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考改革是市域层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中考改革是市域层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区域推进教育改革大致经历了恢复高考后的散点推进阶段、在体制改革框架下的综合改革阶段和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追求的区域推进阶段,而今进入了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的区域推进深化阶段。要顺利实现这一转型,健全区域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是不得不为的必要条件。之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更是直接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

“区域教育介于宏观的国家教育与微观的学校教育之间,国家教育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和规范必然会在区域教育中反映出来;同时区域教育又以自身的关系与规范能动地影响到具体而微观的学校教育之中”。(朱永新,何小中,2005:117)在中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系中,市级教育管理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也能起到上下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与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管理相比,市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平衡,文化同一性较强,面临的教育发展问题也比较集中,因此市域层面的教育管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县级及中小学校的教育管理相比,市级教育管理既要考虑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打好人才成长的基础,也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它更加注重对地方教育整体发展的协调,更能够对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管理和中小学校的学校管理进行比较准确的管控。

推进教育改革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自上而下。即由国家发动,地方具体实施。如第八次课程改革便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推进的。二是自下而上。地方和学校开展教育实验,形成典型经验后产生广泛影响,并获得推广。南通本地发端的情境教育实验便属于这种方式。三是上下结合。即国家发动的改革与地方和学校的实践形成较好的契合。《教育规划纲要》设计的改革试点采用的便是这种方式。上下结合的改革往往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而市域推进教育改革正是上下结合的较好方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区域推进教育改革大致经历了恢复高考后的散点推进阶段、在体制改革框架下的综合改革阶段和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追求的区域推进阶段,而今进入了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的区域推进深化阶段。对照这四个阶段,南通正处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相结合发展的阶段。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教育发展失衡,素质教育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公平基础,因为失衡的教育与失去公平的教育难以成为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如果将教育的目标仅仅定位于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考上一所好的学校,那么均衡发展也就失去了正确方向和内在动力。南通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也相对均衡,南通义务教育的发展开始由基本均衡向“学有优教”的优质均衡转型。要顺利实现这一转型,健全区域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是不得不为的必要条件。

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而且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实施素质教育不仅需要系统设计,更需要突破影响其整体推进的瓶颈,只有解决了瓶颈问题,素质教育才有不断深化的可能。国家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早就指出,“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强大的升学压力,社会、学校和家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仍然相当普遍”(素质教育调研组,2006:10)。之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更是直接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而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则在很大程度上寄托于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上。

中考是一项地方性考试,在市域教育管理中,中考处于义务教育考试评价的顶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关键事件。通过推进中考改革将有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产生具有典型意义的辐射效应。

一方面,在市域层面推进中考改革,可以帮助少数地方、少数学校放下“不敢跟着改”“不想跟着改”的思想包袱。有考试便有应试,当学校熟悉了一种考试模式后,它对考试的应对方式也会形成一种学校文化的传统;当学校习惯了一种比较稳定的教育管理方式后,其变革的愿望一定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当人们对课业负担与考试成绩、升学形成正相关的认识后,则很难有学校、也很难有家长愿意将自己和孩子作为“减负”的“试验品”。即使“减负”能够起到解放学生身心、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他们仍会心存疑虑。但义务教育的本质仍然是国民基础教育,中考仅是对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的检测,只要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只要遵循教育规律和考试评价规律,只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敢于放弃“考试GDP”的学校与教师评价方式,在市域层面推进中考改革就可以形成一定范围的教育改革效应。就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而言,评价是其中的内容和方式,也是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工作和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跟着评价走是他们的必然选择。中考要改内容,必然会调动学校对教育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中考要改方式,必然会带着学校转变教学方式和训练方式;中考要改招生录取方式,必然会引导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形成对中考评价的新认识。在这些改革措施的牵动下,学校最好的方式就是“跟着改”“主动改”。

另一方面,在市域层面推进中考改革,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尤其初中教育内生型变革。在基础教育的结构体系中,初中教育前续小学教育,后启高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力推进,初中教育已从“三保”的层次迈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改革传统的中考制度将有利于促进初中教育的内生性变革。“之所以引入教育变革,是因为它们符合特定的教育价值,能够比现存的实践更好地满足特定的需要。”(Michael Fullan,2010:53)中考改革要“符合特定的教育价值”,就是要通过考试评价的主动引导,促进其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如果说,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那么,中考要比“现存的教育实践更好地满足特定的需要”,就要尊重人的多样性和发展潜能,解决人才培养中“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弊端,不断促进人的解放。市域层面推进中考改革就是要利用中考这一关键性评价,引导教育回归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本质,通过促进教育自身的完善,使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改革需求转化成自主发展、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