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发美德课程

开发美德课程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德课堂”课程作为学生品德教育的补充课程,发挥其教育的实效性,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定基础。①开设校本课程:从一至六年级开设“美德课堂”,按三个学段形成学段目标,每周一节,并有专门教案。针对学校美德课程“诚信教育”,学校专门开发了“诚信”专题班会课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月展示大会上供全校师生观摩讨论,并在反复修改教学设计之后共享给全校班主任

一、“美德课堂”课程的开发

1.“美德课堂”开发的原因

①时代发展的需要。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过“人格是最高学位”。少年儿童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少年儿童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②传承文化精髓的需要。我国有5000年文明史,与之相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传统。它的精华不仅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在当代也已经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和人民的重视。③课程建设的需要。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5000年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努力实现校本课程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有效地把校本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整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推进德育工作和课程建设,借助德育资源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④学校现实教育的需要。学校承载着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我校把“办高雅学校,育文雅学生”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美德课堂”课程作为学生品德教育的补充课程,发挥其教育的实效性,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2.“美德课堂”的课程目标

“美德课堂”突出以“忠”为主的国家意识,以“孝”为主的家庭伦理,以“律”为主的集体观念,以“俭”为主的生活信条,以“信”为主的交往准则,以“礼”为主的行为规范,以“勤”为主的学习状态。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用美德去影响指导自己的基本行为,逐步由他律到自律、外教到内化,最终促进形成“忠于国家、孝敬父母、遵守纪律、勤俭节约、诚信交往、礼仪待人、勤奋学习”的人格修养风范。

3.“美德课堂”的课程内容

坚持“以美育美”的指导思想,以从古今中外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贴近生活的感人事迹为教育内容,让学生在“知美德规范、唱美德童谣、讲美德故事、学美德人物、诵美德格言”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并不断丰富课程资源,使教育内容更加鲜活真实。①知美德规范: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及学校制定的《“双十”养成教育》为教育内容。②唱美德童谣:通过选编和师生自编自创的形式整理美德童谣,在师生中坚持进行美德童谣传唱活动。③讲美德故事:收集和整理古今中外的美德故事,把美德故事融入课堂上、活动中、班队会、家庭里,在讲故事中传承美德。④学美德人物:用众所周知的英雄和先进人物来影响感染学生,同时用身边的美德人物为典范,让他们见贤思齐。⑤诵美德格言:按教育主题选编美德格言及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用心品味其蕴含的意义,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4.“美德课堂”的开发原则

①教学组织中的系统性原则:课程形式与内容、目标的一致性与内容的层次性的有机统一。②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原则:照顾学生的心理与认知发展水平,化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条为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③教学效果中的现实性原则:通过“古为今用”的渠道,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伦理道德的问题,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④教学意义上的创造性原则:整个“美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挖掘、不断丰富的过程。⑤教学方法上的长善救失原则:要以正面引导教育为主,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纠正不良习惯。

5.“美德课堂”的课程实施

①开设校本课程:从一至六年级开设“美德课堂”,按三个学段形成学段目标,每周一节,并有专门教案。②坚持课程育人: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其德育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品德课更要突出美德教育。③进行阵地育人:通过国旗下演讲、班队会、广播站等措施营造美德教育的氛围,使我们的校本课程更显阳光。④加强日常管理:实行“一周一主题制”教育制度和“一周一报”反馈制度,重视学校日常规范管理,纠正学生不良行为。⑤开展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学先进”“讲故事”“诵佳句”“写体会”“唱童谣”等教育形式,提高美德教育的实效。⑥坚持典型引路:实行最优班集体评选,表彰奖励先进德育工作者,进行“四好少年”和星级学生奖励表彰活动,引导师生见贤思齐,共同进步。

6.“美德课堂”的课程评价

①根据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本课程相关的美德教材从忠于国家、孝敬父母等七个方面阐述美德的精髓,从低、中、高三个年级段逐步深入,经纬相织,有传统的典故、经典的名人故事、身边震撼人心的事迹……②依托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进行评价:教师本身也是最重要的课程。在“美德”教育中,教师的身教就是最好的教材。同时,进行课程资源的再开发,要贴近生活实际进行针对性教育。③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评价:“美德课堂”的开展凸显了学校办学风格,进而促进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我们要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审视课程的意义和价值。④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美德课堂”更需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内涵,使本课程具有生命的意义,具有发展的空间。(尹长清)

二、“诚信教育”课程的开发

1.“诚信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精髓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的诚信,同样也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瑰宝,历经不同时代先辈们身体力行的汇聚,生生不息,深深地烙印在炎黄子孙的心上,成为我们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①诚信是立国之本。中国自古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纵观中国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就是靠诚信来取信于民,来团结各族人民。②诚信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③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老子把诚信作为人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也极重诚信:“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④诚信是学生做人的基础,是学生成才的基石,是学生心怀坦荡、具有魅力人格的必备要素,也是让班集体和睦友好的前提。

2.“诚信教育”课程实施的途径

①理论渗透——专题班会。班会是德育教育的主战场。针对学校美德课程“诚信教育”,学校专门开发了“诚信”专题班会课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月展示大会上供全校师生观摩讨论,并在反复修改教学设计之后共享给全校班主任供各班选用。在班会课上,用一个“你倒我接”的游戏来考察同学之间的信任程度;用“狼来了”“立木为信”“烽火戏诸侯”等经典故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和感悟诚信是立身之本、立业之本、立国之本;用情景设置“说说你会怎么做”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用诚信的准则去解决身边的小事;“写下你的不诚信行为”更是让学生正视自己,剖析不足;“和不诚信说再见”环节需要学生把写有自己所有不诚信行为的纸张撕成碎片,重重地扔进垃圾桶,大声喊出来:“我要和不诚信说再见!”这样的班会课,在故事中、在讨论中、在动手活动中、在游戏中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渗透,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是立身之本,立业之本,立国之本”。②他山之石——电影欣赏。诚信教育除了直接进行理论渗透,从发达的媒体世界来挖掘学习素材也是很有必要的。每周四下午4:35~5:55是我们学校的社团课时间,其中有一个社团为“影视鉴赏”。在这个社团课中,诚信系列影片的鉴赏也是其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一个关于诚信的平凡诠释》《诚信杂货铺》《导盲犬小Q》和《阿甘正传》这四部电影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内鉴赏完毕。每次鉴赏开始,老师会有针对性提问;每一次鉴赏结束,老师会让学生写观后感。不管电影的主人公是人还是动物,不管电影的类型是微电影还是国际大片,不管电影讲述的是个人成长还是业务成败,学生都能从影片中提炼出大把的正能量激励自己“言必信,行必果”“小信诚则大信立”。③体验感知——无人售卖。所谓“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和“事实胜于雄辩”讲述的是一个道理,尽管理论讲得再清楚明了,但终归是纸上谈兵,还是要用行动来证明。诚信教育也一样,不能只停留于理论灌输层面,还应该行动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何为诚信。在学校“思问楼”二楼的一个空教室内,由德育处发起、校团委负责、学生会维护的一个“无人售卖店”便应运而生了。与街面上那些自动售货机需要先投币后取物不同,这个“无人售卖店”销售单价在5元以内的小商品,如文具、小面包等商品的价格都标注得很清楚,在出口处放置了一个“投钱箱”。顾客拿走商品后是否付款完全取决于诚信,教室无人看守,无监控。每天中午,学生会的负责人便会通过学校广播站将前一天中午至当天中午的售卖情况进行通报,比如“此次卖出去价值32元的商品,实收货款30元。”人美好的一面总是大过负面,拿走商品不付钱的总是极少数同学,而且这样长期坚持通报,让那极少数不诚实的同学有些惭愧了:“原来那么多人都能做到诚实守信,就我没有!”长期的正面通报和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诚实守信的大军中来。而这种彻悟是深入骨髓的,是长久有效的。

3.“诚信教育”课程的实际成效

在“诚信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①“无人监考”。学校在初二年级试点设置了一个无人监考考场。在半期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门课程的全区统考,除了老师发试卷以外,全程无人监考。但在考试结束后,学校查看教室监控的时候,发现全场学生表现特别棒,他们似乎把“无人监考”当作一种殊荣,骄傲地坐在里面安静答卷。②“夜不闭户”。学校的大部分办公室都是全天敞开,一年内没有丢失东西的事件发生。③“拾金不昧”。在课间操的总结会上,总是听到这样的声音:“初×年级×班×同学拾得人民币若干,请失主前来德育处认领。”在班主任的桌子上,总会三天两头地多出5角、1元、5元等钞票。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是学生们拾到以后找不到失主交过来充当班费的。

在学校“诚信课程”的熏陶下,学生渐渐养成了诚实守信的好品质,班风、校风也越来越好。在“诚信课程”中,初中一年级有一位学生代表进行学习感悟分享发言,当她说到“诚信无形,却可以经天纬地;诚信无色,却可以耀人眼目;诚信无味,却可以在上下5000年散发出醇厚的芬芳。无形、无色、无味的诚信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时,全校师生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鼓励的是她的发言,鼓励的也是自己的成长!(周荣)

三、“与责任同行”的课程开发

1.“与责任同行”课程的开发价值

(1)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性。汶川大地震是一个噩梦,它带给我们太多的伤痛,但它又是一次历练和考验。在这样的历练和考验中,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们用他们强烈的责任感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当9岁的林浩奋不顾身地冲入废墟救出两名同学时,当何翠青在离开宿舍之后,又返回去摇醒10多名仍在午休的室友时,当甯加驰在自身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仍不忘保护身下的同学时,我们从他们稚气的面庞上、幼小的身躯中看到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1世纪的中国面貌在很大程度上由这一代的面貌所决定。可见,学校德育教育在学生中开展责任心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强化责任意识是十分迫切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当今的青少年大都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他们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追求安逸,养尊处优;害怕吃苦,学习上缺乏毅力,不够勤奋;学生荒废学业、厌学、逃课、考试作弊、说谎、破坏公物,异性交往时行为不检点,迷恋网吧和垃圾文化等现象比较普遍;强调个性,不考虑他人,过于注重个人利益,不关心集体公共利益;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不是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地外归因,推卸责任,抱怨同学、老师和父母,指责社会、学校和家庭。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现在的青少年常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为别人着想,只求权利不尽义务,缺乏责任感呢?我个人认为,造成当今青少年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校教育的失误。虽然现在实行了素质教育,但许多学校仍然以追求升学率和成绩为目的;更多学校未能意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在德育工作中没有将责任心教育摆在较重要的位置。二是家庭教育的失误。家长在承担责任方面没有起榜样作用或家长受本身素质的限制未意识到责任心对孩子将来的影响,忽视在这方面对孩子的教育。三是中学生狭隘的心理。当前,较多的学生存在狭隘的心理,他们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讲究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对集体对学校所承担应尽义务的自觉态度。四是中学生社会价值取向的偏差。中学生由于处于敏感年龄段,接受力强自控力差,再加上阅历、知识不丰富,在社会价值取向上易受社会不良价值取向的诱导而出现偏差,丧失责任心。

(3)开展责任教育的必要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学会学习、关心、合作、负责,培养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和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意识。培养青少年责任意识正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责任意识教育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将培养学生责任感列入道德教育计划,通过课程形式规范化、科学化。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指出“要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美国的西点军校还将“责任”两字赫然放在校训的首位。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不但要把责任感教育列入学校的教育计划,而且要把责任感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

2.“与责任同行”课程的培养目标

所谓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青少年责任意识的培养应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现状及特点,确立符合学生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责任意识培养目标:一是对自己负责,即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二是对他人负责,即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三是对集体负责,即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四是对家庭负责,即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五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即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3.“与责任同行”课程的行动路径

(1)建立班级目标管理制度。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运用目标管理,围绕确立目标、实施目标及考核目标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标管理最大的功能在于它的鼓励性,即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满足学生的愿望感,引发学生的迫切感。

(2)细化责任,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具体的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责任。一个集体需要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有了机构的各种职能评价的标准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方法,学生才能意识到在集体中的职责,才能学会去履行职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这样设立多层面的工作岗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培养主人翁的意识与精神,并在班会上定期评价,表彰做得好的,推广一些有建设性的、有新意的做法。同时,发挥班干部这个特殊群体的职能作用。他们的责任感强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个体的团结和谐。为此,在班集体建设中,我们应充分调动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激起他们的高度责任感,进而带领全班同学为班级荣誉而奋斗。

(3)发挥教师群体的示范作用。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绝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是要靠成年人在行为上的潜移默化作用。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英雄少年童世强、雷楚年都是跟随班主任冲进废墟救人的。在这里,班主任老师表现出来的敢于担当,成为活生生的教材。可以说,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往往与他所生活的班集体有着重要的关系,而班主任的角色权威性决定了学生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班主任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班主任首先应当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大到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小到在班级和各种场合下的言谈举止,要处处给学生以表率,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4)树立榜样感染熏陶。榜样是青少年模仿的对象,榜样的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极大,但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是非观念还很不明确,往往容易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运用榜样的经验作用,宣传榜样的积极面、闪光点,特别是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动,使青少年从中受到启发、鼓舞,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乃至激发自己的巨大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

(5)加强青少年情感教育。责任意识作为心理品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成离不开情感调控。情感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倾向与选择,而责任意识反映人们的内在倾向。正是个体情感与责任意识的倾向性大致相同,才使情感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般说来,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会有与其相适应的积极的责任感。责任意识需要情感的唤醒与激活。情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责任感的扬抑。教师应善于运用需要原则、期望原则、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引导青少年保持积极健康的热情。因为热情是一种稳定、持久、深厚的情感,也是使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健全人格的必要因素。它能培养学生健全的理智、达观的态度,教育学生学会思考生活。

(6)有效利用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的素质。责任意识培养是家庭情感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孩子的责任心是父母责任心的折射。父母富于责任心的言谈、举止会被子女模仿、认同、内化,从而对其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7)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责任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而且应该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责任意识通过活动得以强化。教育性活动与交往是培养责任意识的基础,而责任意识又推动活动开展。这就需要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培养责任意识。为此,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欣赏优秀文学、艺术、影视作品,吸取作品中的营养,熏陶学生心灵,丰富青少年情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以自己所见、所闻,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所思所感,通过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野外考察、社会见习、旅游、参观等开阔学生眼界,拓展青少年认识空间,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这—系列的活动中得以强化。

当前,责任教育作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个新视点,是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日益受到重视的。它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源泉。今日强国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对责任教育进行研究,并不断在教育实践中改进理论的模式,使之符合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耿舒)

四、“感恩教育”课程的开发

1.“感恩教育”课程开发的背景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民族文化的传承而流传至今。它也是全人类共同认可和推崇的高尚情操。为此,增强人们的感恩意识,强化人们的感恩行为,于国于家于己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当代中学生比以往承受更大的价值观的冲击,他们极易受到负面思想的影响。当今中学生绝大多数属于“00后”,他们在专享了“6+1”非常家庭的独宠后又迎来了“二胎”新政,许多孩子之前本就“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认为各种所得理所当然。而二胎时代的到来则引起了一些孩子的恐慌,让他们在失落的漩涡中苦苦挣扎,更无心体察那些爱的付出。“自我”的膨胀造成了感恩意识的淡薄甚至缺乏。再加上现代社会离婚率攀高,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落差很大,频频见诸网络报端的学生群殴老师、孩子毒杀长辈等事件就是感恩意识缺失的鲜明体现。此外,感恩意识的强化不仅有助于孝道的培养,还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如果一个孩子对他人怀有感恩之心,就会多一份尊重;对社会怀有感恩之心,就会多一种担当。因此,在价值观逐渐确立的青少年时期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美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2.“感恩教育”课程的目标

①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②通过多种多样的感恩教育,促进学生尊重、责任等良好品德的形成。

3.“感恩教育”课程的内容

①“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②引我成长的领路人——感恩师长。③每一份付出都值得铭记——感恩身边人。④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感恩祖国。⑤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感恩自然。

4.“感恩教育”课程的实施方案

①课程资源建设:主要从感恩父母、师长、他人、社会四个方面开发感恩教育视频探讨案例和校外实践案例。②选编感恩教育书刊:围绕本课程四个主要内容选编感恩小故事。③开展感恩教育专题活动和特色团体活动。④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结合新课改的实施,在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评价方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结合学科内容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⑤校园文化墙辅助感恩教育。

5.“感恩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1)感恩父母。一是特色活动——生日会。每月给学生举行一次集体生日会,利用生日会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体会到父母养育的艰辛,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促使他们以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一学年十期,每期确定一个不同的主题。二是专题活动——父亲节、母亲节节日专题。利用节日契机,开展“孝举晒一晒”的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将感恩之心化为行孝之为,通过校园文化墙展示宣传,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三是生活实例探讨课。收集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案例,以视频呈现,兼顾正面和反面事例,利用班会课组织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课时设计5课时。四是评选孝心少年。每班评选一名孝心少年,成为班级文化墙的“封面人物”,起到榜样带头作用。

(2)感恩师长。一是特色活动——“我的‘女(男)神’老师”评选活动。二是专题活动——教师节特刊。9月10日是教师节,在9月开展感恩师长的专题月教育;举行以“难忘师恩”的征文活动,开展“感动瞬间”的摄影展览。

(3)感恩他人。一是特色活动——角色体验。二是身边实例探讨课。让学生亲自拿着摄像机去关注身边小人小事,拍成微视频,然后组织讨论。

(4)感恩社会。一是特色活动——走进社区。以班为单位走进社区,开展“净化环境”的实践活动,走进“敬老院”慰问老年人等,让学生在校外实践中尽己所能,回报社会。二是励志分享会。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以及他们在成功后如何回报社会的感人故事。这里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为演讲者的故事会,另一种是成功人士的面对面分享会。

6.“感恩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强化了活动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更深地体验,成为课程实施的主角。而学生在各种感恩教育的活动中不仅感受到被爱的甜蜜,也通过自身的付出领悟到给予的幸福。感恩教育旨在让学生在识恩、知恩的基础上进化为施恩的主体,修养出尊重、奉献、责任、担当的美好品德。(邝雪飞)

五、“美德为高考保驾护航”课程的开发

1.“美德为高考保驾护航”课程开发的依据

(1)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主要特点。高三阶段初步完成青少年向青年的过渡,进入青年时代。高三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方面还未达到成熟的阶段。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不平衡性;他们的心理发展呈现波动性,表现在知、情、意、行方面,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他们思维敏捷,但是容易偏激,常常出现苦闷、困惑、焦虑。

(2)学生思想品德发育的主要特点。高中两年的教育和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热爱祖国、热爱学习、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的基本行为规范。但是随着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道德规范还会出现反复。高三阶段是他们对思想道德继续巩固的重要阶段。高三学生是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起步阶段,是学生科学认识社会、科学认识人生确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时期。

(3)学生本阶段学习任务的特点。本阶段是高中的结束阶段,面临繁重的毕业升学任务。他们面临着复习巩固高中各学科的所有知识,面临着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社会现实。课堂密度大、考试要求高的特点,将使学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美德为高考保驾护航”课程的美德目标

根据学校美德教育的核心思想“三自五常”,结合高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特制订以下目标:

(1)政治思想方面的美德目标。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遵守法律,正确理解党的正确方针政策,确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观点;关心国家大事,能运用科学世界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国内外重大社会重点、热点、焦点问题,为他们进入成人阶段独立面对社会独立思考问题奠定基础;积极靠近党组织,为党组织输送优秀高中生加入党组织。

(2)道德行为方面的美德目标。做到遵守学校常规、尊师守纪、团结同学、关心集体;能参加社会、集体、学校的一些公益活动;坚持全面发展,做合格的毕业生;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的道德行为,成为高中部的表率。

(3)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美德目标。保持健康的心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谐地处理生活、学习的各种矛盾;勇于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顽强毅力和耐挫能力,以最佳的精神状态,争取高三的优异成绩。

(4)学习态度、方法指导的美德目标。对各科学习能坚持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能根据自己实际、学科特点、高考特点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搞好各科复习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程序;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复习好各科知识。

3.“美德为高考保驾护航”课程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我们结合每周的升旗仪式,开展爱“五旗”教育,即爱国旗、爱党旗、爱军旗、爱团旗、爱校旗;结合祖国的历史,结合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历史,特别结合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展的历史,认识祖国的强大与发展,认识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举行形势报告,结合社会热点,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成就,认识我国党和国家的性质,明白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然选择;通过学科教学,从理性上懂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自觉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通过成人仪式,明白21世纪青年人担负的历史使命,明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紧迫感;进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遵纪守法,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做合格的公民。

(2)理想励志教育课程。做合格毕业生教育,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道德、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结合升学、志愿选择,正确认识对待个人前途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鼓励学生在贡献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事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信念,立志成才。

(3)集体主义教育课程。通过常规管理,落实学校“三自五常”常规管理的各项要求,强化学生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的集体观念;通过运动会、艺术节等学校各种活动,巩固集体在学校的良好形象;通过班级有意义的主题班会,开展互相帮助,强化集体的良好的成长氛围。

(4)遵纪守法教育课程。认识纪律规范对高三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作用,认识纪律规范对学生形成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形成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纪律的氛围。高三绝大多数已经年满18岁,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重要性,既要懂法、守法又要学会运用法律法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道德教育课程。学习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自觉遵守道德基本要求;巩固以往良好的道德规范,继续提倡“尊师守纪、爱护公物、团结互助、关心集体、勤奋学习、热心公益事业”的美德教育口号,推选美德标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社区街道公益活动等。

(6)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课程。认识健康的心态,是个人身心发展的先决条件;开展考前心理辅导、群体心理辅导和个人心理辅导课程,针对高三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通过主题班会和适当的沟通谈话,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信心,指导学生自我调节,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沉着应考。

(7)和谐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课程。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帮助家长理解高三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之中促进孩子的美德养成;开展亲子活动,让父母和孩子在活动中拉近关系,增进感情,解除误会,以促进美德的养成;开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与教师多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师生情谊。

4.“美德为高考保驾护航”课程的具体实施

(1)第一阶段的课程重点。一是将学校九月的常规教育活动与高三的备考结合,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开展理想励志教育课程,努力使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成为一个有好习惯的人、一个受欢迎的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国人;勤奋学习,发奋努力,全面发展,做合格的毕业生,争取高中阶段优异的成绩。二是将学校十月的“爱祖国、理想教育”与高三学生的备考和选择志愿相结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和理想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爱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带回的是“革命”;以陈毅、邓小平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知识分子,带回的是“民主”;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为代表的第三代的知识分子,带回的是“科学”;以陈章良为代表的第四代知识分子带回的是“知识和技术”。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为祖国的民主、文明、富强做出了历史赋予的贡献。“爱国”是个永恒的主题,又是发展的概念。历史已经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说我们是第五代的话,那我们应思考能为祖国做些什么?高三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处于新的世纪,面临多元化的世界格局,爱国的要求就是努力学习早日成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第二阶段的课程重点。一是对前半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好人好事,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下学期的要求,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合格的毕业生;开展道德教育课程、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课程,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品质,争取会考、期末统考的优良成绩;各班交流高三学习经验,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安排好期末会考、统考的复习计划。二是将学校运动会、艺术节活动与高三备考结合,开展集体主义教育课程,教育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和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在活动中形成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美德,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三是将“刻苦学习、诚信教育”与高三会考、统考复习工作相结合,使学生牢记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在中外传统道德中占有重要位置。

(3)第三阶段的课程重点。一是开学通过爱国和社会主义课程、理想励志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毕业教育:坚持全面发展,展示自己的良好素质,做合格的毕业生。三是升学教育: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努力拼搏,发挥自身的潜力,争取优良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四是将学校“法制宣传”活动与高三备考结合,开展遵纪守法教育。高三学生即将走向成人化,对他们的法制教育应以自觉的守法、用法、依法办事为目标,要求学生对贯彻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国民素质要求有清晰明确的认识,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近期目标是减少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行为的发生,防止违法乱纪,远离犯罪;远期目标是要求学生把不断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责任和义务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高度责任感,努力做到终生守法用法。五是将学校四五月“青春话题”活动与高三备考复习结合,开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课程。如果学生的考试压力过大,就会导致精神过度紧张、情绪高度焦虑,对考试结果忧心忡忡,患得患失,时间长了,就会心力交瘁,体力不支,因而影响考试的成绩。为此,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指导学生将过度的压力调整为中度的压力,积极备考,争取友谊与成绩。(丁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