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教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课程教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指出,希望通过课程教材改革达到两个“改变”,即改变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改变说得过死,学得过死的课程模式。但是,上海市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自诞生试验之日起,就有被异化的倾向。课程教材的局部或不同程度地被异化,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课程教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课程教材的改革,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的教学改革大都是围绕课程内容现代化进行的,上海在这方面也迈出了举国瞩目的步伐。

一、上海的新课程教材是施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

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课程。课程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依据,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综合。

上海自1988年5月成立了由专家领导、教师参加的“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组织了四百多人的专兼职结合的教材编写队伍和一百多位专家、编辑、教师组成的教材编审队伍,开始了改革中小学课程教材的跨世纪工程,到1994年截止,编制出版了课程方案和各种课程标准;出版了必修教材十九门二十二套计二百八十一册,选修教材一百四十余册,活动课资料二十余册。建立了一个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课程教材新体系。课程教材试验从1991年秋季开始,在全市六十所中小学进行了整体试验,并在各区进行了单科教材试验。1995年全市高一年级开始推行新课程教材,1996年全市初中预备班开始推行新课程教材。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需要,适应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需要,上海的新编教材与现行的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有着明显的不同。例如:

S版中学语文教材以培养学生包括语文工具、思维能力、道德情操、心理素养、语文情操,以及日常交往中经常涉及的文化常识在内的语文素质为教材的功能倾向;以“阅读”、“表达”两个训练系统为教材的基本线索;以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标点符号、文章知识为初中语文知识序列,以古汉语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文学史知识为高中语文知识序列,构成S版语文教材的辅助线索;根据功能倾向和编排线索上的特点,以语文素质的构成因素为单元的组合依据。

H版语文教材在体系结构上以“阅读”为主线,在载体和组合方式上突出“视听单元”和“讲话系列”,开阔学生视野,把握社会时代发展脉搏,将各种外在的“现代要素”渗透于语文学科内部。

数学教材改变了我国现行教材理论要求高、习题难度大的状况,化繁难为平易。从着眼于21世纪人才培养的高度,努力实现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如增添微积分基础,用于介绍用极限来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重视和增加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增加和更新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内容。在内容安排上,根据几何与代数的教学不但有共同担负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使命,同时又各具特性,应使学生对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有所认识和掌握的原则,仍采用分编方式。

英语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单一的编写体系。为改变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教材中提供了多方位的、多样化的课堂操练体系和课后练习的形式,强调对学生进行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高中历史教材的体系结构采用中外历史合编。大小字(正文与参考资料)结合,把中国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来重点讲述,教材内容选择以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15世纪为起点,注重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加强对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每章教材前,增加了一段让教师、学生能执简驭繁的概括语。教材整体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有利于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其他,如《物理》、《化学》、《人体与卫生》、《生物》、《地理》、《体育与保健》等教材也各具特色。

上述的部分新教材,仅是上海地区课程教材改革的三大板块之一,属必修课范畴,约占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二,另有三分之一为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选修课程是作为学校进行个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列入课程计划的,是因材施教原则在课程教育设计上的具体体现,是中学教育除了统一的教育要求外,还存在差异性教学要求的体现。而活动课程则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是为了实现国家规定的最低课程标准而设置的显性课程,注重的是学生个人的实践、体验和感受。活动课程一般围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设计和安排。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了新的课程教材体系。

在《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展望》(张民生、孙元清)一文中,上海课程教材改革的内容被概括为十个方面:(1)确立既重视基本素质又重视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2)确立三个“基点”、一个“核心”的课程编制思想;(3)构建三个“板块”的课程结构;(4)增设新学科,设计四个学科群的完整的学科系统;(5)拓宽课程范围和课程模式;(6)建立“三线一面”、“三位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7)实施“九年一贯,五四分段”的九年义务课程方案;(8)实施“二一分段,高三分科”或试验“三年一贯”的高中课程方案;(9)注重培养基本学力,改革教材体系;(10)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改革。文章指出,希望通过课程教材改革达到两个“改变”,即改变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改变说得过死,学得过死的课程模式。三个“实现”,即在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方面实现突破,在既加强基础又培养能力方面实现突破,在既提高素质又发展个性方面实现突破。

二、防止新课程教材被异化,从依法治教的高度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施行新课程教材

几年来,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的试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拓宽了德育渠道,变封闭式的教育为开放式的教育,使德育工作要求得到较好的落实;教学活动总量的严格控制和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的开设,减轻了过重的学生负担,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促进了教师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并逐渐开始转变教育观念。但是,上海市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自诞生试验之日起,就有被异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有一些学校在课程上将选修课异化为必修课,将活动课异化为课本知识的延续。有一些教师将过渡时期的高考方案——“一纲一卷两本两分叉”(一本考纲,一张试卷,新旧两种教材,试题实行多数相同,少量分叉)错误理解,在课内教学时,新旧两本教材同时使用等,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新课程教材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论的观点是整体的意义大于元素之和。课程教材的局部或不同程度地被异化,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从异化的根源来看,主要是:其一,现行考试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难以反映素质教育的质量高低。学校、教师在长期形成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对升学率仍不敢掉以轻心。其二,教师对以“社会发展”、“学科发展”(知识逻辑线索或实质线索)、“学生发展”三者需求为基点,以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为核心的新课程教材体系尚认识不足。头脑中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和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影响很深,其中又唯学科中心课程论为尊。

“学科中心课程论”是以教学各学科知识为中心任务的课程理论。按这种理论编订课程,学科本身的逻辑系统较严,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的文化遗产。“学科中心课程论”长期以来在中国教育领域占统治地位,对课程教材建设、对学校教师影响很大。“学科中心课程论”有积极可取之处,但也存在着容易忽视学生的差异和特长,忽视社会的需要等问题。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是在全面分析了“学科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学科发展(知识逻辑线索或实质线索)、社会发展(出发点)、学生发展(认识规律或形式线索)的三个“基点”和以素质为“核心”的新课程教材体系。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此外,是否认真贯彻改革后的课程教材,开全、上足,教好必修、选修、活动三类课程,我们不但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还应从依法治教的高度来认识。只有当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新课程教材)在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中得以认真贯彻实行时,素质教育才能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扎根于基础教育这片沃土之中。

1997年8月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