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是传染源。及早对病儿进行诊断和治疗,有利于预防病儿病情恶化,对于早期恢复健康、杜绝传染者在幼儿园流行有重要作用。麻疹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病人在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内均有传染性,以潜伏期末传染性最强,恢复期患者不携带病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末春初流行。

一、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一)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

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蠕虫等。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如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病毒比细菌小,寄生在活的细胞内,对抗菌素不敏感。

2.有传染性

病原体经一定的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引起传染病的发生。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3.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该传染病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

4.病程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

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症状这段时间,叫潜伏期。

前驱期:为起病缓慢的传染病所共有的一般性症状,如头痛、发烧、乏力等。

症状明显期:逐渐表现出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有特异性

恢复期:体温、精神、食欲逐渐恢复正常。但在恢复期,病情有时会恶化,或发生并发症。

真题再现

在传染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最初出现症状的这段时间称 ( )

(江西省2015年)

A.潜伏期 B.前驱期 C.症状明显期 D.恢复期

【育萃专家解析】A。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期称为潜伏期。潜伏期通常相当于病原体在机体内定居、繁殖、转移、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整个过程。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是传染源。

传染病患者是指感染了病原体,并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和体征的人。病人是主要传染源。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叫传染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无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或动物),包括病后病原携带者(也称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有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原携带者,如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伤寒、痢疾等。

以动物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如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的自然医源性疾病,猪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传给易感者,在外界环境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传播、食物传播、虫媒传播 (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水源传播、土壤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3.易感者

易感者是指体内缺乏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或免疫力弱,病原体侵入后可能发病的人。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多,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人群的易感性决定于人群中每个人的免疫状态。

真题再现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 、易感人群。

(云南省2014年)

【育萃专家解析】传染途径。

(三)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传染源应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在不同的季节,多发的传染病不尽相同。如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多发。

(1)早发现

儿童入园前要进行体检,入园后每年要体检2次;教师和保育员在晨检时,注意观察或检查儿童身体状况,在一日生活各环节要随时注意观察儿童的体温、大小便、进食和精神状态,以便及时发现患儿;对教师、保育员、炊事员等工作人员要每年定期体检。

(2)早报告

我国 《传染病管理法》中规定了35种传染病应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甲类传染病有鼠疫、霍乱,要求城市在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要报告疫情;乙类传染病有白喉、麻疹、百日咳、传染性肝炎、艾滋病、梅毒、淋病、菌痢等24种传染病,要求城市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要报告疫情;丙类传染病有肺结核、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食物中毒等,要求不得超过3天报告疫情。

(3)早隔离

幼儿园应设隔离室,及早将患病的或可疑的儿童与健康儿童进行隔离,防止传染病在幼儿园蔓延,并使被隔离儿童得到特殊的照顾;对接触者进行检疫观察。检疫是指对可疑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健康检查和卫生处理。

(4)早诊断和早治疗

及早对病儿进行诊断和治疗,有利于预防病儿病情恶化,对于早期恢复健康、杜绝传染者在幼儿园流行有重要作用。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主要是隔离和消毒。平时注意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并培养儿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3.保护易感儿

有计划地进行各种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儿童的有效措施。

二、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麻 疹

1.病因及传染途径

麻疹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病毒离开人体后,生存力不强,在流动的空气中或日晒下半小时即被杀灭。

2.症 状

麻疹潜伏期6~18天;病初的症状和患感冒差不多,伴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发烧后2~3天,口腔黏膜会有改变,有费科氏斑,下唇可有相似斑点,这是麻疹所特有的症状;发烧后3~4天,开始出现皮疹;出疹一般持续3~4天,疹子出齐后开始消退,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3.护 理

麻疹的护理措施有:①病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但避免让风直吹病儿,室温宜较恒定,空气较湿润;②注意眼部卫生;③注意鼻腔、口腔清洁;④饮食宜富于营养而容易消化;⑤出疹发高烧应采取降低体温的措施;⑥疹子 “内陷”应注意有无并发症;⑦护理病儿的人,进入病儿所在居室要戴口罩。

真题再现

麻疹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 )

(福建省2016年)

A.病人 B.病后病原携带者 C.健康病原携带者 D.受感染的动物

【育萃专家解析】A。麻疹病毒只感染人,因此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病人在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内均有传染性,以潜伏期末传染性最强,恢复期患者不携带病毒。

(二)风疹

1.病因及传染途径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小。多见于5个月到5岁的小儿。

2.症 状

风疹潜伏期10~21天;病初伴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体温多在39℃以下;发热当日或次日就出现皮疹,皮疹很快布满全身,但手心、脚心一般没有皮疹;耳后及枕部的淋巴结肿大。

3.护 理

发热时卧床休息,多喝开水,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三)幼儿急疹

1.病因及传染途径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不强。多发生在6个月到1.5岁的小儿。

2.症 状

幼儿急疹潜伏期4~8天;起病突然,体温可达39~41℃,食欲差,但精神尚好;高热3~5天后体温骤然下降,面部及身上出现红色疹子,1~2日皮疹完全退净。

3.护 理

高热期间多喝水,适当服退热药并配合物理降温法,以免因高热而惊厥抽风。

(四)水 痘

1.病因及传染途径

水痘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的浆液中。病初,主要经飞沫传播;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水痘的传染性很强,以6个月-3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多发生于冬春季。

2.症 状

水痘潜伏期11~24天;病初1~2天有低热,以后出现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最初皮疹是红色小点,1天左右变为水疱,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干痂脱落后,皮肤上不留疤痕;在病后1周内,在病人皮肤上可同时见到红色小点、水疱、结痂三种类型的皮疹。出疹期间,皮肤刺痒。

3.护 理

水痘的护理措施有:①发烧时要卧床休息;②室内保持空气清新;③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喝开水;④保持皮肤清洁,可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⑤内衣、床单要勤换洗;⑥给病儿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水痘感染,日后会落下疤痕;⑦须隔离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

(五)流行性感冒

1.病因及传染途径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末春初流行。流感传播力强,经飞沫直接传播,飞沫污染手、用具等也可造成间接传染。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2.症 状

流感潜伏期数小时至一二天;起病急,伴有高烧、寒颤、头痛、咽痛、乏力、眼结膜充血等症状;有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者,也有以肺炎症状为主者;部分病儿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嗜睡、惊厥等;婴幼儿常并发中耳炎。

3.护 理

流感的护理措施有:①高烧时卧床休息;②病儿居室要有阳光,空气新鲜;③饮食宜易消化、有营养,多饮水;④可选用板蓝根紫草、桉叶、贯众、鹅不食草、金银花、黄连、连翘等药物;⑤患儿高烧应适当降温;⑥护理者戴口罩,护理患儿后洗手。

真题再现

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 )

(江西省2015年)

A.细菌性痢疾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流感 D.沙眼

【育萃专家解析】C。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末春初流行。本病传播力强,经飞沫直接传播,飞沫污染手、用具等也可造成间接传染。

(六)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及传染途径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腮腺肿大期间,唾液中有病毒,经飞沫传染。

2.症 状

流行性腮腺炎起病急,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1~2天后腮腺肿大,有轻度压痛,张口或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胀痛;一般先一侧腮腺肿大,1~2天后另一侧也肿大,经4~5天消肿。

3.护 理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措施有:①注意口腔清洁,常用淡盐水漱口;②腮腺肿痛可用湿毛巾做冷敷,也可外敷清热解毒的中药;③在腮肿期间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避免吃酸的食物;④应用中药治疗。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1.病因及传染途径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多发生于小儿,流行于夏秋季。人和动物,特别是家禽、家畜均可以成为传染源。

2.症 状

乙脑起病急,伴有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等症状;2~3天后,体温可达40℃以上,抽风、昏迷。

3.预 防

乙脑的预防措施有:①应在流行期前1~2月接种乙脑疫苗;②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滋生地。

(八)传染性肝炎

1.病因及传染途径

传染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肝炎病毒可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等诸多类型。

(1)甲型传染性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可引起甲型传染性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粪便污染了食物、饮水,经口造成传染。若由于水源受到污染,泥蚶等水产品有浓缩并贮存甲型肝炎病毒的能力,食用被污染的水产品可造成暴发性流行。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以后,约经1个月的潜伏期发病,有黄疸型肝炎和无黄疸型肝炎两种类型。

(2)乙型传染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起乙型传染性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的血液中,含有乙型肝炎病毒极微量的血液就可造成传染。可通过输血、注射血制品、共用针头等途径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以后,约经2~6个月的潜伏期发病,多为无黄疸型肝炎,黄疸型肝炎较少。

在乙型传染性肝炎病人及带病毒者的血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原称 “澳抗”)为阳性,可以此与甲型传染性肝炎区别。

真题再现

下列传染病中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的是 ( )

(福建省2016年)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病毒性乙型肝炎

C.细菌性痢疾 D.猩红热

【育萃专家解析】B。病毒性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传播。

2.症 状

(1)黄疸型肝炎

黄疸型肝炎病初类似感冒,相继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精神不好、乏力;在发病1周左右,巩膜 (白眼珠)、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能不正常。

(2)无黄疸型肝炎

无黄疸型肝炎比黄疸性肝炎病情轻。

3.护 理

传染性肝炎的护理措施有:①患急性肝炎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轻微活动;②饮食宜少吃脂肪,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的量,多吃水果、蔬菜;③做好消毒隔离,护理患儿后,要用肥皂洗净手。

4.预 防

传染性肝炎的预防措施有:①接种甲肝疫苗、乙肝疫苗,保护易感者;②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③集体儿童机构的保教人员、炊事员等要定期进行体检;④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⑤做好病人用具的消毒工作,隔离治疗;⑥避免 “母婴传播”。

(九)手足口病

1.病因及传染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由库克萨基病毒引起。在病儿的水疱液、咽分泌物及粪便中均可带有病毒。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1~2岁婴幼儿为多,多在夏季流行。

2.症 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4~6天,最先出现轻微的症状,如发烧、全身不适、咳嗽、咽痛等;在指 (趾)的背面、侧缘、手掌,尤其是指 (趾)甲的周围,有时在臀部、躯干和四肢发生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为水疱;口腔内在舌、硬腭、颊黏膜、齿龈上发生水疱,破溃后形成浅在的糜烂,因疼痛影响进食;一般于8~10天水疱干涸,病愈。

3.护 理

手足口病的护理措施有:①病儿发烧时,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吃有营养、好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②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③因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不必用抗生素;④病儿的食具、便具等应专用,用后消毒。

真题再现

晨检时,保健人员发现,某孩子口腔黏膜有散落疱疹,手心出现同样疱疹,初步诊断是_____ ,建议家长带到医院就诊。 ( )

(江西省2016年)

A.麻疹 B.风疹 C.水痘 D.手足口病

【育萃专家解析】D。根据题干叙述,疱疹主要出现的部位是口腔黏膜和手心,这最可能是手足口病,它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麻疹和风疹发病时出现的都不是疱疹,而水痘虽然出现水疱,但水疱出现的位置比较广泛,一般从头部、面部开始,蔓延至躯干、四肢,不会只出现于口腔黏膜和手心。

(十)带状疱疹

1.病因及传染途径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俗称 “缠腰龙”。一般认为,初次感染水痘——疱疹病毒时多发生水痘,再次感染时可发生带状疱疹。本病传染性较水痘差。

2.症 状

带状疱疹出疹前伴有发烧、不适等症状;数日后出现皮疹,皮疹常局限于身体一侧,面、颈、胸、背、腰均可发生皮疹;初起为红色丘疹,迅速变成米粒大小、密集的水疱,呈带状分布,伴有刺痛和灼热感;约1周,水疱干燥结痂,痂脱落后不留疤痕。

3.护 理

带状疱疹的护理措施有:①按医嘱给病儿用药,如维生素B1、B12,中药等;②局部用炉甘石洗剂,以消炎止痛。

(十一)百日咳

1.病因及传染途径

百日咳为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染。病人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新生儿也可以受感染。

2.症 状

百日咳病初类似感冒,数日后咳嗽加重,尤其夜间咳重,经1~2周进入痉咳期;痉咳期表现为阵发性咳嗽;食物吐出;经2~6周痉咳期,进入恢复期。恢复期约2~3周。

3.护 理

百日咳的护理措施有:①病儿居室空气新鲜、阳光充足;②呕吐后,用温开水漱口,补给少量食物,择有营养的饮食,少食多餐;③百日咳病程较长,阵咳使患儿很痛苦,家长对待患儿要耐心。

(十二)猩红热

1.病因及传染途径

猩红热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细菌存在于病人或健康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空气飞沫传染,也可经细菌污染的食物、玩具等间接传播。多发生于2~10岁的小儿,常见于冬春季。

2.症 状

猩红热起病急,发烧、嗓子痛,伴有呕吐;发病后1~2天出皮疹,皮疹从耳后、颈部、腋下出现,迅速波及躯干、四肢;面部潮红,但口唇周围明显苍白;病后2~3天,舌乳头肿大突出,很像杨梅果,故叫 “杨梅舌”;病后1周左右,皮疹消退,体温恢复正常。皮肤有不同程度的脱皮。

3.护 理

猩红热的护理措施有:①病儿应卧床休息,吃些稀软、清淡饮食,多喝水;②注意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嗓子,一日数次;③疹退后,有皮肤脱屑,不要用手撕剥,以免撕破皮肤引起感染;④于病后2~3周检查尿,因少数病儿可在患猩红热后发生急性肾炎。

(十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

1.病因及传染途径

流脑是由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菌存在于病人的鼻咽部,主要经飞沫传染。病菌在人体外的存活率很低,常见于冬春季。

2.症 状

流脑病初类似感冒,伴有发热、寒战等症状,但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不明显;剧烈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频繁呕吐,呈喷射状,即没感到恶心就喷吐出来;病人烦躁或神志恍惚,嗜睡,乳儿常有尖叫、惊跳,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抽风、昏迷;发病后数小时,皮肤上可出现出血性皮疹,用手指压迫后,红色不退,是出血性皮疹的特点;颈部有抵抗感。

3.预 防

流脑的预防措施有:①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②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③接触者检疫,可服磺胺嘧啶预防,药量遵医嘱,服药期间多喝开水。

(十四)结核病

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防痨肺病联合会将每年3月24日定为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1.病因及传染途径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饮用被污染的食物也可受到感染。

2.症 状

儿童期以原发性肺结核最常见,即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引起的原发感染。病初伴有低烧、轻咳、食欲减退等症状;病情发展则有长期不规则低烧、盗汗、乏力、消瘦等症状;若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治愈良好,原发病灶钙化;经合理治疗,病灶长期残留,有可能发展成继发性肺结核。

3.护 理

结核病的护理措施有:①按医嘱用药,用药的原则是:早期、规律、全程、适量;②充分调动病儿机体的抵抗力;③避免接触各种传染病,尤其是麻疹、百日咳等;④避免继续与开放性结核病人接触;⑤原为结核病病儿,现又出现头痛、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现象,应及早去医院诊治;必要时,检查脑脊液

(十五)细菌性痢疾

1.病因及传染途径

细菌性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菌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经口传染。

2.症 状

病菌性痢疾起病急,伴有发烧、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内有黏液和脓血;少数未见脓血便,就发生高烧、抽风、昏迷,为中毒型痢疾。

3.护 理

细菌性痢痰的护理措施有:①要坚持治疗;②注意饮食;③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洗屁股;④注意消毒隔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