分考虑,才能在表达主体与对象之间产生共鸣,奏出和弦。

(2)年龄性别差异

年龄的长幼不同,人生的经历、阅历和人生体验也不同。未谙世事的孩子思维直观,喜欢形象、简易、富于幻想色彩的口语表达;青年人生活丰富多彩,喜欢时代感强、富于哲理、节奏快的口语表达;中年人肩负事业和家庭重担,看重事业,讲究务实,要求表达朴实、明快、实用;老年人人生体验最丰富,他们喜欢稳重、含蓄、谦逊的口语表达。

由于生理因素和实践范围不同,男士和女士有着不同的心态和接受习惯。男士一般坦诚直率,要求口语表达开朗奔放;女士则文静,情感细腻,因而喜爱口语表达温和、婉转。年龄、性别特征外在直观,一望即知,口语表达时,应首先针对这些差异,选取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

(3)文化教养差异

文化教养是指口语表达对象的文化修养及受教育的程度。其所受教育,非专指学校教育,而是表达对象全部学识的总和。

一般来说,文化修养高的人喜爱典雅庄重的语体,注重口语表达的精确性,而文化水平低的人,则喜欢直来直去、通俗简略的表述。若对后者使用典雅语体,则会被认为有卖弄之嫌,会被讥为“掉书袋”或“酸秀才”。

口语表达是交际双方同时参与的言语活动,口语表达者只有通过观察、了解,把握口语接受者的文化教养等差异,才能在表达内容和表达技巧上作出相应的选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职业地位差异

职业不同的人,头脑中所存储的信息类型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他们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话题较为敏感,这也是触动其心灵热点并引发共鸣的话题。人们常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使自己的言谈带上职业色彩,这正是所谓的“三句话不离本行”。借助对方职业专长特点的语言,会为表达者寻找切入意图的交谈创造良好的契机。

另外,不同的社会地位,对口语表达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一般来说,社会地位高的人,关心较多的是事业、前途、社交方面的内容;社会地位低的人,对自己生活、工作和周围的事物较为关注。领导者一般注重表达内容的政策性和准确性,而一般老百姓则对这些关注不多。若对一位领导纵声谈笑,争吵不休,显然失礼;若对一般群众,颐指气使,傲慢骄矜,对方也易产生抵触心理。

表达主体在考虑表达对象的社会地位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便把握自己的“角色”,以恰当的身份与表达对象说话;其次,在了解对方的职业地位后,就要选择适当的内容和形式与之交谈,否则就会出现失礼、失节的口语表达,从而引起不愉快和不必要的麻烦。

2.口语表达的环境

口语表达都是在一定的语言交际环境中进行的,其具体环境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交织而成的。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会形成一种特定的氛围,对口语表达者的情绪、表达的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口语表达的某种特定效果,无一不是在特定的场合中获得的。因此,表达主体必须注意表达内容与特定的表达环境相适应,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控制、设置和巧妙地利用语言表达环境,以增强口语表达效果。构成口语表达环境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由时代、社会、民族、地域、文化等因素构成的,这是口语表达的宏观背景。

时代是构成社会环境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内容和方式,所以口语表达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说话要合时宜主要指的是要合乎时代大背景的要求。今人说古人的话,21世纪青年说20世纪青年的话,语言不能与时代“同步”,就会成为落伍者、不合时宜者。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也必然影响到口语表达。例如,美国人直率,中国人含蓄,德国人严谨,英国人灵活,因而这些国家的人对口语表达有着不同的要求。许多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禁忌,如西方一些国家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不祥,而东方一些国家忌讳“4”,视为预兆厄运。社会环境对口语表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表达主体必须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时代的主旋律。

(2)场合环境

场合环境是指口语表达的具体地点、情境,这是口语表达的微观背景。

从性质方面看,场合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正式场合如演讲、谈判等从事公务活动的庄重典雅场所,这种场合口语表达要斟酌字句,准确规范;非正式场合如日常交往中较宽松、随便的场所,口语表达宜平易、通俗、幽默,如果一本正经,反倒显得不适宜了。

从氛围方面看,场合有喜庆与悲伤之分。在节日、联欢会等喜庆场合,口语表达应轻松、诙谐一些;在追悼会、探视病人等场合,口语表达则应庄重、严肃一些,语言要有所避讳。

从对象方面看,场合有大小之分。场合大,声音要洪亮,手势动作可大一些;场合小,口语表达可较为自由一些,既可喁喁低语,也可朗声谈笑。

场合环境对口语表达的影响比社会环境更为直接具体,口语表达必须“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主动地适应场合的需求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3)人际关系环境

人际关系环境是指由口语表达主体和对象构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处于同一层次的关系之中,亲疏远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口语表达中必然是所讲内容与形式有差异。

表达主体总是同表达对象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如血缘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临时社交关系。如对上级说话,语调要尊重对方,对下级,语调则要体现关心与爱护;关系好的可以深谈,交往不多的,交谈则较为客气、礼貌;关系密切的,口语表达可直率一些,一般社交关系的人之间的口语表达则含蓄、委婉一些。根据不同的人际关系,选用与之适应的表达方式,才能使口语表达更得体,更受欢迎。

(4)时间环境

时间环境就是对口语表达产生影响的各种时间因素。口语表达既要因人、因地制宜,也要因时制宜。

时间顺序有先后之别,对口语表达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例如,进行演讲比赛,排在后面的人就要考虑避开前面人所说的内容,否则就会令听众感到雷同、无新意。

口语表达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里会呈现不同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直接关系到口语内容的接纳程度。例如,开会之初,对象精神饱满,情绪高昂,表达者可以放开多讲;到会议将结束时,对象身体疲乏,精神倦怠,口语表达就必须简明、生动才能吸引听众。

另外,特定条件下的时间有着特殊的含义,对口语表达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如战场上处于危险、紧张、关键的时刻,指挥员的口语表达就既要简洁,清晰,洪亮,又要具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再如,在重大的历史时刻,如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采用庄重、严肃、高亢、雄浑的口语进行表达,从而震撼了世界,也令全国人民永生难忘。

口语表达的实质是表达主体的主观因素和表达对象、表达环境的客体因素相互结合的产物。任何成功的表达都是主体能动地适应客观的结果。能动适应的根本原则就是力求达到主客观因素的统一,即口语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与表达对象和环境相统一,相协调。

本章小结

●口语艺术的构成要素除了有口语表达的内容和形式,还有口语表达的主体和客体。主体是口语艺术的主导因素,因此要加强口语表达者的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不过,客体对主体的影响与制约也不容忽视,客体主要指口语表达对象和环境。主体只有能动地适应表达对象的心理、年龄、性别、文化修养、职业、地位的差异,并使表达内容、形式与表达的社会环境、场合环境、人际关系环境、时间环境协调统一,才能获得表达的成功。

●口语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它具有自己的特征:口语表达的综合性;语言、思维运动的同步性;言语形式的简散性;口语传播的易逝性;表达过程的灵活性。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口语艺术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第二,口语艺术训练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第三,口语艺术是提高人们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口语艺术活动虽然复杂多样,但在实践活动中,口语表达者必须注意积累素材,说话得体,目的明确,感情真挚和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展示出口语艺术的无穷魅力。

经典案例

掌握对方思考的方向

从前有甲、乙两人潜心向佛,故上山欲修禅七日,可是到了第二天,两人的烟瘾就同时犯了。想要抽烟,但又担心犯规,于是甲就去请教师父。

甲问师父:“请问师父,入门修行的时候可不可以同时抽烟?”师父马上斥责他的荒唐想法。甲只好悻悻地回来告诉乙说,师父说不可以。但是乙不死心,于是起身再去请示师父,不多久他就大摇大摆地抽着烟走回来,甲大为吃惊。乙说,他见到师父就问:“请问师父,当我们在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同时修行呢?”师父回答:“当然可以。”

还有一个故事。两家卖粥的小店,产品、装修、服务没什么两样,但A店总是比B店多卖一倍的鸡蛋,原因在哪?B店客人进门,服务员会问一句:“要不要鸡蛋?”有一半要一半不要。而A店客人进门,听到服务员的话是:“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客人有的要一个,有的要两个,不要的很少。这样,A店的鸡蛋就总是卖得多一点。

同样一句话,前后一对调或者做点不起眼的变化,就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其实质在于说话人掌握了对方思考的方向。

分析:

(1)A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两则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推荐阅读

1.吕少平.《公关交际艺术》.青岛出版社,1994.

2.祁建立.《口才与演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元授.《演讲与口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蒋心海.《语言的魅力》.海潮出版社,2002.

5.黄士基.《演讲的技巧与艺术》.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