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儿童接触的环境范围与成人不同,因此其易患的传染病种类、症状以及预防、治疗和护理等方面均有别于成人。单纯就儿童常见传染病来说,其发病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水痘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性很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麻疹疫苗得到有效预防。由于来自母体抗体的免疫保护作用,小婴儿不易患麻疹。该病由风疹病毒引起,为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学前儿童接触的环境范围与成人不同,因此其易患的传染病种类、症状以及预防、治疗和护理等方面均有别于成人。单纯就儿童常见传染病来说,其发病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例如,天花曾经是造成人口大面积死亡的传染病,但现在天花病毒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消亡了。同时,由于计划免疫的施行、大众卫生观念的变革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染病发病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由于家庭中饲养宠物的增多,被家养犬、猫等宠物抓咬引起的狂犬病时有发生。下面就介绍12种目前学前儿童中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治疗与护理。

水痘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性很强。以6个月~3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病毒存在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水痘疱疹的浆液中,自发病之日起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期都有传染性。此病初期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传染。此病多发生于春季,以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和痂疹为特征,并伴有轻微的全身中毒现象。

病初1~2天有低热,以后出皮疹。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于躯干、四肢。最初为红色斑疹或丘疹;一天左右变为大小不等的水疱;1~3天后水疱开始干缩,迅速结成痂皮;干痂脱落后,皮肤不留瘢痕。在患病一周之内,由于新的皮疹陆续出现,而陈旧的皮疹逐步结痂,故病人皮肤上可同时见到丘疹、大小不等的水疱和结痂等多种形态的皮疹,此现象称为数代同堂。病人在疱疹期有瘙痒感。儿童一般愈后良好,但也有少数体弱或经久不愈的儿童可能引发继发性感染而转为败血病、脑炎和脊髓炎等。

(1)早发现、早隔离患儿。患儿需隔离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密切接触者应有3周的检疫期,病人停留过的房间须开窗通风3小时以上。

(2)一般抗病毒治疗。

(3)保持皮肤清洁,但禁止洗澡。内衣、床单以棉质为佳,需要勤换洗。修剪指甲,以免因痒而抓(挠)伤皮肤,继发化脓性皮肤感染。局部可用炉甘石擦剂止痒,若有破溃,可遵医嘱用药。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麻疹疫苗得到有效预防。患者是此病唯一的传染源。麻疹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有分泌物、口腔黏膜斑和全身红色皮疹为主要特征。麻疹病毒存在于前驱期和出疹期的口鼻及眼结膜分泌物中,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病毒独立生存力不强,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可被杀死。由于来自母体抗体的免疫保护作用,小婴儿不易患麻疹。但随着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消失,6个月以后的婴儿易患病,以6个月到5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自计划免疫实行以来,偶有散发麻疹病倒,主要见于冬春季。

前驱期为3~4天,可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流泪等症状。大多数病人在发热2~3天后,口腔两侧的颊黏膜上可见灰白色的小点,外周有红晕,逐渐增大。此斑称为麻疹黏膜斑,可以作为早期诊断此病的最可靠依据。

发热后3~4天为出疹期。疹子先见于耳后、颈部,渐至额头、面部,然后自上而下累及躯干、四肢。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略高出皮面,压不退色。皮疹由稀疏逐渐密集。皮疹之间可见正常的皮肤。出疹期为3~5天,此期全身症状加重,高热,可有咳嗽及呕吐、腹泻。

皮疹一般持续3~4天,按出疹顺序消退。退疹时体温逐渐下降,全身症状逐渐好转。极少数病例可有喉炎、肺炎等并发症。

(1)按照计划免疫要求接种麻疹减活疫苗。

(2)早发现、早隔离患者,对接触者要隔离观察21天。

(3)接触麻疹病人后,2岁以下或有慢性病的小儿可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4)无特效治疗方式。

(5)患者的居室应保持空气清新,患者停留过的房间要开窗通风3小时;注意保持皮肤、口鼻及眼部黏膜的清洁;出现高热现象时要补充水分,并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腮腺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也可能引起全身其他器官及腺体疾病。腮腺肿大前6天至腮腺肿大的整个过程中,患者腮腺中均有病毒存在。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2岁以下儿童因自母体中携有抗体,故发病者较少。在托幼机构中可见爆发性流行。冬春季为发病高峰期,其他季节偶有散发。

起病急,可有发热、畏寒、头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全身不适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楚,有明显的红、肿、轻度压痛、热等局部特征。咀嚼或张口时腮腺部位有胀痛感,尤以进食硬性或酸性食物时明显。常伴有发烧、头痛,一般一侧腮腺先肿大,1~2天后另一侧也肿大,经4~5天后消肿。体质较弱儿童的病程会加长。严重的患儿病情发展迅速,伴有呕吐、恶心、嗜睡、颈部发硬、昏迷等症状。极少数病人可并发神经系统并发症、生殖器官并发症、脑膜炎、胰腺炎等。

(1)应隔离病人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后3天。接触者可服板蓝根冲剂预防。

(2)一般抗病毒治疗。

(3)保持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软质为宜,避免酸、辣食物。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症状。

该病由风疹病毒引起,为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全身皮疹、前驱期短,常伴有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触痛。全身症状轻,病程短,并发症少,有出现迅速、消退亦快的特殊斑丘疹,孕妇如感染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致各种先天缺陷,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潜伏期为10~21天,病初可有发热、轻度咽炎和眼结膜炎的表现,体温多在39℃以下。此期特有表现为耳后、枕部及绒部淋巴结肿大和软腭及咽部红色黏膜疹。出疹期始于发热第1~2天,出疹迅速,先见于面部,在24小时内遍及全身,手心、脚心一般无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后发展为麻疹样皮疹。出疹第2天以后,皮疹变为细如针尖状,有类似猩红热样皮疹。出疹期体温不再升高,全身症状很轻,与全身症状显著的皮疹不相一致。皮疹一般持续3天消退(因而又有“三日麻疹”之称),皮疹消退时体温下降,症状逐渐消退,完全恢复需数周以上,消退后的皮疹无色素沉着、无脱屑。

(1)患儿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

(2)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发热时需卧床休息,多喝开水。

(3)注意口腔及皮肤护理。孕妇需与风疹病人隔离,以免感染致胎儿畸形。

幼儿急疹是病毒性出疹性疾病,一般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伴以全身出疹是此病的主要特征。

儿童起病突然,一旦发病,体温迅速上升至39℃以上,但仅有轻微咳嗽,咽部充血,全身症状很轻。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会骤然下降,同时伴有皮疹的迅速出现。出疹顺序为由颈部及躯干开始,迅速波及四肢近端,而面部和四肢远端较少。皮疹为不规则红色斑点或斑丘疹,多为分散性,少数融合,发出后1~2天即迅速消退。幼儿急疹在出疹之前较难从外观判断,病初全身症状轻微,与持续高热不相一致,若体温骤然下降,同时迅速出现典型皮疹,则可诊断为幼儿急疹。

(1)一般抗病毒治疗。适当给予退热药和物理降温。

(2)主要为皮肤黏膜的清洁护理,因有高热,需给予足够的水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患儿的水疱液、咽分泌物及粪便中均有病毒存在。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和疱疹为此病的主要特征。儿童及成人均可感染此病,但一般症状较轻或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该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可伴发病毒性脑膜炎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个别重症患儿如病情没有得到控制会危及生命。

潜伏期一般为4~6天,无明显前驱期症状,多数病人起病急,伴有发烧、全身不适、咳嗽及咽痛等。病毒主要侵犯手、足、口、臀4个部位。在指(趾)的背面、侧面、手掌等部位,尤其是在指(趾)、甲的周围,有时在臀部和躯干、四肢出现红色斑丘疹,很快成为水疱。口腔中舌、硬腭、颊黏膜、齿龈上出现水疱,破溃后出现糜烂。因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一般9~10天后水疱干涸,而后患儿病愈。

(1)早发现、早隔离病人,患儿用具用后应注意消毒;经常用肥皂及洗手液等洗手,并教会儿童规范的洗手方法;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流行期间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等。

(2)有针对性地进行抗病毒治疗。

(3)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细菌感染;饮食以营养丰富的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每次饭后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皮肤破损处不能用手乱抓,避免感染。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发热、咽峡炎、全身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其主要特征,空气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被污染的日常用品可造成此病的间接传播。急性病人容易引起重视,不典型病例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夏季较少发病,发病高峰为冬春季。

起病急,通常有发热、咽痛,偶有恶心、呕吐等。前驱期较短,从发病到出疹一般不超过24小时,少数病人为2天,出疹期多始于发病后1~2天,皮疹从耳后、颈部、胸背上部及腋下开始,迅速波及躯干、四肢。皮疹之间的皮肤呈现弥漫性猩红色,伴有贫血性皮肤划痕,即用手按压皮肤可见红色暂时消退数秒钟,呈现苍白的手印;皮疹为点状丘疹,大小约1毫米,细小而密集,摸起来有粗糙感,在肘弯、腋窝等皮肤皱褶处,因皮疹过于密集,呈条条红线状,称为帕氏线;此外,病人皮肤瘙痒,两颊发红,但口唇周围明显苍白,称为“口周苍白圈”;发病后2~3天,舌部由病初的舌质红、上附白苔、舌刺突起演变为白苔消退,舌质深红、舌刺更显突出于舌面上,状似成熟之杨梅,称为杨梅舌。上述症状为诊断此病的可靠依据。皮疹于3~5天后颜色转暗,逐渐消退,并按出疹先后顺序脱屑。

(1)早隔离患儿。对于患儿停留过的房间,可先用食醋熏蒸消毒,待半小时后开窗通风。对接触者进行检疫,并注意观察接触者的咽部和体温。若接触者在检疫期间出现咽炎、扁桃体炎,应尽早用抗生素治疗。

(2)特效治疗药物为青霉素。

(3)应保持口腔清洁,注意皮肤护理。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血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可经飞沫传播。患儿在阵发的痉挛性咳嗽之后,紧接着发出深长的吸气性吼鸣是本病特有的现象。该病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一般为散发,但在儿童集中的托幼机构中可造成流行,传染源大多为成年人。此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人群对其普遍易感。

本病病程较长,初期症状类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数日后咳嗽加重,夜间更甚。经1~2周发展进入痉咳期,此期持续时间可达2~10周。典型表现为特有的阵发性痉咳,成串连咳数十声,面部憋红,咳后紧接着深长吸气,发出鸡鸣样吼声。痉咳渐次紧促,直至咳出积储的黏稠分泌物为止,严重时往往伴有胃内容物的呕出,数周后,发作次数减少,转入恢复期。

(1)预防以接种百日咳疫苗为主。同时,做好患者的隔离工作,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检疫,在此期间若接触者出现咳嗽症状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观察,同时可让其口服红霉素3~5日。

(2)红霉素为有效治疗药物。

(3)住室应保持空气清新,保证饮水供应以防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爆发型流脑一旦发病,病情凶险,需作急症抢救。细菌存在于带菌者和病人的鼻咽部,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经飞沫传播。多发于春季。易感者无年龄区别,但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

病初症状类似上呼吸道感染,有发热、寒战,但流涕、打喷嚏及咳嗽症状不明显。部分患儿有咽痛、鼻咽黏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的现象。菌血症期突发高热,多数病人精神较差,常伴头痛、恶心,呕吐频繁、呈喷射状,即没感到恶心就喷吐出来。病人烦躁或神志恍惚、嗜睡、颈部有抵抗感甚至强直。1岁内小儿前囟门紧张、隆起,2岁以下小儿拒乳、双眼目光呆滞、惊厥、尖叫等,少数患儿有脾肿大现象。瘀斑(出血性皮疹)是此期主要特征,一般多见于躯干部,呈星状或圆形,大小不等,分布不均,不高出皮面,压不退色,初为淡红,后转为暗紫红色,严重时为片状紫黑色。此病若未治疗或治疗不当会很快进入脑膜炎期,出现脑膜刺激征甚至颅内压升高的症状。

(1)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患儿,并按照计划免疫要求接种疫苗,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在冬春尽量少组织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察发热的儿童,特别是发现出血点时,应按流脑处理。

(2)磺胺类药物为首选,疗效不佳或过敏者可用青霉素、氯霉素

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的,可分为甲、乙、丙、丁、戊5个类型,上述各型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均不相同。常见的为甲型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的病原体为甲型肝炎病毒(HAV)。甲肝病人是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直接或间接污染食物、饮水,经消化道造成传播,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2~3周均有传染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乙肝病人和慢性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健康携带者因为不易被发现而成为危险更大的隐性传染源。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生活密切接触,医源性传播也可造成乙肝的感染。此外,尚存在母婴传播。

小儿病毒性肝炎有其特点:一是与成人比较,小儿甲型肝炎的发生远比成人多见,并且发病急者多、具有黄疸者多、秋冬季发病多、病程短者多、预后好、彻底痊愈者多。二是小儿因消化功能较弱,罹患肝炎时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常较成人明显。三是甲、乙两型肝炎之间比较,甲型肝炎发病以3~7岁学前儿童为主,有季节性,多为黄疸型;而乙型肝炎发病无明显年龄特点,多呈现散发而无季节性,多为无黄疸型,并且常有家族集聚现象。

无论甲型还是乙型肝炎都可以分为黄疸型与无黄疸型两种。

病毒性肝炎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腹泻、肝脏肿大和肝功能受损等症状。通常甲肝的症状较为典型,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厌油腻类食物、精神状态差、乏力、烦躁等现象;约1周后,巩膜、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能异常;黄疸2~6周后消退,食欲、精神好转,肝功能逐渐正常;甲肝病程约1个月,通常不存在慢性病毒携带者。

与甲型肝炎相比较,乙肝的情况较为复杂,虽然外部症状较轻,一般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和头晕等症状,但病程中不会出现黄疸,部分病人转变为慢性肝炎,部分会成为病毒携带者。

(1)防止病从口入,讲究饮食卫生。甲肝的预防:隔离病人至少30天;要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切断手—口传播途径;对密切接触者尽早注射免疫球蛋白,并应检疫40天。对乙肝应按一类进行计划免疫并严格控制血液及医源性传播。

(2)无特效治疗,对症治疗和护理较重要。

(3)急性肝炎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等病情好转后可轻微活动。以少脂肪饮食为宜,可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类的含量,多吃水果、蔬菜。

此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菌存在于病人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患者的粪便污染了食品、物品,会经口造成传播,如果污染了用具也会造成手—口传播。

发病急,伴有发热、腹痛、腹泻,一日腹泻可达数次甚至数十次。主要特征为脓血便和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总有便意和排不净的感觉)。少数患者可有高热、面色灰白、四肢冷、惊厥等,为细菌内毒素导致的中毒性菌痢。

(1)早发现、早隔离病人。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卫生习惯,如餐前便后洗手等,以阻断手—口传播途径。注意饮食,处理好发热和病人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衣物,注意观察病情,及时发现中毒性菌痢。

(2)选用针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按疗程用药,治疗应彻底,以防演变为慢性菌痢。

(3)发热时应卧床休息,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忌食多残余(如粗纤维食物)、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并加强营养。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为虫媒传播的传染病。猪是重要传染源。蚊虫对猪叮咬吸血后会携带乙脑病毒,若再叮咬到健康人,就会把乙脑病毒注入人体。本病流行于夏秋季,多发于儿童。

通常起病急,发热可达40℃以上,症状有头痛、嗜睡、喷射性呕吐等,重症患者可因高热不退、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因病变部位在大脑,少数重症病人可留下失语、肢体瘫痪、智力减退等后遗症。

(1)应在流行期前1~2个月接种乙脑疫苗。

(2)灭蚊、防蚊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孳生地,充分利用灭蚊措施来防蚊、驱蚊。

(3)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患者,可于流行期用大青叶、板蓝根各15克煎服,并加强对家畜、家禽的卫生管理。

(4)无特效治疗,对症治疗和护理很重要。昏迷时可鼻饲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

(5)患者应多饮水,多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鼻腔与皮肤卫生,经常给患儿翻身,为瘫痪肢体做被动运动。

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指标包括(  )、(  )和(  )。

2.(  )和(  )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形态评价指标。

3.疾病是指人体因致病因素的侵扰所造成的机体(  )、(  )及(  )受损而呈现的无序状态。

4.一般生病的迹象表现在(  )、(  )、(  )、(  )、(  )及(  )等方面。

5.传染病具有(  )、(  )、(  )等特点。

6.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  )、(  )、(  )、(  )、(  )。

二、简述题

1.简述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形态指标的常用测量方法。

2.简述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

3.简述常见的各类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及护理办法。

4.简述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论述题

论述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