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有效指导大班幼儿结构游戏

如何有效指导大班幼儿结构游戏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必须以保证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幼儿游戏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身心的发展变化而发展,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应考虑这种发展。观察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准确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和需要,进而从实际出发,对游戏做出合理、有效的指导。总之,幼儿游戏的指导并非易事,因为游戏的最大特点在于自主性,而教育意义在于目的性。

一、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并不是说幼儿的游戏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相反,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必须以保证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否则,不但指导是徒劳的,还可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

(一)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就是尊重幼儿人格的具体体现。

1.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

幼儿在游戏的开始、进行、结束中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应予以尊重,而不能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经验或实际生活就不予理睬、批评甚至强行制止。教师必须清楚,游戏是幼儿反映自己所经历过的、能够理解并感兴趣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反映教师的知识经验。

2.尊重幼儿游戏的氛围和游戏中的想象、探索、表现、创造

幼儿游戏时的氛围是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的结果,是游戏的 “假想”的特点在游戏中的体现。教师不能因是游戏就随意去破坏这种氛围,否则会使游戏索然无味。如幼儿用积木围了一个 “家”,此时教师应从门进出,而不能在 “墙”上破墙而入。教师更不能表现出不重视幼儿游戏,甚至嘲笑幼儿游戏的行为、表情、语言等,而应予以尊重和鼓励。

(二)以间接指导为主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的游戏是对幼儿生活的反映,其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与源泉。有了某种生活经验,游戏才会出现。

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如上课、参观、观察、劳动、娱乐、看书、讲故事等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充实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有新的收获;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家长,利用家庭中个别教育的优势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观察并合理参与幼儿游戏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不仅是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进行游戏准备的基础,还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进行游戏指导的前提。成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可以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以此作为教育的依据;通过观察,了解儿童游戏的现状,从而使教师的参与、指导更有效益。

教师应该有观察幼儿游戏的意识,重视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观察时,应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思考,幼儿的某一个行为表示什么、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作出这个反应,对幼儿的发展有什么价值等。同时,应观察幼儿对游戏的需要和兴趣,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交往水平,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使用玩具的情况等。

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参与幼儿的游戏。通过参与幼儿的游戏,可以进一步观察、了解幼儿,可以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发展。

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参与幼儿的游戏,注意参与游戏的策略:①不干扰幼儿游戏的顺利、正常进行,不限制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不破坏幼儿自主活动的特点。②要能灵活地转换角色。教师有时是观察者,有时是材料提供者,有时是监督者,有时是游戏的合作伙伴。③指导语言应该带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引导幼儿去探索、解决问题。提问应有多种答案和选择,而非只有一个答案。

3.正面评价游戏

对幼儿游戏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了解活动设计是否达到目标,活动内容、组织和指导方法是否切合幼儿的能力、需要和兴趣,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改进教师的行为,提高游戏的质量。为保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愉悦、成功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起幼儿再次游戏的愿望,对幼儿游戏的评价应该是正面评价。

教师要善于运用榜样、表扬等教育方法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评价;教师应不断寻找、挖掘幼儿游戏中的积极因素,并利用这种积极因素进行评价;应尽量让幼儿对游戏进行评价。

总之,在对幼儿游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幼儿游戏的特点,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

(三)按幼儿游戏发展的规律指导游戏

幼儿游戏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身心的发展变化而发展,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应考虑这种发展。在小班应多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吸引幼儿玩象征性游戏,自由游戏应占较大比例;中班应尽量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条件,对其游戏进行引导;大班则可以减少玩象征性游戏的时间,增加在游戏中面临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会对那些教师组织的、有外在规则的、竞争性的游戏感兴趣,因此,这类游戏的比例要相应增加。

(四)按各种类型游戏的特点指导游戏

不同类型的游戏有着不同的特点。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都是幼儿对其生活的反映,但角色游戏主要反映的是幼儿周围的社会生活,而结构游戏则是幼儿对物体造型的一种反映。因此,两类游戏从丰富生活、提供材料、场地布置、指导策略上都会有所差异。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都要扮演角色,但角色游戏的角色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而表演游戏的角色来源于某一文学作品,显然二者的指导过程、指导方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幼儿自发的游戏和教学游戏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组织、指导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教学游戏要为特定的目标服务,有明显的成人制定的规则,教师对活动的控制、干预强,而幼儿的自发游戏没有外在的强制性目的,完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对游戏的控制、干预要弱得多。

二、幼儿游戏的基本指导方法

一般而言,指导游戏应该从游戏的准备工作、游戏中的观察以及教师介入游戏三个环节入手。

(一)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充分考虑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和幼儿游戏的经验准备等。教师必须给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在不同的时间安排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游戏。游戏地点的选择要灵活;游戏场地要安全、卫生、美观、整洁、富有童趣;游戏材料的准备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游戏特点为依据。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力图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观察游戏

教师通过对游戏的细致观察,可以了解是否需要增减游戏时间与游戏材料、游戏地点是否合适、幼儿是否具备相应的经验。基于对幼儿游戏的现状把握,教师可能更为有效地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

观察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准确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和需要,进而从实际出发,对游戏做出合理、有效的指导。观察的重点应侧重于游戏中幼儿间的关系、角色与材料间的关系、游戏持续的时间、幼儿对游戏的态度、幼儿的言语及行为表现、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等。

(三)介入游戏

由于游戏类型的不同以及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1.平行游戏

平行游戏,即教师接近幼儿,并与幼儿使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但教师不与幼儿相互交往,不参加到幼儿的游戏中去。

2.合作游戏

合作游戏,即教师加入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并让幼儿学会掌控游戏的进程。

3.指导游戏

指导游戏,即由教师建议或开始一个游戏,教师事先定好某些角色,以部分控制游戏的进行。

总之,幼儿游戏的指导并非易事,因为游戏的最大特点在于自主性,而教育意义在于目的性。如果仅以游戏为最终目的,让幼儿随心所欲地玩,那么他们就难以从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成长经验;如果仅以教育为最终目的,用教育要求去限定游戏,强迫幼儿学这学那,也就失去了游戏的本意。所以,指导游戏既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要寓教育意义于其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既是教师的一种能力、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更是教师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三、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

(一)介入的角色定位

根据教师对游戏介入程度的高低,可将教师的角色分为2类6种。在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对儿童游戏的性质及正在游戏的儿童的特征仔细观察,不断变换所扮演的角色,推动游戏的发展。

1.非支持性角色

(1)不参与者

在幼儿园里经常看到,当幼儿游戏时,一些教师会利用这段时间忙其他的事。在没有成人参与的情况下,儿童游戏往往类型单一,社会性水平不高,情节简单,且常常十分吵闹。

(2)导演者

如果教师以导演角色介入游戏中,告诉儿童在游戏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完全控制了儿童游戏,就很可能破坏儿童游戏,变成 “游戏儿童”。

2.支持者角色

(1)旁观者

教师在一旁观察儿童游戏,并用语言或非语言信号 (如点头、微笑等)来表示对幼儿游戏的关注,让幼儿感受来自教师的支持和赞同。

(2)舞台管理者

教师不参与游戏,但积极地帮助儿童为游戏做准备,并随时为正在进行的游戏提供帮助,如回应儿童关于材料的要求,协助儿童布置环境,提出适当的建议以延伸儿童的游戏等。

(3)共同游戏者

成人作为儿童平等游戏伙伴积极参与儿童游戏中,通常扮演小角色,并通过一些策略进行暗示,间接对游戏产生影响。这时成人一般遵循游戏的原有进程,让儿童主宰游戏。

(4)游戏带头人

通常在儿童很难自己开展游戏或正在进行的游戏难以开展下去的时候,成人积极地参与儿童游戏,通过提议新的游戏主题、介绍新的道具或情节扩展已有的主题等方式对儿童游戏施加更多的影响。

(二)介入的时机

成人对游戏干预时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儿童客观的需要,即看儿童的游戏行为是否自然顺畅,是否需要帮助;二是成人的主观心态和状况,即成人希望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水平、态度和情绪体验,包括成人是否具备投入儿童游戏的热情和精力。在介入之前,成人一定要仔细观察,选择适宜的时机再介入。

1.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

当幼儿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游戏、如何去游戏时,教师的介入是引导幼儿开始游戏的关键。

2.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

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教师可用游戏口吻自然制止幼儿的干扰行为,并提出活动建议。

3.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

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教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提高游戏技能,进一步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4.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巧方面发生困难时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作为游戏同伴介入游戏给予儿童示范,或者让幼儿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拓展游戏。

(三)介入方式

成人介入游戏的方式主要有外部干预和内部干预两种。

1.外部干预

外部干预是指成人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以一个外在的角色,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

2.内部干预

内部干预是指成人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幼儿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四)介入的注意点

1.分层指导

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教师指导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2.慎扮 “现实代言人”角色

当儿童游戏与现实不太符合时,成人往往会提出现实性问题,或试图加入教育因素,即扮演 “现实代言人”角色。有时候这种以现实为向导的评议和提问不会给幼儿游戏带来太过严重的影响,但有时却会严重破坏游戏的 “框架”,致使幼儿游戏无法进行,因此要慎用。

3.及时退出

无论采用何种干预方式,一旦幼儿开始表现出所期望的游戏行为,成人就应转而扮演无指导性的共同游戏者,或完全从游戏中退出,以便幼儿重新控制游戏,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四、不同类型游戏的指导方法

(一)角色游戏的指导

1.小 班

(1)特 点

小班幼儿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对模仿成人的动作或玩具感兴趣,角色意识差;游戏的主要内容是重复操作、摆弄玩具;游戏主题单一、情节简单;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少,主要是与玩具发生作用,与同伴玩相同或相似的游戏。

(2)指导要点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其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避免幼儿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教师可以以平行游戏法指导幼儿游戏,也可以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加入游戏,在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独立。

2.中 班

(1)特 点

中班幼儿由于认识范围的扩大,游戏内容、情节比小班幼儿丰富;处于联合游戏阶段,想尝试所有的游戏主题;有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但却还不具备交往的技能,常常与同伴发生纠纷。中班幼儿在游戏中有较强的角色意识,有了角色的归属感,他们首先会给自己找到一个角色,然后带着这个角色去做所有想做的事,表现出游戏情节丰富,但游戏主题不稳定,幼儿在游戏中频繁换场地的现象。

(2)指导要点

教师应针对中班幼儿的特点,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玩多种主题或相同主题的游戏;在游戏中注意观察幼儿游戏的情节及发生纠纷的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游戏;通过讲评游戏引导幼儿分享游戏的经验,以丰富游戏的主题和内容;指导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并掌握交往的技能和相应的规范,以便帮助幼儿进一步与同伴交往,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

3.大 班

(1)特 点

大班幼儿游戏经验相当丰富,在游戏中能主动反映多种多样的生活经验;游戏主题新颖,内容丰富,能反映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游戏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选择并有计划地游戏;在游戏中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2)指导要点

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游戏特点,引导幼儿一起准备游戏的材料及场地;多用语言来指导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观察幼儿游戏的种种意图,为幼儿开展游戏提供练习的机会和必要的帮助;允许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点滴创造,通过游戏讲评,让幼儿充分地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学会学习和创造,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的水平。

(二)结构游戏的指导

1.小 班

(1)特 点

小班幼儿对结构动作感兴趣,重复、摆弄、堆高、推倒等是常见的动作;结构时无目的,不会事先构思要结构什么,只有当别人问起时,才开始注意并试图给予一个名称;小班幼儿主要以材料的形状来理解材料的用途和开展游戏,后期虽然有了一定的主题,但极不稳定。具体特点主要表现在:材料选用的盲目性和简单性;结构技能简单;易中断,坚持性差;主题结构无计划性。

(2)指导要点

①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结构材料,有意识地搭简单的物体给他们看,也可以带领他们参观中班、大班幼儿的结构活动,引起幼儿对结构活动的兴趣。

②结构活动开始时,要给幼儿安排结构场地和准备足够数量的结构元件。结构元件应每人一份,建立最初常规,使他们能彼此不妨碍地开展游戏活动。

③在游戏中指导幼儿学习结构技能,并鼓励幼儿独立尝试结构简单物体。

④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让幼儿说出自己结构的名称,也可以根据幼儿搭出的形象给以适当的名称。引导幼儿理解和明确结构的目的性,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使主题逐渐稳定。

⑤建立结构游戏的简单规则,如必须爱护结构材料,游戏结束后应整理好结构元件等。

⑥教会幼儿整理和保管玩具的最简单方法,使他们能参加整理玩具的部分工作,培养爱护玩具的习惯。

⑦提供适合小班幼儿特点的结构材料,如小型木质积木、大型轻质积木和小动物玩具、交通工具模型、平面板、小筐等辅助材料。

2.中 班

(1)特 点

中班幼儿有了初步的简单结构计划,对操作过程及结构成果都感兴趣,能按主题进行结构,主题相对稳定;对结构材料熟悉,能围绕结构物开展游戏;具有独立整理结构玩具的能力。具体特点表现在:能从建构物体的特性来选择材料;结构技能主要以 “架空”为主;与同伴交流,坚持性增强;有建构主题,但易变化。

(2)指导要点

①教师应设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结构活动打下基础。幼儿的结构活动是他们对周围生活经验的反映。因此,教师应结合各科教学和利用散步、参观等各种活动,加强幼儿对事物结构造型方面的了解。

②培养幼儿设计结构方案,学习有目的地选材,学会看平面结构图。

③着重指导幼儿掌握结构技能,并会运用这些技能去塑造各种物体,把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

④组织小型集体机构活动 (3~4人),教会他们共同讨论,制订方案,进行分工,友好合作地游戏。

⑥组织幼儿评议结构游戏活动,鼓励他们独立地、自主地发表意见,肯定幼儿的发明创造,能自己表达结构物的意思,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及结构水平的提高。

⑦提供适合中班幼儿特点的结构材料,如大型积木、中小型积木和人偶、小动物、交通工具模型、废旧材料、橡皮泥等各种建构材料及辅助材料。

3.大 班

(1)特 点

①结构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持久性增强。大班幼儿能较长时间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结构活动,直到达到目的为止;有一定的独立构造能力,能事先进行一定的设想、规划;能围绕结构物进行情节复杂、内容多样的游戏。

②能合作选取丰富多样的材料。大班幼儿能比较快地选定材料,目的明确;并且,不再满足于积木材料的使用,对其他游戏材料也产生了需要,使游戏情境更丰富。

③建构技能日趋成熟。在技能提高的基础上,幼儿搭起积木来更加得心应手,他们自然地向围建过渡,能将各技能积极地运用,搭建出更丰富的造型。

④根据游戏情境需要,不断产生新的建构主题。大班幼儿搭建前不但明确自己要搭什么,而且很自然地将积木带入到一定的角色情境中,建构物品成为游戏中的道具;建构者自始至终处在一个角色游戏中,还会与其他区角的幼儿相联系,让积木游戏很自然地融入到一个大的游戏活动中。

(2)指导要点

①培养独立建构的能力,并要求按计划、有顺序地进行构造。

②让儿童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建构时,学习表现物体的细节和特征,能准确表现游戏的构思和内容,会使用结构材料和辅助材料。

③在欣赏自己及同伴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

④鼓励幼儿集体进行构造活动,共同设计方案、确定规则,分工合作,开展大型结构游戏。

⑤提供适合大班幼儿特点的结构材料,如大型积木、中小型积木、平面板和更多形状的辅助材料。

(三)表演游戏的指导

1.中 班

(1)特 点

中班幼儿能够独立进行角色分配,但进入游戏过程较慢;嬉戏性强,目的性弱;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2)指导要点

①为幼儿准备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且最好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

②保证幼儿有不少于30分钟的游戏时间。

③提供简单易搭的材料,以2~4种为宜。

④最初开展阶段帮助幼儿做好分组工作,讲解角色更换原则,不急于示范,耐心等待幼儿协商、讨论,提醒其坚持游戏主题。

⑤在游戏开展阶段,应提高幼儿的角色表现意识,可参与游戏,为幼儿提供适当示范。

2.大 班

(1)特 点

大班幼儿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有很强的角色更换意识;游戏目的性、计划性较强,能自觉表现故事内容;具有一定的表演意识,但尚待提高;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但表现水平尚待提高。

(2)指导要点

①可为幼儿提供较多种类的游戏材料,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多样化探索。

②在游戏最初阶段应尽可能少地干预。

③随着游戏的展开,及时给幼儿提供反馈,提高其表现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侧重点放在帮助幼儿运用语气、语调、生动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塑造角色上。

④通过反思性谈话和小组讨论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

(四)规则性游戏的指导

1.特 点

(1)具有竞争性

竞争性是规则游戏的重要特征,但其强弱与不同的游戏有关,母女之间和年幼的伙伴之间发生的规则游戏往往是不具有竞争性的。

(2)具有文化传承性

规则游戏往往以代代相传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并以 “言传身教”的方式获得传播。

2.指导要点

①尽可能选择让大多数幼儿参与而不是旁观、等待的游戏。

②游戏如需分组,最好采用随机的方式帮助幼儿分组,而不要让幼儿因性别、能力、性格等的差异而体验来自同伴的 “忽视”或 “拒绝”的压力

③让幼儿体验到游戏成功的快感而不是挫折感。

④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和发展水平的规则游戏。游戏过程不要常常让幼儿停下来被 “纠错”;在参与游戏的幼儿年龄和技能水平不同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游戏的 “碰运气”因素,以使每个幼儿都有 “赢”的机会。

⑤保持规则的灵活性:把重点放在游戏过程,而不是 “赢”的结果上;如果幼儿要求且他们都同意改变规则,则应允许幼儿改变规则。

⑥降低游戏的竞争性:把重点放在游戏的过程,而不是 “赢”的结果上:不要为 “赢者”提供奖品或奖励;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到 “赢者”所用的策略上,引导幼儿学习伙伴的策略,意识到他人的想法和观点。

⑦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3~5岁的幼儿喜欢非竞争性的猜谜游戏、简单的拼图或匹配游戏、棋牌游戏、简单的追跑等大肌肉活动,指导要点要放在提醒幼儿如何玩和注意游戏的技能上;5岁以上的幼儿会就游戏规则进行协商、谈判,并改变规则以增强游戏的新颖性和挑战性,成人不要轻易干预。

⑧幼儿参与游戏基于自愿原则,允许个别幼儿在集体游戏时间里独自玩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