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客体要素与绩效的关系

客体要素与绩效的关系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和大学在一起合作,经常会有员工抱怨合作伙伴掌握的知识不是他们以前所期望的那样,伊夫·多滋、加里·哈默尔把它称之为“知识理解差距”[178]。要弥补知识理解差距,增强合作双方的知识匹配度,就必须熟悉合作伙伴的知识,否则,知识的共享效率是无法得到提高的。要将被动的知识溢出变为主动的知识溢出,传递良好的合作信号,增加双方合作诚意,从而增加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绩效。

四、客体要素与绩效的关系

1.知识匹配及成熟度

在前文障碍因素中我们分析过,知识的特有属性影响了知识共享,特别是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所具有的难以模仿性、惰性、隐性、难以度量和难以传递等特性。也就是说,在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中,由于企业和大学自有知识的某些特性,使得双方在开展合作时,知识流动存在明显的阻滞现象,知识资源的转换受到复杂性的影响,增加了资源无谓的消耗,出现了敏感度下降、合作创新能力降低、项目效益不高等情况,极大地影响了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学习绩效与系统绩效[177]。企业和大学在一起合作,经常会有员工抱怨合作伙伴掌握的知识不是他们以前所期望的那样,伊夫·多滋、加里·哈默尔把它称之为“知识理解差距”[178]。要弥补知识理解差距,增强合作双方的知识匹配度,就必须熟悉合作伙伴的知识,否则,知识的共享效率是无法得到提高的。因此,合作双方知识特点越匹配,绩效越高。

王越[179](2005)认为,合作双方知识的成熟度有助于知识的充分融合与转化过程,有利于消除知识的复杂性、特殊性、专有性和路径依赖性等障碍,提升知识的扩散速度与效率,加快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因此,知识的成熟度可以促进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学习绩效与系统绩效的提高。基于上述研究,本书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a:知识匹配及成熟度对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学习绩效有显著影响。

假设5b:知识匹配及成熟度对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系统绩效有显著影响。

2.自有知识选择与溢出

喻小军、杜典初[169](2005)建立的知识外溢模型表明,如果集群企业之间不能够发挥互补优势,就难以发挥协同效应,因此需要建立知识溢出机制,这种机制的有效这将影响到跨组织的知识共享绩效。李纲、刘益、廖貅武[180](2007)认为,通过制定各种契约和股权合作方式,选择恰当的知识进行有效溢出可以帮助企业间、产学间的知识共享和资源互补,促进知识整合与知识创新,并最终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企业收益。

组织参与知识共享的目的就在于获取来自其合作伙伴的互补性知识,以完成共同的合作目标,提升组织绩效,因此,知识能够合理选择并溢出,对于合作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在产学合作中的企业与大学都应当贡献出一定的自有知识以及相关人员,并通过他们直接的交流与分享来共同达成组织目标[181][182][183][131](Hagedoorn,J,1993;Hamel,G,1991;Prescott C Ensign,1999;何瑞卿,黄瑞华,李研,2007)。

因此,祁红梅,庞世俊,王惠东[132](2004)认为,知识外溢是客观存在的。要将被动的知识溢出变为主动的知识溢出,传递良好的合作信号,增加双方合作诚意,从而增加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绩效。基于上述研究,本书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6a:自有知识的选择与溢出对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学习绩效有显著影响。

假设6b:自有知识的选择与溢出对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系统绩效有显著影响。

3.知识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

知识整合就是运用某种系统化的、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来自不同层次、不同来源、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知识的综合与集成,使得原来零散的、杂乱的、无序的知识经过整合后创造更大价值。Demsetz[184](1991)认为,只有对专有性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快速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才能取得竞争优势。Claude&Alexis[185](1988)则认为,通过将协同研发团队成员的知识整合、将协同研发知识产生的新技术与自身知识的整合这样的知识集成管理可以帮助强化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Hoopes&Postrel[186](1999)的研究说明,知识的这种综合与集成与企业中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市场份额、销售额和利润等系统绩效有明显的相关性。童亮[106](2006)认为知识整合集成对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项目系统绩效和学习绩效都有明显影响。谢洪明等[187](2006)对我国的11个行业,146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知识整合能通过核心竞争力来影响组织绩效。芮明杰,邓少军[188](2009)认为知识整合能力是组织能力的本质。简兆权、吴隆增、黄静[189](2008)通过对珠三角地区124家高科技企业的实证调查分析发现,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有直接正向影响,而组织创新则是学习绩效的主要因素。同时,该实证分析发现,知识整合是组织创新绩效的核心来源,企业仅仅依靠知识吸收来获取外部资源是不够的,知识结构的整合是提高知识效能,最大化实现知识价值,提升企业组织创新能力的基础。现代企业开发、培育、维护竞争优势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创造、分享知识的能力。因此,共有知识的形成与演化能够帮助组织更充分的利用现有知识、更多的创造新知识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190][191](Drucker,1999;骆彦,2006)。卢方卫[192](2003)指出,要关注企业所需的共有知识的创造并实现共享,才能不断培育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基于上述研究,本书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a:知识的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对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学习绩效有显著影响。

假设7b:知识的整合与共有知识的形成对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系统绩效有显著影响。

4.共有知识吸收与应用

根据学习的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将组织看作是有认知的人和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体或个体的集合在社会或组织情境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感知、分析、计划和选择,组织成员和部门性或团队性的群体及组织的学习,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修正他们的认知模式,形成相应的认知地图,或个人或组织的精神地图,这成为他们分析环境变化及其对自身含义的基础。而这种分析又指导着他们的行动选择。他们从环境的反馈及对反馈信息的主观诠释中获得更多的关于行动适宜与否的信息,从而反思、修正或调适行动,即进行行为的反复定位与选择性修正,以使行动不断指向目标[139]

在这样的组织知识吸收与应用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是,组织建立起越来越复杂的认知结构以分析问题情境,发现和确认其对本组织的特定含义,并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情境和突然发生的当前事件做出应对反应。显然,这意味着组织能够在不同的程度上选择感知什么和不感知什么,如何分析和诠释感知到的信息,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并预知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即行为绩效,从行动结果的反馈中,组织又可以学习并获取新的信息,以决定是否需要对行动方案进行修正,或采取新的行动方式应对新的变化。如此,组织可以预测新行动发生的可能结果并调整相应的行动策略或组织战略,利用机会和捷径,应对危机和直面学习障碍,或构思创新。组织能够顺利完整地达成上述学习过程所具备的实力和水平,就是组织的知识吸收与应用能力。组织的吸收与应用能力是指已有的相关知识赋予的认识新信息的价值,并将其学习、消化吸收、转化为商业效果和社会效益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集合就构成了组织的吸收与应用能力。组织的吸收与应用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组织识别和获取外部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处理和理解的能力;将知识进行提炼并转化成组织能够运用的形式的能力;合理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四个方面能力的整合,决定了组织的吸收与应用能力的强弱。而且,这种能力要通过自身的研发和知识积累才能够实现,它是组织创新的关键[110]

从学习的角度看,童亮[106](2006)认为,从跨组织合作互动中获得的知识对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的学习绩效有显著影响。Simonin&Helleloid[193](1993)也认为,从合作中获得的know-how知识与企业的有形绩效和无形绩效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王越[179](2005)认为,知识吸收与应用还影响了组织知识量的增长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Zahra[194](2002)认为,组织只有不断努力将外界获得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现有知识体系中,实现知识存量的增长,才能为组织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不少学者就知识获取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具体影响进行了研究。Yli、Rekno&Autio&Sapienza[195](2001)的调查表明,从合作伙伴中吸收来的知识能够帮助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提高新产品的有形绩效,如提高上市时间和降低产品成本。本书认为,共有知识吸收与应用能力影响到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学习绩效与系统绩效。基于上述研究,本书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8a:共有知识的吸收与应用对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学习绩效有显著影响。

假设8b:共有知识的吸收与应用对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系统绩效有显著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