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预防

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预防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假如未流鼻血,大便呈柏油样,表示发生了消化道出血,应立即诊治。感冒是由病菌引起的常见病。一般患感冒经三四天可痊愈。发烧时机体丢失的水分增多,要及时补充水分,促使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婴儿患肺炎常有呛奶现象。腹泻是小儿常见病。缺铁性贫血又称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因体内缺乏铁,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所致,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3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

一、常见病的一般检查

(一)精 神

健康小儿活泼好动、爱玩,对周围环境很感兴趣。小儿生病会表现出不爱玩、没精神、烦躁不安、哭闹等精神方面的异常。

(二)表 情

健康小儿眼神灵活,看上去挺有精神。中枢神经系统有病会出现眼神发呆,似凝视远方,同时有尖声啼哭等现象。

(三)脸 色

健康小儿面色红润。若面色惨白、发黄,翻开下眼皮明显缺少血色,常见于营养不良性贫血。颊部、口唇、鼻尖等处紫绀 (由于血液的颜色改变使皮肤呈现紫蓝色)可见于营养不良性贫血。

(四)吃 喝

1.食欲不振

伴有恶心、呕吐,注意是否是传染性肝炎;伴有脸色苍白,检查血红蛋白是否正常。

2.异嗜癖

异嗜癖是指小儿对食物以外的物品有不可自制的食欲,如喜欢吃泥土、蜡烛、煤渣、纸张等。钩虫病患儿常有异嗜癖,缺锌、缺铁也可有异嗜癖。

3.食欲亢进

小儿吃得多、喝得多、尿多,同时皮肤常生疮生疖,应检查是否患有糖尿病。心理异常可有贪食的表现。

(五)大小便异常

1.大便异常

便血:粪便表面有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在一起,同时每当排便,小儿便哭闹,可能为肛门裂。

脓便血:便次多,伴发烧,大便为脓血样,为细菌性痢疾的表现。

“红果酱样”大便:小儿阵阵腹痛,频频呕吐,大便呈 “红果酱样”(为血和黏液),可能为肠套叠。

“白陶土样”大便:患有黄疸型肝炎,粪便呈白陶土样,同时尿色加深。

“柏油样”大便:小儿流鼻血,若将血咽下,大便可呈黑色柏油样。假如未流鼻血,大便呈柏油样,表示发生了消化道出血,应立即诊治。

真题再现

幼儿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是会出现 ( )

(福建省2016年)

A.脓血便 B.“红果酱样”大便

C.“白陶土样”大便 D.“柏油样”大便

【育萃专家解析】A。幼儿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等。

2.尿色及排尿次数异常

尿色异常:正常的尿液清晰透明,淡黄色。

红色尿:尿像洗肉水,同时眼皮浮肿,可见于急性肾炎。

橘黄色尿:尿色加深呈橘黄色或棕绿色,可见于肝、胆疾病。服用某些药物,尿也会呈橘黄色。

乳白色尿:若因泌尿道感染,尿内有脓,可使尿呈乳白色,同时有尿频、尿急、尿痛的现象。

3.尿量及排尿次数异常

尿量明显减少,眼皮浮肿,常是肾脏疾病的表现。腹泻伴有尿量明显减少,是脱水的表现。排尿次数明显增加,常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状。

(六)睡 眠

1.入睡困难或嗜睡

入睡困难:很难或长时间不能进入睡眠状态。

嗜睡:为轻度的意识障碍。常是脑膜炎、脑炎等疾病的早期表现。

2.睡眠不安

除属于心理障碍以外,患蛲虫病、佝偻病等也可有睡眠不安的现象。

(七)囟 门

1.前囟凹陷

前囟未闭时,可因脱水而囟门凹陷。

2.前囟鼓出

前囟未闭时,于坐位时,前囟紧张、鼓出,主要见于脑膜炎、脑炎等颅内压力增高的疾病。维生素A中毒后也可见到这种现象。

(八)体 温

正常小儿腋下测得的体温为36~37.4℃,体温波动的幅度约1℃。体温升高,促使体内抗体生成,促进吞噬细胞的活动,有利于消灭细菌、病毒。

二、常见呼吸道疾病

(一)感 冒

1.病 因

感冒是由病菌引起的常见病。气候突变,受凉、受热、空气污浊,过于疲倦,贪食油腻厚味等,都可使抵抗力下降,易患感冒。

2.症 状

感冒多数症状较轻,可有低烧、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症状。3岁以下小儿会因高烧而抽风,俗称 “抽火风”。

一般患感冒经三四天可痊愈。若高烧不退,咳嗽加重,并有喘气、憋气,常因合并肺炎所致。病毒性心肌炎病初类似感冒,但脸色特别不好,口唇发青,稍有活动即觉气喘、乏力。较大的孩子常诉说 “心里难受”,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当成感冒,耽误了治疗。

许多传染病的早期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应细心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传染病。

3.护 理

病初及时服中药治疗,可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对症下药。

体温在38℃以上,应退烧。服退烧药要遵医嘱,不可任意加大剂量或缩短服药间隔时间。服退烧药过量,会使体温骤降,大汗淋漓,很危险。若药物降温不理想,可配合物理降温法,一般使体温降至38℃左右就行了。

发烧期间要卧床休息,多喝水,食物要营养、好消化。因为高烧使心跳加快,增加了心脏负担,卧床休息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发烧时机体丢失的水分增多,要及时补充水分,促使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因机体代谢加速,营养物质的消化增多,但消化功能减弱,所以特别要注意病儿的饮食。

(二)扁桃体炎

1.病 因

扁桃体炎是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在疲劳、受凉以后容易发病。

2.症 状

扁桃体炎有发烧、畏寒、嗓子痛等症状。

3.护 理

患急性扁桃体炎应彻底治疗,不能一退烧就中断治疗。由于嗓子痛吞咽困难,饮食可吃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豆浆、粥等,多喝水,饭前饭后用温的淡盐水漱漱口。

(三)肺 炎

1.病 因

肺炎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是3岁以下冬春季节的常见病。患有佝偻病的小儿或感染麻疹、百日咳以后,容易发生肺炎。

2.症 状

肺炎一般有发烧、咳嗽、气喘等症状。重者面色青灰、呼吸困难、精神极差,甚至会抽风、昏迷。

3.护 理

(1)居室环境

房间内要保持空气新鲜,冬季开窗通风时要避免对流风;夏天,保持室内适当的湿度,以防干燥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室温最好维持在18~22℃,要有充足的日照。

(2)一般护理

穿衣盖被均不宜太厚,过热会使小儿烦躁而加重气喘。一般可平卧,但需经常变换体位,以减少肺部淤血,并防止痰液积存一处,有利于炎症消散。如有气喘,可用枕头将背部垫高,取半坐姿势,以利呼吸。

(3)饮食

婴儿患肺炎常有呛奶现象。喂母乳时,将病儿抱起来,坐着喂奶,并控制奶汁的流出,不要太冲;喂牛奶时,橡皮奶头孔要小,每吸几口,拔出奶头,让婴儿休息一会儿,则可减少呛咳。注意勤喂水。年龄稍大的儿童可吃鸡蛋羹、面片、牛奶等好消化的食物;多喝水,免得痰液黏稠不好吐出。

一般肺炎经2~4周可好转。如果出现面色发灰、喘憋加重、烦躁不安、口唇发紫等现象,应立即送医院就诊。

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

(一)病 因

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可因喂养不当,如进食过多、食物不易消化等致消化不良,引起腹泻;食物或食具被细菌污染,引起胃肠道发炎,可致腹泻;因患感冒、中耳炎、肺炎等也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夏秋季,体内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又容易吃进不干净的食物,所以腹泻多见于夏秋季。

(二)症 状

病情轻的一天腹泻几次,大便呈蛋花汤样,体温正常,吃奶不受影响;病情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或几十次,大便里水分多,尿量减少、眼窝凹陷、口唇发干、皮肤弹性差,甚至会发生昏迷,危及生命。

(三)护 理

1.调整食量

腹泻时,消化能力降低,肠道有病变,若继续大量进食,不仅营养物质不被消化吸收,而且增加胃肠的负担,还会使病情加重;减少食量 (包括奶在内),可使胃肠得到休息,有利于疾病的治愈和身体的恢复。但是,并非让患儿挨饿,腹泻不禁食是临床医学的新措施,可以吃好消化的食物。

2.注意腹部保暖

3.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屁股

特别是皮肤有皱褶处要保持干燥、清洁,洗后用柔软的干毛巾吸净水,涂上少许油脂或5%鞣酸软膏,以防止皮肤溃烂。

四、常见营养性疾病

(一)佝偻病

佝偻病是3岁以下小儿的常见病,系因缺乏维生素D,使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受到影响所致。它引发骨骼发育障碍。

1.病 因

佝偻病的病因有:①日光照射不足;②生长过速;③喂养不当,牛奶含磷多,钙、磷比例不适宜,过多进食谷类食物 (谷类中含植酸)等;④疾病的影响,如慢性腹泻、肠道疾病或脂肪代谢障碍等。

2.症 状

(1)一般症状

一般症状没有骨骼上的变化,多发生于佝偻病早期表现为:①睡眠不安,夜间常惊醒哭吵;②烦躁、不活泼,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③患儿明显多汗,与气候冷暖关系不大;④出牙迟。

(2)骨骼改变

骨骼改变的情况有:①方颅:骨呈方形,显得头大脸小,多见于8~9个月以上的患儿;②前囟晚闭:1.5岁尚未闭合;③串珠肋:肋骨组织隆起,可致局部肺不张,因此易患肺炎;④鸡胸:胸骨向前突出,胸廓变窄;⑤下肢弯曲:小儿会站、会走以后,下肢可出现弯曲,呈 “O”形或 “X”形;⑥佝偻病手镯或脚镯。

(3)动作发育迟缓:由于肌肉、韧带松弛,坐、站、走均较正常小儿迟缓。

3.护 理

佝偻病护理措施有:①病儿多汗、体弱,应注意冷暖,随时增减衣服;②按医嘱用药,不可滥用鱼肝油或维生素D针剂,以免过量中毒;若用浓缩鱼肝油,每日3~4滴即可。

4.预 防

佝偻病的预防措有:①预防先天性佝偻病;②多在户外活动,接受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③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蛋黄、肝泥等辅食,从中获得一部分维生素D;④补充维生素D。

真题再现

1.佝偻病为3岁以下幼儿的常见疾病,是因为缺乏 所致。

(云南省2015年)

【育萃专家解析】维生素D。

2.若儿童缺乏户外运动,或冬春季紫外线不足,或居住地区空气中雾或尘烟过多,阻止紫外线的通过,使儿童的日光照射不足,体内某些中间产物不能转化为维生素D,会导致 ( )

(云南省2014年)

A.佝偻病 B.肥胖症 C.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D.脓疤疮

【育萃专家解析】A。

(二)贫 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浓度都比正常值显著减少,或二者之一有显著减少。贫血可分为造血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

1.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又称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因体内缺乏铁,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所致,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3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

(1)病 因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有:①储铁不足:早产儿、双胎、产时失血,孕母缺铁;②摄入不足:乳类铁少,未加辅食;③生长发育:血容量增加>铁摄入;④吸收障碍: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反复感染;⑤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达0.5mg/ml。

(2)症 状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有:①由于贫血,小儿的皮肤、黏膜苍白,以口唇、口腔黏膜、甲床最为明显,肝、脾和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②呼吸、脉搏加快,活动后感心慌、气促;③由于脑组织缺氧,可有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等表现;④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少数贫血患儿可有异嗜癖(喜吃泥土、煤渣等)。

(3)预 防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措施有:①注意孕母的营养,多吃含铁丰富的饮食;②合理喂养乳儿,自生后第4个月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注意纠正儿童偏食的习惯;③及时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④有钩虫病,要进行驱虫治疗;⑤早产儿、双胎儿可补充铁剂。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又名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婴幼儿,主要是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所致。

维生素B12、叶酸的生理功能是二者均为细胞核发育所必需的物质,若缺乏,会使红细胞数目减少,并影响红细胞的成熟。

(1)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原因

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原因有:①摄入量不足;②疾病的影响,如胃肠道疾患、急性感染等可影响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吸收利用。

(2)症 状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症状有:①一般表现:面色苍黄、易疲倦、头发稀疏,肝、脾、淋巴结可轻度肿大。②神经精神症状:患儿表情呆滞、嗜睡,对外界反应差,很少哭、笑;智力和动作发展缓慢,或有倒退现象;多数患儿可有肢体、头部、口唇无意识的颤抖,哭时泪少,无汗。

(3)预 防

营养性巨功细胞性贫血的预防措施有:①合理喂养,以羊奶喂养的乳儿,应注意添加富含叶酸的辅食;②纠正偏食;③及时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三)肥胖病

因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重超过正常20%以上的营养过剩性疾病称为肥胖症。超过标准体重20%~30%者为轻度肥胖症;超过30%~50%者为中度肥胖症;超过50%以上者为高度肥胖症。

1.病 因

肥胖病的病因有进食或喂养过多、运动量不足、遗传因素、内分泌疾病、心理因素等。

2.危 害

肥胖病带来的危害有:①行动笨拙,体型不美观;②影响健康;③儿童期肥胖易致扁平足,腹部脂肪堆积,横膈上升,易呼吸不畅;④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患;⑤带来种种心理问题。

3.矫 治

肥胖病的矫治措施有:①饮食管理,包括:必须满足小儿的基本营养需要;不宜使体重骤然减轻;仍需设法满足小儿食欲,不致因饥饿而痛苦;蛋白质的供应量不宜少于1~2克/公斤/日;碳水化合物为供给热量的主要食品,应限制脂肪;食品应以蔬菜、水果、米饭、面食为主,外加适量的蛋白质,包括瘦肉、鱼、鸡蛋、豆类、豆制品等。②解除精神负担。③增加运动量。④不可服减肥药。⑤因内分泌疾病等所致的肥胖症,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真题再现

幼儿时期常见的营养性疾病有贫血、佝偻病和 ( )

(云南省2016年)

A.矮小症 B.巨人症 C.肥胖症 D.厌食症

【育萃专家解析】C。

2.肥胖症是一种营养过剩性疾病,因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重超过正常值的 ( )

(福建省2016年)

A.100% B.20% C.30% D.50%

【育萃专家解析】B。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增加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

五、常见五官疾病

(一)龋 齿

龋齿是因牙齿经常受到口腔内酸的侵袭,使牙釉质受到腐蚀而变软变色,逐渐发展为实质缺损而形成龋洞。

1.病 因

龋齿的病因有:①口腔中细菌的破坏作用,如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等对口腔的破坏;②牙面、牙缝中的食物残渣;③牙齿结构上的缺陷,包括牙釉质发育不良和齿排列不整齐。

2.症 状

龋齿的症状表现为:一度龋齿称牙釉质龋,无明显症状,釉质表面可见灰白色牙菌斑;二度龋齿称牙本质浅层龋,牙对酸甜刺激敏感,有疼痛感,去除刺激物可止痛;三度龋齿称牙本质深层龋,牙髓质出现无菌性炎症,根尖周围病变,冷水刺激可引起疼痛;四度龋齿称残冠,牙冠大部分被破坏,牙髓感染,根尖出现脓肿,牙坏可修补;五度龋齿称残根,根尖发生肉芽肿。

3.预 防

龋齿的预防措施有:①注意口腔卫生;②多晒太阳,注意营养;③氟化防龋。

4.矫 治

定期检查,早期治疗。

真题再现

1. _____是学前期最常见的牙科疾病,在学前儿童中发病率很高。

(云南省2014年)

【育萃专家解析】龋齿。

2.龋齿是幼儿期最常见的牙科疾病。简述龋齿的症状及其预防措施。

【育萃专家解析】

(1)症状:一度龋齿称牙釉质龋,无明显症状,釉质表面可见灰白色牙菌斑;二度龋齿称牙本质浅层龋,牙对酸甜刺激敏感,有疼痛感,去除刺激物可止痛;三度龋齿称牙本质深层龋,牙髓质出现无菌性炎症,根尖周围病变,冷水刺激可引起疼痛;四度龋齿称残冠,牙冠大部分被破坏,牙髓感染,根尖出现脓肿,牙坏可修补;五度龋齿称残根,根尖发生肉芽肿。

(2)预防:注意口腔卫生;多晒太阳,注意营养;氟化防龋。

(二)错颌畸形

1.症 状

错颌是指在乳牙期及恒牙萌出过程中出现的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弓咬合关系异常,或因牙齿、颌骨与颜面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颜面部畸形。

上下牙咬合在一起,在静止状态时,称为 “颌”。牙齿的数目正常,排列整齐,呈 “弓”形,上下牙齿的尖窝咬合关系正常,才是健康美观的牙齿。

2.预 防

错领畸形的预防措施有:

①注意孕妇的营养和健康,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

②提倡母乳喂养。若用人工喂养,要注意喂养的方法,应取婴儿半坐位喂奶,奶瓶不要过分压上唇或下唇,奶头的孔不宜过大或过小,以1毫米左右直径为宜。

③儿童期的食物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成分,而且不要过于细软。正常咀嚼功能可促进儿童颌、面部的正常发育,减少错颌的发生。

④对学龄儿童进行口腔定期健康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早矫治。乳牙患龋齿应及早补牙,以免发展成重龋而非拔不可,从而防止乳牙早失及恒牙的错位萌出,还可防止因一侧牙痛而偏侧咀嚼。在乳、恒牙交替期,若有乳牙滞留或多生牙,应尽早拔除,以便恒牙能在正常位置萌出。

⑤积极防治儿童的全身性疾病 (如佝偻病)及鼻咽部的慢性炎症。

⑥纠正口腔不良习惯。

(三)弱 视

眼球没有器质性病变而戴矫正镜片后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称为弱视。

1.病 因

(1)斜视性弱视

因斜视引起复视 (视物成双)和视觉紊乱,使患儿感到极不舒适。为了消除这种不适,视中枢就主动抑制由斜视眼转入的视觉冲动,该眼视功能长期被抑制,就形成了弱视。

(2)屈光参照性弱视

两眼的屈光状态在性质与 (或)程度上有显著差异,称为屈光参差。就屈光性质而言,两眼的屈光状态性质与 (或)程度上有显著差异,称为屈光参差。就屈光性质而言,可以一眼为近视,另一眼为远视或散光。就屈光不正的程度而言,两眼有显著差别,一只眼屈光不正的度数高,另一只眼低。这样,双眼所形成物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差别较大,不能被融合成单一的物像,视中枢就抑制屈光不正较严重的那只眼转入的视觉冲动,日久该眼发生弱视。

(3)形觉剥夺性弱视

婴幼儿时期正值视功能迅速发育的阶段,若因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或角膜白斑,致使光线不能充分进入眼内,视网膜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导致弱视。

(4)先天性弱视

2.矫 治

弱视的治疗,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年龄大于7岁,治愈率明显下降。

虽然矫治弱视的方法不同,但 “常规遮盖法”被公认为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即平日遮盖健眼,以提高弱视眼的视力,配合一些需精细目力的作业 (如穿小珠子、剪纸等),定期复查,以决定遮盖的时间长短。此外,还有视觉刺激疗法、红色滤光胶片疗法等矫治方法,对不同病因所致的弱视可有选择地运用。

3.如何判断小儿是否患有弱视

判断小儿是否患有弱视,应注意:①小儿眼球能否随灯光转动,能否注视感兴趣的物体;②遮盖一眼无反应,遮盖另一眼不满,甚至哭闹;③视物眯眼、皱眉、歪头;④看电视距离太近,姿势不正确;⑤眼球不停地摆动。

(四)斜 视

人们的眼睛在注视某一方向时,两眼的动作应该是协调一致的。若两眼视轴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仅一眼视轴指向目标,而另一眼视轴偏向目标之外的现象,称为斜视。

1.分 类

按视轴偏斜方向,斜视可分为内斜视 (角膜靠近鼻梁,俗称 “对眼”)、外斜视 (常使人感到患儿的眼睛盯着别处)、上斜视、下斜视等。

按发病年龄,斜视可分为先天性斜视 (生后6个月前发生)、后天性斜视 (出生6个月后发生)。

按融合状态,斜视可分为隐斜、显斜和间歇性斜视。融合状态是指视中枢把两眼的视觉冲动分析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的单一物像,即双眼单视功能。当眼球有偏斜趋势,因有正常融合功能的控制仍能维持双眼单视,不显露偏斜,一旦融合功能受到干扰,即出现偏斜,这种潜在性偏斜称为隐斜。时而隐斜时而显斜者,称为间歇性斜视。

按引起偏斜的原因,斜视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其中,共同性内斜视最常见,多发生在3岁左右,是因远视性屈光不正使眼过度调节而引起的内斜。

2.矫 治

斜视应早期治疗,使两眼视力恢复,获得正常眼位,达到功能治愈。斜视对小儿面容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受到家长的重视,但对于斜视可引起弱视而失去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常不能尽早带病儿就医,错误地认为待成人后做美容手术即可,以致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五)中耳炎

中耳炎是指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组织的炎症。一般分为化脓性中耳炎与非化脓性中耳炎,每类又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1.化脓性中耳炎

(1)病 因

化脓性中耳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中耳所致的炎症。细菌入侵中耳以咽鼓管途径为主。细菌还可通过鼓膜破损处、血液等达到中耳。

(2)症 状

耳痛引起睡眠不安;摇动头或用手揉耳;耳痛同时伴有发烧。

(3)预 防

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措施有:①往一侧擤鼻涕;②给婴儿喂奶取坐位,防止呛奶;③不要给小儿挖耳屎;④预防传染病。

(4)治 疗

及时治疗,否则有可能转化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2.非化脓性中耳炎

(1)病 因

非化脓性中耳炎是指由于鼓室内、外气压不平衡所引起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

(2)症 状

没有耳痛和耳道流脓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听力障碍。

(3)预 防

非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措施:①及早治疗鼻咽部炎症;②若因腺样体肥大长期鼻塞,应予以根治。

(4)治 疗

及时治疗,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如内耳受损,致感音神经性耳聋)。

(六)口 疮

1.症状

一种是婴儿常因不吃奶、啼哭而被发现长了口疮,口腔豁膜红肿,并有浅的溃疡,一般一周左右可以自愈。另一种叫鹅口疮,又称 “雪口”,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常发生在大量使用抗菌素之后。口腔豁膜上有白色斑膜,似凝乳状。

2.护 理

注意奶瓶、食具的消毒。喂母乳时,应注意乳头和母亲手的清洁。治口疮除在口腔局部用药外,可口服维生素B2及维生素C等。

六、常见皮肤病

(一)痱 子

1.病 因

痱子是皮肤上汗腺开口部位的轻度炎症,常发生于夏季。

2.症 状

痱子多发生在头皮、前额、颈部、胸部、腋窝、大腿根等处。皮肤先出现红斑,继之出现针尖大小的疹子或水疱,感到刺痒。

3.护 理

痱子的护理措施有:①夏季注意室内通风、降温;②小儿的衣服要宽大、柔软,吸水性强;③常洗澡;④若反复发生痱毒,可服清热解毒的中药。

真题再现

痱子、痱毒一般在炎热的夏季容易发病,尤其是偏瘦的儿童。 ( )

(2015年下半年)

【育萃专家解析】×。不一定是偏瘦的儿童才会得痱子。

(二)湿 疹

1.病 因

湿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引起皮肤过敏的原因有食物、灰尘、羊毛、化纤等。

2.症 状

湿疹多发于2~3个月的乳儿。发生部位多在面部,最初为细小的疹子,以后有液体渗出,干燥后形成黄色痂皮。多数在2岁左右可自愈。

3.护 理

湿疹的护理措施有:①乳母尽量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②不要用碱性肥皂给小儿洗脸,可用中性硼酸软皂;③不要用化纤、羊毛织品做贴身的衣服、帽子等;④打扫房间要先洒水,避免尘土飞扬;⑤给小儿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引起感染。

七、常见寄生虫病

(一)蛔虫病

蛔虫病是由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蛔虫是寄生于人体最大的线虫之一。成虫分雌雄,雌虫长20~25厘米,雄虫长15~17厘米。蛔虫病感染率很高,自吞入感染性虫卵至雌虫成熟开始排卵约需2个月,成虫能存活1~2年。

1.症 状

蛔虫病的症状表现为:①由于机械刺激常引起脐周围阵发性疼痛,片刻可自行缓解;②蛔虫的代谢产物或死亡后的裂解物为有毒物质,可引起低烧、多汗、夜惊、磨牙等症状;③蛔虫有喜移行及钻孔的特点,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等。

2.防 治

蛔虫病的防治措施有:①积极治疗蛔虫病,以减少散播虫卵的机会;②改善环境卫生,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

(二)蛲虫病

蛲虫病是由蛲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下段或直肠引起的疾病。蛲虫虫体细小,呈乳白色,雌虫长8~13毫米,雄虫长2~5毫米,似短线头,故名线头虫。蛲虫存活时间很短,一般仅2个月。

1.症 状

蛲虫病的症状表现为:①肛门周围和阴部奇痒;②由于挠伤,可使局部皮肤糜烂;③睡眠不安,易烦躁,食欲可受影响。

2.防 治

蛲虫病的防治措施有:①避免重复感染;②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吮吸手指等;③勤换衣服,勤晒被褥;④驱虫药有驱蛔灵、肠虫清等,药量遵医嘱。

(三)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于人体十二指肠及小肠所致的疾病。

1.传播途径

钩虫的成虫形似细小绣花针,寄生于人体小肠及十二指肠。人感染钩虫的途径如下:钩蚴钻入皮肤→皮下组织→侵入血管及淋巴管→右心→肺泡→支气管会厌→咯出,或吞咽入胃→小肠→发育为成虫。此外,钩蚴亦可借污染的食物经口侵入人体而直接到小肠。当小儿赤足或臀部接触具有钩蚴的泥土时,钩蚴即能钻入皮肤而使小儿受感染。婴儿多因尿布沾染上有钩蚴的泥土或经污染的奶瓶、食具而受感染。

2.症 状

钩虫病的症状表现为:

①感染初期,当钩蚴钻入皮肤时,局部可有痒疹,由于抓痒可继发细菌感染。钩蚴侵入血循环穿过肺组织时,可引起发烧、咳嗽、哮喘等症状。

②成虫吸着于肠黏膜上,吸血为生。由于钩虫经常更换吸附点,并分泌抗凝血物质,使肠黏膜形成许多小出血点不断出血,导致病儿发生失血性贫血。加上由钩虫病引起的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更加重了贫血的程度。随着疾病的发展,病儿出现面色苍黄、皮肤干粗、毛发稀疏、乏力、眩晕、气短等症状。某些病儿有 “异嗜癖”,喜吃生米、泥土等。

3.防 治

钩虫病的防治措施有:①普查普治;②粪便管理;③个人护理。

(四)鞭虫病

鞭虫病是由鞭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和结肠所致的疾病。鞭虫虫体呈肉色,形似马鞭,前部细长,后部粗大。雄虫较小,长30~45毫米;雌虫较大,长35~50毫米。

1.传播途径

虫卵随食物或水被小儿食入,经消化液作用,幼虫孵出,附着于小肠黏膜,经10天达盲肠等处。从感染虫卵到粪便出现成虫的虫卵约需30天,成虫寿命5年。

2.症 状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便血等。粪便中检得虫卵或成虫可明确诊断。

3.防 治

鞭虫病的防治措施有:①消灭苍蝇,粪便无害化处理;②教育小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手的清洁,常剪指甲,不吸吮手指;③开展普查普治;④治疗应由医生选择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五)绦虫病

绦虫病是由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小儿患牛绦虫病及猪绦虫病较多。

1.传播途径

绦虫为乳白色,呈长扁条形。成虫寄生于小肠,虫卵或其妊娠节片排出体外,污染水源或牧草,被中间宿主 (牛、羊、猪)吞食后,虫卵内的六钩蚴脱壳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流至肌肉组织,发育成囊尾蚴,导致猪或牛的囊虫病。人若进食未煮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即可受感染。

2.症 状

绦虫病轻重不一,有上腹部、脐周隐痛,进食后可缓解。食欲亢进或厌食,体重减轻。婴儿可有呕吐及发烧。粪便中找到虫卵或绦虫节片即可诊断。

3.防 治

绦虫病的防治措施有:①加强肉品检验;②不吃半生的肉类;③注意饮食安全;④菜板、刀具生熟分开专用;⑤早期彻底治疗患者;⑥在医生的指导下吃药。

(六)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的小静脉中所致的疾病。血吸虫雄虫乳白色,雌虫暗褐色。

1.传播途径

粪便中的成熟虫卵入水中,侵入钉螺体内发育为尾蚴。人接触疫水,尾坳从皮肤或豁膜钻入人体,约在感染后3~5天达门静脉,在痔上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内寄生。感染第4周,雌虫开始产卵。约在第5周,粪便中可发现虫卵。

2.症 状

尾蚴侵入皮肤后数小时至2~3天,局部可出现红色点状丘疹及水疱,伴痒感,数日消退。小儿急性感染可发烧、腹泻,半数以上有咳嗽、胸痛、血痰,可有荨麻疹。慢性感染表现为腹胀、大便稀、食欲不振,肝脾肿大渐明显。晚期突出表现为巨脾、腹水、侏儒等。在粪便中找到虫卵即可诊断。

3.防 治

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有:①消灭钉螺;②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③尽量避免接触疫水,不要在疫水中游泳、洗澡、捉鱼摸虾及赤足行走于岸边湿地上;④疫区每年进行普查普治;⑤喝开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