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语艺术的特征

口语艺术的特征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和源泉。为了用好这个工具,有效地提高办事效率,我们必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了解和掌握口语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灵活运用口语艺术的技巧。这是口语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口语艺术要求人们思维敏捷,表达迅速,反应灵活。口语表达往往是在随想随说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人们对口语表达的评价往往是从整体印象出发的。口语表达是说者和听者的双向沟通反馈活动。

1.1.3 口语艺术的特征

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和源泉。口语是人与人之间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社会交际工具。为了用好这个工具,有效地提高办事效率,我们必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了解和掌握口语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灵活运用口语艺术的技巧。

口语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自身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许多特征。

1.口语表达的整体性

这是口语艺术最突出的特点。首先,口语表达是由语义、语音、态势、表达者、听众、环境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各因素既有独自的规律和功能,又作为口语表达整体的一部分而出现,并服从和服务于口语艺术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其次,口语表达的过程是从生活到思想,再由思想到口语的双重转化过程。口语表达的实质是对自身多方面的素养、知识和能力储备的综合调动,因此,“积之愈厚,发之愈佳”。最后,口语表达还具有传声性和表情性两大长处以及手段多样性的特点。例如,声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缓急、粗细等,使有声语言增强了生命活力,在语流进程中显示出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效果,所以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总之,口语表达是通过心想、口说、耳听、目视、情动等生理、心理活动的默契配合、协调一致的综合活动来共同完成口语艺术的表达任务的。

2.与思维运动的同步协调性

口语表达是一个将自己的思维语言迅速外化为口头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为现想现说,现说现想。完善的口语表达要求语言与思维同步。思维慢了,后句接不上前句,造成表达上的“停顿”和“空白”;语言慢了,语言跟不上思想,形成表达上的“迟滞”和“嗫嚅”。因此,口语艺术要求人们思维敏捷,表达迅速,反应灵活。

3.形式的简散性

口语表达往往是在随想随说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表达速度快,说者来不及对语言进行细致的加工润色,因此口语不像书面语那样讲究语法的严密和结构的完善,其言语形式表现出简略和松散的特点。

简略是指口语表达多用短句、省略句、隐含句等。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者的态势语也可补足这些简略话语的意义。只要对方理解即可,表达者并不刻意追求句子的完整和严密,只着意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松散则指口语停顿多,关联词少,有时断时续的松散现象。例如,“因为你饿了,所以你要吃饭”之类规范而严密的言语形式,在特定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反倒不合口语习惯,显得矫揉造作了。

4.传播的易逝性

口语表达是以声波载体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而声波稍纵即逝。一般人听连续的语流,精确地留在记忆中大概不超过七八秒钟,此后便被新的语言刺激所代替。口语传播实际上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语言流动、记忆转换的过程。这是口语区别于书面语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文章可以长久保存,反复揣摩,而声音稍纵即逝,来不及推敲、玩味。因此,人们对口语表达的评价往往是从整体印象出发的。

5.表达过程的灵活性

口语表达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信息交流也总是在现场氛围中实施。为了将话说得得体,吸引人,使人悦服,表达者必须使口语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与特定的时空和现场氛围协调吻合,并适应特定听众对象的接受能力和要求。口语表达是说者和听者的双向沟通反馈活动。表达中,听众的反应也常常直接影响说话者的情绪,而且话题的内容有时也会根据现场特定的情景和氛围,参与者的兴趣和特定的心理情绪等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口语表达过程,尤其是日常交际的口语表达,往往呈现极大的灵活性。因而口语表达时,表达者一定要认真观察听众情绪和心理的变化,并根据反馈的信息,随时灵活恰当地调整自己讲话的内容和形式,以牢牢掌握话语的主动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