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成美德策略

生成美德策略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活自理是学校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除了开展主题班会和学科知识活动外,评选学习榜样、举行读书交流大会、参加主题教育活动等也可以让学生习得生活自理的能力。长此以往,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和完善很难实现。在这个平台上,家委会成员还可以筛选非常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经验进行分享,供家长进行对照和参考。

一、能力提升策略

生活自理是学校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德教育,简单说就是要让师生在一系列的专题教育体验活动中确立美德认知、产生美德情感、形成美德意志、化为美德行为。具体讲,就是以“三自”“五常”为核心,以“四化”美德为载体,最终形成以师生美德为目标的美德环境,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公民、好学生、好子女。

而生活自理,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是我们真正成为独立个体的必备能力,也是我们成长为成熟个体的重要标志。生活自理能力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除了能自己处理日常生活琐事,如健康规律的起居、文明合理的就餐、做好家务内务等,还包括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能自己调控好情绪、能独立思考和理解等。为此,教师要以能力提升策略为武器,从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反思和学习,用最大的诚意和真心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督促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正方法、提升自我,并通过对生活自理内涵的理解和体悟,习得并完善生活自理能力,为其他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1.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意识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意识,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一个有责任意识的人,就会按照一定的责任要求来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激发自理动机,产生自理行为。很多中学生没有自理意识,往往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父母、学校和社会没有责任意识造成的。一个具有责任意识的中学生会为履行责任而做出自觉顽强的努力,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可见,责任意识是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前提,特别对自己负责的意识是自理能力形成最大的动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集体和个人进行思想教育,助其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

2.组织班队活动,帮助学生习得自理能力

班级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合,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老师的指引下和同学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无论是思维的碰撞、感情的熏陶,还是观点的互驳、行为的影响,都可以帮助中学生们实现能力的提升。要培养学生生活自理的习惯和能力,各种形式的班队活动,必不可少。

(1)主题班会活动。班会是学校集体活动中最主要的组织活动之一,学生可通过形式多样的班会活动获取知识、交流情感、提升能力。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可根据其涵盖的内容确立一系列相关联的班会主题,再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例如,可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验、督促学生养成自己处理日常生活琐事的习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可就某一不符合生活自理标准的现象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对照自己的言行,与同学一起完成自我成长;也可由老师讲解相关标准和概念,分享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师生一起探寻生活自理的深层含义和重要意义。

(2)学科知识活动。将学科知识渗透到美德教育中是一种自然浸入、润物无声的好方法,充分体现了美德教育有法而无定法的特征。教师要积极研究教材,找准教育的切入点,适时适当适度地进行渗透或点拨。思想政治学科班主任可专门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设计为一课的教学内容,从思想品德学科的专业角度进行教育;语文学科则可通过举行以生活自理能力为话题角度的作文或演讲比赛,既锻炼写作和表达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的意识,提供了培养自理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心理学科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心理自理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可以通过心理小剧场的编排和演出,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心理自理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从当局者和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化解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中产生的心理上的疑难。另外,学习的独立思考、学科作业的独立完成本身也属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容。因此,学生知识学习的效果和作业完成的质量也非常重要。

除了开展主题班会和学科知识活动外,评选学习榜样、举行读书交流大会、参加主题教育活动等也可以让学生习得生活自理的能力。无论哪种形式的活动,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找准突破口,实现个人生活技能、交际能力、心理成熟度的提升。

3.搞好家校联系,帮助学生完善自理能力

家庭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无法代替的一种形式。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初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学生由少年期步入青年期,世界观正逐渐形成清晰的形态,对以后的人生来说十分重要,特别需要家校的共同正确引导。家校教育的不一致或背道而驰,势必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阻碍,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甚者会抵消学校的教育影响,成为反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让家校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完善自理能力。

(1)利用家长会做好宣传工作。家长会是家校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学校宣传教育理念、树立学习榜样、分享教育经验的重要场合,它为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多向交流搭建了平台。老师应当在家长会上做好宣传工作,让每位家长懂得家庭教育在自己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坚决杜绝凡事为孩子包办的观念,区分溺爱和爱的本质;消除家长对生活自理仅仅是会洗衣做饭打扫清洁的肤浅认识,引导其全面深刻地理解生活自理的含义;让家长学习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科学方法,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督促孩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让家长明白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性格、行为和言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家庭环境、氛围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意识和行为,是孩子形成理想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因此,家长自己也要做好自己生活自理能力的完善,起到好表率的作用。

(2)利用微信平台做好督促工作

初中生的自觉性、自主性还没完全养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家中往往感觉没有了监督,生活状态懒散、作业态度敷衍。长此以往,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和完善很难实现。因此,学校要利用微信平台,让家长随时反馈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平台上,家委会成员还可以筛选非常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经验进行分享,供家长进行对照和参考。与“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一样,管也是为了不管,建立家长反馈机制的目的是在督促学生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但这一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长期配合,并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逐步分批放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自理。

当然,对初中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家庭统一教育理念,互相配合支持,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生活自理的内涵,知晓其对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通过各种活动巩固理解、实践检验,最终习得并完善该项能力,进而为更好地走向更高的学习平台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王军蓉)

二、文化熏陶策略

一个年级和一个班级不是简单的管理,而是要用心去经营。一个年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班级是一个小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只讲一个字,那就是“爱”。家庭就是讲爱的地方,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体贴、相互尊重。

掌握文化熏陶策略,着力营造一种“家”的文化:高2019届是一个大家庭,“We are family”是我们响亮的口号,我们有7个小家庭,有279个孩子,我们老师和家长都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与责任。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口号,如一号家庭“青春似火、团结拼搏,超越自我”、二号家庭“无与伦比,齐心协力,所向披靡”、三号家庭“所向披靡,不论评比,还是学习”、四号家庭“卓尔不群、风华正茂、势如雷霆”、五号家庭“领航飞行,博思勇进,壮志凌云”、六号家庭“释放激情、青春似火、超越自我”、七号家庭“热血青春、追梦少年、勇往直前”。

我们根据每学期每个家庭的表现,特别是根据获得学校“流动红旗”的情况评选出“星级家庭”班集体,根据每个孩子的表现评出礼仪之星和管理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体育之星、劳动之星和公德之星。通过每个小家庭对每个老师的接触和了解,孩子们对老师们评出了“最温柔老师”“最可爱老师”“最气质老师”“最潇洒老师”“最阳光老师”“最智慧老师”“最体贴老师”和“最幽默老师”,还根据每个小家庭家长的表现评出了“最给力老爸(妈)”。通过这些评选活动,孩子们更爱老师,更爱学校了,同时也更爱学习,更爱自己的父母。

为了进一步落实我校“三自五常”的美德理念,实现学生“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提高学生公德、卫生、礼仪、纪律和公物意识的“五常”意识,高2019届决定成立年级学生会。年级学生会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利益的维护者和忠实代表,是这个大家庭的主人。学生会的主要职责有:协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把学生的要求和建议传递给老师,同时把教师的要求转达给学生;每学期组织年级活动(包括亲子活动、各类比赛、趣味活动等);每天中午12:30在四楼食堂负责午餐的秩序,负责各年级活动的纪律;每天中午1:00负责检查各班的清洁和午休。上学期年级学生会组织了英语书法比赛、半期表彰活动、《我是你的眼》亲子活动、体育节展示、“不悔的青春,不忘的年华”2017年元旦庆祝活动、拔河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更爱学校了。用“三号家庭”孩子的话:“以前初中是老师安排我们做事,而现在是我们学生做主,老师配合我们搞自己喜欢的活动。”“六号家庭”家长说:“以前孩子不喜欢去学校,到了时间叫不走,而现在星期天中午饭一吃就要求我早早地送他去学校。”

为了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加大社会对学校的监督力度,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高2019届年级组邀请了多名家长前来学校担任“考风考纪家长督考员”,各位家长督考员高度负责,认真巡视各个考场,并详细记载了各考场的考试动态和学生参考情况,及时把考试现场情况通过微信、QQ等反馈给其他未到现场的家长。这种形式的监考受到学生的认可,尤其是这些担任家长督考员的孩子,更是感到了光荣,有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家长们也对我校的管理水平高度肯定,并对我校“美德教育”,特别是诚信做人的要求高度赞扬,纷纷表示愿意担任督考员,并希望这样的监考形式能坚持下去。通过督考,学校加强了考风考纪建设,让学生学会诚信考试、诚信做人,拉近家长与学校的距离,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使高2019届这个“大家庭”更加和谐,促进了“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年级“家”文化。(冉崇权)

三、管理渗透策略

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班级是学校最重要的育人环境。班级的德育氛围直接影响学生习惯的养成和思想的生成,进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良好的德育品质不仅取决于学生固有的素质,更与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一些特殊班级的管理,则更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采取有效的方法。

1.量化管理,让制度规范德育行为

对于艺体生集中的班级而言,多才多艺是其相较于其他普通班型最典型的特点,但同时“习惯不好”“成绩不佳”“自制力差”等又是其最突出的问题。教育实践表明,班级德育氛围的好坏虽与学习成绩有关,但与家庭教育、自我要求、班级引导管理等的关系更加密切。为了提高管理的可操作性,确保评价效果的客观性,对学生的学习和德育常规表现首先采取量化考核的方式。量化管理是指将学生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教育要求量化为一定的分值,然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记分的一种管理办法。班级按照制定的考核办法对学生的各项表现给予相应的加分或减分,并以一定的时间为考核周期对其成绩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变相的强化方式使学生的优秀表现得以维持,不足之处得以及时纠正。在学校“成功课堂”和“美德教育”的大背景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了个人量化考核表,取名为“表现记录卡”,而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对“德育常规”表现的量化考核。除考核项目外,记录卡还包括了被考核同学的个人目标、座右铭以及每月小结等内容。

(1)实施办法:一是根据考核内容的差异将其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考核项目均由专人负责,实时记录同学们的各种表现。二是个人量化考核的统计采取公正透明的小组间交叉方式,确保起到“你的表现我来见证,你的行为我来监督”的效果,并将学生的表现情况每日定时全班通报并登记,以保证管理的时效性。个人量化考核情况每月统计小结,位居总分前十名的同学获得“学分之星”称号,并以德育常规得分为主要依据,结合自评、师评选出当月的“美德之星”,包括助人之星、诚信之星、劳动之星、礼仪之星等。

(2)评价方案:一是班级定期为“美德之星”举行表彰仪式,颁发奖状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美德之星”还将获得年度优先评优评先的资格。二是“美德之星”按学月在班级文化墙上设专栏进行展示和表彰。

量化管理为班级学生制定了统一的行为目标和考核标准,使管理更具有指向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考核指标的制度化和细化避免了人为考核的主观性,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以提高学生对教师管理的信服度和评价结果的重视度,从而最终实现对其行为和学习习惯的规范。当然,奖励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保证量化管理有效进行的前提之一。当然,量化管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力和约束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下降,所以教师需要通过变化奖励方式、评价形式和不断的思想辅助来维持学生对于量化分数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以保证量化管理的有效性。

2.目标引领,让梦想扬帆起航

量化管理规范了学生的学习和德育常规表现,是学生有效学习和进步的基础。而通过多形式的教育后发现,“目标”则是真正推动学生不断前进的原动力,且利用“目标引领”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效力在很多方面远高于老师“强规高压”或“苦口婆心”的教导。因此,班级一直将目标意识的培养作为班级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目标意识的树立,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寻学生的真正需求。工作实践表明,只有触动内心后的自我意识转变才是学生持久进步的开始。我就以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成绩分析会的一个小片段来进行说明:首先,展示“贫困孩子学习的艰辛”和“可怜天下父母心”两组图片,并让同学们结合提示进行反思;然后,切入主题“关于梦想,我又做了什么呢”,依次展示同学们各自的理想大学;最后,以动画浏览的方式配以背景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对应展示各同学理想大学的标志性图片,讲述到“我希望有一天,同学们都能以主人的身份站在理想大学的校门前幸福地和父母拍一张合照,都能去感受徜徉于偌大图书馆时的惬意,去体验在拥挤的自习室为期末埋头苦读的辛苦,而不是永远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带着遗憾参观而已……”记得那天,我伤感了,同学们哭了,第一次有同学主动承认了对我的误解和不尊重,第一次晚自习同学们提前安静地进入了学习状态。也正是从那天起,大部分同学开始对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开始在周记里吐露心声、写自省、道不足、制定规划、表达感谢,开始放下自我而变得有感情懂感恩。班级氛围的改善和成绩的提升均得到了各科任老师的一致肯定,还因表现优秀被学校多次评为德育常规先进班集体……这一次的班会虽不能断定为改变学生的决定性因素,但目标的引领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那份渴望,让目标和梦想从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追求,指引着学生不断地前进。为了有效保持目标的引领作用,教师还需多方式多途径地加强目标意识教育,如将目标写进个人量化表以做到随时提醒,将目标分阶段分学科进行明确规划,制作梦想卡并在班级文化墙中进行展示等。

3.情感熏陶,助力追梦之路

通过目标引领,学生的状态在短时期内将有所改变,甚至进步明显。但作为艺体生,其长久以来养成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决定了目标对其影响力会随着困难的产生、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所以,为了维持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效力,还需要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补充“助力剂”,以借助精神的力量去战胜性格上的不足,去应对生活和学习中对其意志品质的各种考验。同时,当学生在学会理解和感恩,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后,这些也将变成他们不断前行的“隐形动力”。正如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所以,在进一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和树立目标意识的基础上,开始尝试每周确立一个小主题,通过真实、震撼的视频、图片和故事不断去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和培养意志品质。从《母爱的力量》到《来信》中去体会父母的大爱,去建立用回报和感恩堆砌的力量;从俞敏洪《生命的意义》《三文鱼回游产卵的悲壮》到《雷蒙德感动世界的一分钟》去体会为梦想坚持的精彩;从《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到《同饮一江水》中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去激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通过情感的强化,让更多的学生找到了坚持的理由。有的同学在周记里这样写到:“班会课总能带给我新的震撼和感动,让我再一次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我开始越来越喜欢班会了,总是带给我惊喜……”“我现在的目标就是要不断地努力学习,不让父母失望,不让自己遗憾……”而学生的进一步成长,也验证了情感熏陶是教育学生的有效方式之一。

4.活动聚力,为前进道路增光添彩

在学校“美德教育”大目标的引领下,结合艺体生多才多艺、情感细腻但又个性突出、生性活泼但又缺乏纪律性的特征,我班活动设计的主题思想主要包含展示、合作、寓情三个方面。具体而言,“展示”就是要在活动中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特长,让学生通过活动突显优势,进而转变其因文化成绩不佳而产生的不自信,并在比较中学会谦虚和赏识。比如文理分班之初,班级就开展了班旗、班徽、班级口号的征集和评选活动,让美术和主持特长生的才艺得到充分展示。而两年来,各重大节日送给老师的礼物均由学生亲自设计并完成,或是亲手制作的工艺品、贺卡,或是现场为老师献上的一支歌曲、一段舞蹈。这样的活动也在无形中体现了班级特色,利于班级精神的培养和凝聚力的提高。“合作”即要求各项活动的开展均由班委总体负责,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例如,教师节献礼活动,由每个小组自选若干教师分组进行。这样不仅增进了组内同学的交流,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也形成了组间的良性竞争。“寓情”,即活动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如利用班徽、班旗的设计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可度和热爱,利用教师节献礼物、母亲节表情意等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每次活动均要用相机全程记录同学们的参与过程,体现活动的重要性和正式度,进而增强学生的重视度以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一群学生,一个梦想,班主任工作虽充满了艰辛,但收获更多的依然是成长与感动。班级德育教育这项艰巨而持久的工程,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彦)

四、问题转化策略

近年来,在我所教的班级里出现许多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离异家庭,这些学生的行为习惯怪异,经常旷课、迟到、打架斗殴、学习成绩差、不尊重师长等,严重地影响到了班级的学习生活。而我现在所带的班级共有40名学生,其中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多达17名,各种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初一到初三,我采取问题转化的策略,经过多次跟踪分析,交流探讨,并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为离异学生建立成长档案

班主任老师是除了家长以外,和学生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我在他们刚入学就建立起个人成长档案,档案里主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家庭情况做详细的记录,并且进行跟踪了解,定期与这些同学的家长取得联系,了解他们家里的状态。这样做有利于及时发现离异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把对离异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使他们得到尊重,感受温暖,从而能够帮助他们安心学习、愉快生活。当然,班主任也请科任老师特别注意班里的离异学生,请各位老师一起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这些学生的成绩大多偏差,班主任建立学习档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做长期的记录,了解他们的弱科是什么,并根据这些学生学习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与交流辅导,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以及学习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使这类在校学生在各方面能够得到稳步的提升。

2.关注离异家庭学生思想行为变化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做到随时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细微处入手,关注他们的思想行为变化,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良思想行为,并进行细心地教导,和他们进行有效的谈心。考虑到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谈心时语言应该得体恰当,保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感到这是真心真意的关心,有不当的地方要及时进行改正,促使学生平稳地渡过这一时期。

3.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①从学校入手,寻求教育对策:一是离异家庭学生比其他学生情况相对特殊。他们因为缺少应有的家庭关爱,在生活和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家庭的创伤,我们要用爱心去抚慰他们的伤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询问他们是否吃早饭了,是不是穿暖了;在学习中,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帮他们辅导功课,解决难题,逐步提高成绩。与此同时,我们绝不能考虑到他们是“可怜的孩子”,就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和管理标准,给一些坏毛病以可乘之机。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管理,我们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多一些尊重和爱心,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更应予以严格要求和监管,让学生感受到理智、合理的师爱。仅仅做他们的长辈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做他们的朋友,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关系,主动和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自己的能力所在,从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对生活的责任感。二是要正确对待离异家庭学生的散漫思想和行为。教师应该经常和他们进行交流,多多沟通,主动并乐意与他们交朋友,成为他们忠实的听众和真诚的朋友,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真心。这样,就会利于转化他们的散漫思想,利于他们情绪转移和易感染的特点,引导他们想一些开心的事、快乐的事、值得骄傲的事。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与他们意气相投的学生结成学习伙伴,使他们原来的散漫思想逐步转化;教师还可以与这些学生的监护人建立“热线电话”联系,与他们确立一个个近期的小目标并采取合理方法,让监护人同老师共同努力,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表扬他们,这种支持和鼓励对他们有很多的益处。三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教师对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一定耐心细致的工作的同时,要对一些霸道无理的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对原则问题不能迁就。教师应该经常开设一定的教育活动,对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纪律和法律的教育,使之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如果离异家庭的学生出现了违法乱纪的行为绝不能迁就,教师耐心的思想教育和严肃的纪律处理是不矛盾的。只要教师的工作做得到位,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细致程度,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答案。②从家庭入手,寻求教育对策:首先,离异家庭中应该有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方式。如何在家庭中对离异孩子进行教育,这是一门学问。对待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我们应该既关心又严厉。其次,离异家庭的父(母)亲一定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花季,他们的心中有很多美好的梦想,可是家庭的变故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所以说,作为他们的家长,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坚决不能拿孩子当出气筒,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快都发泄给孩子。家长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孩子,经常与他们沟通,这是发现问题的最佳途径。第三,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家庭发生的变故。家长应摆正心态,正确看待家庭的变故,同时也要积极乐观地生活。不仅是他们重新开始幸福生活所必须的,更是为了给孩子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看到了家长的变化,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乐观、笑看人生。

总之,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要想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方一定要共同努力。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共同促进离异家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李贤斌)

五、过程落地策略

为了让“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美德教育的“十八要点”落实到位,我们应用“过程落地”策略,抓住过程,把握关键,畅通渠道。

1.开展课例研究,解决美德教育问题

每期第一个月,学校都要举办“教育教学科研月”,开展美德教育课题培训、阶段小结、课堂教学展示、年级组经验交流、学术研讨、专题演讲等研究活动,专题解决美德教育中发现的典型问题。见表2-1:

表2-1 第13~18届“教育教学科研月”安排

2.举行主题演讲,唤醒学生美德情感

在每周一的常规升旗仪式上,都要安排学生进行主题演讲每次主题演讲,都紧紧围绕美德教育的“十八要点”展开:“爱祖国,愿奉献”;“惜年华,志高远”;“勇求索,贵实践”;“知荣辱,讲诚信”;“勤为本,俭生德”;“学人长,戒自满”;“辨善恶,知改过”;“重细节,养习惯”;“锻身体强体魄”;“巧规划,提效率”;“调心态,备好考”。

3.组织美德活动,体验美德行为

道德品质是在各种实践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因而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行为训练是一种必要的。首先,学校利用节假日与重要的节点,开展主题式的美德体验活动:利用清明节给烈士扫墓,讲革命烈士故事,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利用三八妇女节,开展“让妈妈高兴”的孝道教育;利用“七一”党的生日,开展“我是党的好孩子”;重阳节,组织学生给“五保”老人买米、担水、梳头、打扫卫生,开展敬老活动。其次,学校每期按美德教育的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美德教育主题活动,如开展“新生教育月”入学教育活动、“校园内无一片纸屑”活动、“孝敬父母——在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教育活动、“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教育活动、“爱护校园环境,不乱扔纸屑垃圾”教育活动、“文明休息,不在楼道追打”教育活动、“行为规范月”养成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月”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月”活动、“诚信考试,以优异成绩向父母与老师报喜”教育活动等,进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进而端正自己的行为。见表2-2:

表2-2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续表

4.举办专题讲座,蕴含中华传统美德

根据美德教育的“十八要点”,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办专题讲座,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现代美德,增强学生的美德认知。见表2-3:

表2-3:专题讲座活动

总之,我们通过课例研究、主题演讲、美德活动、专题讲座四种途径,把美德教育落到实处,把美德教育的“十八要点”贯穿、渗透到学校的每个时空之中。(朱鹏)

六、多方联动策略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要在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认真践行“美德教育”。通过家校合作、活动推进、情感陶冶等多方联动策略,我们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家校合作策略

正是基于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学校实施”美德教育”过程中,作为班主任,我把“家校合作”作为重要手段。

首先,“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召开家长会、家访、家长来访、通过现代通信手段不定期交流等。此外,我们还创新“家校合作”的方式,如家长开放日、周末有老师参与家校亲子活动、办家长报、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建立家校联系卡等。正是这些丰富多样的“家校合作”方式拓宽了“美德教育”的途径,增强了“美德教育”的实效性,扩大了“美德教育”的容量。

其次,“家校合作”有两大功能:一是传递学校教育的观念和思想,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二是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成长的环境与成因,便于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美德教育”:初中走读班学生的“美德教育”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通过家长来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本来就是“美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家长本来就是“美德教育”的重要资源;“美德教育”强化和巩固必须通过家庭教育得以实现。总之,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作为现代家校合作的两个重要主体,只有团结合作、凝心聚力,注重合作策略,落实合作措施,才能为构建和谐的教育、为学生培养合格的品质和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搭好“家校合作”这座桥梁是“美德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策略之一。

2.活动推进策略

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或学科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我校实施的“美德教育”正是通过活动的形式,发展学生的美德认知、产生美德情感、形成美德意志。以层层递进的活动为载体,通过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美德内容,进而实现美德的目标策略就是活动推进策略。

首先,学生作为社会形态的人,知、情、意等品质的形成光靠课堂教学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正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为此,通过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经历、人生经验、中华传统礼仪、社会公德等。而学生的个性和思想的形成,也在于学生个体在丰富的集体活动去升华。离开了集体的学生,个体的成长是不健康的。只有在与同龄人的正常人际交往状态下才有利于学生意识形态的正常生长。而活动正是为这种个体的成长创设了良好的平台。我校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把“美德教育”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把主体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宏观设计的。如:每学年度的上期是一年一度的体育节,每学年度的下期是艺术节;每学期年级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每月的黑板报评比、每半期的班级文化墙评比、每周的“三自五常”主题班会、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课,等等。除了上述常规的美德教育活动外,我们还不时地根据国家的传统节日创新实践活动,如福利院的志愿者活动、清明节的烈士扫墓活动、重阳节关爱老人活动、学雷锋活动、植树节活动等,每个时间段都有一个活动主题。正是这些主题活动的持续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三自五常”能力,在活动中形成社会认可的高尚品质。

3.情感陶冶策略

情感陶冶策略主要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气氛和审美活动等各种情境中的教育资源或创设一定的教育场景,对学生积极地感化和熏陶,使其经历耳濡目染的过程,用潜移默化地感化心灵、培养意志品质及其情感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

首先,情感陶冶策略的主要实施过程是创设美德情境,构建美德认知,激发学生的美德情感,进而引起个体的美德行为,形成美德品质。情感陶冶策略完全遵循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师爱”的具体呈现。而情感陶冶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也有其自身发展特点:一是渐进性。情感陶冶不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的道德知识,进行说理讲解,而是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经过长时间的熏陶,经历认知、体验,内化为道德品质,是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二是互动性。情感陶冶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投入的过程,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经历情感、意志、品质地发展过程,从而达到美德教育的目的,其整个发展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互动、交流的过程。三是长期性。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采用情感陶冶的美德教育也是一个长期感化、熏陶的过程,要持之以恒。

其次,情感陶冶的类型主要有榜样示范、人格感化、环境熏陶、艺术感染等,具体呈现形式有每学期期末的“五心少年”评比、每年一届的“最美中学生”评比、区上的“艺术人才”选拔赛、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等美德教育活动;还有班级文化建设,如黑板报、班级文化墙、校园优秀或进步学生宣传栏等文化阵地的创设;每周一个值周班级的升旗活动,是对班级的展示,更是对优秀学生事迹的榜样示范。

美德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教师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智慧地利用家校合作、活动推进、情感陶冶等策略实现美德目标。(陈双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